美章網 精品范文 生物科學專業論文范文

生物科學專業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生物科學專業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生物科學專業論文

第1篇

1.1非生物專業學生對學習“生命科學”課程意義的問卷結果及分析表2是對問卷進行顯著性檢驗后的結果,其對應的卡方值為26.179,p<0.001,差異極顯著.說明組別與選項之間呈現極顯著的相關關系.由表2可知,無論是非生物專業的工科學生還是文科學生,不分男女,有64.3%的人都贊同開設“生命科學”通識素質課,這一結果與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對非生物專業學生問卷調查的結論是一致的,該校78.73%的非生物專業學生認為“開設‘生命科學’通識素質課有意義”.[2]此外,還有23.8%的學生觀點不清,可能與一些學生長期被動接受知識,在學習上缺乏主觀能動性有關.值得警惕的是,有超過10%的學生不認同“生命科學”課程,筆者認為這部分學生可能有比較狹隘的專業思想,平時不注意多元知識的攝取;亦或是一直以來沒有獲得過來自學校以及家庭的生命教育,因而由于知識的匱乏而導致興趣的喪失.另外,無論工科學生還是文科學生,在不認同“生命科學”通識素質課的學生中,女生所占的人數和比例遠大于男生,這是否與女生對女性社會角色定位和專業的認同度較高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顯然,對此題進行問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物專業的工科男女學生和文科男女學生對開設“生命科學”課程的“價值”的認識.良好的價值觀是學生學習課程“基本態度”的核心要素.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就能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使“生命科學”的素質教育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從此題的問卷結果看,高達35.6%的學生對開設“生命科學”課程———這門具有素質教育意義課程的不認同,學生這種對與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生命科學”不認同的情形應引起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高度關注.

1.2非生物專業學生對“你選修生命科學課程的目的”的問卷結果及分析表3是對問卷進行顯著性檢驗后的結果,其對應的卡方值為31.265,p<0.001,差異極顯著.說明組別與選項之間呈現極顯著的相關關系.由表3可知,出于主動目的積極獲取知識的需要而選擇該課程的同學占到總人數的54%(“喜歡”占26.2%和“就業需要”占27.8%);為滿足短暫利益(獲得學分)而選擇的占16.7%;另有近29.4%的學生只是被動的接收學校的要求.其中有趣的現象是,工科學生有29.4%(“喜歡”占8.0%和“就業需要”占21.4%)的學生是出于喜歡或就業目的而主動選擇該課程的,有10.4%的受訪工科學生是被動接受該門課程的(“獲得學分”占4.0%,“學校要求”占6.4%);文科學生有23%的人是出于學校的要求而被動接受,另有12.7%的學生為了“獲得學分”而被動接受,出于“喜歡”或“就業需要”主動選擇的學生只占24.7%,這一比例略低于工科學生.對此題進行問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命科學的工科男女學生和文科男女學生對選修“生命科學”課程的行為動機.價值觀是一個上位的心理特征,它解決的是人認識一件事情是否“有價值”的問題,但“有價值”的上位概念之下還有一個行為動機取向,同樣有動機高低之分.從一定意義上講,良好的學習目的性(動機)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行為)與教學效果呈正向關.從學生對選修“生命科學”課程的行為動機取向看,有近五成學生是被動和消極的.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許多學生對選修“生命科學”課程價值的認識不高,因此不能端正學習行為動機.二是可能與我國學生長期以來被動接受教育所形成的“缺乏自主意識”的個性特質有關,因此,造成29.8%的學生學習目的是聽從于“學校要求”,16.7%的學生學習目的是為了“學分”.華東師范大學對學生進行訪談后的研究也證實了學生中存在學習通識教育課程是為了“混學分”的嚴重的現象.[3]近幾十年來,盡管我國教育界的有識之士一直在呼吁要加強學生素質教育,要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但應試教育主宰教育的情況并沒得到根本的改變,學生不知如何學習,如何選擇,如何思考的問題依然是學生學習行為中較為突出的問題.

