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采購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于鄉鎮實行政府采購的設想
【摘要】推行政府采購制度,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節約財政資金等方面,,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起到了明顯的作用。鄉鎮由于未實行政府采購,辦公費、接待費開支浪費嚴重,對本來就緊缺的鄉鎮財政無疑是雪上加霜。為了解決鄉鎮財政困難問題,必須盡快在鄉鎮推行政府采購制度。
【關鍵詞】政府采購;工作;鄉鎮;現狀;問題;對策
國家推行政府采購制度以來,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節約國家資金等方面,起到了明顯的作用。有人認為,這種制度只適用于縣級以上單位及大中型企、事業單位。作為鄉鎮,特別是向我縣這樣經濟落后、財力緊張的鄉鎮,根本不需要推行,作為長期工作于鄉鎮的一名財會人員,通過在工作實際中的觀察、了解,我認為鄉鎮更需要推行,而且急需推行政府集中采購制度。
鄉鎮近年來實行收入上繳后,日子極其難過,大部分鄉鎮不同程度都有外債。解決這一問題,我認為從基層自己這一方面出發,首要是節約資金,加強管理。因為在帳務處理中,我們發現,很多公務費支出其實并不需那么多資金,完全是由于人為因素造成資金浪費。
原因之一,在于鄉鎮大部分物資購置采用記賬方式。由于不支付現金,因此賣家說多少錢就多少錢,只要東西能買到,形成商家是爺爺,鄉鎮單位是孫子的畸形購銷關系。我們可以算一筆帳:一支普通的中性筆,市場價格為1元/支,而我們在當地買,價格為2元/支一2.5元/支不等,就算為2元/支,一個鄉鎮所有單位(小鄉鎮)每年用筆一項支出為700元(350×2),其中350元就為浪費資金,資金使用率之低,令人不敢相信。這還只是一只普通的筆,再加上必須的一些辦公用品購置,我們每年要浪費多少資金?以招待費為例,每年審計帳務,總是會有招待費超標這一項違規支出,實際上超在哪里?一盒普通香煙,市面零售價為5元/盒,但到了鄉鎮采購時,最低為6元/盒,超市價20%,全年招待費共為0.6萬元,公務費總支出為8萬元,則超出支出4400元;若按市價正常計算,我們又超標準多少呢?
原因之二,在于各單位、各部門各自單獨采購,零星購買。管理混亂,沒有統一的采購規定,誰用誰買,買了東西之后到底用在哪里,也沒有人管,因此,很多支出都是不需要的重復支出,比如辦公用品,今天甲買了稿紙,明天乙買了筆。但到了用時,甲沒有筆,又去買幾支筆;乙沒有稿紙,又去拿了幾份稿紙。其實只要有統一的管理,甲乙二人都只需—支筆、一份稿紙而已,而不必每人每次買幾支筆,幾份稿紙,造成資金極大浪費。零星購買,對于質量就很難保證,今天買這種牌子,明天又是另一種,哪一種質量好,也沒有人去注意。在帳務處理中,我們發現很多類似現象,但誰也不可能去看看筆用了幾支,紙用了多少,只能就帳處理,加大了公務費支出。
最后一個原因,在于由于沒有統一采購,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造成資金浪費,導致腐敗滋生,鄉鎮公務費支出最多的是辦公用品支出,但是由于是零星購置,造成標準不一,價格相差甚大。就一個公文包,甲領導買了20元錢一個,乙見了,想著,你買20塊錢的,我就買50塊錢的,不久甲就覺得心里不平衡,憑什么你的包比我的好?于是又去買了個100元錢的。如此攀比,難免滋生腐敗現象,大量浪費國家財力,對于鄉鎮財政無疑于雪上加霜。
通過以上現象,我認為要解決鄉鎮吃飯難問題,必須首先解決以上問題,盡快在我縣推行鄉鎮政府集中采購制度:一方面緩解財政吃出現狀,節約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強鄉鎮統一管理,理順鄉鎮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其一,成立專門機構,由鄉鎮集中采購或由縣級組織統一采購,各鄉鎮各單位只需將采購計劃上報,由采購機構制定出詳細規定,大規模統一采購,公開采購,統一管理,可一次性解決零星采購中存在的因價格、質量等造成的資金浪費問題,我們可以貨比三家、四家,挑出價低、質好的予以采購,而不必拿錢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其二,制定統一標準。來人接待用什么煙,吃什么標準的飯,辦公用什么樣的辦公用品,都應該有個統一的標準,采購同樣的東西,以免造成標準不同浪費資金及相互攀比而重復購買,追求豪華、高檔等損害黨和政府形象的事件再度延續、發展。
這一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西方國家。
