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生態安全的概念范文

生態安全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生態安全的概念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生態安全的概念

第1篇

【摘要】山地城市的生態安全關系到區域社會的和諧發展和穩定。與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生態系統具有復雜性與多樣性、脆弱性的特征。基于對山地城市生態安全概念的理解,指出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系統是由城市實體人居環境空間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生命線系統構成,并提出了保障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策略。

【關鍵詞】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系統;策略

山地是人類聚居空間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地域環境的復雜性、交通條件的封閉性、建設活動的艱巨性和經濟發展的滯后性,決定了山地人居環境建設的特殊性。但目前對山地的認識和研究尚處在啟蒙階段,山地城鎮人居環境建設經驗積累和實踐探索儲備又不夠[1],這導致城鎮化過程中破壞性建設嚴重,山地生態失調,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自然災害和工程災害頻繁,使山地城市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本文從界定山地城市生態系統和山地城市生態安全概念內涵出發,提出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系統構成,以及保障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策略。

`

1山地城市生態安全概念及內涵.

城市為人類聚居生存環境,山地城市生態系統是由城市人類及其生存環境兩大部分組成的人類聚居地。與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生態系統具有復雜性與多樣性[2]、敏感性與脆弱性 [3]的典型特征。

山地城市生態安全是指山地城市生態系統安全。本次研究著眼于現實的需要,將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界定為指對城市生態系統過程中影響重大的制約性因素實現良好調控,同時具有較強的應災能力的狀態。基于此概念界定,山地城市生態安全是指山地城市生態系統的安全以及山地城市生態系統服務于人類的安全,前者是指山地城市人工及自然生態環境共同構成的復雜生態系統處于無危險狀態,后者指山地城市生態系統滿足人類生存需求的可持續能力。

2 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系統

基于對山地城市生態安全概念的理解,結合城市規劃、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等交叉學科背景,認為山地城市生態系統安全由城市實體人居空間系統安全、經濟系統安全、社會系統安全和生命線系統安全四個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的部分組成。

2.1 城市實體人居空間系統安全――建設活動

當前中國處在快速城市化時期,用地空間的拓展是城市發展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人居實體空間形成必須的,這里重點關注城市建設活動對生態安全的影響。

1) 城市用地選擇的安全。一般的城市規劃用地選擇時進行的用地適用性評價主要針對用地的災害性條件等方面來進行評價,考慮用地區位條件、城市發展要求及周邊環境的影響。但從城市生態安全的角度,城市用地的選擇還需要綜合考慮其對生態安全影響,并追求用地的選擇不損害城市生態安全,同時能夠適當優化城市生態安全的狀態。在5.12地震中幾乎遭遇滅頂之災的北川縣城就是選址欠科學的例子之一,“山地規劃第一要選擇穩定的場所,一定要避開可能發生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的地段;……”[4]。

2) 城市土地利用安全,土地是生態環境和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載體,土地利用變化影響的驅動力是影響著生態環境和生態安全的驅動力因素。沈清基指出隨著城市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應該增加城市用地類型,具體而言,要對城市不可建設用地進行劃分和規劃,可以有效地保護郊區受城市化的不利影響;增加城市的用地組成類型,用以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樣性和空間多樣性[5]。

3) 城市建筑與生態安全。城市建筑過密是導致城市氣候改變的重要原因。此外,城市建筑對降水和城區地表徑流也有較大的影響,其中城市高層建筑對城市生態造成的影響最為嚴重。

4) 人均耕地減少對生態安全的影響。由于城市化、能源生產和交通運輸發展的原因,耕地被占用越來越多,人口增加,導致城市與工業用地擴展占用了大量的沃田良土,必然對農業生產與生態安全帶來不利影響。

2.2 經濟系統安全――產業發展

山地城市在做產業規劃時有其特殊性,首先山地城市可以建設的用地非常少;其次山地城市區域普遍經濟落后,傳統農業種植占較大的份額,對生態環境有特別大的威脅,因此要調整產業結構;最后基于山地地形地貌,產業布局應該與空間地理相結合,經濟與地區優勢和特色相結合。工業生產對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產生大量污染、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三個方面。應該建立生態化的工業體系,實現清潔生產,發展低碳能源供應系統,形成新的工業范式。

