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綠色低碳生活現狀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調查對象與方法
對象為隨機抽取仙游縣華僑中學高中三個年級同學,參加問卷共有126人。
調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高中學生關于低碳生活的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高中學生對于低碳生活的認識狀況、態度狀況和行為狀況。
分析方法:編碼問卷全部回收后,進行數據錄入,運用數據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
調查結果及分析
低碳生活相關知識的獲取途徑:有93.65%的學生是從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上知道低碳生活的,比例遠大于其他途徑,只有6.35%的學生是從教師、同學處知道低碳生活,可見學校對學生進行低碳生活理念和實踐教育開展得不理想,在倡導公眾參與方面還大有可為。
影響低碳生活的實踐方法:
穿戴:XX.41%的同學有較少不怎么穿的衣服,XX.71%的同學有較多不怎么穿的衣服。學生對穿戴產生的碳排放意識薄弱。
出行:26.2%的學生使用公交車,64.29%的學生步行或自行車,9.52%的學生私家車或者打車。55.56%的同學經常選擇綠色交通工具,42.06%的同學有時選擇綠色交通工具。
調查結論
目前高中學生對低碳生活的了解情況認知度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對低碳生活的了解僅僅限于表面,并沒有深入了解,殘缺性低碳生活認知必然造成部分青少年在踐行低碳生活過程中做得不盡人意,多數學生不會探索科學方法計算家庭或個人踐行低碳生活的外在價值。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能做到一些與低碳生活要求相符的行動,但是同時很多高中學生,買東西追求時尚,吃穿、出行等方面浪費現象較嚴重,主要存在不能在衣食住行用等各個方面都踐行低碳生活、不能自覺地、持之以恒地踐行低碳生活、不善于使用科學方法踐行低碳生活等狀況。所以有必要加強平常的宣傳教育力度,指導學生對低碳生活進行系統的了解和學習。
對實踐活動的建議
為了樹立高中學生低碳生活的思想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學生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養成良好的 低碳生活習慣;鼓勵高中學生能身體力行,為自己、為社會、為他人做好踐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榜樣作用,實現高中學生自身社會價值;高中化學教學可以做以下幾種實踐:
一、高中化學教育將低碳生活教育納入當前教育體系之中,通過開設第二課堂、社會實踐課程或者興趣小組活動的方式,改進學生殘缺性低碳生活認知構成。
一、調查課題:我們身邊的低碳生活現狀調查
二、調查分工:根據本次調查的課題,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對五名學生進行如下分工
侯賽茵:負責調查資料的搜集和課題的總體策劃;
蘇浩男和魏鑫羽:負責發放問卷和入戶調查;
王晨曦和劉凌澤:負責調查問卷的整理和解決方案搜集和整理;
三、調查宗旨:科學認真,實事求是,積極倡導低碳生活
四、調查內容:
1.什么是碳拍量?
大家都知道,現在低碳生活成為一種時尚生活.那什么是低碳生活,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呢?
首先大家要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碳排放量.了解了碳排放量的危害,就理解了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碳排放是關于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總稱或簡稱.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詞作為代表.雖然并不準確,但作為讓民眾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簡單地將“碳排放”理解為“二氧化碳排放”.多數科學家和政府承認溫室氣體已經并將繼續為地球和人類帶來災難,所以“控制碳排放”對于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有實際意義的.
2.碳排放與我們生活的聯系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是一直都在排放著二氧化碳,比如我們坐汽車要耗費燃油,燃油燃燒就產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氣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們每天要看電視用電腦,這些家電都耗費電能,電能的生產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除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過節約能源,節制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調,少用暖氣,少開車,少坐飛機等等,都是屬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3.如何進行碳排量計算
我們生活中的碳排量是可以計算的.如家居用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電度數×0.785.根據這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算器還可以算出市民開車、乘坐飛機、吃一個漢堡等到底能排放出多少二氧化碳,從而計算出碳排放量
4.調查問卷的發放
由調查小組設計好問卷,問卷涉及到我們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玩,這些方面我們都采取了哪些方式,與三年前比,我們的增長了還是下降了.然后被這些問卷在錦州市范圍內發放,送到住戶里,然后定期收回,進行統計分析.