1.3非生物專業學生對“你對生命科學課程學分與學時安排的要求”的問卷結果及分析表4是對問卷進行顯著性檢驗后的結果,其對應的卡方值為24.256,p為0.004,差異極顯著.說明組別與選項之間呈現極顯著的相關關系.由表4可知,無論工科還是文科,亦不分男女生,均傾向于素質通識課的學時數以16-24學時為宜.對此題進行問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命科學的工科男女學生和文科男女學生對選修“生命科學”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從表4呈現的問卷結果看,47.6%的學生要求“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為16;39.7%的學生要求“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為24;7.9%的學生要求“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為32;4.8%的學生要求“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為48.換句話說,隨著“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的增加,學生對“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的訴求呈遞減趨勢.這一結果與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對非生物專業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有很大的差異性.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問卷調查的結果是,1.44%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24學時;11.78%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32學時;4.31%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40學時;71.26%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48學時;11.21%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64學時.[2]合肥學院非生物專業學生與蘭州大學非生物專業學生對“生命科學”課程“重要性”的認知產生如此之大的偏差,究竟是學生認識水平的差異,還是兩所高校學生學習負擔的不同所帶來的結果,有待進一步研究.盡管學生對授課學時要求的多寡,并不一定邏輯地反映學生對“生命科學”課程“重要性”的認識,但作為一門既有豐富內容又與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生命科學”課程的有效教學是需要一定的基本學時做保證的.在歐美發達國家的許多著名大學,非生物專業的學生選修“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高達80學時.從中不難看出,“生命科學”課程一定量的授課學時在實施通識教育,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活動中重要意義.

1.4非生物專業學生對“‘生命科學’課程是否需要實驗配套”的問卷結果及分析表5對應的卡方值為22.754,p為0.007,差異極顯著.說明組別與選項之間呈現極顯著的相關關系.由表5可知,有75.4%的受訪者贊同開設配套的實驗課,亦有18.3%的學生沒有明確的態度,另外還有6.3%的受訪者明確拒絕開設實驗.同樣,蘭州大學非生物專業學生在回答“‘生命科學’課程是否要配套開設實驗課程”時,認為需要開設的占65.52%,不需要開設的占34.48%.[2]這說明合肥學院非生物專業學生和蘭州大學非生物專業學生回答這一問題的比例沒顯著性差異.對此題進行問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物專業的工科男女學生和文科男女學生是否認知“生命科學”是“什么樣的學科”,進而意識到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能提高自己哪方面的素質.從表面看,“生命科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很多專業知識和技能需要通過實驗途徑加以獲得或強化,“生命科學”課程實驗是否配套似乎僅僅是為了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問題.因此,對學生不愿意開設配套實驗可以簡單看成是學生對“生命科學”專業認同度不高,不愿意動手實踐以掌握專業知識和提高技能.事實上,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學校開設“生命科學”實驗大多是驗證性,但是實驗過程卻是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在這個“探索性”過程中,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分析科學問題的思維模式、解決科學問題的毅力品質,以及在“探索性”地成功實現實驗目標后的心理體驗等等特質的養成將使學生終生受用.因此,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生命科學”的認知水平,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加以引導,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問卷調查結果對我們有效開設“生命科學”課程的幾點啟示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已受教育界廣泛認同,其意義和價值是不容置疑的.生命科學對人類認識自然、認識自身和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學科,它甚至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但從調查結果來看,許多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價值認知尚不盡于人意,心理定位也有所偏差.換言之,“生命科學”課程要想實現有效教學,必須在學生的“認知”和“心理定位”兩方面加以引導.

2.1注意加強對學生學習“生命科學”課程的價值和必要性的引導心理科學研究表明,對任何事物“價值”和“必要性”的認知是任何人學習行為的原動力,并具有強烈的可持續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在開設“生命科學”課程前,精心準備“緒論”課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緒論”課的講授中,一是要強調開設“生命科學”課程這門通識課程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的生命科學素養得到全面提升”,把這一心理定位清晰地展示給學生,是為了努力糾正非生物專業學生認為“‘生命科學’”課程是一門了解奇異大自然的‘科普課’”的認知誤區,使學生的心理定位回歸理性.二是教師要充分思辨“生命科學”課程這門通識課程與全面提升學生的生命科學素養之間的邏輯關系.如,了解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等生物學知識與培養人對自然的熱愛之間的邏輯關系;美化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景觀的多樣性與滿足人本身對物質的需求和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之間的邏輯關系;學習和掌握生物知識與培養人的科學創造能力,建立一個基本的對事物認知、判斷、運用的思維模式的邏輯關系;通過對生命科學的學習與人多種思維方式形成之間的邏輯關系;等等.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生命科學”課程的過程中,對“生命科學”課程的“價值”和“必要性”有一個科學的心理期待和較為理性的邏輯思考.

