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現代農業發展戰略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定量分析;現代農業;戰略研究;濟南市
中圖分類號:S-03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12-0142-05
SWOT分析法是一種分析經濟領域發展戰略的重要方法,美國管理學教授韋里克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后,SWOT 分析法逐漸得到了其他學科和領域的廣泛應用,研究者可通過調查與研究對象所處內外部環境,把定性的環境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其中與發展相關的內部環境因素(IFE)分優勢(Strengths)與劣勢(Weaknesses);外部環境(EFE)分機遇(Opportunities)與挑戰(Threats),根據內外部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發現需要回避的因素和問題,調整發展思路,制定發展戰略。
為更好地立足于濟南市的實際情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課題組設計、發放調查問卷20余份,調查對象為行業專家、市及農業縣(區)部門負責人。對問卷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確定各因子的權重和分值,利用S、W、O、T四個因素的加權得分值,建立平面坐標,構建一個包括戰略方位角和戰略強度系數的二維戰略向量,從戰略坐標角度和強度來生成濟南市農業發展的戰略。
1內外部環境關鍵影響因子的確定
根據對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調查及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技術環境分析(PEST分析),確定優勢因子9項、劣勢因子9項、機會因子5項、挑戰因子5項。
1.1優勢(Strengths)
經過近年來農業結構戰略調整和都市農業、“兩型”農業的建設,濟南市已具備了諸多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優勢條件。經過問卷調查確定優勢因子有以下9項:區位優勢(S.1);科技優勢(S.2);市場優勢(S.3);資源優勢(S.4);產業化優勢(S.5);信息化優勢(S.6);政策優勢(S.7);人才優勢(S.8);資金優勢(S.9)。
1.2劣勢(Weaknesses)
濟南市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諸多的制約因素,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劣勢因素。經問卷調查確定劣勢因子有以下9項:布局規劃不合理(W.1);資金投入相對不足(W.2);農業產業化水平低(W.3);農業生產組織化水平低(W.4);農業資源因素制約(W.5);環境污染嚴重(W.6);科技支撐后勁不足(W.7);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相對偏低(W.8);勞動力成本升高(W.9)。
1.3機遇(Opportunities)
經問卷調查確定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機遇因子有5項:有利的宏觀政策環境(O.1);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O.2);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旺盛(O.3);農民增收渠道逐漸拓寬(O.4);農業轉型的發展機遇(O.5)。
1.4挑戰(Threats)
經問卷調查確定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挑戰因子有5項: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大(T.1);農業生產周期長(T.2);農業自然災害嚴重(T.3);國內外市場沖擊加大(T.4);農業社會化體系不健全(T.5)。
2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戰略SWOT定量分析模型
2.1IFE矩陣和EFE矩陣的建立
建立內外部因素評價矩陣模型(IFE矩陣、EFE矩陣)有以下幾個步驟。
2.1.1根據重要程度確定因素權重通過調查問卷,選定行業專家,根據各因素在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程度,給予S、W、O、T各個因素賦以權重,每個因素的權重數值從0.0(不重要)~1.0(非常重要),其中優勢和劣勢的權重值總和為1,機遇和挑戰的權重值總和為1。
2.1.2根據各因素的現狀進行評分根據濟南市現代農業的實際情況,對優勢因素S.1~S.9、劣勢因素W.1~W.9、機遇因素O.1~0.5、挑戰因素T.1~T.5,根據優勢強度的明顯程度進行評分,其數值從1(不強)~4(非常強)。
2.2SWOT各因素的影響力度
對調查問卷中S、W、O、T各個因素的權重值和評價分值相乘,得到各因素的加權分數。根據加權得分,比較各因素對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程度。
2.2.1各優勢(S)因素的影響力度從圖1可以看出,各優勢因素對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影響程度從大到小為:S.9S.3S.1S.7S.4S.5S.2S.8S.6;優勢最明顯的是資金優勢(S.9),較明顯的是市場優勢(S.3)、區位優勢(S.1)和政策優勢(S.7)、資源優勢(S.4),不明顯的是產業化優勢(S.5)、科技優勢(S.2)、人才優勢(S.8)和信息化優勢(S.6)。總優勢力度為1.47。
