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畜牧業發展前景分析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作為我國優勢的農產品,畜產品的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國在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畜產品對外出口的量不斷升高,但是傳統的小規模養殖方式存在很多問題,其飼養的動物往往達不到國際市場的標準或者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產品標準化程度較低,嚴重影響到了加工行業的發展和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
1.2市場風險抵御能力不足,疫病防治難度大我國畜牧業專化程度較低,采用的飼養方式也比較分散,無法有效的防治疫病的傳染,疫病在防治和治療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難度。同時,傳統的飼養方式對長的變化感知能力較差,無法在第一時間對市場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分析,及時的抵御風險發生,對整個產業的波動控制能力較差,阻礙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1.3畜牧業產業鏈沒有形成畜牧養殖產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多數在沒有組織的形式產生,基本上都是以農戶為主要單元獨自經營,各個產業之間的聯系很少,或者干脆是一些孤立存在的產業部門,產業鏈不集中根本不能集中發展一個地區的畜牧產業,地區的畜牧業產業化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2畜牧業發展前景分析
2.1畜牧業由數量向著質量轉變在發展畜牧業過程中應該積極的推廣畜禽產品良種,提高產品的質量,這是發展畜牧業產業的關鍵。最近幾年,畜牧業生產規模雖然得到了不斷的擴大,但是總體的質量卻不盡如意,其很難適應市場對畜禽產品多樣化的需求。其自身在市場中競爭能力較弱,為此,在發展畜牧產業過程中我們應該從良種推廣下功夫,使畜禽產品的質量得到明顯提高,保證整個產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2.2畜牧業由耗糧型向著節約型轉變目前,很多家庭養殖的動物多數以豬為主,牛、羊的養殖比重比較低。家禽養殖以雞養殖為主,養鵝數量不多,研制結構比較單一,而且豬、雞、鴨養殖多數以糧食和配合性飼料為主,對糧食的消耗量比較大,投入的成本比較高。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除了豬、雞、鴨其他動物產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大力發展其草食性動物養殖對于降低糧食消耗,節約成本,滿足人們對草食性動物的需求有著顯著的作用和意義。
2.3畜牧業由傳統養殖向著規模化、專業化養殖轉變傳統的分散養殖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這時就需要我們不斷轉變發展養殖思路,采用規范化和科學化的養殖模式。當地的農業部門應該在農民群眾中積極推廣規模化養殖技術,提高畜牧業的集約化水平,集中發展養殖大戶,同時還應該積極的與政府部門進行溝通和協商,獲取更多的資金,建立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向農民群眾和養殖戶積極的進行技術指導,同時通過這個合作社建立產銷一體化經營,建立相對穩定和集中連片的生產集體,積極的培養動加工龍頭企業,提高畜牧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同時還能夠在市場中樹立品牌,更好的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2.4畜牧業由低效率向著高效率轉變目前,我國畜牧生產的科技含量還不是很高,與國外相比較,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顯著影響到了我國畜牧業效益的提高,這就需要我們及時轉變生產策略。首先,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強選育優良的品種,并及時的進行推廣;其次,加強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強化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廣大獸醫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強對基層畜牧獸醫站的管理,穩定基層技術服務隊伍,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最后,進一步加強防疫檢疫工作力度,將發展畜牧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學技術進行而提高養殖戶專業素質軌道上去,從而保證畜牧業為地區經濟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做出突出貢獻。
關鍵詞:玉米栽培技術;特用玉米;甜玉米;糯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賴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青飼青貯玉米;爆裂玉米
