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論家庭教育中的素質教育范文

論家庭教育中的素質教育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論家庭教育中的素質教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關鍵詞:素質教育;家庭;兒童的經驗;孩子的需要

中國歷來有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以及我國人口嚴重過剩帶來的競爭壓力,家長更是對子女的教育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和智慧。重早期教育,開發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學習成績優秀,升入一流的學校,拿到更高的文憑,進入“上流”社會,給家庭帶來榮譽,是中國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與目標,也是中國城市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為了深入了解我國的家庭教育,從1999年4月到2002年11月、我們進行了大量的現場調研。我們先后給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學家長學校的3.4萬名家長作了各種形式的家庭教育專題報告,也在此基礎上作了部分問卷抽樣調查。其中,對小學生家長進行的問卷調查有436份,對初中生家長的調查問卷有467份,對高中生家長的調查問卷有275份。同時對31名中小學教師作了有關家庭教育問題的調查。通過我們的調查研究,我們發現我國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點。

一、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高。在城市中87%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67%的家長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們未來最大的投資,他們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長表示自己未來生活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的發展。這種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西方國家那種培養獨立的人,親子之間非依附而獨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達也決定了中國的父母會付出更多。

二、在中國,父母普遍存在重學習輕個性的傾向。在調查中56%的小學生家長和61%的中學生家長承認他們主要關注孩子的健康和學習,較少關注孩子的心理、情感、個性和人際交往。而在隨機的面對面的交流中,我們發現76%的小學生家長和81%的中學生家長都存在這個問題。(這也提示我們,在問卷調查中,選“好答案”的傾向會使數據失真)。

三、在對孩子學習的重視上、87%的家長重視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視孩子的學習過程。重學習結果,輕視學習過程,注重名次和分數,輕視對孩子學習活動的指導,忽視導致結果的過程性原因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普遍特點,這就導致家庭教育的簡單化傾向。

四、在促進孩子學習的方法上。84%的中小學生家長認為,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學習好壞取決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決于學習壓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緊”孩子的學習。多數中國父母堅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沒有快樂可言,要使其努力學習必須不斷施加壓力。這一教育理念導致普遍的教育高壓,導致對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視,學習過程成了一個“苦其心智”的過程。

五、中國的家長十分看重孩子書本知識的學習。96%的家長都認為學習主要就是學好教材上的知識。多數家長認為孩子看電視、玩游戲、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都是玩樂而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同時,68%的小學生家長和57%的中學生家長都肯定“灌輸”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他們看來“接受式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長承認存在忽視孩子德育的現象,而事實上考慮到家長的保護性心理反應,忽視孩子道德教育的現象還要嚴重得多。在道德教育上,多數家長主要是教育孩子對父母要有孝心,對人有禮貌,為人處事做到“不吃虧”。但在誠信、友愛、尊重、平等、社會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嚴重不足。

我國家庭教育的這些特征及作法帶來的好處是;家長重視教育投入,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資金進入投資不足的教育領域;家長成為孩子教育的積極參與者;孩子能夠較好地掌握書本知識,應試技能強。所帶來的問題:一是孩子發展片面。除了書本知識的掌握,應試技能的提高,孩子的體育、美育、人格發展、道德素養以及社會技能等發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識掌握較多,但獨立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不強,這就減弱了孩子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學習方式落后。中國的家長比較習慣于灌輸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學習模式下掌握知識。同時,孩子以掌握書本符號知識為主,知識的學習嚴重脫離孩子的生活,脫離孩子的個體經驗,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加上餃重的學習負擔,容易使孩子過早出現厭學情緒。四是中國的家庭教育有強烈的應試教育傾向。大多數學習活動都圍繞著考試和升學而展開,學習的價值取決于它促進考試的程度。孩子不是“為掌握而學”而是“為考試而學”,這已經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的價值取向,這就模糊了學習的真正價值。顯然,中國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離素質教育目標的。