2.2.2各劣勢(W)因素的影響力度從圖2可以看出,各劣勢因素對濟南市現代農業影響程度的大小排序為W.8W.1W.9W.3W.7W.2W.6W.5W.4;劣勢最明顯的是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相對偏低(W.8),較明顯的是布局規劃不合理(W.1)、勞動力成本升高(W.9)、農業產業化水平低(W.3)、科技支撐后勁不足(W.7);反應程度不明顯的是資金投入相對不足(W.2)、環境污染嚴重(W.6)、農業資源因素制約(W.5)、農業生產組織化水平低(W.4)。總劣勢力度為1.18。
2.2.3各機遇(O)因素的影響力度從圖3可以看出,機遇因素對濟南市現代農業影響程度的大小排序為:O.1、O.3O.4O.2、O.5;影響程度最大的是有利的宏觀政策環境(O.1)和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旺盛(O.3),影響程度較明顯的是農民增收渠道逐漸拓寬(O.4)、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O.2)和農業轉型的發展機遇(O.5)。總機遇力度為1.30。
2.2.4各挑戰(T)因素的影響力度從圖4可以看出,挑戰因素對濟南市現代農業影響程度的大小排序為:T.1T.2T.3T.4T.5;影響程度最大是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大(T.1),影響程度較明顯的是農業生產周期長(T.2)、農業自然災害嚴重(T.3)、國內外市場沖擊加大(T.4)和農業社會化體系不健全(T.5)。總挑戰力度為1.36。
3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戰略類型和強度的確定
根據總優勢力度S、總劣勢力度W、總機會力度O、總挑戰力度T,建立四維坐標,S、W、O、T分別在第一、二、三、四象限內(圖5),建立SWOT分析四邊形,求得四邊形S.1W.1O.1T.1的重心P的坐標(x,y),計算重心P的方位角θ,以戰略方位角θ識別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類型。再根據四邊形的各個象限的面積計算戰略強度系數ρ,以ρ判斷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強度。在戰略類型和戰略強度極坐標中,坐標(ρ,θ)形成以θ為方位角、以ρ為模的戰略向量。通過戰略向量判斷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類型、戰略強度,進而選擇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和戰略內容。
3.1戰略方位角θ的含義與計算
總優勢力度S、總劣勢力度W、總機會力度O、總挑戰力度T在坐標上的對應點分別以S.1、W.1、O.1、T.1表示(圖5),連接S.1、W.1、O.1、T.1四個點,戰略四邊形S.1W.1O.1T.1的重心坐標P(x,y)由公式P(x,y)=(∑x.i/4, ∑y.j/4)(公式1)給出。
式中x.i、y.j分別是四邊形四個交點的坐標。
在此基礎上,計算戰略方位角θ,按照公式1,x=∑x.i/4 =0.145,y=∑y.j/4 =-0.03,重心P坐標為(0.145,-0.03)。
根據公式tgθ=y/x≈-0.21。從三角函數對照表查得θ≈348°,θ=29π/30,θ位于3π/4~π。由表5可知,θ值在3π/4~π之間,這說明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戰略類型屬于爭取型戰略區內的調整型戰略。
3.2戰略強度系數ρ的含義與計算
對同一戰略類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既可以采取積極開拓型戰略措施,也可以采取保守穩妥的戰略戰術,因而對相同的戰略類型,還應確定其戰略強度。在確定戰略強度時,需要綜合考慮戰略正強度和戰略負強度。
戰略正強度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優勢和外部機會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計算公式為:
U=S.1×O.1(公式2)
式中,S.1、O.1分別表示優勢和機會加權分。
戰略負強度是內在劣勢和外部挑戰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計算公式為:
V=W.1×T.1(公式3)
式中,W.1、T.1分別表示劣勢和挑戰的加權分值。
從公式(2)、(3)可以看出,針對相同的戰略正強度和負強度,優勢因素和機會因素、劣勢因素和挑戰因素可以相互轉化。
戰略強度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ρ=U/(U+V)(公式4)
從公式(4)可以看出, U值越大,戰略強度系數越大;V值越大,戰略強度系數越小。戰略強度系數ρ的大小反應戰略類型的實施強度,ρ∈(0,1),以ρ=0.5為臨界點,ρ>0.5時,應采取開拓型戰略;ρ
根據公式2,U=S.1×O.1=1.91;根據公式3,V=W.1×T.1=1.61;根據公式4,戰略強度系數ρ=U/(U+V)=0.54。ρ=0.54>0.5,表明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應采取開拓型戰略。
綜合分析戰略方位角θ與戰略系數ρ,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戰略應采取爭取型戰略區內的積極開拓型的調整型戰略類型。但戰略強度系數ρ略大于臨界值0.5,在采取開拓型戰略時,應穩妥進取,扎實推進。
4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措施
4.1制定科學的系統性規劃,實施穩妥的調整型戰略
通過戰略類型分析,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應采取爭取型的調整戰略,這就需要農業相關部門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立足資源優勢,科學回避風險,在對以前的發展戰略進行適度調整的基礎上,對全市現代農業的發展進行系統性的規劃,制定中長期行業發展戰略,并將戰略分解到各個職能部門,形成“千斤重擔萬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標”的工作格局。
