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傳統農業發展范文

傳統農業發展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傳統農業發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傳統農業發展

第1篇

(一)在集約的土地利用方式基礎上,采用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技術傳統農業在集約的土地利用方式上,采用合理調整種植密度、輪作復種、間作套種、桑基魚塘系統方式等生態型農業生產技術和措施,合理地利用各種資源和環境,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土地的可持續發展性,使農業生態系統得到良性的循環,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產出,滿足了人們的需要。

1.用養相結合,保持耕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古代倡導的地力常新觀主要是針對“地久耕必耗”而提出的。要保證農業的豐產豐收,最根本的是要保持土地能夠被不斷利用,就需要采取適當的耕作栽培措施,這就是地力常新觀最基本的觀點。因此,用地要和養地結合起來,只用不養,就會造成土地被不斷的消耗,只有用養結合,采用作物輪作、土壤輪耕、合理施肥、利用微生物活動等有效措施,既能夠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產量,又能夠維持地力,保證土地被永續利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合理調整種植密度

為了解決在單位面積的土地上種植的作物株樹越多,會導致單株的收獲量減少這一問題,就需要適度減少單位面積上的作物的總株數,使得單株的收獲量得以增加,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減少作物的總株數。這就需要在作物個體和群體之間進行關系的優化,即在個體和群體之間取最優的數量。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合理密植,合理調整種植密度,在保持合理的群體密度的基礎上,給每個個體植株以較充分適當的生長空間和條件,保持單位面積產量最高。《呂氏春秋》中“樹肥無使扶疏,樹磽不欲專生而族居;肥而扶疏而多秕,磽而專居則多死”,就有合理密植思想。肥沃之地,不可種的過稀,瘠薄之地不要過密。并說:“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為秕。是故其耨也,長其兄而去其弟”,意即植株過密,要實施間苗,把大苗留下,小苗去掉,大苗可成飽滿之粒。小苗多半不成粟。這樣做可使得每個植株能充分地得到光熱條件,單株生長發育結實良好,加上群體密度適合,豐收自然。

3.間作套種

間作套種是農業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寬窄比例種植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農作物的種植方法。間作套種是以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能夠合理配置作物群體,使作物高矮成層,相間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風透光條件,能更加充分地利用光、熱、水、氣、土肥等自然條件,在有限的生產期限內生產出更多的農業產品。并且,間作套種方法的應用能使得不同種類作物之間構成復合作物種群,往往能抵御病蟲害,互利互惠。《齊民要術》第五卷《種桑、柘第四十五》中指出種桑樹套種禾豆類的作物,將禾豆類離桑樹近距離播種,利用豆科作物的根瘤菌起到固氮、肥田增產,又高效用地的目的。在《修齊直指》一書中,提出關中地區“一歲數收”和“二年十三收”的間作套種技術。楊秀元在《農言著實》中,也記述了三原縣的油菜地中套種扁豆的間套做法。

4.輪作復種

輪作復種在明清時期得到了大力推廣,是指在單位面積的土地上進行作物輪作及連種、復種。傳統農業中主要采用豆禾輪作,糧食作物與綠肥作物(一般是豆科作物)輪作的方式。這種合理安排作物前后茬關系的方法是高效用地的好辦法,同時也達到土地用養平衡的目的。北魏的《齊民要術》對復種輪作的認識已經比較深刻。書中總結了一套輪作法,并對不同的輪作方式進行了比較,還特別強調了以豆保谷、養地和用地相結合的豆類谷類作物輪作制。