英國是最早開展政府采購活動的國家之一。1782年,英國政府設立了國家文具公用局,負責政府部門辦公用品的采購,該局后來發展為物資供應部,專門負責政府各職能部門所需物資的采購。其目的是為了滿足政府日常管理職能的需要,提高政府資金使用效率。政府部門和其他公共機構采購商品和服務都必須做到“物有所值”,也就是采購的物品總成本和質量都必須滿足使用者的要求。為實現這一要求,就要通過供應商之間的競爭,以最合理的價格采購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務。政府鼓勵采購方消除不利于小公司參與競爭的障礙,但并不意味著歧視大公司。自從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現為歐盟)之后,政府采購就受到日益增多的各種法律條款的限制。現在,英國政府采購制度已完全走向法制化,除了政府采購一些判例之外,英國的成文法律、法規也相當完善,主要有:《英國公共工程合同規則》(1991年)、《英國公共設施供應的公用事業工程合同規則》(1993年)、《英國公共服務合約法規》(1994年)、《公共供應合同管理條例》(1995年)。
美國也是世界上實行政府采購制度較早的國家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起源于自由市場經濟時期,完善發展于現代市場經濟。1783年美國宣布獨立,政府采購起初是在國防部門進行,實行直接的自由采購,其后美國政府采購逐步立法,1861年國會制定了一項法案,要求每一項采購至少要有3個投標人;1868年國會立法,確立公開招標和公開授予合同的程序。這個階段的民用大宗物資采購都是由政府各個部門和行政機構分散采購,其特點是分散、重復、浪費和效率低。隨著政府采購制度的發展,政府采購與國家經濟目標的關系逐步為人們所認識,并作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來認識政府采購。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購買美國產品法》,這部法律的出臺使得政府采購的作用發生了變化,充分發揮了政府采購的宏觀調控作用,使美國經濟得到了復蘇。
從1949年開始,美國有關部門對政府采購狀況進行了數年調查后,指出了美國政府分散采購存在著五大弊端:一是缺乏統一有效的采購組織,采購效率低;二是政府采購價格高于私營采購價格;三是多重采購,物資浪費;四是采購人員過剩,素質低;五是無法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評價,同時提出了規范和統一采購行為的建議報告。據此報告,194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財產與行政服務法案》,賦予美國聯邦總務署為聯邦政府的絕大多數民用部門組織集中采購的權力,統一了政府采購政策和方法,從而確立了美國政府集中采購的管理體制。制定頒布了《政府采購條例》,有效地組織了美國聯邦政府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全面采購。但是仍有些部門可根據特殊需要進行自行采購。
從1991年開始,美國漸漸完善政府采購體制和規則,實行集中采購和分散采購相結合的采購模式,但政府采購程序的繁瑣和效率低也常常受到批評。因此,美國1994年頒布了《聯邦采購合理化法案》、1996年頒布了《克林格爾-科享法案》等。美國政府采購的范圍很廣,即各級政府為了開展日常或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需要,按照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利用國家財政性資金和政府借款,從市場上為政府部門或所屬公共部門購買商品、工程及服務的行為,都屬于政府采購的范疇。采購金額在2500美元以內的實行分散采購,采購金額在2500美元以上的實行集中采購。美國政府采購無論用什么樣的采購方式,也無論多大的采購金額,都必須按照一定的步驟和程序進行。
1.違規審批現象時有發生。政府采購必須堅持以公開招標采購方式為主,并且通用類項目應當委托政府集中采購機構組織實施。現實中,有些單位一味強調特殊性,有些采用改變項目名稱等手段,想方設法規避公開招標和集中采購,一些部門游離于監管部門的控制而自行采購或變相自行采購,既違反了《政府采購法》及其他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規定,影響了“制度效益”的實現,也損害了政府采購的公信力和本應達到的社會經濟效果。
2.機構缺乏內部監督制約機制。有的政府采購機構組織開標、評標卻無監督人員監標;有的機構把自身經濟收益放在第一位,對采購程序等有關規定能松則松、能寬則寬;有的采購機構缺乏應有的責任心和把關意識,對有可能發生的違法違規現象,放任自流。
3.照顧人情關系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采購人在采購文件中設定特別參數,傾向性十分明顯,變相指定中標人,有的采購人與供應商私下通謀,采取種種方式規避法律,幫助陪標、竄標和圍標;有的采購人代表在參與綜合評審活動中,不講原則,故意照顧人情關系,導致評標結果不公平。
4.個別政府采購評審專家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政府采購的一個亮點就是引入專家評審機制。評審專家的工作質量不僅關系到整個采購過程的合法性,也關系到整個采購項目質量和價格的先進合理公平公正。有的評審專家對項目的技術要求等方面的內容不熟悉,無法合理評價投標文件;有的專家在評審過程中匆匆完成評標,評標質量不能令人信服;有的專家不能堅持獨立評審,過分遷就采購人和采購機構的意見;有的專家對政府采購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方針政策不熟悉,對評標程序、評標內容、評審規則缺乏了解,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裁量;有的專家利用自己的身份,主動與采購人和供應商聯系,為采購人“包裝”替供應商“代言”,直接影響了公平、公正原則。
