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高校研究生論文范文

高校研究生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校研究生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高校研究生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學生評教;弊端;局限性

中國是一個以教育為本的國家。隨著近代中國的迅猛發展,教育當然也就隨之蓬來。尤其是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教育越發成為國家關心的頭等大事。由擴招引發的諸多問題也越來越成為國家關注的核心,比如投入、設備以及師資等資源的不足問題,而由此類問題導致的最根本的影響則是各大高校的教學質量。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約束機制,如何構建一個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已成為高校最為關注、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而教育教學質量又是高等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因此,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學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題。許多高等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多年實踐已證明,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保證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則是改善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針對這一問題,各大高校也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措施來應對此類的問題,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學生評教也就應運而生。

學生評教就是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安排、教學效果、語言表達、科學性與板書、教態、批改作業情況、作業量、輔導情況等進行評價,給每一項內容打上相應的等級,如90以上表示優,80以上表示合格,60-70表示基本合格,60以下就是不及格了。然后由有關領導合計成明確的分數,反饋給任課教師。這個結果往往會被作為評估與考核的重要依據,同教師的評優、評職、晉級都有著直接關系。

站在學校的角度來說,學生評教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對領導了解與管理教師教學業務也有一定幫助。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隨之而來的爭議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底學生評教存在哪些弊端呢?本文將分兩個方面來闡述:

一、從學生角度來看

首先,學生評教具有局限性。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應該擁有發言權。與專家評教、同行評教、領導評教等方式相比,學生評教結果較少受到人際關系因素的干擾,信度更高,這一點已經為大多數學者和教師所公認,但是,學生評教也具有局限性。學生社會閱歷較少,知識層面也較淺,因此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理解難免片面,在評教過程中甚至還會出現情緒化。這也決定了他們對評教缺乏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學得好的學科或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其任課老師往往能得到學生的認同,而學生不感興趣或認為不重要的學科,其任課老師往往不太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同。教學是一門深奧的學問,無論是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是具體去實施的教學過程,甚至是如何去布置作業都是非常具有專業性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沒有當過教師的人是很難領悟的,更別提沒有過任何社會經驗的學生了。這些因素決定了學生評教具有明顯的弊端,對教育教學工作不利。

第2篇

關鍵詞:高校生態德育方法與途徑

生態德育的內涵

生態德育,不是生態倫理學,也不是生態道德,而是在生態倫理學指導下的一種生態教育活動。生態德育是在橫向比較、縱向揚棄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德育觀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導人們,不僅人對人的社會行為,而且人對環境的自然行為均要受到倫理評價;不僅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還要恰當地對待人與自然的交往行為、利益關系、短期與長期關系,擺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態德育將以一種更為寬闊的道德視野,教育和引導人們學會熱愛自然、熱愛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這種德育觀要求學校以生態學、環境科學、教育生態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等科學原理為指導,以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對個體道德素質的影響為邏輯基點,圍繞生態平衡、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觀點,發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資源,通過學校德育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能量循環和信息傳遞,推動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動態良性發展,促使學生不斷提高道德素養,養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為主題的基本道德品質。

同時生態德育還是社會公德的重要環節,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道德意識,是現代社會衡量一個人全面素質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素質,要求廣大受教育者以生態道德理念去自覺維系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生態德育是“一種新德育觀”意在凸顯其在德育觀念上的革新性。它展現出一種嶄新德育視角,意識到了在人際德育視角下看不到的德育問題。在生態德育視界下重新評價人類的行為,就要引導受教育者體驗到:種群之間存在著“互惠共生”的關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生態德育使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和生存發展觀,并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意識地控制人對自然的盲目行為。

生態德育的特征

(一)生態德育具有價值取向上的超越性

生態德育的存在特性體現出適應性特征,而生態德育價值特性則是超越性的。生態德育超越“人類中心”的狹隘視域,自覺上升到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高度,站在自然界發展演變規律的高度去看待人類作為“類”而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與合理性,重新體悟人類各種行為的道德價值,把培養向自然開戰的個體勇敢性、自豪感等價值追求,自覺轉向養成受教育者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生存品性,引導受教育者領悟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其“家園”的關系。生態德育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更加看重傳播和滲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的道德價值,養成人的生態智慧。

