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商業模式的分析要素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摘要:橫店影視城被譽為“東方好萊塢”,它是我國影視拍攝基地和影視旅游經營單位中的一朵奇葩,其商業模式對影視城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本文以哈默爾的商業模式組成要素理論為基礎,從核心戰略、價值網絡、戰略資源、客戶界面四個方面分析了橫店影視城的商業模式,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改進橫店影視城商業模式的措施。
一、哈默爾商業模式組成要素理論
學者們普遍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系統,一個企業通過對產品、價格、信息、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合理安排,為客戶、股東、員工創造價值。在商業模式研究領域較有影響力的學者蓋伊·哈默爾認為商業模式是一種應用于實踐的、簡單的商業觀念。他識別了四種主要的商業模式,包括客戶界面、核心戰略、戰略資源、價值網絡四大要素。而這些因素兩兩之間都形成一個界面,這些界面將四個要素緊密地連成一個協調運作的整體。此外,模式還要達到效率、獨特性、一致性,并在利潤助推因素的作用下才能充分發揮效力。
二、橫店影視城商業模式分析
自1996年以來,經過了十多年發展的橫店影視集團,主要形成了旅游休閑、旅游開發、酒店服務、影視管理服務這幾個業務。從哈默爾商業模式的組成要素理論角度來分析,橫店影視城的商業模式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特點:①核心戰略,2001年,在對影視城的資源特色、優勢劣勢分析之后,經營者提出了“影視為表、旅游為里、文化為魂”的經營理念,明確了影視是基礎性資源,要利用影視宣傳企業,利用影視為旅游產品開發提供題材、手段等元素,使影視、旅游、文化三位一體,互相融合。②價值網絡,政府的支持是橫店影視城得到快速發展強有力的保障。浙江省委領導明確表態,要舉全省之力,把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建好,使之成為中國影視產業的要素平臺。橫店發展影視產業,不僅能夠享受國務院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有關優惠政策,還有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東陽市人民政府的多項優惠措施。旅游商是橫店影視城擴大市場的利器。橫店影視城始終堅持“三贏理念”,讓商、公司及游客三者共贏的市場開發思路,通過反利大會及活動獎勵,達成與各商的誠信合作。橫店影視城還在人才儲備、培訓和教育上狠下功夫,主動與高校合作,如浙江傳媒學院、浙江大學、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等省內外高校,共同創辦了橫店影視科技學院,培養影視表演、影視工程技術及影視制作現場管理等應用人才。③戰略資源,橫店影視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影視資源為基礎,開發與影視結合的夢幻、快樂的旅游產品,形成了具有“中國的、影視的、原創的、高科技的、充滿魅力的、輕松愉悅的”產品特色。清明上河圖,一派繁華媚俗的大宋市井圖;秦王宮,氣勢恢弘;廣州街·香港街,可讓游客感受粵港風情;明清宮苑,再現堂皇的京都風貌。夢幻谷,堪稱國內規模第一的大型夜間影視體驗主題公園,其中有《暴雨山洪》、火山實景演出《夢幻太極》。為了維護影視基地良好的環境和旅游秩序,橫店影視城制訂了詳細的《影視拍攝管理規定》,針對影視拍攝的各個環節,從制度上規范了管理和服務行為,健全了事前審批、事中監督、事后控制制度,使橫店的影視拍攝與旅游走上了規范、良性循環的發展之路。④客戶界面,橫店影視城的客戶有兩大類,一類是影視攝制組,另一類是大眾游客。為了更好地維護客戶,橫店影視城在客戶界面主要有以下亮點:拍攝免場租。從2000年開始對所有前來拍攝的劇組免收場租。這一政策降低了影視劇組的成本,提高了他們前來橫店影視城拍攝的積極性。“一城一策”。“一城一策”就是要分析不同的市場客源地的人的經濟水平、旅游意識、旅游習慣和適時發展,結合橫店影視城的資源特點,提出不同的旅游概念,進行不同的旅游策劃,組合不同的線路,制訂不同的旅游價格,提高客源地對橫店影視城的認知,激起人們的旅游興趣。 三、橫店影視城商業模式提升對策
