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醫療市場研究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藥治療;實驗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 R57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6(a)-0010-03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主要癥狀,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習慣及大便性狀的改變,持續或間斷發作,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學和生化異常。根據羅馬Ⅲ診斷標準[1]可分為以下四型:便秘型IBS(IBS-C)、腹瀉型IBS(IBS-D)、混合型IBS(IBS-M)和未定型IBS(IBS-U)。IBS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涉及腸道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性、感染炎癥、神經-內分泌-免疫、遺傳、飲食、精神等[2]。臨床上西醫多以對癥治療為主,針對IBS的西藥主要是解痙劑、止瀉劑、緩瀉劑、抗菌藥物及微生態制劑,適當配合抗抑郁藥物等,由于藥物自身限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缺乏特異性,不能完善地緩解病情、控制發作。故以中藥為主治療IBS在緩解病情、減少毒副作用、降低復發、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存在獨特的優勢,被越來越多的人群所接受。中醫無“腸易激”之說,本病多屬中醫之“腹痛”、“泄瀉”、“郁證”等范疇,目前中醫藥對本病的研究有較快進展,本文就近年來中醫藥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實驗研究方面作一概述。
1 腸道動力研究
周福生等[3]對肝郁脾虛型受試患者采用順激合劑(主要成分為白芍、白術、夜交藤、防風、木香等)干預,同時應用“微電腦胃腸電檢測分析系統”(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與中山大學電子系共同研制)行多通道結腸電同步檢測與分析,觀察治療前后結腸動力學的變化,并分別與正常組結腸動力學比較,發現順激合劑改善了IBS肝郁脾虛證患者治療前結腸活動亢進現象。王智君等[4]取穴雙側足三里和上巨虛,電針用100/2 Hz疏密波,刺激強度為1、2、3 mA(每隔10 min增加1次),單次治療30 min,予模型大鼠在穩定的麻醉狀態下植入注水球囊感受壓力變化測得結腸蠕動波。觀察發現IBS大鼠較正常組相比,結腸蠕動頻率明顯增加,電針治療后30 min內其結腸蠕動頻率明顯下降,之后的跟蹤觀察顯示,電針雖起效迅速,但持續時間相對短暫。然而結腸并非存在功能異常的唯一部位,近年來研究發現,食管、胃、小腸、回盲腸以及膽囊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易激性”,尤其小腸,目前被認為是與IBS癥狀密切相關的部位[5]。中醫藥對于小腸動力的研究也在進展中,陳文莉等[6]研究加味痛瀉藥方對小鼠小腸推進及藥物性腹瀉的影響,結果顯示加味痛瀉要方(以白術、白芍、制首烏、淮小麥等為主加減)對小鼠小腸推進亢進有明顯的拮抗作用,并呈劑量依賴性,高劑量組致瀉率明顯下降。劉春等[7]以調肝運脾湯(主要成分為炒白術、炒白芍、陳皮、防風、炮姜、茯苓、黃連、木香、肉豆蔻)為基礎方,另以碳沫推進長度計算小腸推進百分比,實驗結果顯示,與模型組相比,中藥組可明顯改善小鼠腹瀉癥狀,減緩小腸推進率。
2 內臟高敏感性
劉珊珊等[8]以疏肝健脾復方干預IBS模型大鼠,測定用藥前后大鼠腹部收縮反射閾值(AWR)及血清、結腸中五羥色胺(5-HT)含量變化,結果顯示該復方可以顯著提高IBS大鼠的AWR,降低5-HT的含量。石君杰等[9]通過實驗研究發現,逍遙散可降低IBS大鼠內臟高敏感性,提高模型大鼠的AWR,其作用可能是通過降低血清內皮素的分泌與釋放實現的。石君杰[10]在另外一項關于逍遙散干預內臟高敏感模型大鼠的實驗研究中,以球囊結腸卡擴張引起的腹部收縮反射的最小容量閾值評估其內臟敏感性,以直腸內玻璃小球排出時間評估逍遙散對IBS大鼠的結腸轉運功能,以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皮質酮水平,實驗結果顯示逍遙散能增高AWR,抑制結腸轉運功能,降低皮質酮含量。趙玉斌等[11]通過實驗證實痛瀉要方可以通過降低IBS模型大鼠的血清5-HT和血漿P物質(SP)含量,減弱背角神經元興奮性,達到提高內臟痛閾的效果,其中大劑量的痛瀉要方尚可通過提高血漿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水平而達到治療效果。關于內臟敏感性方面單味藥的實驗研究亦有報道,鐘云海等[12]觀察益母草對IBS內臟感覺過敏大鼠影響,結果提示益母草可降低模型大鼠的腸道敏感性,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調節P物質、肥大細胞分泌實現的。針灸手段對內臟敏感方面的實驗研究亦不乏報導。高志雄等[13]探討電針上巨虛穴緩解內臟痛敏的作用機制,運用免疫組化染色(按SABC法)進行圖像分析觀察大鼠結腸SP及血管活性肽(VIP)分布,發現電針上巨虛穴可通過降低模型大鼠SP及VIP的含量,從而緩解內臟痛敏癥狀。王威等[14]通過實驗研究證實,針刺可調節IBS大鼠胃腸運動,改善慢性內臟痛敏癥狀,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降低模型大鼠血清生長抑素(SS)、胃動素(MOT)含量來實現的。不難看出,中醫藥改善IBS患者內臟敏感異常的作用機制可能與其調控胃腸激素相關。
3 胃腸激素
胃腸激素是調節胃腸運動的重要激素,目前認為與IBS密切相關的胃腸激素主要有5-HT、VIP、SS、SP、膽囊收縮素(CCK)、MOT等。下面就中醫藥通過調控胃腸激素治療IBS的實驗研究進行概述。