中圖分類號:S646文獻標識碼:A
玉米是吉林省第一大栽培作物和第一大飼料作物,在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隨著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興起,特用玉米也飛速地發展起來,在吉林省玉米生產與開發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特用玉米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促進玉米的深加工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特用玉米的概念及其分類
特用玉米是根據不同需要培育出的適合特殊用途的玉米品種。特用玉米從營養成分、結構、性能等方面明顯優于普通玉米,因具有特殊的遺傳基因、較高的科技含量及遺傳附加值,被稱為“增值玉米”。根據遺傳特性和玉米市場的用途可分為高賴氨酸玉米、青飼青貯玉米、高淀粉玉米、高油玉米、爆裂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等。
2特用玉米的發展前景分析研究
特用玉米是優質飼料、優質淀粉、優質食用油和優質食品的重要原料。由于特用玉米具有較高的營養,較高的經濟價值,較優的加工品質,市場走俏,是目前農業結構調整中較活躍的開發項目,也是玉米未來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1從食物消費需求看優質特用玉米的發展前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而在養生中對飲食的要求更是越來越注重健康,對天然、保健、營養的食物品種更加青睞。而特用玉米以其營養豐富、口感好、品種繁多而受到人們的歡迎。糯、甜、爆玉米的鮮食、速凍、膨爆加工食物已經成為餐桌上一道食品,在國內和國外都有了廣闊的市場,世界上一些國家鮮食玉米生產及加工產品較少,從而對特用玉米需求量不斷擴大,使特用玉米成了重要出口創匯產品,有著更加廣闊的市場。利用高油玉米加工的玉米油是人類最理想的食用植物油,在國外素有“健康營養油”之稱。特用玉米作為一種食品或食品原料在未來的食品消費結構中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優質特用玉米的發展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在生產開發上有著巨大潛力。
2.2從飼料消費需要看優質特用玉米的發展前景
隨著我國畜牧業的大發展,畜牧業收入已成為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草畜產業不斷做大,對飼料需求量和飼料質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長。而以發展高賴氨酸玉米、青貯玉米等特用玉米來代替傳統玉米的栽植,不僅降低成本,還提高了飼料品質,極大地適應了飼料消費的需要,對我國甚至世界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飼料,是未來農業和牧業的發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發展的空間。
2.3從特殊工業原料的需求看優質特用玉米的發展前景
隨著淀粉工業的迅速發展急需大量的原料來源,而高淀粉玉米、糯玉米等特用玉米,在加工方面具有普通玉米無法比擬的優勢,已成為淀粉工業的重要原料,被廣泛的應用于食品、醫藥、造紙、石油、化工和紡織工業,特別在將來新能源開發方面大有潛力。玉米淀粉深加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經濟效益,為特用玉米綜合利用開拓了十分廣闊的前景。
特用玉米是可再生的農業資源,具有廣泛的特殊用途,近幾年,各地種植面積正在逐年增長,不僅為農民增產增效,也使特用玉米的生產及深加工綜合利用快速發展起來,特用玉米的生產讓人們走上了消閑、保健、特色、優質、產業化的現代農業之路。可以預計,特用玉米的推廣利用必將成為今后發展玉米產業的重要方向。
3特用玉米生產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3.1特用玉米品種選擇的原則
選擇品種時,選擇通過審定的特用玉米品種;選擇生育期適合本地栽培的品種。要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選擇特用玉米的品種,不能違背當地生產條件,盲目選擇一些不適合本地生產的品種進行栽植,盲目選擇不僅不能提高產量,還會給農民帶來不必要的損失。選種時,要根據當地的光、熱、水、肥、土壤等生態環境具體情況而定,才能達到種植特用玉米高產高效的目的。
3.2搞好市場調查分析和預測
目前,特用玉米規模化種植屬于訂單農業,要進行市場調研,充分論證,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訂單。根據訂單和市場需求,確定種植面積。在無訂單的情況下,且不可盲目大面積種植甜玉米、糯玉米、青飼玉米、爆裂玉米。
3.3根據市場需求,選準特用玉米類型
選擇特用玉米的栽植品種要根據市場用途與價格來決定。一般城郊農民可選擇甜玉米、糯玉米做為致富的好項目,因為這兩種玉米品種具有工廠化加工和鮮食啃青的特性,適合城郊農民種植。大型畜牧飼養場適合大面積種植青貯玉米提供飼料,從而有效地發展畜牧業。高油玉米、高賴氨酸玉米單產與普通玉米產量接近,在優質、優價糧食收購基礎上,具有一定競爭力。
3.4種植應適當隔離、加強管理,提高栽培水平