2.3 社會系統安全

居民是城市聚居的主體,它們的價值取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教育水平,環保意識、社會保障等等都會影響城市的生態安全。

1)人口規模以重慶市為例,在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和城市建設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重慶的新建區域常常突破原有城市形態與自然環境的平衡界限,向高坡度、高生態敏感性的山體推進。因此人口規模(數量)和資源供求之間要保持平衡。

2)生活方式居民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會影響城市生態安全,如汽車的使用,汽車產生的噪音、震動和排放的廢氣所造成的大氣污染和臭氣,已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還有生活廢水導致水質惡化的問題和由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生活垃圾等。

3) 社會保障 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綜合服務能力高。要滿足居民的就業、居住、供應、醫療、保健服務等基本生活需求,使居民享有充分可靠的生活保障。注重對殘疾人、老齡人、失業者、貧民等特殊人群的關懷,犯罪率低,保持穩定安全的社會秩序。

2.4生命線系統安全

一般說來,城市生命線工程系統是指城市供水、供氣、供電、交通、通訊、防災等基礎設施系統,但這里探討的生命線系統還包括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本質上講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所依賴的自然系統,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續地獲得自然服務(natures services)的基礎,這些生態服務包括提供新鮮空氣、食物、體育、游憩、安全庇護以及審美和教育等等。它包括城市綠地系統的概念,更廣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務的城市綠地系統、林業及農業系統、自然護地系統,并進一步可以擴展到以自然為背景的文化遺產網絡[6]。城市擴展過程中,維護區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機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是維護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一大關鍵。

3 保障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策略

3.1 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地域觀

本文所探討的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地理范圍雖然指的是城市規劃區,但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從來都是不受行政范圍約束的,特別是山體和水域更是如此。應該將維護國家層面的山地生態安全屏障視為保障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基石[7]。

3.2開展山地人居環境科學的研究――理論支撐

建立符合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是人居環境研究的本質[8]。影響山地城市生態安全主要誘因來源于人類活動,而對人類活動進行科學引導離不開學術理論的探索――山地人居環境科學。

3.3 建立穩固的安全的生態基底支撐系統

將規劃區范圍內的山脈、水系、沖溝、林地、農田、濕地、荒野等非開發建設的自然資源劃為剛性的絕對保護范圍??梢詮纳钲诘某鞘猩鷳B安全基本生態控制線、浙江臺州制定的分區生態基礎設施的控制性規劃和俞孔堅提出的“反規劃”途徑收到啟發。

3.4 加強山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強道路交通設施建設。通常山地城市的道路交通用地所占比例較小,路面等級低,彎道多,已成為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的瓶頸。二是加強給水、排水、電力、電信、環衛設施建設,特別是要新建、擴建、改建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固體廢棄物處理場,提高污水和垃圾的處理率。三是搞好能源供應設施建設,改善落后的燃燒設備、技術及能源供應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四是加強城市防災減災工程設施建設,提高山地城市抵御各種災害的能力。制定防災減災規劃達到“規劃本質安全化”的目的。

3.5 建立山地城市生態安全評價機制

確定影響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關鍵要素,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按照一定的評價標準,判斷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狀態及發展趨勢,以建立應變機制。

3.6 讓公眾樹立正確的生態安全觀

作為“非傳統安全”領域,生態安全在安全目標追求和安全實現機制上都與傳統安全有著重大區別,一方面,生態安全本質上是一種只能由人類生活共同體間共享的綜合性安全;另一方面,生態安全不僅僅追求威脅的不存在,更重要的是引發人們去共建安全。

4 結語

山地城市生態系統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其安全性具有脆弱性、敏感性和抗干擾能力弱的特點。為此面對山地城市建設的緊迫要求和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盡快妥善解決山地人居環境建設與維護城市生態安全的矛盾。從人居環境建設角度,認為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系統是由城市實體人居空間系統安全、經濟系統安全、社會系統安全和生命線系統四個層面組成。和任何系統一樣,該系統的每個子系統發揮自身功能的同時,又相互制約、相互補充。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趙萬民,李云燕.西南山地人居環境建設與防災減災的思考[J].新建筑,2008(4)