(二)生態德育具有教育過程的引導性

生態德育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迫切性、敏感性和棘手性而尚未被人們充分領悟的重大問題。我國古代人的生態意識停留在倫理學或道德思想成果的靜態,尚未進到德育學的范疇和相應的德育活動領域。以致在整個近現代,學校中對生態道德的傳播和對生態智慧的養成還比較貧弱,而教育學生向大自然開展的“戰天斗地”精神是其主要追求。在生活中某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被贊頌為高尚的道德行為,導致生態污染和生態破壞現象日益嚴重。生態德育就是要用更加理性、自覺、系統的架構,引導受教育者從小養成放眼世界、放眼未來,理解生命、關愛生命,學會關心可能影響整個人類社會、整個自然界的深層生態問題。

(三)生態德育在實踐操作中的生活性

在傳統德育知識的灌輸狀態下,個體與道德知識是處在一種對立、挑剔、陌生、疏離的狀態,無法產生相應的道德情感,當然也無法形成首先品格和相應良好行為。生態德育強調個體的道德參與和體驗,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體驗。體驗者以放松的心態和平常心進入生態體驗,直接融入生態環境。體驗者以一種欣賞的心情,自然會產生親近感、善感、美感,體會到的是生命的多樣性,體驗到的是每一個生命與體驗者自身一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存在并以它自己認可的方式表現著自己的生命價值。活生生的經歷會讓生態德育體驗者產生一定的生態德育感受,使原本抽象而顯得空洞的首先規范變得形象生動起來,賦予飽滿的、真實的生活內容。

(四)生態德育具有內容傳播上的豐富性

人類每天所從事的活動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交往活動,另一類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青少年兒童既喜歡人與人之間平等友好、輕松愉快的交往,也酷愛親近自然,與自然建立和諧的關系。而且兒童之間的人與人交往,往往要以一定的自然環境為依托,譬如兒童的游戲,常常要選擇有草、樹、水、山的地方展開。當教師或父母把兒童圈在固定場所使其與大自然隔離時,兒童則表現出厭煩、焦慮的行為。人際德育相對局限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圈里,人與自然關系圈被忽視,這就丟失了周圍自然環境中大量生動的德育資源。生態德育不僅充分利用人際德育資源,而且自覺順應人們親近大自然的天性,積極挖掘利用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富含審美價值的德育資源,使德育內容極大地豐富起來,使受教育者在欣賞自然風光、滋生保護自然環境意識的同時,獲得大自然豐厚的道德滋潤。

高校生態德育的現狀

傳統德育對生態環境的忽視或關注不夠,使得人們的生態知識缺乏,生態文明觀念淡漠,生態習慣難以養成。生態文明觀教育還沒有引起各類各級學校應有的重視。

高校的保守與封閉,忽視社會環境的影響,造成德育生態的斷裂與凝滯。高校德育不能與外界進行合理的信息交流,文化氛圍及教育理論出現凝滯現象,這是一種文化的自我封閉。長期以來,我們以割裂的方法看待德育影響,把它看成是可以脫離其他諸種德育影響而獨立存在、自成系統的存在物,由于對德育生態整體性認識不夠,德育實踐忽視了校外德育途徑的價值,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之間在學生品德形成方面的作用難以產生有效的合力。因此,在多元價值共生的社會轉型期,如果一味把學生封閉于校園內,企圖在一種“凈化”的環境中實施德育,是不可能的。高校德育必須由一元封閉向多元開放演進,以生態整體觀理解德育、實施德育。