胡雪原等[15]對脾胃虛弱、肝旺脾虛證IBS-D患者分別給予黃芪建中湯加減與痛瀉藥方加減治療,采用高效液相色譜熒光免疫法測定血漿5-HT含量,用放免儀檢測血漿MOT,分別測定治療前后的數據,并與健康人的數據對比,結果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弱證IBS-D患者與痛瀉藥方治療肝旺脾虛證IBS-D患者血漿中5-HT和MOT水平均明顯降低。謝建群等[16]在排除腸黏膜炎性病變的基礎上,觀察健脾溫中法(腸祺方)對脾胃虛寒型IBS模型大鼠VIP的影響,采用放免法檢測血漿及局部腸組織中VIP的含量,結果提示大劑量腸祺方可降低血漿及腸組織中的VIP含量,為中藥通過調整胃腸激素分泌及釋放達到治療IBS目的方面提供了科學依據。費曉燕等[17]研究疏肝飲對肝郁脾虛型IBS-D模型大鼠的干預機制,結論提示疏肝飲煎劑可明顯降低血清及結腸黏膜中CCK的含量,MOT則無顯著變化,為中藥治療IBS提供了實驗依據。李冬華等[18]以疏肝健脾法干預IBS模型大鼠的治療,以放射免疫法檢測大鼠血漿及局部腸組織中SP、SS水平變化,結論提示疏肝健脾法能降低模型大鼠SP、SS的分泌釋放,從科學實驗角度證實了疏肝健脾法對IBS模型大鼠胃腸激素的調控作用。肖亞等[19]通過實驗證實痛瀉藥方能抑制IBS-D模型大鼠SP、SS的分泌,緩解腹瀉癥狀。王巖等[20]研究痛瀉要方治療肝郁脾虛型IBS-D患者的作用機制,在電子腸鏡下夾取直-乙狀結腸交界處黏膜,運用免疫組化染色法測定患者服藥前后VIP和SP含量的變化,結果表明治療后患者VIP、SP含量較服藥前顯著下降,且相關癥狀亦有顯著改善,為痛瀉要方治療IBS-D提供了實驗及臨床證據。曾宏翔等[21]以人參調脾散干預IBS-D患者治療,運用ELLSA方法檢測治療前后IBS-D患者血清5-HT濃度,研究發現人參調脾散可明顯降低IBS-D患者血清5-HT濃度。劉慧榮等[22]研究發現隔姜灸治療能改善IBS-D患者結腸黏膜5-HT的異常增高表達,從而改善臨床癥狀。王金貴等[23]運用摩腹法治療IBS模型白兔,采用免疫組化發檢測白兔結腸組織中的SP、VIP、CCK含量,結果提示摩腹法可調節腸道SP、VIP的分泌,而對CCK并無明顯調節作用。
[摘要]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病,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IBS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醫藥對本病的研究有較快進展,本文就中醫藥治療腹瀉型IBS的實驗研究進展方面作一綜述。
[關鍵詞] 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藥治療;實驗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 R57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6(a)-0010-03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主要癥狀,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習慣及大便性狀的改變,持續或間斷發作,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學和生化異常。根據羅馬Ⅲ診斷標準[1]可分為以下四型:便秘型IBS(IBS-C)、腹瀉型IBS(IBS-D)、混合型IBS(IBS-M)和未定型IBS(IBS-U)。IBS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涉及腸道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性、感染炎癥、神經-內分泌-免疫、遺傳、飲食、精神等[2]。臨床上西醫多以對癥治療為主,針對IBS的西藥主要是解痙劑、止瀉劑、緩瀉劑、抗菌藥物及微生態制劑,適當配合抗抑郁藥物等,由于藥物自身限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缺乏特異性,不能完善地緩解病情、控制發作。故以中藥為主治療IBS在緩解病情、減少毒副作用、降低復發、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存在獨特的優勢,被越來越多的人群所接受。中醫無“腸易激”之說,本病多屬中醫之“腹痛”、“泄瀉”、“郁證”等范疇,目前中醫藥對本病的研究有較快進展,本文就近年來中醫藥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實驗研究方面作一概述。
1 腸道動力研究
周福生等[3]對肝郁脾虛型受試患者采用順激合劑(主要成分為白芍、白術、夜交藤、防風、木香等)干預,同時應用“微電腦胃腸電檢測分析系統”(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與中山大學電子系共同研制)行多通道結腸電同步檢測與分析,觀察治療前后結腸動力學的變化,并分別與正常組結腸動力學比較,發現順激合劑改善了IBS肝郁脾虛證患者治療前結腸活動亢進現象。王智君等[4]取穴雙側足三里和上巨虛,電針用100/2 Hz疏密波,刺激強度為1、2、3 mA(每隔10 min增加1次),單次治療30 min,予模型大鼠在穩定的麻醉狀態下植入注水球囊感受壓力變化測得結腸蠕動波。觀察發現IBS大鼠較正常組相比,結腸蠕動頻率明顯增加,電針治療后30 min內其結腸蠕動頻率明顯下降,之后的跟蹤觀察顯示,電針雖起效迅速,但持續時間相對短暫。然而結腸并非存在功能異常的唯一部位,近年來研究發現,食管、胃、小腸、回盲腸以及膽囊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易激性”,尤其小腸,目前被認為是與IBS癥狀密切相關的部位[5]。中醫藥對于小腸動力的研究也在進展中,陳文莉等[6]研究加味痛瀉藥方對小鼠小腸推進及藥物性腹瀉的影響,結果顯示加味痛瀉要方(以白術、白芍、制首烏、淮小麥等為主加減)對小鼠小腸推進亢進有明顯的拮抗作用,并呈劑量依賴性,高劑量組致瀉率明顯下降。劉春等[7]以調肝運脾湯(主要成分為炒白術、炒白芍、陳皮、防風、炮姜、茯苓、黃連、木香、肉豆蔻)為基礎方,另以碳沫推進長度計算小腸推進百分比,實驗結果顯示,與模型組相比,中藥組可明顯改善小鼠腹瀉癥狀,減緩小腸推進率。
2 內臟高敏感性