①實現橫店影視城的國際化,要有全球化的意識,把握經濟和政治的宏觀形勢,在影視發展上準確把握全球最新的影視文化動向、影視技術發展方向。主動與全球上先進的影視城合作,借鑒他人的先進管理經驗。尋求國際合作,與國際上影視巨頭合作,為他們來橫店影視城拍攝提供優惠條件,通過更多國際化影片的制作,達到讓國外影視界認識橫店的宣傳效果。加強海外營銷,吸引更多海外游客來橫店旅游,體驗中國特有的影視文化。②延長產業鏈,增加創收點,“影視+旅游+文化”依然作為橫店影視城的核心戰略,但為了增加創收點,使橫店影視產業集聚效應加強,實現影視城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要在延長產業鏈上狠下功夫,將多個產業鏈環節當中的交易費用轉化公司的利潤。在產業鏈的上游,集中影視策劃與創作的優秀人才,編寫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完善影視制作的統籌安排服務。在產業鏈的下游,加強影視后期制作和發行宣傳,與更多的網上在線影院和大中小城市的電影院加強合作,在新電影作品的發行上分享到利潤。縱向一體化不僅增加創收點,也使影視城擁有更多的影視核心技術,減少對產業中其他合作伙伴的依賴,提升影視城的競爭力。③持續不斷地進行影視旅游產品創新,任何一項旅游產品都有其生命周期,從生產,成長,成熟再到衰退,短則一個月之內,長則數十年。橫店影視城的小型影視旅游產品基本依托于經典的影視片段,如的《英雄比劍》、《秦軍劍雨》,但隨著觀眾對電影熱情的消退,此類影視旅游產品難以再引起他們的興趣。橫店旅游產品開發部門要根據最新的、火爆的電影,開發出經典的影視旅游產品,不斷對影視旅游產品進行創新。④豐富旅游產品文化內涵,橫店影視店所展現的中華歷史文化,如秦王宮的秦文化,明清宮苑的明清文化,清明上河圖的宋文化以及大智禪寺的佛教文化、屏巖洞府的道家文化,但大都以建筑為依托,少有重現歷史生活原態,更是缺少浙江當地文化、越文化的挖掘與開發。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浙江的古越文化,以“建筑+演藝”的形式表達出來,使游客不僅在橫店可以感受影視文化,還可以感受浙江本土文化。⑤提高旅游產品的游客參與度,橫店的影視旅游產品都以靜態為主,游客只能從視覺和聽覺來感受節目的精彩,身心上的共鳴有限,有必要開發一些能讓群眾充當主角的影視片段表演節目;在影視旅游中運用高科技的聲、光、電手段,充分調動游客的感觀;將表演中使用的道具以記念品的形式送給游客等等。⑥注重網絡營銷。網絡營銷就是以國際互聯網絡為基礎,利用數字化的信息和網絡媒體的交互性來輔助營銷目標實現的一種新型的市場營銷方式。隨著國家信息建設的發展,網民已成數量級增長,運用信息化技術,加強網絡營銷將是營銷的利器。網上營銷還要借助其它網絡平臺,如攜程、驢媽媽、途牛網等,與它們合作,利用它們的渠道向更大的受眾提供橫店的信息,共享營銷收益。
參考文獻:
[1]HamelG.Leading the revolution.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2]胡盛強.商業模式的結構探索與創新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東南大學,2007.
[3]曾毓琳.橫店傳奇——橫店影視城發展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許永安.打造橫店影視產業鏈的成功嘗試[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5,(3):24-25.