4.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機制,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SWOT分析表明濟南市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中機會因子的權重分值略低于挑戰因子,這說明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立足農業經營風險加大(T.1)、農業生產周期長(T.2)等5個不利的環境因素,建立健全相應的政策支持機制。一是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財政資金對投保農戶予以保費補貼,提高農民抗御風險能力。二是形成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投入體系,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支農資金在增加總量的同時改進投入方式,調動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深化“銀農合作”,選點聚焦,引導金融資本投入,放大投入總量,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可靠的資金支撐;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現代農業建設。
4.3完善產業化發展機制,提升規模性生產效益
組織化程度低、產業化水平差也是制約濟南市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在完善產業化發展機制方面,一要完善扶持政策,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推進優勢產品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區域聚集。二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把農民和農業生產組織起來,帶領農戶共同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三要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物流體系,建設一處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現代農業物流中心,盡快形成聯通全省、輻射華東的農產品營銷運輸體系和電子商務平臺,同時發展一批大型涉農商貿企業集團為農產品營銷提供服務。四是鼓勵企業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采取橫向、縱向一體化戰略,實現戰略伙伴的聯合,走以核心產品為主的多元化發展路子,避免過度專業化造成的原料和市場季節性帶來的生產不連續性的矛盾。
4.4強化法制建設,優化法律環境
宣傳貫徹落實農業法、漁業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仲裁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等涉農法律法規,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者及廣大農民群眾的合法經營、自我保護和維護權益的意識和能力,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公正、公平、有序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強化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執法能力建設,以深入開展農業綜合執法為重點,壯大執法隊伍,改善執法手段,加大執法力度,重點做好規范農資市場秩序和農業投入品監管,為現代農業發展保駕護航。
4.5樹立現代營銷理念,實行市場化發展戰略
農產品市場化程度較低是制約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因素之一。現代農業是商品農業,生產經營的目的是在滿足市場需要的前提下實現市場交換。因此,促進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首要戰略選擇就是大力推進農業市場化,運用現代營銷理念,研究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市場細分、渠道設計、品牌建設等,形成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求的農業產品鏈,提高濟南市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增加產品附加值。
參考文獻:
[1]郭曉鳴,廖祖啟.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戰略選擇研究[J].理論與改革,2007(5):82-85.
[2]溫軍.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述評[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1(3):6-18.
[3]杜華章.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高效農業發展戰略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0,7(2):86-91.
[4]亢志華,陳海霞,劉華周.基于SWOT分析的江蘇省興化市現代農業發展戰略選擇[J].農業科技管理,2012,31(2):15-17.