劉珊珊等[8]以疏肝健脾復方干預IBS模型大鼠,測定用藥前后大鼠腹部收縮反射閾值(AWR)及血清、結腸中五羥色胺(5-HT)含量變化,結果顯示該復方可以顯著提高IBS大鼠的AWR,降低5-HT的含量。石君杰等[9]通過實驗研究發現,逍遙散可降低IBS大鼠內臟高敏感性,提高模型大鼠的AWR,其作用可能是通過降低血清內皮素的分泌與釋放實現的。石君杰[10]在另外一項關于逍遙散干預內臟高敏感模型大鼠的實驗研究中,以球囊結腸卡擴張引起的腹部收縮反射的最小容量閾值評估其內臟敏感性,以直腸內玻璃小球排出時間評估逍遙散對IBS大鼠的結腸轉運功能,以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皮質酮水平,實驗結果顯示逍遙散能增高AWR,抑制結腸轉運功能,降低皮質酮含量。趙玉斌等[11]通過實驗證實痛瀉要方可以通過降低IBS模型大鼠的血清5-HT和血漿P物質(SP)含量,減弱背角神經元興奮性,達到提高內臟痛閾的效果,其中大劑量的痛瀉要方尚可通過提高血漿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水平而達到治療效果。關于內臟敏感性方面單味藥的實驗研究亦有報道,鐘云海等[12]觀察益母草對IBS內臟感覺過敏大鼠影響,結果提示益母草可降低模型大鼠的腸道敏感性,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調節P物質、肥大細胞分泌實現的。針灸手段對內臟敏感方面的實驗研究亦不乏報導。高志雄等[13]探討電針上巨虛穴緩解內臟痛敏的作用機制,運用免疫組化染色(按SABC法)進行圖像分析觀察大鼠結腸SP及血管活性肽(VIP)分布,發現電針上巨虛穴可通過降低模型大鼠SP及VIP的含量,從而緩解內臟痛敏癥狀。王威等[14]通過實驗研究證實,針刺可調節IBS大鼠胃腸運動,改善慢性內臟痛敏癥狀,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降低模型大鼠血清生長抑素(SS)、胃動素(MOT)含量來實現的。不難看出,中醫藥改善IBS患者內臟敏感異常的作用機制可能與其調控胃腸激素相關。
3 胃腸激素
胃腸激素是調節胃腸運動的重要激素,目前認為與IBS密切相關的胃腸激素主要有5-HT、VIP、SS、SP、膽囊收縮素(CCK)、MOT等。下面就中醫藥通過調控胃腸激素治療IBS的實驗研究進行概述。
胡雪原等[15]對脾胃虛弱、肝旺脾虛證IBS-D患者分別給予黃芪建中湯加減與痛瀉藥方加減治療,采用高效液相色譜熒光免疫法測定血漿5-HT含量,用放免儀檢測血漿MOT,分別測定治療前后的數據,并與健康人的數據對比,結果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弱證IBS-D患者與痛瀉藥方治療肝旺脾虛證IBS-D患者血漿中5-HT和MOT水平均明顯降低。謝建群等[16]在排除腸黏膜炎性病變的基礎上,觀察健脾溫中法(腸祺方)對脾胃虛寒型IBS模型大鼠VIP的影響,采用放免法檢測血漿及局部腸組織中VIP的含量,結果提示大劑量腸祺方可降低血漿及腸組織中的VIP含量,為中藥通過調整胃腸激素分泌及釋放達到治療IBS目的方面提供了科學依據。費曉燕等[17]研究疏肝飲對肝郁脾虛型IBS-D模型大鼠的干預機制,結論提示疏肝飲煎劑可明顯降低血清及結腸黏膜中CCK的含量,MOT則無顯著變化,為中藥治療IBS提供了實驗依據。李冬華等[18]以疏肝健脾法干預IBS模型大鼠的治療,以放射免疫法檢測大鼠血漿及局部腸組織中SP、SS水平變化,結論提示疏肝健脾法能降低模型大鼠SP、SS的分泌釋放,從科學實驗角度證實了疏肝健脾法對IBS模型大鼠胃腸激素的調控作用。肖亞等[19]通過實驗證實痛瀉藥方能抑制IBS-D模型大鼠SP、SS的分泌,緩解腹瀉癥狀。王巖等[20]研究痛瀉要方治療肝郁脾虛型IBS-D患者的作用機制,在電子腸鏡下夾取直-乙狀結腸交界處黏膜,運用免疫組化染色法測定患者服藥前后VIP和SP含量的變化,結果表明治療后患者VIP、SP含量較服藥前顯著下降,且相關癥狀亦有顯著改善,為痛瀉要方治療IBS-D提供了實驗及臨床證據。曾宏翔等[21]以人參調脾散干預IBS-D患者治療,運用ELLSA方法檢測治療前后IBS-D患者血清5-HT濃度,研究發現人參調脾散可明顯降低IBS-D患者血清5-HT濃度。劉慧榮等[22]研究發現隔姜灸治療能改善IBS-D患者結腸黏膜5-HT的異常增高表達,從而改善臨床癥狀。王金貴等[23]運用摩腹法治療IBS模型白兔,采用免疫組化發檢測白兔結腸組織中的SP、VIP、CCK含量,結果提示摩腹法可調節腸道SP、VIP的分泌,而對CCK并無明顯調節作用。
存入我的閱覽室
4 免疫-神經-炎癥和腦-腸軸
神經-免疫及腦-腸軸與IBS發病的關系及其復雜,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徐海珍等[24]通過實驗證實溫中健脾方可減少IBS-D模型大鼠結腸黏膜的肥大細胞(MC)數目,抑制MC活化脫顆粒,這為中醫藥治療IBS神經免疫方面提供了科學依據。霍清萍等[25]以調肝運脾方干預IBS-D患者,運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觀察不同容量直腸氣囊加壓時患者腦內扣帶回前皮層(ACC)、腦島皮層(IC)、前額葉皮層(PFC)、丘腦(THAL)興奮區域面積的變化,結果提示在相同容積直腸刺激下治療后患者腦內區域活動的興奮程度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提示調肝運脾方對腦-腸軸的作用體現在抑制IBS患者腦內IC、PFC、THAL興奮區域的激活。西醫認為IBS的發病尚有感染后炎癥的因素存在,并有這方面的相關實驗研究證實,中醫藥關于炎癥因子方面亦有相關研究。朱永蘋等[26]研究發現,水療一號方可通過調節一氧化氮和內皮素水平改善濕熱證IBS-D患者腸道炎癥反應,從而明顯改善臨床癥狀。
本文概述了中醫藥對IBS治療機理的實驗研究,它們是以西醫發病機制為基礎進行的。研究提示,中醫藥治療IBS的臨床療效具有科學依據。中醫藥在IBS的實驗研究方面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大多局限于實驗模型的研究,臨床療效與實驗研究相結合是中醫藥研究的發展趨勢。另外中藥復方對IBS的治療存在量效關系,應進一步研究中藥復方、拆方等的作用療效,尋找確切量效關系的最大配伍組合,充分發揮中醫藥的治療優勢。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組.腸易激綜合征診斷和治療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8,28(1):38-40.