5.桑基魚塘系統方式

桑基魚塘是將低洼地挖深變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為地基,基和塘的比例為六比四,六分為基,四分為塘,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桑葉用來喂蠶,蠶屎用以飼魚,而魚塘中的塘泥又取上來作桑樹的肥料。通過這樣的循環利用,取得了“兩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經濟效益。桑基魚塘發端于明朝中葉,由當時江蘇常熟地區一個名叫談參的人發明。他改變了原來那種把低洼的地方填起來防止水害的做法,而是將低洼的地方挖成塘,用于養魚。挖出的土堆成堤岸,岸上種果樹。池塘邊種茭白等水生蔬菜,池塘上又架起了豬圈,用于養豬。這樣養豬不僅不用占用耕地,豬糞還可以直接落入池塘喂魚。堤外農田種植水稻,通過水塘的排灌,又可做到旱澇保收。由于經營得法,談參一家的農業收入比別的農民提高了3倍,副業的收入又比農業的收入多了3倍,一下子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翁。談參的這種做法由于用地少而獲利多,很快就在地勢低洼的太湖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推廣開來,并依照各地的實際情況,加以變通。在太湖地區,有的是以農副產品養豬,以豬糞肥田,形成田豬互養。有的是以青草、桑葉養羊,以羊糞壅桑。還有的是以魚塘種桑、種果或種蔗等,形成所謂的“桑基魚塘”、“果基魚塘”和“蔗基魚塘”,這種形式主要盛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區。桑基魚塘是人工生態農業的最初形態,它起到了各方面的作用,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水面養魚增加收入,同時消除了內澇的威脅,有利于水稻灌溉,適應了當地地勢低洼、雨水充沛、河道密布、水域資源豐富的特點,既能合理利用水利和土地資源,又能合理地利用動植物資源,不論在生態上,還是在經濟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效益,可謂一舉多得。

(二)利用生態方法

防治病蟲害和雜草,施用有機肥,保護生態環境我國古代先民習慣運用各種耕作栽培措施來防止各類自然災害及病蟲草害。最早有關害蟲的生態防治記載的文字見于春秋戰國時期,如,“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這里是指利用耕作措施來防治雜草和害蟲。在這個基礎上,人們又不斷積累了以蟲治蟲等經驗。以蟲治蟲是指利用某些能寄生于害蟲的昆蟲、細菌、病毒、原生動物、線蟲以及捕食性昆蟲和螨類、益鳥、魚類、兩棲動物等來抑制或消滅害蟲的方法。在我國歷史上,除了用蟻防治柑桔害蟲以外,還有很多利用益鳥、青蛙和養鴨來防治害蟲的例子。明代陳經綸在其《治蝗筆記》中詳細記載了自己發明養鴨治蟲的經過。有一年,陳經綸在教人種甘薯時,看到天邊飛來了一群蝗蟲,把薯葉全給吃光了,一會兒又飛來了幾十只鷺鳥,把蝗蟲又給吃掉了。他從中受到啟發,認為鴨和鷺的食性差不多,于是便養了幾只鴨子,放在鷺鳥活動的地方,結果發現,鴨子吃起蝗蟲來,比鷺鳥又多又快,于是就號召當地老百姓大量養鴨。每當春夏之間,便將鴨子趕到田地里去吃蝗蟲。后來,這種方法果然成為江南地區治蝗的重要辦法之一,不少的治蝗專書中也都提到了這種治蝗辦法。養鴨治蟲是我國歷史上利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生物防治技術,它不僅可以消滅害蟲,保護莊稼,同時還能促進養殖業的發展,起到化害為利的效果,是我國生物防治史上一項了不起的發明。關于施肥,有明確記載的可見于戰國時期,如《孟子•萬章下》說:“百畝之糞”。又《滕文公上》說:“兇年,糞其田疇而不足。”《韓非子•解老》篇說:“積力于田疇,必且糞灌。”此后施用有機肥,如糞肥、綠肥等長期一貫被視為“肥田之法”。如《呂氏春秋•季夏紀》指出雜草腐爛后可以肥田,說明那時已經認識并且重視綠肥的功用。到南北朝時期,又增加了舊墻土、草木灰、廄肥等等,其后像石灰、骨灰、食鹽、硫黃、石膏、鹵水等,在不同的地區曾經有當作肥料施用的。唐宋時期出現了踏糞法,利用家畜制造廄肥,宋代陳?則主張用糞池和糞屋來收集肥料,元代王禎在其所著的《農書》中首次對于肥料的種類進行了分類。他把肥料分為苗糞、草糞、火糞、泥糞四大類。由此可見,我國古代主要利用的是生態方法來防治病蟲害和雜草,施用有機肥,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