因特用玉米的性狀一般是由隱性基因控制的,在純合時表現原品種固有的特性,如果與普通玉米串粉后會失去原品種固有的特性,降低品質,影響商品性。所以種植一定要與其它玉米隔離,嚴格按栽培技術要求操作。
甜玉米、爆裂玉米、糯玉米、高賴氨酸玉米種子小,干物質相對較少,導致出苗慢、芽勢弱,早發性不好。針對這一弱點,在特用玉米的播種和栽培管理要注意土壤溫濕度,同時覆土不能太深。
【關鍵詞】金鐘鎮;畜牧業;近況;問題
1 金鐘鎮的基本鎮情
金鐘鎮位于威寧縣城東南面,距縣城20km,總面積143.6km2,轄19個行政村、145個村民組,居住有漢、彝、白、苗、壯、蒙古、回、蔡家8個民族,全鎮總人口51 021人,總戶數11 873戶。2012年末,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3.83億元,財稅總收入150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92元,糧食總產量12 490t。金鐘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海拔高差1111m,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鄉鎮之一。
2 金鐘鎮的畜牧業發展現狀
畜牧業作為我鎮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歷史悠久,多年來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
2.1 畜牧業生產現狀
據2012年底統計,我鎮牲畜存欄數為157 202頭(匹),出欄數為90 345頭(匹),已建成規模養殖場5個,正在修建的有2個。但是,要解決人民的肉蛋類生活水平,我們的任務仍艱巨而長遠。
2.2 畜牧業體系現狀
2.2.1 良種繁育方面
我鎮目前有人工凍配改良點1個,豬人工授精點1個。
2.2.2 飼草飼料生產方面
近年來,我鎮開展實施天然草場恢復與保護工程、退牧還草工程、科技扶貧種草養畜、石漠化治理、三江源生態建設等項目,大力開展人工種草、草地改良和冬閑田土種草等(以獨乍、新巖、冒水、大營村為試點),有效解決了牲畜冬春草料缺乏問題。
2.2.3 動物防疫體系方面
我鎮共有19名村級獸醫防疫人員為養殖戶(場)提供診療和防疫服務,牲畜免疫注射密度達90%以上,有效防制了動物疫病的發生與流行。
2.2.4 技術服務體系方面
全鎮共有4名畜牧獸醫技術人員,他們常年在基層為養殖戶提供與畜牧業相關的各種服務。
2.2.5 流通體系方面
全鎮共有3個牲畜交易市場,6個畜牧專業合作社,1個正在修建中。
3 畜牧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規模小,經營分散
金鐘鎮的畜牧業規模小,經營分散,難以形成批量,無法控制質量。畜牧業生產經營機制不完善,組織化程度低,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相對獨立,畜產品附加值低,廣大養殖戶的利益得不到回報,制約了我鎮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3.2 畜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畜牧業結構調整有待加強
主要表現在豬肉比重較大,基礎母豬數量少,草食家禽飼養量少,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緩慢,飼草飼料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地位尚未顯現。
3.3 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基層畜牧獸醫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由于待遇較低,全鎮從事畜牧獸醫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較少,有部分專業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崗位(編制)死卡,這嚴重挫傷其工作積極性。特別是村防疫員報酬低、業務素質差、工作艱辛、勞動量大、退休防疫員生活無保障,這嚴重影響了防疫員的工作積極性和穩定性,使得有些工作不能真正得到實施和完成。
3.4 畜牧科技水平低,生產經營機制不完善,生產管理水平低
由于農戶散居,觀念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養殖設施薄弱,資金投入不足,畜牧業科技無法大面積推廣應用,生產效率和養殖效益難以提高和體現,這些都成為阻礙我鎮生態畜牧業快速發展的瓶頸因素。
3.5 畜產品商品率低,畜產品市場價格不穩定
畜產品大部分是自產自食,只有規模養殖場外銷。牲畜市場價格波動幅度大,農戶很難把握行情,養殖熱情受到極大影響,嚴重影響了畜牧業發展速度。
3.6 種畜禽場起步晚,供種能力和質量不高,產業化經營能力弱
由于種畜禽場起步落后,資金不足,數量較少,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因而供不應求;另外,市場產業鏈短,體系不健全,農戶組織化程度低,養殖風險大,因此不愿發展,企業難以做大做強。
4 發展生態畜牧業的作用
4.1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和結果
要把傳統農業向現代科技農業轉變,最終實現產業化、集約化,生態畜牧業的發展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只有通過人工種草和冬閑田土種草來補充飼草飼料的不足才能提高種植業復指數,提高農業收入,綠化大地,涵養水源,增肥地力,維持土地再生能力,使我鎮草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4.2 農牧業持續發展的要求