[2] 張鳴鳴,姜敏.腸易激綜合征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7(24):2484-2490.
[3] 周福生,吳文江,黃志新.順激合劑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結腸動力學影響的研究[J].中醫雜志,2004,45(11):856-859.
[4] 王智君,李為民.電針對腸易激綜合征大鼠腸道運動異常的調節作用[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0,8(9):883-887.
[5] Drossman DA,Camilleri M,Mayer EA. AGA technical review on irritable syndrome [J]. Gastroenterology,2002,123(6):2108-2131.
[6] 陳文莉,郭良集.加味痛瀉藥方小鼠小腸推進及藥物性腹瀉的影響[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7(4):13-14.
[7] 劉春,葉柏.調肝運脾湯治療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實驗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2):151-154.
[8] 劉珊珊,陶雙友,王汝俊,等.疏肝健脾復方對內臟敏感模型大鼠的治療作用[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8,19(3):169-171.
[9] 石君杰,戴玉英,瑩.逍遙散對腸易激綜合征大鼠作用的實驗研究[J].福建中醫藥,2007,38(6):54-56.
[10] 石君杰.內臟高敏感大鼠血清皮質酮變化及逍遙散干預作用的實驗研究[J].光明中醫,2010,25(10):1795-1797.
[11] 趙玉斌,李佃貴.痛瀉藥方對腸道高敏感性腸易激綜合征大鼠模型療效和作用機理的研究[J].中成藥,2006,28(6):852-855.
[12] 鐘云海,賀迎春,邱家榮,等.益母草對腸易激綜合征內臟感覺過敏大鼠肥大細胞和P物質表達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2):48.
[13] 高志雄,王威,呂恩基,等.針刺上巨虛穴緩解慢性內臟痛敏的作用及機理[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6(3):42-44.
[14] 王威,張燕,呂恩基,等.針刺上巨虛穴對慢性內臟痛敏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血清胃腸激素的影響[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1,28(2):5-7.
[15] 胡雪原,黃立中.辨證論治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不同癥候血漿5-HT、MOT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8):25-27.
[16] 謝建群,陸雄,龔麗萍,等.健脾溫中法對脾胃虛寒型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血管活性腸肽影響的實驗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17(4):49-51.
[17] 費曉燕,謝建群,鄭昱,等.疏肝飲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胃動素和膽囊收縮素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4):63-65.
[18] 李冬華,朱飛鵬,李珊珊,等.疏肝健脾法調控腸易激綜合征動物模型胃腸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8,14(7):20-23.
[19] 肖亞,熊文君,何文智,等.痛瀉要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大鼠胃腸激素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3):20-22.
[20] 王巖,陳朝元,吳暉,等.痛瀉藥方對肝郁脾虛型D-IBS患者結腸粘膜VIP和SP的影響[J].福建中醫藥,2010,41(6):1-4.
[21] 曾宏翔,周文博,高建平,等.人參調脾散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血清5-HT的影響[J].福建中醫藥,2008,39(1):15-16.
[22] 劉慧榮,楊允,吳渙金.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Acupunct Tuina Sci,2008,6:360-362.
[23] 王金貴,王艷國,孫慶,等.摩腹法對腸易激綜合征模型結腸組織腦腸肽表達的影響[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6(1):19-21.
[24] 徐海珍,謝建群,施斌,等.溫中健脾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大鼠結腸粘膜肥大細胞的影響[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9(4):58-60.
[25] 霍清萍,張仲偉,王兵,等.調肝運脾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腦內興奮區域活動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11):40-43.
[26] 朱永蘋,林壽寧,黃適,等.水療一號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濕熱證)患者的療效及血漿NO和ET水平影響[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0(3):10-12.
(收稿日期:2011-12-09 本文編輯:張瑜杰)
4 免疫-神經-炎癥和腦-腸軸
神經-免疫及腦-腸軸與IBS發病的關系及其復雜,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徐海珍等[24]通過實驗證實溫中健脾方可減少IBS-D模型大鼠結腸黏膜的肥大細胞(MC)數目,抑制MC活化脫顆粒,這為中醫藥治療IBS神經免疫方面提供了科學依據。霍清萍等[25]以調肝運脾方干預IBS-D患者,運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觀察不同容量直腸氣囊加壓時患者腦內扣帶回前皮層(ACC)、腦島皮層(IC)、前額葉皮層(PFC)、丘腦(THAL)興奮區域面積的變化,結果提示在相同容積直腸刺激下治療后患者腦內區域活動的興奮程度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提示調肝運脾方對腦-腸軸的作用體現在抑制IBS患者腦內IC、PFC、THAL興奮區域的激活。西醫認為IBS的發病尚有感染后炎癥的因素存在,并有這方面的相關實驗研究證實,中醫藥關于炎癥因子方面亦有相關研究。朱永蘋等[26]研究發現,水療一號方可通過調節一氧化氮和內皮素水平改善濕熱證IBS-D患者腸道炎癥反應,從而明顯改善臨床癥狀。
本文概述了中醫藥對IBS治療機理的實驗研究,它們是以西醫發病機制為基礎進行的。研究提示,中醫藥治療IBS的臨床療效具有科學依據。中醫藥在IBS的實驗研究方面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大多局限于實驗模型的研究,臨床療效與實驗研究相結合是中醫藥研究的發展趨勢。另外中藥復方對IBS的治療存在量效關系,應進一步研究中藥復方、拆方等的作用療效,尋找確切量效關系的最大配伍組合,充分發揮中醫藥的治療優勢。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組.腸易激綜合征診斷和治療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8,28(1):38-40.