關鍵詞:都市型現代農業 SWOT分析 北京市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1-064-02
“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北京城市新定位為郊區發展格局的調整和資源整合指明了方向。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是大都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SWOT方法是一種綜合考慮產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各種因素,從而選擇最佳經營戰略的方法。其分析的主要目的旨在對產業的綜合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這是一個綜合分析事物內部的優勢、劣勢、機會以及威脅的定性分析方法。本文運用該方法分析了北京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所面臨的有利因素、不利條件以及機會和威脅,以期為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指明方向。
一、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界定
自從都市農業、現代農業以及都市型現代農業產生以來,諸多國內學者都試圖對都市型現代農業進行定義(見表1)。
歸納并梳理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將都市型現代農業定義為:都市型現代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它是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高效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其主要特征表現為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展理念引導農業。
二、北京發展都市農業的優勢分析
1.首都優勢。首都優勢是北京作為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的特殊功能定位而取得的。它是一種軟實力,是一種無形要素。然而,首都優勢卻是促進首都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性要素,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其他要素的數量和質量。⑦首都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經濟中心的優勢。北京在金融、保險、交通、通信、旅游和商貿等各方面都是全國的中心,使北京經濟生機勃勃,居民總體消費能力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這些給都市農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二是政治和文化優勢。北京作為首都,是國家政治的化身或象征符號,又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對全國的文化建設、觀念更新具有很強的輻射作用和影響力,對都市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大幫助。
首都優勢是一種能夠長期發揮作用的戰略性無形資產,隨著“綠色奧運”理念的實施,推動了“綠色北京”的建設。與此同時,北京通過舉辦奧運會,使北京形成了眾多新的地標性建筑,如“鳥巢”、“水立方”等體育場館,在國際上的形象、地位、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大提升,把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推到了一個新的發展起點。
2.區位優勢。從自然地理區位分布來說,北京地處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具有發達的現代化設施與發展環境,山區是北京市寶貴的自然資源和財富。北京山區占全市總面積的62%,山區特色已成為北京的品牌之一。優越的區位優勢,使北京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具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從而為北京形成都市型現代農業特色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北京交通發達,城市到周邊農村的交通體系完善。截止到2010年底,北京已形成以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為骨干,連接城際、中心城、新城、中心鎮的快速交通網絡。發達的城市交通體系有利于降低北京周邊區縣農產品物流費用,使農產品以較低的運輸價格以及快捷的速度運到城市,使得北京近郊都市農業的農產品在與較遠地區農產品的競爭上獲得區位優勢和市場優勢,這極大地有利于北京都市農業的發展。同時,從城市到農村路途時間縮短,交通方式選擇多樣,極大地鼓勵了城市居民在閑暇時到農村游玩,體驗鄉村文化,這極大地促進了“農家樂”、鄉村旅游的發展,有利于都市農業功能體系多樣化發展。
3.資源優勢。資源優勢表現形式很多,本文就文化資源優勢方面進行分析。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有著較為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創意農業文化,北京文化積淀深厚,是東方文明的精華所在,更為重要的是北京郊區民俗風情多姿多彩,積累了大量的精湛民間藝術,保留了豐富而深厚的鄉土文化,具備大力發展高品位的觀光休閑農業,以滿足城市居民回歸自然、頤養情操的需求。這為北京郊區發展都市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更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郊區民俗文化的良好環境。
4.科技優勢。北京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有得天獨厚的科技優勢和教育優勢,在城市范圍內形成農業科技與知識的密集區。目前,已形成一個包括中央、地方和民營企業三個層次,涉及農、林、牧、漁、水利和氣象諸方面完備、農科教結合的研究推廣體系。長期以來,依靠這些優勢建起的現代農業示范樣板,主要有“奶牛胚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養豬育種中心”,“北京順義三高農業示范區”等,這些都市型現代農業窗口,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并產生了輻射帶動作用。
北京在科技人才資源、科技資金資源、科技信息資源、科技成果資源、農業儀器設備資源等方面具有領先于全國的顯著優勢,農業科技貢獻率高于全國,形成一批在全國領先的農業科研與現代農業技術的優勢領域,主要表現為:(1)依托科技優勢,發展生物工程農業。隨著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各種特色種業、種苗業及生物質能產業使京郊都市農業發展形式多樣化。(2)挖掘民間技藝,發展創意農業。北京利用自己特有的文化要素和內涵,在京郊大力發展創意農業。如麥秸畫、桃木雕刻、圣木干花、人參娃娃、玉米皮紡織、蛋殼雕刻畫等等,其文化藝術底蘊深厚,使農產品身價大增,豐富了京郊鄉村旅游商品。