2.2注意“生命科學”課程的內容設置既要科學又要合理我國特定的高考制度使的我國的大學生缺乏較強的生命學科知識背景,尤其是文科學生更甚.因此,在選擇“生命科學”課程的內容深度時,既要充分考慮我國大學生的知識和專業背景,又要意識到“通識教育”的特點和教育之要義.換言之,在“生命科學”課程的內容深度設置上,既不能一味遷就滿足學生對授課內容“淺、趣、新”的心理期待,把“生命科學”課程變成一堂“故事會”,也不能忘記教育對象是非生物專業學生,而把“通識教育”變成“深、難、全”的“專業教育”,使學生原有對“生命科學”課程的學習熱情被悄然扼殺.在選擇“生命科學”課程的內容廣度時,在有限的幾十個授課學時內,如何選擇無所不包、無處不在的“生命學科”的具體內容,的確存在技術難題.華東師范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現代生命科學導論》課題組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他們在選擇“生命科學”課程的內容廣度時,以“生命—人類—社會”為課程內容的主線.筆者以為,這是非常科學的智慧選擇,它不僅凸顯了人類自身密切相關的知識以及自然與人、生命科學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成為課程重點關注的內容,體現出“人文關懷”意蘊,而且這一主線也較好地貫徹通識教育所期待的實現“生命科學素養的培養”這一“生命科學”課程的根本教育目標.

第2篇

關鍵詞:優勢學科;生物技術;課程體系;優化與實踐

1優勢學科建設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導向

學科是高校重大項目的承擔者,是創新型成果的生產者,是創新型優秀人才的培養基地[3]。地方高校應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育高水平特色學科,不斷明確學科研究方向,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貢獻度,以特色優勢學科建設促進學科專業發展。近年來,商洛學院生物學省級優勢學科的快速發展得益于與地方特色資源相結合,依托生物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商洛GAP科研工程中心”“中藥學省級教學示范中心”和“秦嶺植物良種繁育中心”等研究平臺,形成了地方植物資源與生物技術緊密結合的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學科在野生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資源植物深加工、天然產物提取分離和藥用植物開發利用等研究領域獲批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利用優勢學科發展的導向,生物技術專業學生通過參與完成課題研究和實踐,最終獲得較強的實驗技能、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統籌能力和表達能力,成為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生物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通過生物學省級優勢學科建設,使生物技術專業進一步確立了“依托生物技術、突出應用能力、面向行業服務”的人才培養目標,即結合區域需求,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為第一要務,培養能夠在現代農業產業、中藥產業、綠色食品產業以及相關領域從事技術服務、管理、營銷工作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圍繞這一人才培養目標,本項目進行了系統的探索和有效的改革,探索出了能夠實現該目標的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建成了一支能夠勝任培養任務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修訂了體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整合了課程內容,改革了教學方法,構建了符合人才定位要求的功能完善的校內實驗教學平臺和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探索出了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實訓管理模式[4]。優勢學科的建設導向把人才培養定位落到了實處,為商洛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使生物技術專業的區域性優勢和應用性特色更加明顯。