素質教育是以人的素質的提高和發展為己任,從心理學的視野來看,凡是能夠使人的活動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質都叫素質。素質的發展就意味著人的“一般本領”得到增強,人的心理加工機能得到提高,人能夠進行更復雜的信息加工,能夠表現出更有效的行為方式。家庭中的素質教育理念與傳統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不同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素質教育注重人的成長與發展。它不滿足于習得知識,對付考試。它強調知識和經驗的掌握要導致人的心理活動方式產生積極的“質變”,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發展。2.素質教育關注家庭小孩子全部潛能的開發。它與傳統家庭教育那種只重知識掌握,只重智力開發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關注孩子人格的發展,要積極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要關心孩子優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會交往和人與人之間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質教育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的教育。3.素質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實踐能力的不斷增強。孩子不但知道,而且會操作;不但會說,而且會做;有理解問題的能力,也有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輕后者,這實際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為活動的有效性。4.素質教育重視孩子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它不滿足于學習上的繼承與模仿,它要重視在此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它不僅重視一般性,還重視差異性;不僅重視保持一致,還重視標新立異。創新教育意味著人的最本質的潛能得到開發、意味著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層次的推動。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實踐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質教育思想與傳統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認知發展方面。第一,它應該是基于孩子活動與經驗的學習。在建構主義學習觀看來,兒童的內部智力活動起源于兒童外部的實踐操作活動。孩子只能根據自己的活動與經驗來建構知識。從心理機制上講,知識是不能“傳授”的,更不可能被“灌輸”。一切灌輸與傳授的知識都是蒼白的、相對無效的。由于經驗的缺乏,兒童的年齡越小,他們的學習就越是離不開他們自身的活動以及活動過程中習得的經驗,這是建構知識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學習活動。中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個通病就是孩子的學習遠離他們的個體活動,遠離他們的生活實踐。在成年人看來,“正規”的學習就是掌握成年人給他們設計好的書本知識,學習成了掌握符號系統的認知活動。由于脫離孩子的個體經驗,孩子只好死記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輸給他們的知識。這是導致兒童知識鞏固性差和容易厭倦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質教育實踐就意味著這種傳統學習方式的變革。

第二,學習不僅是滿足成年人的需要,還必須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意味著學習要滿足孩子的認知樂趣,激發孩子的認知積極性,把學習變成一個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這也意味著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須更多地尊重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反應。我國現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滿足成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圖”設計孩子的學習,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成人強制兒童的過程。同西方國家的孩子相比,中國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內部學習動機、對知識的內在求知欲明顯不足,但應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動機又較強。

第三,學習必須順應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征,必須尊重孩子的個別心理差異。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認知活動方式,有不同的行為特征。學齡前兒童最適合的學習方式就是游戲,就是各種有組織的活動,就是觀看動畫節目,那種所謂超常的識字教育,運算學習對多數兒童來講是不適當的,在這個問題上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比我們要冷靜得多。即使是小學生,中學生我們也不能低估了他們認知的經驗化程度、而過分地強調書本抽象知識的學習。兒童的認知活動既有一般規律,有存在明顯的個別差異。事實上家庭教育有了個別針對性,大多數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有很強的從眾模仿傾向,人家的孩子學英語,自己的孩子也要學英語,人家的孩子上奧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奧校,人家的孩子練鋼琴‘自己的孩子也跟著練鋼琴而全然不顧孩子自身的特點。學校教育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上有相當大的難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在這個問題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考慮孩子的個別差異,家庭也有更多個別化的教育情景來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方面家長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指導。