五、調查分析:我們生活中的碳排量比三年前增加6%
我們共發放了100張問卷,收回100張,有效問卷98張.根據這些問卷調查問題分析如下:
1.錦州家庭汽車使用量比三年前增加了30%,這也就是說,就出行汽車消費,比三年前的碳排量增加了30%.但是由于汽車還不是錦州家庭出行的主要工具,所以次指標增長幅度很大,但總量很小.
2.家電的更新換代較多,節能型家電逐漸被市民認同,所以家電的電耗費量增長只有3%.
3.錦州人吃穿的消費增長量逐漸下落,吃的逐漸趨于綠色,早市、夜市紅火,所以按碳排量計算器的計算,吃穿的碳排量增長幅度只有1%.
而我國目前的少年兒童以獨生子女居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太陽”、“掌上明珠”們不懂得或不屑節約,鋪張浪費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高消耗、高污染、高碳排放還渾然不知。結合當前嚴峻形勢、針對少年兒童低碳生活現狀特別是低碳意識的淡薄,以及為讓更多的人一起踐行“低碳”生活,保護地球,我校以《小學生低碳生活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研究》為題開展了實踐研究。
在國內外,有關養成教育的研究日趨成熟,產生了一些影響廣泛的理論成果,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鑒。如國外的瑞士學者皮亞杰和柯爾伯格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前蘇聯心理學家關于兒童羞愧感的研究,班杜拉和西亞斯的社會學習理論。國內有早期學者陳鶴琴關于兒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有北京教育學院關鴻羽副教授的關于兒童養成教育的研究,林格《養成教育怎樣培養習慣》以及山西省晉城市教育局主持的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教育科研重點課題《中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策略和方法的研究》、遼寧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課題《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性教育研究》等。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開展《小學生低碳生活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研究》提供了可之借鑒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參考。但這些已有研究基本側重于一些行為習慣的“知、情、意”幾方面的研究,而對學生行為習慣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行”的研究比較少,“知、情、意、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和過程,而且“知、情、意”最終都要落實在“行”上。
另外,“低碳生活”是一種全新的、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與長遠價值的生活方式,雖說全球都在倡導它,但把這種生活方式作為課題研究,把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國內并不多見。作為針對小學生的低碳生活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還沒有十分成熟的經驗、理論與選擇模式,其養成教育的方法與途徑還有廣闊的探索空間。
小學生低碳生活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研究,是指以小學生為主體,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培養環保意識為重點,在老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形成低碳生活行為習慣的研究。通過研究使學生增強低碳意識、綠色意識、參與意識、憂患意識、保護意識、生活意識,形成熱愛大自然,自覺形成低碳意識的良好習慣。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學生了解低碳,知道人類生存對地球的依賴性。探索培養小學生良好低碳生活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建構小學生低碳生活基本的日常生活行為規范準則。從而樹立牢固的低碳意識,萌發學生熱愛生活、珍愛地球的美好情感,培養學生與人溝通、合作交流、調查分析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研究與實踐活動的輻射作用,實現“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造福全人類”的目標,從而讓更多的人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為保護地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小學生低碳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是以行動研究為主的教育科研活動,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具體采用以下方法:
1.文獻研究法:在研究過程中,通過互聯網和圖書室、訂閱相關刊物、廣泛搜集與課題內容相關的資料,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了解國內外相關問題的動態,借鑒他人的教育成果和經驗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幫助。
2.調查研究法:在實施課題階段,對研究對象采用問卷、測試等方式進行調查研究。
3.行動研究法:通過學校和班級主題系列活動的設計、實踐,探索培養小學生低碳生活行為習慣的方法,在實踐中嘗試、研究、反思、總結、提高、創新。
4.經驗總結法: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培養學生可持續低碳生活行為的意識和方法。
5.案例分析法:加強對個案的剖析,強化行為矯正與引導。
目前,我們對我校學生低碳生活現狀以及對“低碳生活”的認識開展了調查研究、同時向全校學生宣傳“低碳”,努力營造良好的“低碳校園”氛圍,學生中成立了“低碳貝貝小分隊”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等。編好了我校學生低碳教育教材――《低碳貝貝總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