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現代地理信息技術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近年來,由于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突飛猛進,推動了中學CAI的發展,網上教學和遠程教學已在許多學校展開。開展CAI使傳統學校教育發生了根本變化。[1]
1.1 現代信息技術呈現教學資源
教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呈現形式,是地理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除了傳統的印刷教材、視聽教材以外,由于現代信息技術技術的迅速發展,內容豐富、各種媒體信息都同時具備的現實教材和現代信息技術教材不斷涌現,使地理“教課書”并不只局限于書本化的教材,而是指呈現課程內容的、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現代信息技術呈現教學內容就是指將教材以現代信息技術的形式呈現出來,將聲音、直觀圖像和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在此基礎上,運用網絡實現教學的交互性,即異地交流,達到地理教學信息的海量呈現和即時呈現,能夠使地理事象真實性地呈現。
1.2 現代信息技術教學過程凸現個性化的自主性學習
教師根據不同認知水平、不同生存環境、不同文化特點、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設計程序化教學模式,利用計算機的教學設計軟件輕松實現程序化教學,為不同學情的學生個體學習提供了可能。同時,由于計算機的普及與因特網、校園網的連通,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并根據自己的愛好任意選擇學習內容,也能與教師和伙伴實現即時交流,個性化的自主學習過程得以真正體現。
1.3 地理事象的情境虛擬與直觀化
基礎教育過程中,對于生活閱歷浮淺的學生而言,地理課程所呈現的地理知識是復雜的,也是抽象的,許多地理事象比較難以理解。就有些地理事象而言,直觀形象思維很難建立,例如,大氣環流、城郊環流、水循環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技術可以對這些難以理解的地理過程和地理現象的形成過程進行模擬,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如通過計算機現代信息技術CAI創作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動畫模擬城郊環流,通過媒體信息圖解演示“熱島效應”所產生的“城郊環流”,使學生可輕松掌握有關城、郊地面溫度差異所產生的氣壓差異不同,進而認知了地面大氣、垂直方向大氣運動、補償效應的特點,理解了“城郊環流”形成的有關知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以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和地理問題探索的興趣。[2]
2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整合
地理課程中明確要求“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利用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和豐富地理教學,提高學習效率?!憋@然,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不僅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明確要求,也是擺在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光榮而艱巨的重任。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不是地理課程與計算機技術的簡單相加,而是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育的媒體、資源和手段。從信息技術的發展情況來看,計算機媒體技術必將在地理課程教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多媒體非常適合地理學科信息容量大、知識開放性高的特點,對于解決地理學科知識時空跨度大的教學難點非常有利。多媒體地理教學(MGT)是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地理教育中的主要應用方式。多媒體地理教學是教師將地理教學信息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與學生構成的一組地理教學交互系統。教學中,教學信息用文本、圖形、圖像、視頻、音頻等方式以一定的結構形式在計算機中交互呈現,使學生可以通過計算機給出的提示識記教學信息,與計算機進行信息交流。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媒體對信息加工、獲取、傳遞的速度慢、容量小、方式單一落后的教學特點,而以立體、交叉、高速、便捷和美觀的顯著優勢而受到歡迎。實施地理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往往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教師自身風格、學校教師設施和擁有的教學資源、素材的多寡、設計許多課堂教學事件(例如,開講的導入事件、學習某一知識點需要學生指地圖、教師板演或板畫),地理知識的某些內容。例如,“黃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探討”,教師利用常規的口頭、文字、板畫教學方式,使學生很難掌握和真正理解其知識,但CAI教學對這樣一類地理知識進行動畫模擬,并且放大、放慢幀速夸張表現“泥沙在黃河下游河床內沉積……”防止汛期河水泛濫而加高河堤,河床沉積促使河床繼續增高,河床最終高于地面而形成地上河的形成過程,比如此類地理知識信息的教學事件的設計采用CAI的模擬方法,會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3]
3 結語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探究活動;教學模式
信息化教學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教師都應“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于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引入地理探究過程,憑其功能多元化、資源海量化、信息可篩選等優點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探究活動,將促進教師角色和教學模式的轉變,促成更大范圍、更多人參與的交互學習、合作探究的空間和環境。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地理探究活動中的應用