第四,家庭教育要樹立起“大學習觀”。從內容上看,學習不僅是書本知識的習得,還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發展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從方式上看,不僅有接受式學習,還有研究式學習,發現式學習;不僅有通過符號的學習,還有通過自身活動的學習;不僅有認知式的學習,還有情感體驗式的學習。總之,凡是通過經驗的習得而導致孩子行為持久變化的現象都叫學習,這就是所謂的大學習觀。中國的家庭教育過分執著于和考試有關的課本知識的學習,這是狹隘的學習觀念,這恰好是在強化學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說中國的學校教育由于應試教育的特征而難以避免過分以書本知識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多閱讀一些他們發自內心感興趣的課外知識,都是對學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彌補,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質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創新教育觀。中國的家庭教育歷來具有濃厚的權威主義色彩,父母不僅是知識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來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天性是逃避學習的,他們的行為是不合成人規范的,父母樂意用強制的態度實施教育。這種方式導致中國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創造性。家庭中的創新教育要求家長尊重孩子的意見,在教育過程中充分考慮他們的想法,允許他們表達不同于父母的觀點和意見,給予他們自由探索的機會,尊重他們通過犯錯誤習得的經驗,給他們留下展現自身想象力的空間。這是促進孩子創新精神和發展孩子創新能力所必須的文化心理氛圍。做到這一點不需要家長有過多的專業訓練,難是難在文化心理狀態的改變。其實,中國的學校實施創新教育是很難的。應試教育的體制與創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觀環境中能夠較好地做到這一點。

在人格發展方面,促進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但中國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認知、輕人格傾向,改革開放以來這一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近年來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發展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但家庭教育在這方面卻收效甚微。作為體現素質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須重視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這些健康的人格品質包括:對自我的悅納,對生活目標的熱愛與執著,良好的行為自律性與獨立性,堅強、坦然面對挫折,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行為反應適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進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質教育觀應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滿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一個有自我價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人格健康的孩子。這意味著家長要看到孩子的長處,立足于孩子的優點來教育孩子,這樣才能確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對自己生命的接納和熱愛。一個悅納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熱愛生活,喜歡學習,也才有不斷完善自己的動力。但中國的家長更喜歡立足于孩子的缺點來教育孩子,不斷地指出孩子的過失,用別的孩子的優點來比較自己孩子的缺點,讓孩子產生無能感以促進孩子進步。多數中國的家長相信只有當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當他們感到自己不行時,他們才有進步的動力。這是對孩子天性的嚴重誤解。其實,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最后安于現狀的深層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學習負擔。學習負擔是否合適,是否適應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直接關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突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心理壓力太大。他們不僅學習時間長,孩子學習時間一般都超過父母的工作時間,而且他們實際享受的節假日休息時間也遠沒有他們的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們所承受的來自各方面的心理壓力往往超出了一個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他們的心理壓力主要來自考試和升學,從學前教育一直到高中,他們都要長時間地、高強度地承受這種壓力。在這一過程中孩子不斷地體驗到緊張、焦慮、煩惱、抑郁、失望,這使他們長期處在負面情緒的困擾中,持久負面情緒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導致心理病態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適當地調控孩子的心理壓力,孩子學習負擔適當,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礎性的工作。

第三,滿足孩子的多種心理需要。從人本主義心理觀來看,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基本動力,人的一切行為都圍繞著需要而展開,一個人的需要滿足越充分,越多樣化,他的潛能發揮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國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認知需要的滿足而嚴重忽視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滿足。事實上,孩子除了認知需要以外,他們還有交往的需要、歸屬和友愛的需要、展現自我特長的需要、得到認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動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創造的需要等。孩子任何需要的滿足都有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都促進著他們的人格發展。由于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嚴重忽視孩子多種心理需要滿足的問題,這就明顯不利于他們人格的健康成長。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圍繞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人們往往熱衷于談論挫折教育。多數人認為中國的獨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們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這是一種是似而非的觀點。事實上中國的孩子承受著極其病態的挫折教育,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體驗,他們生活的“無憂無慮”,沒有物質匱乏的困擾,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務事,在這方面挫折教育嚴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學習上,在心理上,他們太缺乏成就體驗、他們飽受著來自學習,來自升名牌學校,來自成人各種要求所帶來的各種挫折感,以致于孩子過多體驗到焦慮、緊張與無助,甚至產生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在這方面他們承受了一個孩子不該承受的挫折。

中國的孩子一點不缺乏挫折教育,他們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們提倡在家庭教育中應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學習上應該更多地讓孩子體驗到成功教育的喜悅,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發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質教育理念也與傳統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十多年來,我國的家庭教育明顯存在忽視孩子品德教育的傾向,只重學習而不重做人是我國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蒼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臨下,強制武斷的特征。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應該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習得與知識的習得不同,它不能簡單地用學習知識的方式來學習道德,它是一個更加重視行為實踐的活動過程。從小事做起,從做中學、應該是道德學習更加鮮明的特征。在做的過程中,才能完成從道德行為向道德知識的轉變,從而變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道德素質。在道德學習的過程中,我國的家庭教育更重視講道理,更重視口頭行為規范的傳授,這對道德行為規范的習得是有限的。