二、傳統農業對生態的促進作用

一是促進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傳統農業崇尚天、地、人的和諧統一,農業的發展要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是不可取的。傳統農業采用集約的土地利用方式,運用合理調整種植密度、輪作復種、間作套種、桑基魚塘系統方式等生態型農業生產技術和措施,合理地利用各種資源,使農業生態環境得到良性的循環,也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良好結合。另外,傳統農業不像現代農業似的,防治病蟲害過多地使用農藥,而是使用生態方法防治病蟲害,如以蟲治蟲,同時,施用有機肥,這些都可以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二是促進了農田生態環境的保護。石油農業的發展導致了我國農業發展的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土壤硬化、板結、酸堿度失衡、有毒物質超標等問題,這主要是在發展石油農業的時候,過多地強調運用現代的技術手段擴大產量和規模,卻忽視了對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的合理利用。傳統農業的生產技術,如傳統的施肥技術和除草技術對維持地力不衰及保護農田生態環境,具有重大意義。河泥肥料的使用,不僅肥效高、可疏松土壤,而且對河泥的挖澇,對增強河湖的蓄水能力又是一大貢獻,生態價值凸顯。再比如,當今人們種田幾乎沒有中耕除草的步驟,完全靠除草劑,加速了土壤性能的板結等狀況。要想維持地力不衰,就需要重視對傳統生態耕作技術的保護。

三、傳統農業的不足之處

盡管傳統農業實踐中有很多值得借鑒和發掘的潛力,但傳統農業實踐的經驗還是有著很多局限性的,在我國當前的社會形勢下,還是需要改進的。

(一)傳統農業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的社會需要傳統農業的生產力比較低下,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自給自足,不符合當前的社會需要。現代社會,生產力水平得以提高,需要在這個基礎上發展現代農業,以提高農業的產量和發展水平,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同時,在新的條件下,農業的發展目標已經不僅僅是過去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了,而是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并且創造一定的價值,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因此,農業生產的規模需要擴大,產量需要增加,質量需要提高。這些,都是傳統農業所不能及的。

(二)傳統農業的技術水平落后傳統農業技術主要是長期的農業生活實踐的經驗總結,是靠直觀和表面的觀察形成的一套技術思想體系,這種技術手段往往是比較落后的,導致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是以人力、畜力和各種手工勞動工具為主,技術裝備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業還主要是靠天吃飯。傳統農業技術在不斷的積累過程中逐步完善,而且長時期處于較為穩定的狀態。這種穩定狀態一方面維持了傳統農業的繁榮和傳承,使我國傳統農業和技術長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另一方面又阻礙了技術革命和創新,使得近代以后遠遠落后于西方。

(三)傳統農業的農民文化水平偏低作為發展傳統農業的人,主要是農民,他們開展農業主要都是依靠的經驗,文化水平較低,甚至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文化,這就造成傳統農業粗放的發展方式,沒有專業的分工,農業想發展壯大是有一定難度的。

四、生態農業對傳統農業的新發展

在認識了傳統農業的生態優勢和不足之處后,就有必要對傳統農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傳統農業中的生態觀,來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條可取之路。生態農業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至20世紀90年代得以在世界各國廣泛發展。生態農業是在人們的積極參與下,遵循現代農業生態學理論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利用農業生物和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種群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合理的生態結構和高效的系統機能,進行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并按照人類理想要求進行物質生產的有機綜合的農業體系。生態農業追求穩定持續增長的生產力;穩定持續的土壤肥力;健康協調的農村生態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在國內,現代生態農業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初,此后其理論和實踐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內涵得到不斷的充實。對于生態農業的概念,盡管表述的內容不盡相同,但總體觀點是基本一致的:我國生態農業是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系統工程的方法,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進行經營和管理的一種良性循環、持久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現代生態農業的本質特征,是一種發展農業的系統的、整體的、全局的思想,是一種發展農業的優化組合技術,還是一種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生態農業的新發展:

(一)化石能源消耗要減少,生物技術措施要跟進化石能源的利用使我國的農業生態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為了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降低對化石能源的消耗,跟進生物技術措施。農業生物技術是指運用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種等生物技術,改良動植物及微生物品種生產性狀、培育動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種、生產生物農藥、獸藥與疫苗的新技術。生物技術已經為農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創新型的解決方法,比如生物固碳、生物農藥、生物植保等技術。在當前,為了在農業發展中廣泛推廣生物技術措施,建議國家設立專項資金,加大投入,首先從農民的需求入手,實施農村生物質能源利用惠民工程,大力普及沼氣,積極開發秸稈氣化。同時,對生物技術措施進行宣傳,使農民認識到生物技術利用的好處,對積極采用生物技術的農戶進行必要的物質及精神方面的獎勵,使他們真正享受到生物技術帶來的益處,這樣才能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增加生物技術的普及率。