1.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探究活動教學的設想
探究性教學活動一般以任務為驅動實現問題解決,包括提出任務或問題、設計方案和實施方案、交流研討、評價與反饋。組織形式有課堂探究活動、完整模塊探究活動、課堂內外相結合的探究活動。
設想:(1)創設恰當的探究任務:為學生創設有意義的情境,引導他們主動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2)進行探究活動:作為信息傳播工具和學習支持系統,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3)促進表達和交流活動:搭建交流平臺,為學生表達、反思探究過程和結果,交流經驗,確?;顒幽繕说膶崿F提供條件。
2.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探究活動教學中的實踐
(1)在課堂探究活動教學模式中作為信息傳播工具
課堂探究活動是教師為完成學科教學任務,利用課堂教學的某個環節開展短時探究活動,便于控制。需教師在課前做好準備,設計好探究問題并確定呈現的契機,提供可能需要的信息資料。
在提出問題的環節中,教師的任務是創設貼近學生認知的問題情景,由教師或學生提出探究問題,使學生明確任務,盡快進入狀態。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使用聯系實際的文字和聲像資料、電子課件、地理事象錄像等,既節省時間,又能啟發和幫助學生將抽象知識具象化并構建知識體系。
在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創設能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的環境,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
(2)在完整模塊探究活動中作為信息資源收集源
完整模塊探究活動是教師為完成學科教學任務,利用完整的課堂教學時間開展的探究活動,包括發現問題、制訂方案、實施方案、獲得結果、表達與交流等環節。課前準備學生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課上也要有較充足的時間方可順利實施,通常是一種研究過程的模擬,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開展真正意義上的探究活動,但開放程度大,對教師要求高。課前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與學生探討方案、培訓小組長、準備可能需要的各種資料,耗時長,不宜多搞。
探究活動是學生利用各種手段和工具獲取相關資料和數據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更方便、快捷地搜集、分析信息,對信息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幫助學生方便、快捷、高質量地完成探究任務。
地理事象探究是科學探究在地理教學中的一種模擬,是地理教學中最常見、最主要的探究活動,是落實科學素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以事象為基礎的地理教學的集中體現。這時信息技術可作為重要的信息源,播放一些無法在課堂演示的地理事象的視頻資料來幫助學生完成探究過程。
(3)課外探究活動相結合的模式中――搭建交流平臺
這種探究活動是教師在課堂教學基礎上,為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拓展課內學習內容而布置的,由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完成?;ヂ摼W上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及影像資源,方便快捷的檢索途徑和方式等特點,會極大地促進探究活動的開展。例如,汶川地震后,通過讓學生在互聯網上查找災情信息,獲得了不少防災減災避災抗災的知識。
這種探究活動的特點是圍繞特定專題或任務,將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研究能力融為一體,一般需要經歷:提出/發現問題、制訂計劃、實施計劃與信息整理、交流研討。活動過程完全開放,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但耗時太多。
交流匯報環節是整個探究活動過程的總結、歸納和提升,是在學生進行充分探究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完成的?,F代信息技術使討論交流具有快速、靈活等特點,能豐富師生交流的形式和內容,促使討論交流更廣泛、更深入、更開放,提高學生表達成果的質量,從而鞏固深化成果,構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信息技術可作為表達探究成果的工具。如,Office或WPS完成文字處理;PowerPoint、BLOG等完成學習展板;QQ的群組功能更能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隨時交流、資源共享等。
這種模式相比于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更適合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生活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彌補傳統方式的不足。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獲取、交流信息,通過探索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將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發展并最終以電子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地理探究活動的優點
轉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有意義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學習主導權,提高學習興趣。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研究過程,學習研究方法,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信息技術的工具性和實用性及必要性。