關鍵詞:商業模式構成要素;Osterwalder模型;魏朱模型;創新
一、Osterwalder和魏朱關于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觀點
(一)Osterwalder的九要素模型
該模型由Osterwalder提出,他指出商業模式應該包含四大支柱――產品或服務、資產管理界面、客戶界面和財務,這些支柱下還包含九個構成要素――價值主張、目標消費群體、分銷渠道、客戶關系、資源配置、核心競爭力、合作伙伴網絡、成本結構、盈利模式。這個模型用于分析公司經營中的商業邏輯,它描述了該特定實體所能為其客戶提供的價值以及實現(創造、推銷和交付)這一價值并產生可持續盈利收入的要素(公司的內部結構、合作伙伴網絡和關系資本等)。他還給出了各要素的內涵及之間的聯系及每個要素的內在含義。這些要素之間的關系所建立的商業模式關系圖如下:
其中,箭頭指向部分表示分析時需要考慮的子要素,比如:對消費者分析時應該明確其分類標準,才能找到目標客戶;對渠道討論時要分析公司與消費者如何建立聯系等。實線表示要素間存在的聯系,對一個要素分析時應該連帶考慮與之相連的要素。〖BP(〗比如:對渠道進行討論時,應該結合價值建議和消費者的情況來考慮,他們會對渠道產生影響;對價格進行研究時,應該考慮產品或服務能為消費者提供什么,其在渠道鏈中處于什么位置,這些都對價格的制定產生影響。虛線框表示四大支柱各包含的要素,比如:消費者界面包括:渠道和消費者分析。
該模型由于要素概括全面,關系表述清楚,四大支柱可以單獨作為一個獨立分析模塊使用,簡明扼要的表示出組織的商業模式的優點,當時被應用于諾基亞研究院《諾基亞研發體系商業模式改進實施方案》項目。但運用者該模型進行分析時,需要對各模塊的要素予以澄清;各個要素之間存在聯系,容易造成歸類不清楚;模型要素較多,較為復雜,對于商業模式較為簡單的組織適用性較差,因此提高了應用了難度,并且有些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還有待商榷。
(二)魏朱六要素模型
該模型由魏煒、朱武祥、林桂平(2012)提出,他指出商業模式應該包括以下6個要素:定位、業務系統、盈利模式、關鍵資源能力、現金流結構、企業價值,如圖2。其中定位指企業滿足客戶需求的方式(產品、客戶、需求和方式);業務系統指企業選擇哪些行為主體作為其內部或外部的利益相關者(構型:連接的結構;關系:交易內容、交易方式、交易性質;角色:〖JP3〗有一定資源能力的利益相關者);盈利模式指以利益相關者劃分的收入結構、成本結構以及相應的收支方式;關鍵資源能力指支撐交易結構背后的資源和能力;現金流結構指以利益相關者劃分的企業現金流流入的結構和流出的結構以及相應的現金流的形態;企業價值指未來凈現金流的貼現,對上市公司而言,直接表現為股票市值。
把商業模式定義為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打開了企業黑箱,能夠為理解、診斷、設計、調整企業商業模式提供全面的視角,也使我們可以把商業模式與戰略、管理等概念加以區別,凸顯了商業模式概念和理論體系可以,而且需要作為管理學科的重要分支,獨立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但將商業模式定性為一種交易結構,本身值得商討。如果說商業模式是一種交易結構,即商業模式里所謂的利益相關者的交易關系的一種列舉和排序,僅僅是概括了商業活動的參與者的角色,較少的反應角色之間的關系。〖BP(〗其次,這種商業模式模型包括定位、業務系統、盈利模式、關鍵資源能力、現金流結構和企業價值等六個方面,這類似商業計劃書或者構建商業模式的框架,不能全面的反映商業模型的內涵。最后,從外延看,這種定義容易造成商業模式的狹義和趨同,企業有商業模式,其他組織也有商業模式,而對于有些非盈利性組織而言,它不一定必須是什么交易結構,也不一定非要什么盈利模式。商業模式是為研究和實踐獨特的商業活動而誕生的,是一種有明顯特征的個性的,是鮮活的,而不是共性的,也不應該成為一種概述商業活動基本原則和規律的大而泛、廣而全的定義。
二、創新視角選擇
目前而言,有關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研究主張非常龐雜,從不同企業實際出發,自然會衍生出多種研究流派和觀點,究其原因還是學者在對商業模式進行研究時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視角。研究視角的好處在于幫助我們撥冗去繁,有效地避開細枝末節,準確地抓住所要研究問題的關鍵和要害。關于商業模式創新理論研究可以基于不同的參照系或基點開展研究。而商業模式創新不僅要考慮企業內部各要素的作用及其關系,更要考慮到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因此商業模式創新也可基于不同的視角:(1)基于不同類別的商業模式創新。原磊(2007)認為包含四大類商業模式,即經濟類、運營類、戰略類和整合類商業模式,出現以上分類,均來源于研究學者的側重不同,基于不同類別的商業模式創新將更有針對性。(2)基于外部環境視角。由于企業經營都有一定的外部環境,本文提及了技術、消費者、競爭、商業環境,及它們構成的系統對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基于外部環境視角能夠關注到外部驅動力對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3)基于要素視角。對于系統類的商業模式,其把商業模式定義為一個系統,系統有各個構成要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Alexander Osterwalder的九要素模型和魏朱的六要素模型較能反映商業模式的實質,因此要素視角的商業模式創新,可以拿以上兩個觀點做參考。(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參考文獻:
[1]Afuah,A.,Tucci,C.L.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cs:Text and Cases[M].NY:Graw一Hill,2001.