三、北京發展都市農業的劣勢分析
1.自然資源的相對短缺。水、土地等自然資源的相對短缺,已成為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北京是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擁有水量不足300立方米。近年來北京降水量減少,干旱局勢加劇,而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50%以上,加之二、三產業以及居民生活用水與農業用水之間的矛盾,使得農業開發難度較大,導致農業同國民經濟其它行業用水矛盾日漸突出。
除水資源因素制約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外,北京土地資源也十分稀缺,人多地少矛盾非常突出,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032hm2。根據國務院批復的《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2010年北京市耕地保有量為22.60萬hm2,到2020年為21.47萬hm2。⑧
農村為城市地區服務,一旦城市地區有擴張的需要,農村的土地就會被征用。隨著北京市大規模發展需征用的土地遠遠大于每一年新開墾耕地的總額,城市發展用地極為短缺;再加上北京市郊已城市化的具有高級差收入的農業耕地,隨城市外延擴張逐年遞減,使都市農業賴以發展的土地資源嚴重不足。
2.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一種城鄉融合、并不斷向第二、三產業滲透的復合型產業。都市型現代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一個基本內涵是農村社會化服務,包括信息服務,農業組織形式、農業科學技術推廣、信用服務等,內容十分廣泛。然而,北京在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薄弱,農業組織形式單一,產前、產中、產后的資源未能有效整合等缺陷,使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各類生產要素不能實現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
四、北京發展都市農業的機會分析
1.巨大的市場需求。北京是國際大都市,是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農產品消費市場之一。占城區人口1/3的高收入群體,具有消費群體規模大、消費結構層次多、消費需求變化快、消費質量高、消費多元化等特點,這些高收入群體對農產品的消費已經進入了高品質、安全化和個性化階段,無公害、綠色食品以及有機食品等高端產品將成為他們消費的主流,這為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對生態旅游、民俗業、果園觀光、采摘等都市型休閑農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選擇周末去郊區農家樂出游,創造出更多更新的旅游市場機遇;此外,居民對生活水平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和食品安全越來越得到重視,休閑觀光、綠色食品和精品農業的市場需求不斷膨脹擴大。
2.合理的總體規劃。北京是國際化大都市,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定位于“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發展目標對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發展戰略的確立,成為北京市上下凝心聚力、持久推進首都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北京農業是城市的生態依托和生態底線,城市總體規劃的確定,為北京農業升級換代提供了新的動力和良好機遇。因此,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對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實現北京郊區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⑨因此,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為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五、北京發展都市農業的威脅分析
1.勞動力成本較高。農業生產是高風險的弱質產業,加之北京市第二、三產業發達,周邊農民就業機會逐漸增加,農民收入日趨多元化,農業勞動力務農機會成本越來越高,輕農、棄農思潮日益抬升。近幾年,北京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及其在總從業人員中所占的比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從產值上看,除個別年份外,北京市第一產業貢獻率整體上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見表2)。
2.生態環境較脆弱。隨著首都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的生態環境壓力也越來越大。如果說首都中心生態圈的環境污染問題相對容易解決,那么北京京郊生態圈中存在的沙塵天氣、水源污染、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則是威脅首都生態安全的最大問題,⑩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
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SWOT分析(見圖1)。
六、結論
綜上所述,北京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有其必要性,并且有很好的客觀基礎與政策環境等有利條件,但同時也存在著很多不利因素的制約。因此,北京市要立足市情,同時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市農業建設的經驗與教訓,因地制宜,準確定位,選擇適合的發展模式,真正實現北京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①劉明.試論上海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內涵、功能與模式[J].上海農村經濟,1996.3(12)
②劉軍萍,榮文力.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定位與優勢條件的耦合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規劃,2005.26(6):50-53
③王愛玲,秦向陽,文化.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內涵、特征與發展趨勢[J].中國農學通報,2007(10):20-24.