[2] 黃光宇.山地城市學原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9

[3] 周勁松.山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與荒漠化[J].自然資源學報,1997,12(1):10-15

[4] 搜狐新聞.災后重建:規劃要經得起歷史檢驗[EB/OL]. news.省略/ 20080608 /n257367 -771 .shtml,2008-06-08

[5] 沈清基. 環境革命與城市發展[J]. 城市規劃, 2000(4): 23-30

[6] 劉海龍,李迪華,韓西麗.生態基礎設施概念及其研究發展綜述[J].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專版,2005,29(9):70-75

第2篇

Abstract: The new idea of studing environment security in perspective of broad safety i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 security study in recent year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 of general safety, environmental security is no longer just about "security" or "environment", but a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 which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securuty. To understand environment security, peopl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idea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establish broad safety concept whose essence is to care general environment issues like ecology, resources and disasters, rather than just care the worsening narrowly defined environment, and thus revealing the core scientific issue of environmental security study,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prospect.

關鍵詞: 環境安全;大安全觀;非傳統安全;視角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security;broad safety;non-traditional safety;perspective

中圖分類號:X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0-0186-02

0 引言

工業的大發展在帶動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臭氧層破壞、氣候異常、土地荒漠、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水污染等。不斷惡化的環境給國家、生物圈以及人類的生存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威脅,環境問題已經嚴重的威脅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因此,解決環境問題刻不容緩。于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終于開始審視環境,開始關注環境問題?!碍h境安全”[1]這個名詞應運而生。環境安全作為非傳統安全的重要分支,越來越受到安全科學的關注,安全科學對環境安全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傳統安全,而要形成大安全觀(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

1 安全的內涵與大安全觀理念

“安全”在日常生活中安全就是人類的生命、財產和生存條件不遭受到危害,最終可以把安全歸納為八個字“無危則安,無損則全”。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有力的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同時對安全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世紀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人造系統的安全性及人造系統以及自然系統匹配與融合的可靠性上,而其中的關鍵又集中在保護人的身心安全與健康、人的智能開發與安全、人因失誤的控制等人的生理、心理方面。從20世紀80年代起,一種全新的、大安全觀的安全理念孕育而生,這就是大安全觀(圖1)[2]對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的總稱。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的區別:第一,傳統安全關注的對象和主體只是國家,地區安全與全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向外延伸而已,而非傳統安全關注的是多種主體而不只是國家,包括作為個體的人與整個人類及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的安全。第二,解決危機的方式手段不同。傳統安全強調軍事競賽和付諸戰爭手段解決危機,而非傳統安全由于威脅的多樣性,主要通過國際合作和國際組織協調才能化干戈為玉帛。第三,二者成因不同。傳統安全原因是蓄意的來自國家外部因素,非傳統安全原因卻是國內和國外的影響兼半。第四,所產生的后果各異,傳統安全是局限在危機涉及的國家之內,但非傳統安全則會“外延”和“擴散”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波及的范圍往往超出一國的界限。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的聯系:①大多的非傳統問題是由傳統安全逐漸產生的,非傳統問題以傳統問題而存在。②傳統安全問題與非傳統的安全問題由于都具有“外溢”性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③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傳統與非傳統的安全問題彼此交叉以及相互作用,各國政府在制定和調整安全策略時都應給以充分考慮。

2 環境安全的由來、意義與特點

2.1 環境安全的由來 1987年聯合國大會首次使用了“環境安全”這一概念,引起了環境與安全研究領域的熱烈討論。環境安全是在環境問題日益加劇和惡化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如今,環境安全概念已被廣泛使用。

2.2 環境安全的意義 環境安全的本質是由于經濟高速發展,引發的人與自然不能和諧發展的問題。環境安全概念的產生及運用是環境與安全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環境安全問題的出現,對于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

2.3 環境安全的特點[3] 整體性:生態系統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環境是相連相通的,任何一個局部環境的破壞,都有可能引發全局性的災難,甚至危及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條件。

長期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的產生是短期的。產生的危害是長期的。而且要想解決和恢復必須在時間和經濟上付出高昂的代價。

全球性:正如全球經濟一體化之后,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安全密切相關一樣,環境安全也是跨越國界的。