[2]Osterwalder,A.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 -A 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D]1University de Lausanne,2004.
關鍵詞IT服務外包 商業模式 分析框架
文章編號1008-5807(2011)02-001-02
20世紀70年代中期,Konczal和Dottore在討論數據和流程的建模時,開始使用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這一術語;20世紀80年代,商業模式的概念開始出現在反映IT行業動態的文獻中;1999年以后,商業模式才正式作為一個獨立研究領域引起研究者廣泛關注。
一、 商業模式的研究視角
商業模式具有概括性和整合性的特點,而研究者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來開展對商業模式的研究,呈現出見仁見智的現狀,仍可以將現有研究按照其核心邏輯將分為以下4類:
(一)財務邏輯的視角
Stewart and Zhao (2000)認為,商業模式就是說明一個企業是如何賺錢并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地維持其利潤來源。Rappa(2004)認為商業模式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個公司賴以生存的模式,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的一種模式。
(二)組織運營的視角
Amit and Zott(2001)描述商業模式是一種事務組成要素的體系結構,用來設計并利用商業機會,用來描述了由公司、供應商、候補者和客戶所組成的網絡運作事務的方式。
(三)戰略選擇的視角
Michael Morris(2005)認為商業模式是一種簡單化的描述,描述企業在戰略方向、運營結構和經濟邏輯相關領域的決策變量,以及他們如何定位和配置這些變量并在確定的市場上創造持續的競爭優勢。Scott M.Shafer等(2005)認為商業模式就是創造價值并能從這個價值中獲得回報,他們把商業模式定義為企業在一個價值網絡中創造和獲取價值的潛在核心邏輯和戰略選擇。
(四)價值系統的視角
周輝和劉紅纓(2007)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以在網絡價值中的定位為基礎,設計出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的內在邏輯關系,并通過內部管理的整合謀求自身價值鏈的協調一致性,以確保企業獲得持續利潤的企業戰略實現的一整套具體范式。
綜上,不同視角的研究側重點均有所不同。財務邏輯的視角從企業的收入和成本等核心財務要素方面來研究商業模式,使商業模式的研究易于聚焦并容易理解,但是僅僅從財務要素進行研究視角過于狹窄,對如何引起財務要素變化及變化過程重視不足;組織運營的視角從企業的產品、服務、流程等運營方面來研究商業模式,開始重視財務和價值創造的載體和過程,但是其對市場環境和價值主張的選擇不甚明了;戰略選擇的視角從企業的戰略要素方面來研究商業模式,能較好的反映企業價值創造的邏輯體系,但是對價值的收割和獲取重視不足;從價值系統的視角來研究商業模式,通過追蹤價值流的思路來進行分析和研究,能較好地揭示和反映整個價值過程。這四類研究呈現出研究范圍不斷延伸擴展,整合性不斷提高并各有交叉的特點,因此本文將從價值系統的角度來開展商業模式分析框架的構建。
二、 商業模式要素結構
商業模式是一個結構或體系,包括組織內部結構和組織與外界要素的關系結構,這些結構的各組成部分存在內在聯系,它們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種運動(羅珉等,2005)。因此,對商業模式要素的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
(1)橫向羅列式階段。研究者對商業模式要素進行橫向羅列的方式開展研究,對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重要性不加區分,屬于商業模式研究的初級階段。
(2)分層細分式階段。研究者對商業模式要素進行分層細化的方式來推進研究:首先分為幾大主要素,進而細分為子要素,體現出要素結構上的細分層次性,如原磊(2007)的3-4-8體系;這一階段的研究更加深入,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了思考和分析的框架,為理論研究者進行網絡建模提供了要素理論基礎。
(3)網絡建模階段。重點研究商業模式要素的價值地位,要素間的影響關系,通過模擬建模的方式分析商業模式中價值要素間的關系,并研究要素與企業績效之間的影響關系,如Gordijn(2003)基于-value、Osterwalder A.(2004)基于BMO(business model ontology)的商業模式研究。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商業模式一種建立在價值構成要素及其聯系結構之上的,用來概括性描述企業價值邏輯的理論工具,以反映企業如何進行價值選擇,并通過價值網絡實現價值創造過程,最終實現價值傳遞和獲取。