第二,道德學習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它還應該是一個深刻的情感體驗的過程。沒有情感體驗的純認知性的道德是一種蒼白的缺乏實踐意義的道德。孩子在道德情景中產生感動、悲傷、同情、喜悅、激動、莊嚴、神圣等情感體驗時,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為。一次刻骨銘心的情感體驗活動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育。當一個孩子莊嚴地站在國旗前參加升旗儀式時所體驗到的那種激動,神圣的情感實際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語言的參與,僅僅是一種道德情景中的觀看和體驗就可以表現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內涵。

第三,家長的行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學習形式。模仿學習,榜樣學習是人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通過觀察;通過觀察過程中的“替代強化”可以促進人的道德行為的形成。孩子年齡越小,模仿學習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良好的行為示范是促進孩子優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說的是高尚的道理,卻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級的行為示范,事實上孩子更看重的是行為“榜樣“,他們對“道理”是比較健忘的,當道理和榜樣不一致是,孩子會更多受到實際行為的影響。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應從父母的行為示范開始。通過榜樣的作用來促進孩子道德品質的發展。

總之,在家庭教育中,素質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思路在各個方面都與傳統家庭教育不同,實施素質教育的思想一定是一個全面反省和批判傳統家庭教育的過程。

素質教育是發展性的教育,它注重人穩定的、能提高人的活動效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這種心理品質的形成能提高人的全部活動的有效性。素質教育也是全面性的教育,它決不僅僅只關注人的某一個方面的發展,而是關注人的全部潛能的開發。同時素質教育一定是真正關心人的教育,是真誠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教育,它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關注孩子的個性差異,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一種真正充滿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國的家庭教育在邁向素質教育的目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 家庭教育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智力開發

我國素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今天,單是林立的家長學校、滿架的家教叢書、屢屢見諸報端的“教子有方”、“家教指南”就足以說明當今的社會、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是何等重視。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決定未來人才的發展方向,關系到民族素質奠基工程的基礎和質量。21世紀,子女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多、層出不窮。對此,一些家長應接不暇、束手無策,在子女教育上難以用科學、正確的教育方法實施有效的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陷入困境,以致走進誤區。

一、家庭教育的誤區:片面追求智力開發

為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幸福、快樂,這本無可厚非,但許多父母不顧孩子的潛能和興趣,不惜工本大搞智力投資。給孩子請家庭教師,讓孩子上培訓班、輔導班、興趣班,還要做大量家庭作業,錯誤地認為孩子知識的增長就等于智力開發,忽視孩子的心理素質和個性品行的培養。兒童天真爛漫,極易接受新鮮事物,好奇心特強,若能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其智力就會有很大的飛躍。有的家長忽視兒童的年齡特點,提前實現從游戲為主到學習為主的過渡,這樣,勢必束縛兒童想象力、觀察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抑制他們智力的發展。

家長為何如此費盡心機地、過度地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呢?究其原因有三點:一是教育界兒童早期教育理論的宣傳,新技術革命對人才的要求,以及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激烈的社會競爭因素,迫使父母產生教子步伐的緊迫感、使命感。二是孩子因“獨”在無形中放大了自身的價值,提高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他們是子嗣庚續的唯一繼承者,由此加重了父母的憂慮感,強化了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三是父母大多飽嘗失學之苦,他們把自己讀書成才的強烈愿望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實現理想。理智的父母應該明白:社會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產生如此眾多的“家”“星”之類的名人,人世間多的是普通人,自己的孩子也許跟許許多多家庭的孩子一樣是個平凡人。

因此,家庭教育并不在于多教孩子認一些字,學一些技能,而在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養成孩子健康的性格,發展孩子高尚的情操,為其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一個孩子在學業上的缺陷不一定影響他的一生,而人格上的缺陷可貽害一輩子,人們已經認識到:品格勝于知識。