④雷德才,鄭渝,喻紹春.北京市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踐[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7.21(4):8-11
⑤沈華芳.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特點與發展戰略研究[J].現代農業,2007.13(1)
⑥王朝年.圍繞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現代化農機裝備[J].農業開發研究,2010(11):16-19
⑦王樹林.首都優勢:北京發展經濟的核心優勢[J].新視野,2009(5)
⑧趙永志.耕地資源短缺城市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對策[J].北京農業,2010
⑨王有年.新時期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與創新[J].高等農業教育,2007(9)
⑩馮剛.區域生態與產業合作模式研究:以張家口北京生態合作思路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08(2):24-27
實現農業現代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沒有特色農業的現代化,也就沒有寧夏的現代化。從寧夏實際出發,通過對三大示范區概況的分析,進一步確定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及實現路徑。
關鍵詞:
特色;農業現代化;戰略;路徑
1寧夏三大示范區概況
按照自然地理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把寧夏劃分為北部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三大板塊。根據三大板塊各自條件特征,科學定位北部引黃灌區為現代農業示范區、中部干旱帶為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南部山區為生態農業示范區。“三大示范區”建設,形成特色化、有差別、非均衡、科學發展格局,對全面提升符合三大區域資源稟賦的高效循環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寧夏北部引黃灌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光熱資源豐富,是是全國四大自流灌區之一,該區域以占寧夏全區30%的耕地、44%的農村人口創造了70%的農業產值和主要農產品,通過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2012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20萬t以上,農業總產值突破220億元,年均增長12%;寧夏中部干旱帶土地廣袤,草原遼闊,日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農產品絕少污染.涉及寧夏全區8個縣、142萬人口,水資源短缺是制約該區域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通過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2012年該區域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3500元;寧夏南部山區氣候溫和涼爽,雨熱同步,物種多樣,環境潔凈.涉及寧夏65個鄉鎮928個行政村,該區域由于干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區,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70%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
2寧夏特色農業現代化分類及戰略概述
2.1分類根據寧夏三大示范區資源稟賦特點和寧夏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實際,結合發達省區發展經驗,把寧夏特色農業現代化分為高效循環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三種類型,且按照“因地制宜、多元發展、分類指導”的原則,確定相應的發展戰略
2.2戰略
2.2.1可持續發展戰略:寧夏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目標是要實現“三個可持續”。一是糧食安全可持續;二是農民增收可持續;三是資源環境可持續。新常態下農業發展必須要轉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循環的軌道上。控制農業用水總量,降低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推進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基本資源化利用,推行農業投入品包裝包括廢棄農膜基本實現有效回收處理等。
2.2.2體制機制改革戰略:寧夏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一是改革土地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家庭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二是改革經營制度,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三是改革產權制度,對土地等資源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全面進行改革,將資產變成資本,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2.2.3創新驅動戰略:寧夏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一是搶占現代農業科技制高點。根據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趨勢和我國現代農業建設需要,加快推進生物、信息和現代設施裝備等前沿技術研究,保障農業技術儲備。二是政府服務職能體系建設。使各級政府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服務,規范發展訂單農業和加快推進生物、信息和現代設施裝備等前沿技術研究,保障農業技術儲備。三是培養現代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加強基層農技推廣人才的培養,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強有力科技人才支撐。四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一手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把住關鍵控制點,從根本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一手抓好執法監督,強化農產品全程監管和責任追溯。
2.2.險防御戰略:寧夏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保障。一是建設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保護和支持體系。主要是建立重大災害救濟制度和健全農業支持補貼制度,強化政府對農業基本建設的投入,以增強現代農業抵御重大災害和自然風險以及不斷發展的能力;二是農業保險機制建設。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建立完善農業保險體系發揮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這是克服盲目生產和轉移風險的有效方法。
2.2.5人才戰略:寧夏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支持。加強以現代職業農民為主的人才體系建設是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一代新型農民的涌現,將改變傳統農業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有利于機械化作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3寧夏特色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
高效循環型:建設引黃灌區現代農業示范區。以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為目標,以農業的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為突破口,以打造黃河金岸現代農業產業帶為切人點,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用現代物質技術改造農業,用產業化方式經營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資源節約型:建設中部干旱帶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以水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覆膜保墑、集雨補灌、高效節水為切人點,做好“水源、特色、生態、轉移”,變“被動抗旱”為“主動調整”,充分發揮優勢,突出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設施種養業和旱作節水農業。環境友好型:建設南部山區生態農業示范區。按照“生態優先、草畜先行、特色種植、產業開發”的方針,緊緊抓住國家繼續實施退耕還林的機遇,注重生態環境修復,重點發展草畜產業和馬鈴薯產業。同時,加大實用技術推廣力度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
參考文獻
[1]魏濤.寧夏現代農業發展研究[J].河南科技月刊,20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