(二)采用生態種植的方法,加強系統內部的物質再循環傳統農業的間作套種、輪作復種等種植方法對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應該改進這些方法,發展生態種植。生態種植主要是通過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等,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少的投入,求得盡可能多的產出,并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使農業生產處于良性循環中。具體做法是在田野里使用微生物技術和輪作制,即豆類、糧食、苜蓿(一種氯肥植物)、根莖植物不斷輪種,以增加土地的氮肥和氯肥,使地下水保持清潔。待農作物收獲之后,再把其根莖和麥稈搗碎,噴灑上益生菌原液后埋入地下,使地表下形成一層肥沃的天然腐蝕質,同時又能促使有機物的轉化,保持水土不致流失。

(三)應重視土壤肥力的維持和增進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基礎,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給作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水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它直接影響著作物生長發育、產量形成和質量高低。通過施用人、畜糞尿及堆肥、漚肥、綠肥等有機質含量高的農肥來增加和保持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施用河泥、草碳等。建立合理的施肥、耕暄和輪作制度,綜合培肥地力。

第2篇

關鍵詞:傳統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由技術落后的傳統農業向技術先進的現在農業過渡已經在當今世界范圍內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與傳統農業相比,農業的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在現代農業當中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由于人們盲目地追求現實利益,大量的機械化工具和大量化工產品的應用不但使當今的資源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而且使環境遭到了極大的污染。因此我們在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將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和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相結合起來,最終達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個目標。

1. 傳統農業的特點

以鐵器生產工具為標志農業生產形式被成為是傳統農業,在我國,從秦漢到清末時期都是傳統農業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在過去近兩千的時間內,傳統農業發展的極其緩慢,并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 生產工具落后,生產效率低下:在傳統農業當中,勞動人民的生產工具主要是一些諸如鐵鋤、鐵鏟、鐮刀和斧頭等等一些簡單的鐵質工具,動力來源也主要來自人力或者畜力,勞動生產率很低。

1.2進行農業生產的目的明確,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與現代農業相比,商品化程度極低是傳統農業另外一個鮮明的特征。在傳統農業當中,由于農業生產率低下,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主要目的就是自我消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制,在這種經濟體制下,勞動者沒有或者很少有多余的農產品作為商品可以投放到市場中去,這就決定了傳統農業的商品化程度不高。

1.3 農業生產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極低:在傳統農業當中,由于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的生產工具,人們大多都是靠長時間的實踐經驗來指導農業生產,抵御外部環境的能力很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看天吃飯”,所以每當遇到干旱或者洪澇等自然災害的時候,傳統農業就會出現大幅減產甚至是絕收的情況。

2.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意義

從19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這工業革命的影響,世界范圍內的農業生產形式開始逐漸結束傳統農業形式而向現代農業形式過渡,由于生產工具的極大改善,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數量對農產品的需要。但是,現在農業生產形式也帶來了很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大量的殺蟲劑和化肥的使用使我們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大量的機械化工具的使用和不合理的灌溉以及盲目砍伐森林,開墾荒地是社會資源遭到極大的浪費,這些社會問題已經逐步影響到了我們日常的生活和身體健康,因此如何讓確立新的發展觀念讓農業發展與人類共存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3.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對策

3.1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生態農業

當今的現代農業模式主要是利用機械化的生產工具和化工產品(如農藥和化肥等)來換取農產品高產量的生產模式,這種模式在提高農產品產量方面的確很有效,但是同時也會對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和對換將帶來極大的破壞。而生態農業是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為基礎的,非常注重農林牧副漁等全面發展的綜合性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旨在減少資源浪費,提倡一切副產品要循環在利用,是一種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模式。

3.2提高人口素質,增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我國的農村人口眾多,并且環保意識普遍都比較淡薄,那些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已經給周圍的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非常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必須從各個方面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廣大勞動工作者的素質,讓他們從內心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還呀不斷完善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從而改善當今農業的生產狀況,實現農業的持續發展。

3.3 加大和加強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的投入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既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也離不開技術支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要充分相信先進的科學技術,利用科技的進步來不斷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政府等相關部門也要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必要時可設立轉向基金,來鼓勵科研工作者不斷地進行科技創新,從而才有可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總之,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個復雜的工程,從多方面采取措施,政府單位要引導和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農業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素質,增強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意識,科研工作者要努力追求科技創新,提出新型的合理的農業生產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夠快速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牛文元. 持續發展導論[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77-83

[2] 周小萍. 中國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模式[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135-148.