二、家庭教育應注重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多注重孩子的智力水平,嚴重忽視了對其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家庭教育的中心所在、關鍵所在,非智力因素不僅是家庭教育所關注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能力和智力之外,對智力活動產生影響的一切心理因素的總稱。許多事例表明:因為家長忽視了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磨煉和引導,在其成長過程中,由于不能克服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礙,使孩子的智力潛能難以得到發揮。家長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我認為應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激發和控制孩子的動機

動機是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一種內部動力,它在人的智力發展中作用十分重要。具有切實、良好動機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態度是端正的、積極的,愿意并自覺參加智力活動,他們會頑強拼搏、勤奮學習,取得良好的成績。動機是促進人們成功的一種巨大動力。青少年時期,各種各樣的動機非常強烈,但這個時期的成就動機還會帶有不少浪漫色彩,常出現好高騖遠的現象,家長一定要對孩子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予以具體指導,使孩子的成就動機建立在切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四川省有一位高才生,曾以600多分的高分考進清華大學。但是入學后,發現英語成績不如其他人,驕傲、自負、出人頭地的強烈意識使他不能忍受這一現實,于是申請休學,想再考另外一所名牌大學。一年以后因未能如愿而自殺,釀成了個人和家庭的悲劇,也給社會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家長一定要調適孩子過強的成就動機,只有動機正確且強度適中,學習效果才好,動機錯誤或積極性偏低,家長要予以糾正或激發。

2.激發和培養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動機的進一步發展,一個人只有對某種客觀事物產生了需要,才可能對這種事物感興趣,興趣可以使人熱愛生活,陶冶情操,對活動具有定向和動力作用。培養和激發孩子的求知興趣是家庭教育的難點。首先,家長對孩子要有明確而切合實際的期望,對于孩子取得的好成績,要從總體上評價,給予恰如其分的表揚,使孩子感到自身仍有潛力,今后還會學得更好;對不理想的考試成績,家長尤其要進行正確歸因,幫助孩子找到失敗的根源,使孩子真切感到家長的信任,增強戰勝學習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其次,家長要注意研究青少年興趣變化并相機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往往要經歷一個由直接到間接,由籠統到分化,由具體到抽象,由不穩定到相對穩定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因年齡變化而變化,因個性差異而不同。家長要隨時發現孩子的變化趨勢,適時采取新措施培養孩子的興趣。

3.磨煉和強化孩子的意志

良好的意志品質對成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幫助一個人提高時間利用率,保證生活的一貫性,提高學習自覺性。青少年時期是意志力培養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強,是培養意志力的良好時機。如果在這個階段忽視兒童的意志培養,所造成的損失恐怕以后再花成倍的力氣也難以彌補,因此家長要特別重視孩子在青少年時期的意志力培養。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競爭意識是當前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任務,缺乏獨立性就會缺乏競爭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家長一定要抓住孩子獨立性的萌動期,積極扶植愛護這株獨立性的幼芽,不斷引導孩子體驗勞動的愉快和成功的歡樂,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其次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堅持性,許多教育工作者呼吁對青少年進行挫折教育,這主要是針對獨生子女養尊處優家庭環境所帶來的“溫室效應”而言的。挫折和失敗,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人生境遇,要學會做人首先要經得起挫折和磨難。家長在教育中不能過于溺愛和放任孩子,除了正面教育之外,還必須給孩子提供一些“苦”的情緒體驗,使孩子具備一定的抗挫折能力,這將會對他終生有益。

4.完善和優化孩子的性格

性格是人對客觀現實穩定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性格不僅表現在對現實的態度方面,而且表現在意志、情緒、理智等方面。性格是影響一個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是造就孩子優良性格的適宜土壤。父母要努力做到開朗、樂觀,家庭成員之間應團結、和睦、寬容、民主、平等,家庭氣氛要輕松愉快,教養方式上應做到動之以情,又有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氣氛。子女一旦出現問題,家長對孩子不能過于照顧或強化干涉;父母遇到挫折,不要在孩子身上宣泄,家長與孩子要經常平等對話、談心,甚至開展必要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完善的性格和個性來自于完美的家庭教育和環境。