5.對供應商質疑投訴處理不當。隨著政府采購制度的深入推進,供應商的維權意識普遍提高,質疑和投訴不斷出現。有的政府采購機構和采購人對供應商質疑消極應對,敷衍塞責;有的屢找借口,推托責任;有的置之不理,將矛盾上交。導致這些現象的根源,在于政府采購管理者及參與人在審批、組織和評審政府采購項目時,把關不嚴、執法不力、利益驅動、責任意識淡漠。
6.政府采購欠缺節制意識。采購人缺乏控制成本的動機,也沒有機制對采購效益做出規范化的評估。在西方發達國家,納稅人參與監督的意識很強,不僅有監督政府行使權力的法律保障,更關鍵的是這種監督得以貫徹的直接后果促成了政府的自我節制意識。作為社會公共事業,政府采購節制意識的提高,采購行為的公開、公正、透明,只有在尊重社會公眾的正當合法權益、廣泛接受社會公眾監督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成為一種真實。
二、政府采購行為的規范與完善
1.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立法,建立有效的異議、申訴和救濟機制,健全政府采購管理模式。從國際立法來看,建立健全完備有效的質疑、申訴和救濟機制,是政府采購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政府采購制度有效運行和實現政府采購目標的重要保證。應允許政府采購合同的雙方當事人通過磋商、仲裁、司法或行政等手段維權,保證采購實體、供貨商、承包商或服務提供者的正當權益。同時,制定出臺有關分散采購管理辦法、部門集中采購管理辦法、政府采購機構監督考核辦法、供應商質疑處理辦法、政府采購監督管理辦法等,最大限度規范政府采購行為,盡可能地減少權力尋租。
2.重視采購目錄和采購方式。政府采購目錄確定了政府采購實施的項目范圍,是執行政府采購制度的關鍵所在,是政府采購審批管理和操作執行的依據,直接影響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因此在擬定政府采購目錄時要廣泛征求政府采購參與人的意見,凝聚大家的智慧,科學劃分通用項目與專用項目的內容,合理確定政府采購限額標準和貨物服務項目公開招標數額標準,充分體現出政府采購的公正性、公開性和公平性,最大限度地消除政府采購活動中的人為因素。同時,要推行采購方式審批責任追究制,不斷規范財政部門的審批行為。
3.嚴格對政府采購機構的監管。集中采購機構要依法采購、注重規則,其它采購機構要合法經營、誠信服務。嚴格對政府采購機構的監督考核,要從工作業績、制度建設、人員素質等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方面進行量化評價。從現代政府采購團隊文化建設的角度,結合誠信原則,使服務變成品牌,變成展示政府采購形象的載體,不斷提高工作效率,為加快財政支出改革服務。
4.強化對評審專家的管理,加強人力資源建設。一是要把好“入門關”,既要大膽引進品德高尚、有真才實學的專業人才,又要慎之又慎,努力在政府采購專家的引進機制上下功夫,力爭做到引進與需求一致,道德審查與專業審查并重,破格與資格并舉,特別要重視對專家實踐經驗的審查。二是要把好“監督關”,要制定科學嚴格的專家評審工作制度、專家評審工作信息反饋制度和誠信制度,把專家的評審行為置于各方的監督之下,不斷提高專家清正廉潔和客觀公正的思想意識。三是要把好“審驗關”,要制定監督考核辦法,充分利用對專家資格核驗復審的時機,從職業道德規范、專業水平、執業能力、遵紀守法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建立起評審專家的優勝劣汰、動態管理的體制和機制。
5.加強采購隊伍建設,提高采購從業人員的采購執行能力。實現政府采購人員的專業化,將政府采購隊伍建設納入制度化軌道,確保政府采購活動的正常開展,使政府采購工作真正成為體現效率和效益的陽光工程。所有政府采購管理者和參與人,應注重公正道義素養、專業權威素養、信息吸納素養和責任意識、法律意識、服務意識、配合意識、自律意識的培養和提高。
6.重視監督檢查。強化職能監督、重視社會監督,建立健全內外結合的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督機制,切實發揮有效監督的作用。特別是要注重培育納稅人的權利意識,使納稅人積極監督政府采購行為。來自納稅人的監督針對性強、效率高,能有效節約政府組織監督的制度成本,也是實現政府采購經濟目標和效益目標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徐煥東.政府采購——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契機[J].中國政府采購,2002.
[2]楊燦明,李景友.政府采購問題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