[3] 張忠根,應風其. 農業可持續發展評估:理論、方法與應用[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12-123.

第3篇

發展現代農業,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業發展的重要體現。近年來,黑龍江省依安縣立足縣情,積極探索傳統農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新途徑,取得了一定成效。

明確思路。依安縣是傳統農業縣,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一直比較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經營理念和方式落后、缺乏先進技術支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造成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弱、抗災保產增收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企業難以做大做強。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依安縣確定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思路:以工農一體、城鄉聯動為發展方向,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尊重農業生產規律,堅持適地適種原則,打破農業“小而全”和種“花花田”的生產格局,根據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需要和龍頭企業原料需求,重點發展甜菜、馬鈴薯、大豆、玉米等作物,實行規模經營、四區輪作,配套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土地經營規模化、農業生產標準化、生產全程機械化、抗災保產水利化、農村經濟產業化。

突破重點。根據產業化龍頭企業原料需求,以發展規模經營、推進四區輪作為突破口,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一是轉變經營方式,大力發展規模經營。引導科技示范戶、種田能手以及各類能人連片承租農戶、村集體或農林牧場的土地,發展規模經營,并帶動農民群眾從事規模生產;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各類協會,整合農民土地資源,實行規模經營;引導外出務工農民和不會種地、不愿種地的農戶把土地流轉出去,由村集體、種田大戶或種田能手租賃經營;引導產業化龍頭企業承租農戶土地,建立自營基地,發展規模經營。二是轉變生產方式,推進四區輪作。引導群眾大力發展甜菜、馬鈴薯等企業原料型作物,進行歸方連片規模種植,在同一地塊上四年輪作一次,在全縣各區域進行科學輪作,以避免藥害和重迎茬導致的減產和品質下降問題。三是轉變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重點是打好機電井,發展噴灌、微灌、滴灌;加強農機裝備建設,引導種田大戶、合作組織、村屯干部、龍頭企業等購置大型機械,提高農機保有量和作業率;加強科技推廣應用,建設科技園區、高產攻關示范田,引領和帶動現代農業發展。四是扶強龍頭企業,增強企業反哺能力。促進龍頭企業實現規模擴張、層次提升、集群發展,增強其對農業的牽動和反哺能力。

提供保障。建立橫向覆蓋產業各環節、縱向延伸產業全鏈條的工作機制,構建縣、部門、鄉、村“四位一體”的現代農業推進機制,做到包產業、包鄉、包村、包戶、包地塊,一包到底。強化政策支持,將產糧大縣轉移支付資金全部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流轉土地的農戶,優先進行技能培訓、優先提供就業崗位、優先協調創業資金;對規模經營的種植大戶,將上級農業發展專項資金予以重點傾斜,優先發包機動地,協調貸款和建設基礎設施,并由縣財政出資打井、上灌溉設備和辦理農業保險;對鄉鎮,實行產業化龍頭企業上繳稅金地方留成部分與鄉鎮分成,鼓勵各鄉鎮發展現代農業。同時,堅持以市場化手段協調農企關系,引導企業扶持農民發展生產,為農戶提供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服務,實現互促共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神品一区区| 日韩精品专区在线影院重磅| 啊昂…啊昂高h| 国产精品吹潮香蕉在线观看| 在厨房里挺进美妇雪臀|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 精品人妻中文无码av在线| 国产乱子影视频上线免费观看| 亚洲www视频| 国产香蕉视频在线| bl道具play珠串震珠强迫|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2020 | 丁香花高清在线观看完整版| 日本理论午夜中文字幕第一页|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欧美群交在线播放1| 伊人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杨幂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韩国中文电影在线看完整免费版|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网址| 777米奇色狠狠888俺也去乱| 天天影视综合色|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 啦啦啦手机完整免费高清观看 | 一边摸一边爽一边叫床视频| 无码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中字| 久艹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 黄色录像大片毛片aa|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69xxxx日本| 国产美女被爆羞羞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1尤物| 天天狠狠弄夜夜狠狠躁·太爽了| 一级一级一级毛片| 性xxxx黑人与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