不可逆性:生態環境的支撐能力有其一定限度,一旦超過生態承載力的“閾值”,往往造成不可逆轉的后果,比如野生動物、植物一旦滅絕就永遠消失了,人力無法使其恢復。

3 環境安全研究的視角

全球環境的日益惡化所引起的環境安全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政治和經濟社會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4]。目前對于環境安全的研究要形成以傳統安全視角和非傳統安全視角為總合的大安全觀視角[5]。

在大安全觀視角下研究環境安全問題:首先,肯定了環境安全是一個已經對社會、國家構成威脅的安全問題,這符合傳統安全的理念[6~8];其次,肯定了環境安全是將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9]已經上升為安全問題,是非傳統安全的重要研究對象;最后,將環境安全引入到廣義環境領域,如:生態、資源、災害等??梢哉J為大安全觀視角研究的是將只關注日益惡化的狹義環境問題上升到用安全的概念和視角,在廣義的環境[10]范圍內探討各種生態、資源、災害等問題。

將安全的概念引入到環境科學的領域,將環境問題上升到安全問題的角度,從而重新審視、思考并研究那些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自然生態系統的環境問題是大安區觀視角的實質[11~12]。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推進環境安全的研究和發展,應當將環境安全的概念深入到自然和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

4 結語

從大安全觀視角看環境安全,是將環境安全的問題從片面的安全問題或環境問題上升到廣義安全的高度,是將只關注日益惡化的環境引起的環境安全問題上升到用安全的概念和視角,在廣義環境的范圍內探討各種生態、資源、災害等問題。這就需要理解非傳統安全的思想,樹立大安全觀的理念。如今,環境安全已經被廣泛的關注和研究,運用大安全觀的理念為綜合研究環境安全問題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Norman Myers.Ultimate Security. The Environmental Basis of Political Stability[M].W.W.Norton&Company,1993.

[2]徐德蜀.安全文化的形成與發展[J].安全、健康和環境,2006,6(1):8-11.

[3]張浩,趙江平.環境安全中光催化技術的應用[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18(9):172-176.

[4]張勇,葉文虎.國內外環境安全研究進展述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3):130-134.

[5]Porter G.Environmental Security as a National—security Issue[J].Currl list,1995,94(592):218-222.

[6]Gareth Porter.Environmental Security as a National Security Issue[J].Current history,May 1995,218-222.

[7]Porfiriev Bn.The Environmental Dimension of National—security—a Test of Systems—analysis Methods[J].Environ manage,1992,16(6):735-742 .

[8]Allenby Br.Environmental Security:Concept and Implementation[J].Int Polit Sci Rev,2000,21(1):5-21.

[9]蔡守秋.論環境安全問題[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1,1(5):28-32.

[10]鄒長新,沈渭壽.生態安全研究進展[J].農業生態環境,2003,19(1):56-59.

第3篇

關鍵詞:土地生態安全;應用研究;研究展望

一、概念研究

上世紀40年代Aldo Lcopold在對土地功能狀況評價中考慮了土地健康的因素,生態安全的研究也隨之逐漸開展。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土地,人們對土地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大,甚至已經超過了土地生態系統自身承載能力,區域內土地生態安全處于亞健康的狀態,人們的生存環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些學者從土地生態系統結構是否受到破壞,生態功能是否降低定義土地資源生態安全;張虹波等從保持土地生態系統自身動態平衡,內部結構、功能完整,實現土地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角度定義土地生態安全;梁留科等從實現社會、經濟、生態安全的協調發展角度定義土地生態安全;還有學者從人類對土地的需求量與土地的供給能力定義土地生態安全,即土地的數量和質量能夠滿足后代人發展對其的需求。