高校德育強調社會期望,忽視學生內心追求,導致學生個性的喪失,背離了以人為本的核心。一直以來,高校德育強調的是過于理想化的社會期望,忽視了學生內心的追求,脫離了人的生態特性,否定了德育的人作為主體性的特點。用生態生命觀點來審視高校德育,發現高校德育是一種無人德育。所謂無人德育是指無視個體的需要和興趣,把道德教育的過程僅僅看作是對學生施加外部道德教育的過程,施加的道德影響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規范,強調的是學生符合規范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這種被動性、統一性是高校德育的特征,其本質是對個體生命的漠視。所以高校德育必須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和尊嚴,強調個體生命的多樣和獨特,弘揚個性的自由和發展。

德育與日常生活的疏離。高校德育重視知識傳授,忽視道德體驗,導致德育的空洞和偽善。德育作為高校教育中的一門特殊課程,僅把社會現存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灌輸給學生,而沒有啟發和喚醒學生的生態道德自覺和生態道德良心,使學生樹立道德理想,學會做人,沒有形成一種正確的理想信念和行為方式。高校德育忽視實踐鍛煉,脫離了生態德育的生活性。嚴重脫離學生的真實生活的德育模式,造成高校德育對生活的疏離與概念化。在內容上只注重社會既定的道德規范的抽象知識,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動性;在方法上強調單向的德育灌輸,是一種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缺乏道德體驗,難以產生情感共鳴,導致德育的膚淺和偽善;在效能評定上,采用課程考試的方式或限于簡單化的學生在校綜合測評,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學生的“雙重人格”。

生態德育的方法與途徑

為了在高校更好地完成德育工作由“人際德育”向“生態德育”轉軌,同時提高生態德育的效果,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實施生態德育。

結合課堂教學,喚起大學生生態意識。德育的目的是培養和發展人的德性。德性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過程,其實質是學生在教師幫助下,消化、吸收、實踐德育內容的過程。各個教學環節是宣傳、普及生態道德的主要途徑,通過這些途徑,使大學生獲取對環境問題的意識和敏感性,理解人類在環境中的重要責任,喚起生態良知,采取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主動行為。

美化校園環境,形成生態德育氛圍。清新優美、內涵豐富的校園環境有助于學生形成強烈的生態環境的審美意識。美化環境就要綠化校園,讓綠樹成蔭,鮮花爭艷,碧草茵茵,實現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情與景的和諧相融。大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人自身的主體價值和創造能力,使精神得到凈化和升華,從而增強對環境的審美觀念,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為以后自覺地保護環境、美化環境奠定基礎。

立足生態文化建設,優化生態德育環境。生態文化建設不僅是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先進文化的重要體現之一。加強對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要大力開展生態文化建設活動。開展各種生態知識普及活動,提高大學生對生態發展的認知;完善生態道德教育體系,建立生態道德教育規范并在德育活動中加以灌輸,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環保意識;建設學校良好的生態文化環境,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倫關系、愛惜花草的良好傳統,形成良好的氛圍和德育養成環境。

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激發學生生態環境的改造意識。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其身臨其境,通過改造環境的親身體驗形成和鞏固環境意識。比如,利用地球日、環境日、土地日、無煙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糧食日等特殊日子,帶領學生深入農村、廠礦,開展廣泛的環境教育宣傳活動,在喚起民眾的環保意識的同時,增強自己的環保責任。

加強法律法規宣傳,提升生態法律意識。法律和道德是調整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兩種最基本的力量,兩者相輔相承、相互支持。加大對環境保護法、森林法、土地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資源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人們保護環境、資源的法制意識。在生態德育的過程中,增加生態法規的教育內容,對于提高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有著積極的意義。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一部分人欲望急速膨脹,喪失了道德操守,這些都嚴重地影響著在校學生。因此,在高校生態德育的過程中,迫切需要一種強制性的約束力來規范學生的生態道德行為,生態法規的宣傳教育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楊琴.談生態德育.科教文匯,2008.09

第3篇

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畢業生與就業市場的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就業市場中的誠信缺失現象也逐漸凸現出來。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人數的逐漸攀升趨勢,引起社會和高校的普遍關注。如何正確理解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現象?如何正確評價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現象?高校應采取哪些積極的應對之策?本文談些粗淺看法。