三、 IT服務外包
IT服務外包就是把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工作交給外部專業化服務公司來做,從企業內部剝離,通過簽訂服務水平協議交由專業服務商完成的一種管理模式。IT服務外包企業是指向提供IT外包服務的供應商,根據其與客戶簽訂的中長期服務合同,基于已詳細定義和可測量的方法來執行。IT服務外包企業具有區別于一般企業的特點:(1)服務導向型,非產品導向型;(2)客戶來自不同的地域和行業領域;(3)處于并行、協同創造價值的網絡中。
IT服務外包企業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與后端的互補商、前端的客戶企業協同、并行進行價值創造,嵌入了外包方的原有價值創造系統,或履行著客戶某一職能板塊的功能,或者互補實現某一流程的順利運營,服務的網絡協作直接影響到客戶企業的業務運營。因此,IT服務外包企業的價值網絡能力(包括嵌入和構建)和整合能力將對其價值實現尤為重要;具有較強的網絡擴展性,才能覆蓋更多的價值域。
四、 IT服務外包企業商業模式分析框架
IT服務外包企業更多的體現出價值網絡特性。Shafer的商業模式要素體系以價值為中心,提出商業模式要素包括戰略選擇、價值網絡、創造價值、獲取價值等主要要素,并將企業進行價值創造的平臺--價值網絡置于同價值創造同等的地位。Morris et al.的商業模式要素層次框架具有較強的整合性,通過將要素在不同層的具體表現來研究商業模式,從基礎層向規則層的演進能闡述商業模式的動力演進機制,能更好的對企業商業模式的要素、組合、執行進行分析研究。因此,本文基于Shafer和Morris et al.的商業模式理論基礎,并結IT服務外包企業特點,構建其商業模式分析框架,見表1:
縱向上,包括IT服務外包企業商業模式的主要要素及細分要素,而橫向上表示各要素在不同層次的不同表現。其中細分要素有:
(1)目標市場:是指選擇服務的目標企業客戶;(2)價值主張:是指對客戶企業的價值承諾,與目標市場密切相關;(3)資產/資源:是指自身所擁有的資產,以及在價值創造過程中其可以調用的資源,IT服務外包企業中人力資源和創新技術是其重要資源;(4)流程/活動:是指基于資產/資源,進行價值創造的流程及流程中的價值活動,是否有對資產資源的獨特性利用;(5)價值主體:是指價值網絡中,與IT服務外包企業協作的個人或機構主體,可以反映IT服務外包企業的價值整合能力;(6)治理機制:是指價值網絡中價值主體的協同、運行機制,如股權控制、技術協議等;(7)收入模式:是指實現價值獲取的方式,包括收入來源、收入結構、收入時限等;(8)成本管理:是指在價值創造過程中對成本的管理控制,如成本要素、成本結構、成本管控等。
五、 小結
IT服務外包企業可以基于此分析框架,進行要素獨特組合的創新探索,進而創新商業模式;也可以基于此框架,建立企業的商業模式評估體系,以進行歷史和橫向的對比;也可以基于此框架提高商業模式的執行力和成熟度,完成從特有層到規則層的構建和完善。
參考文獻:
[1]Amit,R. and C, Zott.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 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2001,22(6/7):493-520.
[2]Jaap Gordijn, J.M.Akkermans. Value-based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exploring innovative e-commerce ideas. Requirements Eng(2003)8:114-134.
[3]Michael Morris et al.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ournal of Business Reaserch,58 (2005) 726-735.
[4]Rappa, M. 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business models on the web[EB/OL].省略/models/models.html,2004.
[5]Scott M. Shafer, H.Jeff Smith, Jane C. Linder. 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horizon.(2005)48,199-207.
[6]Stewart, D W, and Ghao,Q. Internet marketing, business models, public policy.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Marketing, 2000, 19( 3):287- 296.
[7]羅珉,曾濤,周思偉. 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基于租金理論的解釋. 中國工業經濟,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