二、土地生態安全的基本理論研究

(一)人地關系協調理論

1650年西方人文地理學家沃侖·紐斯的《地理通論》中首次提出了人地關系。從地理學角度上講,人地關系就是人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相互影響關系。人地關系有兩大基本原理,一是土地承載力限制與超越原理。人地矛盾主要是指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人類對土地需求的增加使得土地難以滿足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既土地承載力是有限制的,人地關系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提高土地承載力;二是人地關系地域關聯互動原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與土地生態環境的聯系更加密切,在關聯互動中,即便是來自不同尺度的人地關系系統,每一種層次都是彼此聯系、彼此依存的。這時,變動與沖突、互補與協調就成為了人地系統的主要特征,吳傳均在上世紀90年代就指出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是地理學的研究核心內容。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萊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闡述了農藥的大量使用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羅馬俱樂部在1972年出版的《增長的極限》揭示出環境安全問題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布倫特蘭報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并給出可持續發展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從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社會、經濟的持續性發展要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持續能力相適應,保證人類社會的發展要在土地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謀取發展。只有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基礎、作為前提條件,土地的生態安全的研究才更具有意義。

(三)生態經濟理論

20世紀80年代國際生態經濟學會成立,1989年創辦《Ecological Economics》雜志。國內外對生態經濟理論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顯著的成就。生態系統和生態經濟系統的研究均是生態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內容,土地生態保護與經濟持續發展是密切聯系、內在統一的,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的實現必須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要遵循生態環境的內在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實現生態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情況下。反之,生態環境的破壞會嚴重阻礙經濟的發展。

三、土地生態安全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進展

(一)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城市化進程中大量的土地轉變為建設用地,土地生態安全面臨著嚴重的威脅?,F代化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化肥農藥的使用改變了土壤的特質,人類對森林不合理開采改變了陸地水循環。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的研究被人們提上日程。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的關鍵在于構建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標準,目前尚無統一標準,多通過借鑒1993年FAO發表的《可持續土地管理評價大綱》中關于土地質量評價指標構建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多數學者從土地生態系統壓力、狀態、響應3個方面對土地生態安全進行研究,張建新在P-S-R框架模型的基礎上選取評價指標,對湖南省土地可持續利用進行了生態安全評價。許月卿從自然、經濟、社會安全的角度構建小城鎮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對貴州省貓跳河流域土地生態安全進行了研究;杜忠潮依據P-S-R模型,從土地自然資源現狀、土地社會經濟環境壓力和人文影響3方面構建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高珊依據“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從環境、行為和決策三個層面選取指標,研究了生態建設成效。

(二)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的方法研究

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確權的方法有特爾菲法、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熵權系數法,部分學者也采用兩種或以上的方法確定指標權重。李秀霞采用熵權對吉林省城市化進程中土地生態安全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實現土地生態安全的合理性建議;徐道煒采用突變級數法研究了福建省土地生態安全問題。綜合指數法、物元法等方法是學者們常用的土地生態安全綜合性評價的方法,李明月基于BP神經網絡方法對廣州市土地生態安全進行評價。上世紀60年代,部分學者以研究土地承載力的方法對區域土地生態安全進行了研究,90年代,人們將生態足跡的方法引入到生態安全的研究,現代,科學技術的創新,突破了原有的定量水平和精確程度,生態足跡方法定量化程度高,一般只有很少因素定量評價生態承載力狀況。何淑勤等利用生態足跡理論與方法,對雅安市土地生態安全情況進行了研究。

(三)土地生態安全預警研究

土地生態預警的目的在于時刻了解系統內部生態安全的綜合狀況。法國經濟學家Alfred Fourile最先闡述了監測預警的思想。HaqueC.Emdad對加拿大紅河谷土地資源的危險性進行評價。我國對預警的研究主要在一下幾方面,一是概念方面,傅伯杰提出的區域生態環境預警是對區域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后果、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變化以及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評價、預測和警報;二是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國內部分學者利用GIS建立土地生態預警信息系統,準確掌握區域生態狀況和動態變化趨勢;三是評價指標方面,吳冠岑選取從自然、經濟、社會三方面選取預警評價指標,并引入變權理論的概念,構建了土地生態安全預警的懲罰型變權評價模型并對淮安市進行了實證研究,許學工對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進行了評估和預警研究。

(四)土地生態安全設計研究

生態安全設計,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區域土地資源生態安全有重要意義。主要針對區域內生態環境問題,對區域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有效控制和持續改善。主要包括以生態安全為前提的土地利用結構優化和區域生態安全格局設計。生態因素已成為影響土地利用結構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S.Hermann從自然環境角度選取生態約束因素對鄉村土地利用結構進行設計;趙丹從生態綠當量的角度,對寧國市土地利用結構進行了實證研究。區域生態安全格局設計方面,馬克明對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的概念以及理論基礎的論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的設計原則與方法;徐海根等提出了自然保護區生態安全設計的概念,構建了從區域層次到網絡的每個節點(保護區)再到網絡與節點的連接(廊道)的研究流程,綜合運用迭代法、整數規劃方法和地理途徑方法等方法設計自然保護區生態安全格局。