現代社會是一個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以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運用于現代教育教學領域,帶來了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契機。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將一系列的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進行數字化處理,可以借助多樣的形式來將那些原本抽象、枯燥而深奧的知識形象化、生動化、直觀化,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對地理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探究熱情,更能有效地突出重難點,便于學生的理解。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符合高中地理學特征,能實現高效教學?,F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高中地理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的具體運用談如下幾點體會。
1 加強地圖教學,提高學生識圖能力
地圖在整個地理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重要的地理學習內容,同時也是主要的地理學習方法。加強地圖教學這是地理學科的內在本質需求。盡管現行地理教材圖文并茂,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運用到了插圖、圖冊、掛圖等,但是地圖數量有限,教學相對靜止,并不能充分而靈活地將這些地圖進行疊加或拆分,并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動態地進行展示,空間感不強,這一直是傳統地理教學的一大瓶頸問題?,F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充分滿足地理教學的空間分析要求,內容更豐富、形式更靈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在充分運用課本插圖與地圖冊的基礎上,強化教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特殊功能與效果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加強地圖教學,更好地進行知識的講授,強化學生的理解水平,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這樣學生才能通過地圖實現對新知的真正理解與掌握,學會讀圖識圖,是掌握地理學習的重要方法。
例如,“黃河”這一節內容,傳統的口述加地圖式教學,教學枯燥,并不能直觀而立體地來展現相關知識點。而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則可以利用其特有的圖文、聲像表現效果,整合地圖、圖片、歷史資料、視頻截圖等,向學生形象而動態地展現中國的母親河――黃河,包括黃河的發源地、入??凇ⅫS河干流的長度和形狀、黃河干流流經的省區、黃河流經的主要地形區、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黃河的主要支流,等等。這樣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逐步演示,可以將這些繁瑣而零碎的知識點集中于直觀的地圖之中,這樣更加利于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提高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這正是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2 動態模擬演示,引導學生掌握其本質
地理是一門涵蓋知識面廣,闡述各種地理事物及現象的產生、分布,反映各種地理事物及現象的相互聯系、地區差異,探索地理事物及現象的發展規律以及和諧人地關系的學科。而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是通過教師的單純語言描述,很難將地理事物及現象的運動變化過程動態地再現于學生眼前,而只能讓學生從圖片、教材以及教師的語言描述中來獲取信息加以理解,這在無形中增加了知識的難度,學生并不能深入本質進行理解,理解只是浮于表面,只能是死記硬背,而并沒有真正地形成技能與能力。而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很強的模擬演示功能,可以整合圖片、聲音、文字等多種地理素材與信息,化無形為有形,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形象,將教材中那些用靜止而抽象的文字來闡述的事物規律轉換成精彩的視頻,將整個過程展現出來,從而能夠有效地解決地理空間的廣闊性和課堂教學局限性的矛盾,使得學生能夠深入地理事物與現象的本質,從而達到對這些知識的本質性理解。例如,在學習《河流地貌的發育》這一節時,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是這一節的重難點,運用掛圖并不能將其形成過程直觀地展現出來,為此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模擬河流橫縱剖面的水流動態,再加以教師必要而精煉的語言點撥,這樣學生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從中獲取大量直觀的感性材料,這樣更容易上升為理性認知、本質理解。
3 整合多種教學資源,開闊學生地理視野
在以往的教學中以教材為中心,機械地按照教材,學生的思維與視野完全限定在教材上,所學知識有限,不利于見聞的增長、視野的開闊與自身能力的整體提高。而將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地運用于教學中,可以徹底地打破以往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學習。互聯網具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庫,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組合與共享,可以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更為寬廣而自由的學習平臺,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暢游于神奇的地理世界。
一方面教師可以收集更多的信息,豐富教學內容。我們可以依托互聯網這個強大的資源平臺,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類素材,如圖片、視頻、歷史資料等,充實課堂,讓學生身在教室就可以接觸到更為豐富的地理信息,真正實現地理教學與生活同步,與社會接軌,這樣的地理教學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另一方面學生可以以此為平臺來展開自主學習。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掌握學習方法這是新課改下各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我們可以布置適當的課題,讓學生利用網絡的查詢功能來收集與整理所需要的各種資料,豐富學生的表象思維,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進而掌握所學知識。這對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