[2] 張鳴鳴,姜敏.腸易激綜合征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7(24):2484-2490.
[3] 周福生,吳文江,黃志新.順激合劑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結腸動力學影響的研究[J].中醫雜志,2004,45(11):856-859.
[4] 王智君,李為民.電針對腸易激綜合征大鼠腸道運動異常的調節作用[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0,8(9):883-887.
[5] Drossman DA,Camilleri M,Mayer EA. AGA technical review on irritable syndrome [J]. Gastroenterology,2002,123(6):2108-2131.
[6] 陳文莉,郭良集.加味痛瀉藥方小鼠小腸推進及藥物性腹瀉的影響[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7(4):13-14.
[7] 劉春,葉柏.調肝運脾湯治療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實驗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2):151-154.
[8] 劉珊珊,陶雙友,王汝俊,等.疏肝健脾復方對內臟敏感模型大鼠的治療作用[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8,19(3):169-171.
[9] 石君杰,戴玉英,瑩.逍遙散對腸易激綜合征大鼠作用的實驗研究[J].福建中醫藥,2007,38(6):54-56.
[10] 石君杰.內臟高敏感大鼠血清皮質酮變化及逍遙散干預作用的實驗研究[J].光明中醫,2010,25(10):1795-1797.
[11] 趙玉斌,李佃貴.痛瀉藥方對腸道高敏感性腸易激綜合征大鼠模型療效和作用機理的研究[J].中成藥,2006,28(6):852-855.
[12] 鐘云海,賀迎春,邱家榮,等.益母草對腸易激綜合征內臟感覺過敏大鼠肥大細胞和P物質表達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2):48.
[13] 高志雄,王威,呂恩基,等.針刺上巨虛穴緩解慢性內臟痛敏的作用及機理[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6(3):42-44.
[14] 王威,張燕,呂恩基,等.針刺上巨虛穴對慢性內臟痛敏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血清胃腸激素的影響[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1,28(2):5-7.
[15] 胡雪原,黃立中.辨證論治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不同癥候血漿5-HT、MOT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8):25-27.
[16] 謝建群,陸雄,龔麗萍,等.健脾溫中法對脾胃虛寒型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血管活性腸肽影響的實驗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17(4):49-51.
[17] 費曉燕,謝建群,鄭昱,等.疏肝飲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胃動素和膽囊收縮素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4):63-65.
[18] 李冬華,朱飛鵬,李珊珊,等.疏肝健脾法調控腸易激綜合征動物模型胃腸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8,14(7):20-23.
[19] 肖亞,熊文君,何文智,等.痛瀉要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大鼠胃腸激素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3):20-22.
[20] 王巖,陳朝元,吳暉,等.痛瀉藥方對肝郁脾虛型D-IBS患者結腸粘膜VIP和SP的影響[J].福建中醫藥,2010,41(6):1-4.
[21] 曾宏翔,周文博,高建平,等.人參調脾散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血清5-HT的影響[J].福建中醫藥,2008,39(1):15-16.
[22] 劉慧榮,楊允,吳渙金.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Acupunct Tuina Sci,2008,6:360-362.
[23] 王金貴,王艷國,孫慶,等.摩腹法對腸易激綜合征模型結腸組織腦腸肽表達的影響[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6(1):19-21.
[24] 徐海珍,謝建群,施斌,等.溫中健脾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大鼠結腸粘膜肥大細胞的影響[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9(4):58-60.
[25] 霍清萍,張仲偉,王兵,等.調肝運脾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腦內興奮區域活動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11):40-43.
[26] 朱永蘋,林壽寧,黃適,等.水療一號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濕熱證)患者的療效及血漿NO和ET水平影響[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0(3):10-12.
(收稿日期:2011-12-09 本文編輯:張瑜杰)
存入我的閱覽室
4 免疫-神經-炎癥和腦-腸軸
神經-免疫及腦-腸軸與IBS發病的關系及其復雜,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徐海珍等[24]通過實驗證實溫中健脾方可減少IBS-D模型大鼠結腸黏膜的肥大細胞(MC)數目,抑制MC活化脫顆粒,這為中醫藥治療IBS神經免疫方面提供了科學依據。霍清萍等[25]以調肝運脾方干預IBS-D患者,運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觀察不同容量直腸氣囊加壓時患者腦內扣帶回前皮層(ACC)、腦島皮層(IC)、前額葉皮層(PFC)、丘腦(THAL)興奮區域面積的變化,結果提示在相同容積直腸刺激下治療后患者腦內區域活動的興奮程度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提示調肝運脾方對腦-腸軸的作用體現在抑制IBS患者腦內IC、PFC、THAL興奮區域的激活。西醫認為IBS的發病尚有感染后炎癥的因素存在,并有這方面的相關實驗研究證實,中醫藥關于炎癥因子方面亦有相關研究。朱永蘋等[26]研究發現,水療一號方可通過調節一氧化氮和內皮素水平改善濕熱證IBS-D患者腸道炎癥反應,從而明顯改善臨床癥狀。
本文概述了中醫藥對IBS治療機理的實驗研究,它們是以西醫發病機制為基礎進行的。研究提示,中醫藥治療IBS的臨床療效具有科學依據。中醫藥在IBS的實驗研究方面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大多局限于實驗模型的研究,臨床療效與實驗研究相結合是中醫藥研究的發展趨勢。另外中藥復方對IBS的治療存在量效關系,應進一步研究中藥復方、拆方等的作用療效,尋找確切量效關系的最大配伍組合,充分發揮中醫藥的治療優勢。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組.腸易激綜合征診斷和治療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8,28(1):38-40.