2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實踐

2.1重視專業建設規劃

生物技術專業經過2006至今十幾年的探索和積累,已經走上了穩步健康的發展道路。學校制定了2個五年建設規劃,規劃明確了專業建設目標、專業建設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同時制定了課程及教材建設規劃、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和實踐教學規劃。專業建設目標包括專業建設總體目標、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的構建。專業建設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與商洛學院辦學定位保持高度一致,同時體現專業的發展特點;課程與教材建設規劃包括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內容改革及教學大綱建設、考試大綱建設、精品課程建設,突出了課程建設的核心作用;師資隊伍建設包括建設目標、建設方案等措施,突出了師資培養在專業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實踐教學建設包括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實驗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實踐教學隊伍建設,突出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2.2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商洛學院始終把課程建設作為教學建設的核心,按照“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模塊課程+行業技能”的思路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整個專業課程體系在確保基礎課程、鞏固專業課程的前提下,加大選修課比例。高年級學生將根據實際逐步選擇課程,一批技術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如“植物細胞工程”資源生物學”“生物技術大實驗”“發酵工程”“植物組織培養”進入專業課程體系。除在各門課程中加強學生技能訓練以外,還進行綜合專業技能訓練,最后將所學知識、技能用于社會實踐,使整個課程體系既符合科學性、先進性,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應用特色;既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共性,又兼顧學生個性發展;既注重知識、能力的培養,又強調綜合素質(特別是創新素質)的提高。經過先后三次修訂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基本體現了本學科的最新發展方向,基本上滿足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體系結構的設置方面,體現了以下幾方面的特點:①注重學生基礎理論的培養,通識平臺課和專業基礎課占總學時的比例為81.3%;②注重課程之間的前修后續,有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邏輯構建;③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設置了人文素質、科學素質方面的相應課程,以達到訓練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④注重學生“個性與特長”的培養,在專業選修課和全校公選課中得到了充分體現;⑤在專業課教學中,設置了專業方向,以拓展學生專業口徑;⑥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在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及專業選修課模塊中,除設置一般性課程實驗外,還單獨開設了“生物技術綜合大實驗”“生物技術制藥”課程論文(設計)和37周的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對學生進行綜合技能訓練。

2.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由于生物技術專業的實踐性很強,在制訂專業建設規劃和人才培養方案時,充分重視學生實踐環節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制定了配套的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大綱。在實踐教學體系中,實訓、實驗和實習占總學分的29.4%,共46.5學分,實習和實訓共37周。在實踐教學隊伍的組成方面,調動和利用院內外教學資源,專業實踐教學隊伍主要由實驗教學人員、專業教師、校外實習基地技術人員等構成。根據專業培養方案,扎實落實實踐教學任務。實踐教學內容與體系合理,符合培養目標要求,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3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實踐效果

3.1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

生物技術專業重視畢業論文(設計)環節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從畢業論文選題、文獻綜述、開題報告、畢業調研、實驗實習、畢業論文撰寫、論文答辯及成績評定等環節都有較明確的規定和要求。近2年來,本專業畢業生在論文選題方面,依托本區域優勢、特色資源,結合生物技術學科領域的發展,主要側重于實踐應用方面的選題,大部分選題結合教師科研或來自生產第一線,有較大的實用價值或參考意義,有一定的創新性。本專業特別重視在學生中開展各種科技活動,如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教師結合個人科研項目吸收學生,帶領學生完成科研課題,并且在全校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年來爭取到20余項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有多個項目在評獎中獲得獎勵。本專業通過連續7年參加院內每年舉辦1次的實驗技能競賽,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們進行科學探索和提高實驗技能的熱情,每年學生都積極報名參加,并獲得多項獎勵。學生在各類過關考試,如英語、計算機、普通話等中的通過率較高。

3.2學生創業與就業情況

以能力培養為目標,深化校企合作,推進產學研結合,構建了特色鮮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模式,使培養的人才在商洛及陜西省周邊地區有關生物企事業單位發展中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67名學生考取了營養師、藥劑師、食品檢驗、化學檢驗等相關專業技能證書。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良好,畢業生就業率高、考研率高。近三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分別為89.5%,94.7%,95.6%;2017屆、2018屆和20畢業生考研上線人數分別為11人、14人和17人,占畢業生比例為38.75%,40.67%和41.75%。約13%的就業學生考取公務員就業,大部分畢業生進入與生物有關企事業單位工作,少部分學生自主擇業和創業。多數學生簽約就業,專業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提高。學院積極對接聯系相關專業的大型企業集團作為學生就業實習基地,并以實習基地為依托,推薦畢業生就業,拓寬就業渠道。畢業生創業熱情較高,成效較為顯著。畢業生所在單位對本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表現、敬業精神、工作態度及就業工作給予了較高的評價,整體上對畢業生的工作能力、協作精神、工作實績也較滿意。