當然,我們并不完全否定智力開發的重要作用,家長對學生進行適度的智力開發是必要的、有意義的,我們反對的是那種以知識代替智力,對孩子進行知識灌輸的家教方式。家庭教育應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個孩子若沒有追求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品格,最終將很難成才。一個人具備優良品格,其聰明才智就能充分發揮,否則,即使有聰慧的天資,也會被不良個性和習慣所淹沒。中國有句古語:德為才之師,才為德之智,就是這個道理。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是現在社會的基本思想,單純的知識教育是無法實現這個理想的。新世紀的青少年更應該具有博大的心胸、堅強的毅力、頑強的性格,只有具備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才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持續、充分的發展。

第3篇

1. 家庭對學生良好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滲透作用。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培養孩子優良素質的基礎和重要條件。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課堂,那么,家庭環境必將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在孩子的健康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將扮演重要的角色,肩負重大的責任與使命。未來孩子能有多大程度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今天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所把握的。就此種意義上來說,能夠適應時展的家庭教育觀念的養成已成為一個現實的和無法回避的重要課題。觀念上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任務就是:變革我們已經習慣了的家庭教育的舊觀念,使家庭教育的新觀念成為孩子未來成功的助推器。

孩子作為一個人――思想健全的人,父母應該以平等和尊重的態度來對待他;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學會體會孩子的感情世界;以平等的姿態與他相處;充分地發揮孩子的主動性;應該堅信每一個孩子都具有獨特的創造性;同時還應該積極地認識孩子的多重需要,把握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動態,給他們足夠的表達自己的自由時空――這些應當成為家庭教育新理念的基本方面。

為了使孩子能夠健康的發展,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家庭教育的方面著手:(1)在品德方面,要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教會孩子正確的自我認識和適當的心理調適方法,使孩子逐步學會關心他人,理解并尊重他人,最終使孩子們學會正確的與人相處。(2)在學習方面,關鍵在于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形成一生受益的能力,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而不應當僅僅關注于試卷上的分數,不應當用一個簡單的量化了的和絕對的結果來評價孩子;重在學習的過程而非其結果。因為我們的孩子都是有待去書寫的空白的“黑板”。(3)在行為方面,家長應注重自己的行為舉止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實質上來說,要做到對孩子嚴格要求,從做法上來說家長們對待孩子又要以理服人、以事實為依據進行批評教育,從而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行為導向。最后,家長要經常保持和孩子多方面的溝通,細心地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傾聽孩子充分自由的表達,使家長和孩子之間形成一種精神的聯系。家庭教育沒有最好,但有更好。因此,家長們應致力于探索現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和諧的、綠色的大環境。

2. 營造這個“大環境”應遵循 “條件適中”的原理。若以有關家庭教育因素的程度(主要是家長教育態度和方式的因素)作為X軸,家庭教育的功效作為Y軸做圖,那么就很容易看出存在著一個 “優勢區間”,使得家庭教育的功效達到其最大的極限狀態。顯然,此時無論從哪一方向去改變家庭教育因素的程度,都會使得家庭教育的功效下降。這就是說,這個優勢區間對應于家庭教育因素的程度遵循著適中的原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在线字幕中文字幕|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_区二区三区观看| 一个人看的视频在线| 欧洲成人全免费视频网站|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dvd| 黄页网址免费大全观看| 娇妻当着我的面被4p经历| 亚洲制服丝袜在线播放| 爱情岛论坛网亚洲品质自拍 |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hd| 全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小说|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吉衣视频|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久久99| 亚洲欧洲国产经精品香蕉网| 美女扒开内裤羞羞网站| 国产亚洲第一页| 69视频在线看| 在线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狠狠综合| 欧美蜜桃臀在线观看一区|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视| 青娱乐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毛片va一区二区三区| WWW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怡红院免费手机在线观看| 大荫蒂女人毛茸茸图片| 国产你懂的视频| 好吊妞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青青草国产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