[2] 張鳴鳴,姜敏.腸易激綜合征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7(24):2484-2490.
[3] 周福生,吳文江,黃志新.順激合劑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結腸動力學影響的研究[J].中醫雜志,2004,45(11):856-859.
[4] 王智君,李為民.電針對腸易激綜合征大鼠腸道運動異常的調節作用[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0,8(9):883-887.
[5] Drossman DA,Camilleri M,Mayer EA. AGA technical review on irritable syndrome [J]. Gastroenterology,2002,123(6):2108-2131.
[6] 陳文莉,郭良集.加味痛瀉藥方小鼠小腸推進及藥物性腹瀉的影響[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7(4):13-14.
[7] 劉春,葉柏.調肝運脾湯治療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實驗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2):151-154.
[8] 劉珊珊,陶雙友,王汝俊,等.疏肝健脾復方對內臟敏感模型大鼠的治療作用[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8,19(3):169-171.
[9] 石君杰,戴玉英,瑩.逍遙散對腸易激綜合征大鼠作用的實驗研究[J].福建中醫藥,2007,38(6):54-56.
[10] 石君杰.內臟高敏感大鼠血清皮質酮變化及逍遙散干預作用的實驗研究[J].光明中醫,2010,25(10):1795-1797.
[11] 趙玉斌,李佃貴.痛瀉藥方對腸道高敏感性腸易激綜合征大鼠模型療效和作用機理的研究[J].中成藥,2006,28(6):852-855.
[12] 鐘云海,賀迎春,邱家榮,等.益母草對腸易激綜合征內臟感覺過敏大鼠肥大細胞和P物質表達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2):48.
[13] 高志雄,王威,呂恩基,等.針刺上巨虛穴緩解慢性內臟痛敏的作用及機理[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6(3):42-44.
[14] 王威,張燕,呂恩基,等.針刺上巨虛穴對慢性內臟痛敏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血清胃腸激素的影響[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1,28(2):5-7.
[15] 胡雪原,黃立中.辨證論治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不同癥候血漿5-HT、MOT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8):25-27.
[16] 謝建群,陸雄,龔麗萍,等.健脾溫中法對脾胃虛寒型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血管活性腸肽影響的實驗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17(4):49-51.
[17] 費曉燕,謝建群,鄭昱,等.疏肝飲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胃動素和膽囊收縮素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4):63-65.
[18] 李冬華,朱飛鵬,李珊珊,等.疏肝健脾法調控腸易激綜合征動物模型胃腸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8,14(7):20-23.
[19] 肖亞,熊文君,何文智,等.痛瀉要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大鼠胃腸激素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3):20-22.
[20] 王巖,陳朝元,吳暉,等.痛瀉藥方對肝郁脾虛型D-IBS患者結腸粘膜VIP和SP的影響[J].福建中醫藥,2010,41(6):1-4.
[21] 曾宏翔,周文博,高建平,等.人參調脾散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血清5-HT的影響[J].福建中醫藥,2008,39(1):15-16.
[22] 劉慧榮,楊允,吳渙金.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Acupunct Tuina Sci,2008,6:360-362.
[23] 王金貴,王艷國,孫慶,等.摩腹法對腸易激綜合征模型結腸組織腦腸肽表達的影響[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6(1):19-21.
[24] 徐海珍,謝建群,施斌,等.溫中健脾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大鼠結腸粘膜肥大細胞的影響[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9(4):58-60.
[25] 霍清萍,張仲偉,王兵,等.調肝運脾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腦內興奮區域活動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11):40-43.
[26] 朱永蘋,林壽寧,黃適,等.水療一號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濕熱證)患者的療效及血漿NO和ET水平影響[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0(3):10-12.
(收稿日期:2011-12-09 本文編輯:張瑜杰)
4 免疫-神經-炎癥和腦-腸軸
神經-免疫及腦-腸軸與IBS發病的關系及其復雜,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徐海珍等[24]通過實驗證實溫中健脾方可減少IBS-D模型大鼠結腸黏膜的肥大細胞(MC)數目,抑制MC活化脫顆粒,這為中醫藥治療IBS神經免疫方面提供了科學依據。霍清萍等[25]以調肝運脾方干預IBS-D患者,運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觀察不同容量直腸氣囊加壓時患者腦內扣帶回前皮層(ACC)、腦島皮層(IC)、前額葉皮層(PFC)、丘腦(THAL)興奮區域面積的變化,結果提示在相同容積直腸刺激下治療后患者腦內區域活動的興奮程度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提示調肝運脾方對腦-腸軸的作用體現在抑制IBS患者腦內IC、PFC、THAL興奮區域的激活。西醫認為IBS的發病尚有感染后炎癥的因素存在,并有這方面的相關實驗研究證實,中醫藥關于炎癥因子方面亦有相關研究。朱永蘋等[26]研究發現,水療一號方可通過調節一氧化氮和內皮素水平改善濕熱證IBS-D患者腸道炎癥反應,從而明顯改善臨床癥狀。
本文概述了中醫藥對IBS治療機理的實驗研究,它們是以西醫發病機制為基礎進行的。研究提示,中醫藥治療IBS的臨床療效具有科學依據。中醫藥在IBS的實驗研究方面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大多局限于實驗模型的研究,臨床療效與實驗研究相結合是中醫藥研究的發展趨勢。另外中藥復方對IBS的治療存在量效關系,應進一步研究中藥復方、拆方等的作用療效,尋找確切量效關系的最大配伍組合,充分發揮中醫藥的治療優勢。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組.腸易激綜合征診斷和治療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8,28(1):38-40.
[2] 張鳴鳴,姜敏.腸易激綜合征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7(24):2484-2490.