4經驗總結

4.1重視教學觀念更新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教學觀念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觀念落后,教學方法必然落后。為了更新教學觀念,本專業堅持組織教師大力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通過集體備課、課程和教材分析、教學研討,使教師互相促進,共同提高,這些教學活動已經成為本專業教研活動的基本內容和制度。同時,為了開闊教師教學和科研的視野和思路,吸收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本專業在建設中先后選派近2/3的教師參加了校外20多場的學術交流、教學研究、課程改革、團隊建設和骨干教師培訓。通過這些培訓,保證了教師的思想始終能夠跟上專業改革的步伐和學科的發展的需要。本專業在教學改革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堅持以項目帶動研究,以研究促進改革,以改革推動創新,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參與教學改革項目,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創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實踐教學,積極探索研究性教學改革;突出師資隊伍建設和能力提升。

4.2探索教學模式改革

在專業建設中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成果,重點突出對學生實驗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為了引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探究和創新精神,教師在教學中大力推行小組討論、案例教學、專題研究等多種形式的研究性教學方式。研究型教學首先在獲得學校教改立項的“植物生理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教學中開展,隨后在其他專業課中逐步推廣。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知識技能的系統訓練,本專業在“細胞生物學”“生物技術綜合大實驗”“基因工程”等課程中還專門安排了課程論文和課程設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3提升開設實驗質量

根據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和社會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堅持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改造傳統的以依附和印證理論為主的實驗模式,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的實驗教學體系的基本框架[5]。實驗課程內容按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三個層次設置實驗項目。其中,基礎性實驗教學包括基本技能訓練和基礎理論驗證,以強化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獨立實驗能力,啟迪學生創新意識為目標,按照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的認識規律,安排由個體和群體水平到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基礎實驗課程,必修實驗包括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實驗;綜合性實驗教學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實驗技能、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為目標;設計性實驗教學以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訓練為目標,采取課題研究形式,實施個性化教育,為學生的選修實驗。同時建立多種實驗考核方法,統籌考核實驗過程與實驗效果,激發學生實驗興趣,提高實驗能力。實驗開出率為100%,其中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共69個,達到了實驗總數的58.47%。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課程門數達到了100%。

第3篇

關鍵詞:醫學檢驗;生物信息學;課程教學

近年來,生物信息學在各醫藥院校越來越受到重視,多所院校相繼在研究生教學中開設了生物信息學課程[1]。而對于醫學本科層次是否需要開設生物信息學課程這一問題,雖然目前各方面的觀點不一,但是已經有一些院校開始進行嘗試。目前醫學檢驗專業(五年制,畢業時授予醫學學士學位)已調整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四年制,畢業時授予理學學士學位),而生物信息學作為一門新課程,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培養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關注,逐步被某些院校選擇作為必修課或者選修課。

一、開設課程的必要性

空前繁榮的生物醫學大數據的產出,及其蘊含的重大生命奧秘的揭示,將決定現代生命科技和醫藥產業研發的高度,決定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和掌控能力,也將對主導生物醫學大數據存儲、管理、注釋、分析全過程,解決生命密碼的關鍵手段———現代生物信息學技術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2]。對于醫學專業學生而言,通過學習生物信息學,從而掌握利用各種網絡信息資源來檢索和獲取生物信息數據,并選擇和使用各種生物信息學軟件來分析數據。在當今大數據時代,這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對于醫學生今后從事醫學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醫學專業學生中開設生物信息學課程非常必要。我校從2010年開始將生物信息學設置為研究生教學的必修課;從2013年開始在醫學檢驗專業中開設生物信息學選修課,自2015年開始轉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中開設生物信息學課程,能夠為該專業學生的臨床和科研方面的素質積累提供必要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在醫學和信息科學交叉領域解決問題的技能,其意義幾乎等同于在研究生教學中的設課意義。