1.現象:誠信缺失即道德缺失。就業市場中的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大致包括:就業前就業材料的“注水”,避實就虛,夸大其詞,各種就業證書的“克隆”、作假,各種職務的“加官進爵”等;就業過程中的“騎牛找馬”,“一女多嫁”,重復簽約,惡意違約等;就業之后的頻繁改行、“跳槽”等。

2原因:大學生誠信缺失成因是復雜的,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有畢業生本人造成的,也有用人單位和就業體制造成的。(1)主觀方面:大學生初次就業,經驗不足,對就業工作程序和政策了解不夠透徹,有時甚至曲解“自主擇業”,放任自流;對就業形勢缺乏宏觀的把握,過高或過低估計就業形勢;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就業期望值過高或過低,就業心態盲目自信或自卑;責任意識、法律意識淡薄等等。(2)客觀原因:首先,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誠信危機”現象,不同程度引誘和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導致大學生的效仿和跟隨,挺而走險,出現誠信缺失現象。其次,高校誠信教育薄弱,誠信教育缺乏針對性,缺乏誠信守諾的心理輔導,缺乏誠信守諾的道德品質的指導,缺乏誠信守諾的行為督導。最后,誠信教育評價體系不完善,沒有規范標準去評價誠信度,去衡量誠信行為,從而失去了約束力,失去了誠信的內在驅動力。

3.影響與危害。畢業生誠信缺失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不僅損害了大學生自身的形象,降低個人信譽,而且給學校帶來巨大的壓力,直接損害所在學校的聲譽,導致用人單位對學校產生信任危機。

二、就業誠信現象之評價

1.評價的目的和方法。(1)目的:這種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目的,旨在通過診斷就業市場中的誠信問題,為不斷深化的就業體制改革和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反饋信息,以規范大學生就業行為,加強大學生就業誠信教育,提升高校在社會上的美譽度,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2)方法:大學生就業誠信的評價,作為學生評價的一種評價類型,就評價的基本模式來講,可以套用最常用的泰勒模式。因為,誠信如同其他的品質一樣都是抽象的、內在的,是不可直接觀察的。所以,其評價方法,也同評價其他心理品質與思想品德等方法相同,可以通過外界的行為得到表現,可以通過就業行為來觀察了解,見徽而知著,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從外面到內在。具體來講,“刺激—反應法”、“現象一本質法,“效應—本體法”等幾種方法可供評價就業誠信時選擇,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是正確的。