[3] 周福生,吳文江,黃志新.順激合劑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結腸動力學影響的研究[J].中醫雜志,2004,45(11):856-859.
[4] 王智君,李為民.電針對腸易激綜合征大鼠腸道運動異常的調節作用[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0,8(9):883-887.
[5] Drossman DA,Camilleri M,Mayer EA. AGA technical review on irritable syndrome [J]. Gastroenterology,2002,123(6):2108-2131.
[6] 陳文莉,郭良集.加味痛瀉藥方小鼠小腸推進及藥物性腹瀉的影響[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7(4):13-14.
[7] 劉春,葉柏.調肝運脾湯治療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實驗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2):151-154.
[8] 劉珊珊,陶雙友,王汝俊,等.疏肝健脾復方對內臟敏感模型大鼠的治療作用[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8,19(3):169-171.
[9] 石君杰,戴玉英,瑩.逍遙散對腸易激綜合征大鼠作用的實驗研究[J].福建中醫藥,2007,38(6):54-56.
[10] 石君杰.內臟高敏感大鼠血清皮質酮變化及逍遙散干預作用的實驗研究[J].光明中醫,2010,25(10):1795-1797.
[11] 趙玉斌,李佃貴.痛瀉藥方對腸道高敏感性腸易激綜合征大鼠模型療效和作用機理的研究[J].中成藥,2006,28(6):852-855.
[12] 鐘云海,賀迎春,邱家榮,等.益母草對腸易激綜合征內臟感覺過敏大鼠肥大細胞和P物質表達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2):48.
[13] 高志雄,王威,呂恩基,等.針刺上巨虛穴緩解慢性內臟痛敏的作用及機理[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6(3):42-44.
[14] 王威,張燕,呂恩基,等.針刺上巨虛穴對慢性內臟痛敏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血清胃腸激素的影響[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1,28(2):5-7.
[15] 胡雪原,黃立中.辨證論治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不同癥候血漿5-HT、MOT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8):25-27.
[16] 謝建群,陸雄,龔麗萍,等.健脾溫中法對脾胃虛寒型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血管活性腸肽影響的實驗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17(4):49-51.
[17] 費曉燕,謝建群,鄭昱,等.疏肝飲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胃動素和膽囊收縮素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4):63-65.
[18] 李冬華,朱飛鵬,李珊珊,等.疏肝健脾法調控腸易激綜合征動物模型胃腸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8,14(7):20-23.
[19] 肖亞,熊文君,何文智,等.痛瀉要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大鼠胃腸激素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3):20-22.
[20] 王巖,陳朝元,吳暉,等.痛瀉藥方對肝郁脾虛型D-IBS患者結腸粘膜VIP和SP的影響[J].福建中醫藥,2010,41(6):1-4.
[21] 曾宏翔,周文博,高建平,等.人參調脾散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血清5-HT的影響[J].福建中醫藥,2008,39(1):15-16.
[22] 劉慧榮,楊允,吳渙金.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Acupunct Tuina Sci,2008,6:360-362.
[23] 王金貴,王艷國,孫慶,等.摩腹法對腸易激綜合征模型結腸組織腦腸肽表達的影響[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6(1):19-21.
[24] 徐海珍,謝建群,施斌,等.溫中健脾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大鼠結腸粘膜肥大細胞的影響[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9(4):58-60.
[25] 霍清萍,張仲偉,王兵,等.調肝運脾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腦內興奮區域活動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11):40-43.
[26] 朱永蘋,林壽寧,黃適,等.水療一號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濕熱證)患者的療效及血漿NO和ET水平影響[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0(3):10-12.
針對老人、孩子、孕婦等不同人群,我們分別編排了幾種常見的意外傷害事例,就正確和錯誤的急救方法進行演示。如:學生在課外運動時,常常會由于各種意外和環境因素造成脊柱骨折、中暑等,老人常見的突發事件則是心腦血管意外等自身慢性疾病引發的傷害。下面是我們編排的脊柱骨折和腦血管意外的急救演習。
脊柱骨折
故事情節體育課上,小王和小張正在操場上打羽毛球,天空突然下起瓢潑大雨,同學們都急著往教室跑。小王剛跑出幾步,腳下一不留神,重重地跌坐在地上。頓時,腰背部強烈的疼痛向小王襲來,她坐在地上怎么也爬不起來了。兩位同學見狀,趕緊將小王扶起來坐在操場邊的長凳上休息。可疼痛有增無減,小王忍不住側躺在長凳上。有同學立即拿出手機撥打120急救電話,10分鐘后救護人員趕到現場。還沒等救護人員下車,兩位好心的同學就迫不及待地將小王一頭一腳地往救護車方向抬。
話外音 小王摔了一跤,腰背疼痛,爬不起來,很可能發生了脊柱骨折。發生這種情況,千萬不能隨便搬動傷者。
正確急救演示(略)
腦血管意外
故事情節 適逢球賽轉播,老先生一早就坐在電視機前看比賽了。中午吃飯時,老婆婆吃完后,催促著老先生:“快點吃,早上降壓藥忘了吃,吃完飯快點把藥吃掉。”老先生正一面喝酒、一面興致勃勃地看球賽,在老伴的一再催促下,老先生一口氣將剩余的半杯酒都喝完了。沒過多長時間,一個精彩的進球讓老先生異常興奮。突然,他感到一側肢體無力而倒地,并出現噴射狀嘔吐。老婆婆聞聲趕到,被眼前的情形嚇壞了,她扶起老先生到床上躺下,將老先生的頭擺正,立即打電話通知女兒。在女兒的提醒下才撥打了120急救電話。
話外音老先生患有高血壓,當天早上又忘了吃藥,加上過于興奮,很可能發生了腦血管意外。出現心腦血管意外,該如何處理呢?