發展生態畜牧業是草業發展的要求,也是農業種植業的需要,更是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的要求,同樣也是種草養畜的需要。
5 生態畜牧業發展前景分析
5.1 畜牧業發展思路、布局規劃及總體目標
堅持穩定發展豬禽、加快發展牛羊、協調發展奶蛋、做大特色養殖的方針,按照科技優先、市場導向、依法治牧、產業化生產經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加大畜牧業項目引進和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培育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支持畜牧龍頭企業帶動農戶養殖,加快優質畜禽產品基地建設,健全良種繁育、飼草飼料、動物防疫、質量安全、行政執法、加工流通、技術服務這七大體系,推進畜禽品種優良化、養殖數量規模化、生產管理標準化和市場流通組織化進程。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組織化經營的思路,大力打造優質生豬、肉牛、肉羊、家禽產業帶,提高畜牧業科技含量,加快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推進動物防疫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制度化、規范化和信息化進程,逐步實現畜牧業生產優質、高產、高效和安全。
5.2 畜牧業發展趨勢
今后,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和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已成為大趨勢,組織化經營帶動產業發展,畜產品質量安全地位更加突出,畜牧業內部結構將進一步優化。
6 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對策、措施與建議
6.1 解放思想,提高認識
正確定位當前我鎮生態畜牧業的發展階段,彰顯政府在畜牧業發展中的引導與保護作用。首先要切實改變畜牧業從屬于種植業的觀念,打破“坡上草萬千、哪還用得著種草”的老思想、老觀念;其次要放棄單純追求糧食生產的方針;第三要把發展生態畜牧業作為重要的產業來抓來發展,開展各項技術培訓,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畜牧業的認識程度。由于我鎮大部分地方尚未達到專業化、規模化生產水平,目前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規模養殖和擴充總量。因此,建議政府制定和出臺關于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政策,統一和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指導畜牧業的發展方向與目標定位,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6.2 實行規模化經營
實行規模化經營,提高商品率,提升產業化經營能力,培育畜牧業重點龍頭企業,支持帶動農村畜牧業發展和促進區域產業發展。探索和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的路子,從區域優勢著手,建立核心區,形成產業帶,最終實行專業化和規范化生產。
6.3 推廣科學技術,加大科技投入
大力推廣畜牧科技,提高科技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增強產業發展后勁。要多形式多渠道的加大對農民地畜牧科技培訓活動,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并用于實踐;要大力推廣畜牧業生產管理和配套科學技術,主動爭取項目,以財政資金投入為引導,增強我鎮畜牧業發展的牽引力,逐步改善生態畜牧業發展的面貌。
6.4 加強隊伍體系建設
加強畜牧業服務隊伍體系建設,徹底改變當今基層防疫員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基層畜牧獸醫技術人員要到生產第一線為農民做好技術服務,首先要思想創新、技術過硬、信念堅定;其次要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綜合服務水平,提供他們施展才華的平臺,增強其全身心投入畜牧業的信心;第三要建立村級獸防員經費保障長效機制,逐步提高報酬,制定管理辦法,確保規范運作,爭取政策以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實行績效掛鉤,建立獎懲機制,加大村防疫員的培訓工作。
6.5 抓好良種、飼料、防疫三大體系建設
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創建品牌,提高產品知名度與市場競爭力。大力推廣品種改良力度,加大冬閑田土種草和綠肥種植力度,推廣農作物秸稈加工利用,建立健全重大動物疫病反應機制和應急預案,推行動物免疫標識制度,強化動物檢疫制度和防疫條件管理制度,建立疫病診斷監測、疫苗冷鏈儲存、防疫監督、動物檢疫和動物免疫等體系,加強村級獸防隊伍和獸醫室建設,建立較為完備的防疫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