2.兩個觀點。(1)上面提及的“刺激—反應法”等評價方法所建立的誘導或假設條件畢竟不是真實的,所以,應該用鑒定的標準反復核對,問他的理由和意圖是什么,這種鑒定方法涉及到真實性和合理性等重要問題。下面僅舉一例:假設我們要評價S們的誠實,并將他們置于可以欺騙的情形中。S1欺騙是因為他無論如何看不出欺騙有什么錯;S2欺騙以獲得一點好處;S3欺騙是因為不想遵從權威;S4沒有欺騙是因為周圍有人,使他有犯罪感;SS沒有欺騙是因為他是一個紳士的JL子,而除了在某些環境之外,“紳士的兒子是不欺騙的”;S6沒有欺騙是因為對他來說信守規則更有趣,等等。現在,我們可以說S1—S3欺騙了,而S4—S6沒有欺騙,S6的沒有欺騙僅僅是對誠實感興趣,這一點也遠遠是不夠的。其他無法作更進一步的鑒定。從嚴格意義上講,他們顯然是不同誠實的人,不同不誠實的人,因為他遵循不同的規則和推論。由例子可以得出兩點:第一,如果我們預先將道德領域如誠信限定為一些特殊情境(以誠實、講真話為“公共標準”),我們將容易忽視不同類型的理性;第二,除非我們能發現“的頭腦中在想什么”,否則我們將容易忘記在行為中使用什么概念,這是至關重要的。可見,我們對道德的評價,同樣包含對誠信的評價,都必須注意道德思想和行為的不同的方面,這些方面并非來源于任何關于“心理結構方式”的理論或假設,而只是簡單地來源于對道德的思考和行動是什么意思的考慮,來源于這種考慮所必然包含的東西,而這些來源都是動態的。(2)第二個觀點由第一個觀點啟發而來。因為一個人可能以一種不合理的、無法容忍的、有偏見的或不明智的方式持有完全正確的信仰,反之亦然。所以,我們要把一個人扮演一種特定角色如就業角色時的功過和他的信仰的正確性區分開來。不言而喻,對就業中的誠信缺失現象,我們應引起足夠的關注,加以及時的引導和教育,但對誠信缺失的不同情況應區別看待。就業前就業材料的制假與欺騙、就業過程中的違約和就業后的跳槽等來源于不同的道德基礎,所以,諸如就業中的善意違約、跳槽等就不應一棍子打死、全盤否定。首先,畢業生違約可以理解。當今就業市場并未真正市場化,就業市場不夠規范。有的畢業生違約是現行就業體制造成的,違約自然在情理之中。協議的簽訂,基本功能在于給當事人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預期,但有的行為預期長達幾個月,過長的行為預期,可能會使畢業生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或改變對用人單位的看法。“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畢業生選擇更好的用人單位,也是人之常情。其次,畢業生違約是一種權力。就業協議與其他協議一樣,在簽訂協議的同時,就一定會賦予簽約人違約的權力。違約是對義務的違反,也是對個人權利的遵行。在一定限制條件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都有權改變原有的意向,雙方均可以選擇履行協議,也可以選擇違約。我國勞動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可見,解除合同是法律賦予的一種權利,而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都是用人單位錄用應聘者時所訂立的書面協議。只要畢業生不是惡意的,沒有給用人單位造成惡劣影響,且由畢業生承擔違約責任后,在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可以解除就業協議。最后,畢業生違約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就業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合理地配置人才資源。部分畢業生違約也可以看作是人力資源重新組合、優化配置的過程,它利于畢業生尋找到更能發揮才能的位置,更利于社會的發展。“強扭的瓜不甜”,如果畢業生迫于無奈暫時不解約,但“身在曹營在漢”,工作時不專心,不忠誠于用人單位,遲早也會改行跳槽。當然,這種人力資源的合理優配,帶來的不僅有直接成本的損失,而且還有間接成本、機會成本、誠信成本的損失。

三、應對與措施

1,加強就業誠信教育。就業誠信教育是學校永恒的主題,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的重要內容。沒有誠信,將導致畢業生人格魅力受損,將失去他人對畢業生和高校的信任。誠信,作為畢業生成功就業的基本前提,應引起高校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就業誠信教育要注意把就業誠信的理論教學與實踐培養結合起來,達到從“學術的”到“社會的”相互參照,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與選擇能力,強調學生行為習慣的訓練;就業誠信教育要不斷建立開放性就業誠信教育渠道,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就業模擬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經受鍛煉,接受教育,也可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公共環境進行就業引導和教育;就業誠信教育要突出個性化,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主體與客體兩方面積極性,使其內因自覺接受并按自己個性發展的需要和社會需要塑造自己;就業誠信教育要充分尊重畢業生作為教育主體思想發展的內在規律性,在誠信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充分考慮畢業生的思想發展水平和能力,重視和加強對畢業生誠信理念、邏輯、推理能力和技巧的培養,因勢利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天天躁天天爱天天碰2018| 欧美性猛交xxxx88| 国产亚洲成在线播放va| 1204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女人l8毛片a一级毛片| 久久99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久久1区2区3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一二三区在线视频|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亚在线观看免费视频入口| 欧美日韩免费看| 人妖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 | 四虎精品免费永久免费视频| 黄色a三级免费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99er在线视频| 太深了灬太大了灬舒服|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 日产乱码卡一卡2卡3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欧洲女人牲交性开放视频| 亚洲情xo亚洲色xo无码| 波多野结衣aa|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精品一二三区久久AAA片| 午夜影院一区二区|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 中文字幕资源在线| app草莓视频| 小情侣高清国产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三级在线不卡|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成人浮力影院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