二、教學內容的安排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教學任務非常緊張,幾乎將原來醫學檢驗專業前八個學期(最后兩個學期為實習階段)課程壓縮到六個學期來完成,學生學習壓力可想而知。我校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各課程的課時數都比醫學檢驗專業有所減少。但生物信息學并未改變,仍然為16學時。為了在較短的學時內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我們結合該專業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將授課內容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兩部分,實踐課不占學時。理論課主要介紹基本的生物信息學理論、資源和數據的獲取、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實踐課則通過布置作業,課后上機操作來解決問題。理論課主要內容包括:生物信息學導論、DNA測序技術、序列的獲取、雙序列比對、多序列比對、蛋白質結構分析和預測共計六個專題。實踐課主要內容包括:cDNA及基因組參考序列的獲取;常見序列格式的釋義與轉換;雙序列比對(局部比對);多序列比對(全局比對);蛋白質綜合信息查詢;蛋白質基本性質、疏水區、亞細胞定位、信號肽、跨膜區、模體及結構域分析與二級結構預測;蛋白質三級結構預測。在理論課實施過程中,注重將與生物信息學相關的生命科學和醫學前沿的一些最新進展和最新成果引入理論知識講授中,讓學生在有限學時內能夠進一步認識生物信息學的內涵和課程的價值,追蹤前沿學科的動態,開拓視野。

三、教學方法的設計

生物信息學涉及多個學科領域,交叉性強,在較短的學時內學好這門課程的難度很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學內容和手段關系密切,除了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外,教學方法上也有很多需要革新乃至創新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教學經驗,由授課教師獨創的授課———實踐———演示(Teaching-Practicing-Showing,TPS)教學模式已應用于教學。TPS教學模式著力于以實際問題為引線,將理論授課與上機實踐有機地融為一體,逐步介紹生物數據分析的各項技能,并指導學生將其融會貫通以真正掌握相關的基本方法與常用工具。首先,在教學內容上引入具體實例來進行教學,比如講解生物信息數據庫(Gene、Nucleotide、UniProt、PDB等)時,通過給出檢索某個人類疾病基因數據的例子來學習數據庫的使用方法。課堂上教學實例的設計需要任課教師在備課時投入大量精力來完成,還需要教師具備多學科交叉的知識。教學實踐表明,與醫學相關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實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該課程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此外,課堂教學手段也應該豐富多彩,多媒體教學中可以充分使用圖片、動畫等元素。其次,舉例分析時可以進行一定的現場演示,比如講解檢索Unigene數據庫時可以一邊上網演示一邊解釋說明。

四、考核方式的變革

生物信息學作為選修課,既要遵循學校相關的考試制度,也要通過對考試方式的變革來提高考試效果。我們將理論考核與學生的實踐能力考核聯系起來,結合學生課外實踐任務的完成情況和開卷考試成績進行綜合評定。在課程中安排一次課外實踐任務,要求每位學生獨立完成相關分析并提交書面分析報告,該部分占考核成績的20%。具體內容為自行選擇一個人類細胞外功能蛋白:1.利用ClustalX對各物種參考蛋白序列進行多序列比對(輸出PS格式結果);2.分析分子量、等電點、分子式、穩定性、親疏水性及亞細胞定位;3.預測二級結構并模擬三維結構。課程結束后進行開卷考試,內容包括基礎知識和綜合分析,盡量采取靈活的出題方式,并控制題量,該部分占考核成績的80%。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綜合評定的方式能夠反映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體現學生利用生物信息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展望

實踐表明,生物信息學課程教學能夠給學生提供所需要的生物信息學知識和技能,但是在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手段使用和教學效果評價等諸多環節都需要進一步探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需要吸收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點和精髓,做到嚴謹和切合實際,又需要更新教學理念,突出醫學特色,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最終形成本課程別具一格的教學特色。

作者:倫永志 單位:大連大學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区图片区小说区亚洲区|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久碰人澡人澡人澡人澡91| 成年人网站免费观看| 九九视频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GOGOGO高清免费看韩国|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校园激情|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 美女扒开尿囗给男生桶爽| 国产精品喷水在线观看| jlzzjlzz亚洲jzjzjz| 日本高清在线不卡|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粉嫩虎白女P虎白女在线| 国产女人18一级毛片视频|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蜜桃| 在线日韩麻豆一区| 久久99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 午夜福利啪啪片|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日批视频在线免费看| 久久综合香蕉国产蜜臀AV| 激情另类小说区图片区视频区|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67194线路1(点击进入)手机版|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日韩欧美小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天堂在线视| 用电动玩具玩自己小视频| 免费鲁丝片一级观看| 青青国产线免观看手机版精品| 国产美女一级特黄毛片| 东京热一精品无码av|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