四、研究啟示

首先,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研究中,加大對各模型進行基本參數與可信度、準確度的研究。評價方法上將計量模型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起來,為土地生態安全設計的研究構建空間模型。

其次,加強土地生態安全評價和設計相結合的綜合研究。土地生態安全評價和土地生態設計的研究在于保持生態系統平衡和土地資源的持續發展和利用,保障區域生態安全,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最后,加強動態監測和預警系統研究。目前國內沒有明確系統預警指標體系和成熟的理論體系,有關預測誤差方面的研究較少,在預警過程中難以及時、準確對預測誤差進行修正。且較少進行多種預警方法的綜合運用。構建基于過程的動態模型,結合地理信息技術加強土地生態安全動態監測,在此基礎上建立土地生態安全預警系統。

參考文獻:

1.ojimaD,LavorelS,Graumich.L,ETAL.Teerestri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s:the future of land research in IGBP.II[J].global Chang Newsletter Issue,2002(50).

2.張虹波,劉黎明,張軍生,朱占強.黃土丘陵區土地資源生態安全及其動態評價[J].資源科學,2007(4).

3.梁留科,張運生.我國土地生態安全理論研究初探[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J],2005(6).

4.WCED.Our Common Futur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張建新,邢旭東,劉小娥.湖南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J].湖南地質,2002(2).

6.許月卿,崔麗.小城鎮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研究——以貴州省貓跳河流域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7(5).

7.杜忠潮,韓申山.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地生態安全評價實證研究——以陜西省10個省轄市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09(6).

8.高珊,黃賢金.基于PSR框架的1953-2008年中國生態建設成效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10(2).

9.李秀霞,張希.基于熵權法的城市化進程中土地生態安全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9).

10.徐道煒,劉金福,洪偉,吳承禎.福建省土地生態安全動態評價[J].水土保持通報,2011.

11.李明月,賴笑娟.基于BP神經網絡方法的城市土地生態安全評價—以廣州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1(2).

12.何淑勤,鄭子成.基于生態足跡的雅安市土地生態安全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6).

13.Haque C Emad.Risk assessment,emergene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to hazards:The case of the 1997 Red River Valley flood[J].Canada.Natural Hazards,2000(2).

14.傅伯杰.區域生態環境預警的原理與方法[J].資源開發與保護,1991(3).

15.江勇,付梅臣.基于能值分析的武安市農業生態安全預警[J].農業工程學報,2011(6).

16.吳冠岑,牛星.土地生態安全預警的懲罰型變權評價模型及應用—以淮安市為例[J].資源科學,2010(5).

17.許學工.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的評估和預警研究[J].生態學報,1996(5).

18.S.Herrmann,E.Osinski.Planning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rural areas at different spatial using GIS and modeling tool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9.

19.趙丹,李鋒,王如松.基于生態綠當量的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優化—以寧國市為例[J].生態學,2011(20).

20.馬克明,傅伯杰,黎曉亞,關文彬.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概念與理論基礎[J].生態學報,200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鲁啊鲁在线观看| 在线日本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最新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奇米色影视| 精品国产欧美sv在线观看| 国产公妇仑乱在线观看| gogo免费在线观看| 扁豆传媒网站免费进入|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欧美成人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精品特黄一级国产大片| a级片免费在线观看| 性欧美高清video| 丰满岳乱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免费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浮力第一页|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三级在线看中文字幕完整版|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人妻av综合天堂一区|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波多野结衣上班| 免费人成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冫| 美女黄网站人色视频免费国产| 国产亚洲成在线播放va| 黄色一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亚洲色国产欧美日韩| 真实国产乱子伦久久| 加勒比一本大道香蕉在线视频| 巨胸狂喷奶水视频www网站免费| 成人最新午夜免费视频| 久久se精品动漫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