正確急救演示(略)
以前,我們都是通過講課的方式向群眾普及急救常識,但這種形式不夠形象,很難讓人接受,而且印象不深,易遺忘。我院團總支采用真人現場表演的形式,生動再現了突發意外后的急救場景,還以競猜的方式鼓勵群眾發現小品中的錯誤,再講解和演示正確的急救措施,使人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熟悉和掌握意外傷害的處理措施及正確的急救逃生技能。
因為患有冠心病,長壽街道65歲的居民張阿姨是醫療演習的熱心觀眾。她說,生動形象的醫療演習讓她一下子就記住了那些看了好幾遍宣傳資料都記不住的急救步驟。不僅自己和老伴掌握了心腦血管意外的急救措施,她還回去表演給兒子看,讓兒子也學了一招。
1 歷代中醫文獻論述
祖國醫學并無心律失常病名, 根據其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乏力、胸悶、頭暈、失眠等癥狀,歸屬于中醫“ 心悸”“ 驚悸” “怔忡”等范疇。《內經》中雖未正式提出“ 驚悸”病名,但《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心澹澹大動的描述和現代心律失常的臨床表現相吻合。至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及《傷寒論》中正式提出“心悸”之名。《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炙甘草湯成為后世治療心悸的經典名方。《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曰:“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對驚和悸進行了明確的區別。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風驚悸候中曰:“風驚悸者,由體虛,心氣不足,心之府為風邪所稱;或恐懼憂迫,令心氣虛,亦受于風邪。風邪搏于心,則驚不安。驚不已,則悸動不定。其狀,目精不轉,而不能呼。”闡述了驚悸的病因由風邪引起。宋代嚴用和《濟生方》中首次提出怔忡的病名,“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提出怔忡是由心血不足引起。《濟生方》對驚悸也有描述,如“夫驚悸者,心虛膽怯之所致也”。認為心虛膽怯是導致驚悸的主要因素。張介賓在《景岳全書·怔忡驚恐》曰“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寧者是也”,“凡治怔忡驚恐者,雖有心脾肝腎之分,然陽統乎陰,心本乎腎,所以上不寧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氣虛者未有不因乎精”等,立專篇描述本病并提出了治法。
2 病因病機
程文宜[1]認為緩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機為“陽虛血瘀、陰陽兩虛,并有心血不足、心陽不振”,張雅麗等[2]認為“元陽衰憊,心陽不振,氣虛血瘀,鼓動無力”為緩慢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病機。李春[3]則認為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緩慢心律失常的病因,在既往的“心脾腎陽氣虧虛,寒濕、痰飲之邪阻滯心脈,心失所養”基礎上,出現了痰濁、瘀血等兼證,并認為“痰濁瘀血阻滯心脈,絡脈不通,氣血不榮,心失所養”。周婷[4]認為氣血虧虛是心律失常發病的根本原因。痰濁、瘀血是心律失常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是頑固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病理產物。因虛致瘀生痰是心悸發病的根本,痰瘀互結是心律失常發病的重要原因。陳美華認為“氣陰兩虛、心脈瘀阻”是冠心病心律失常發生的病機關鍵[5]。張曦光[6]認為“心悸之病為氣機失暢,心又為水飲之邪所擾而致”。張靜生認為,本病屬于虛實夾雜之證,虛以臟腑陰陽虛損為主,實證包括氣滯、痰濁、血瘀、火邪上擾心神等[7]。李淼[8]認為該病病機根本為心臟氣血不足,痰、濕、瘀三邪互結為害。張文高認為心律失常多屬本虛標實之證,其本虛多以氣虛為主,或兼有血虛與陰虛、陽衰,而致心失所養,心神不寧;標實證則多以血瘀為主,或兼有氣滯、火邪、痰濁、水濕為患,諸邪阻于心脈,則心失所養,邪阻脈道,則血行不利,邪擾心臟,則心搏不齊[9]。孫蘭軍認為心律失常屬于中醫學心悸的范疇。發病原因多見于風熱或濕熱毒邪外侵、飲食勞倦、情志內傷、年老久病等,均可使心氣陰血耗傷,無力帥血運行,致血脈瘀阻、心失所養而致心中悸動[10]。
3 辨證分型治療
陳鼎祺將心律失常分為6型辨治:心腎不交、神志不寧型,治以交通心腎、安神定志法,方選鎮心丹合安神定志丸加減[11]。氣陰兩虛、心血不足型,治以益氣滋陰、養血復脈法,方選炙甘草湯合八珍湯加減。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型,治以滋陰潛陽、養血安神法,方選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補心丹加減。脾虛濕重、痰阻心絡型,治以健脾化痰、寧心通絡法,方選十味溫膽湯加減。氣滯血瘀、心脈受阻型,方選桃紅四物湯加減。陽氣虛衰、血不榮腦型,治以益氣回陽、復脈熄風法,方選參附湯、生脈散合鉤藤飲加減。緩慢性心律失常則以益心氣、溫腎陽、化瘀滯、通血脈、定心志為法,方選麻黃附子細辛湯、生脈散及當歸補血湯為主化裁。翁維良強調于氣陰不足者治以益氣滋陰。氣陰兩虛,胸陽不足兼血瘀、寒凝、氣滯及痰濁者,治以陰陽雙補,豁痰活血復脈。心腎陽虛者投以益氣溫陽、養血復脈之劑[12]。許巖[13]針對其病因病機將心律失常分為七個癥型:心陽(氣)不足,治以溫通心陽。心之氣陰虧虛,治以益氣養陰。陰液不足,虛火亢盛,治以滋陰降火。瘀血阻滯,治以活血理氣。痰濁阻滯,治以化痰宣痹。心火亢盛,治以清熱瀉火。善驚多恐者治以安神定悸。尤可[14]根據中醫辨證將心律失常分為10型,并提出了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通腑瀉熱、舒肝理氣、清熱解毒、健脾養血、滌痰通絡、益氣養陰、溫陽復脈及育陰潛陽十種臨床常用治療方法。張靜生[7]將心律失常分為5型:氣陰兩虛治以酸甘養陰,益氣安神,方用生脈飲和炙甘草湯加減。心腎陽虛治以益氣溫陽,方用參附湯加減。痰火擾心治以清熱化痰,養心安神,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心血瘀阻治以益氣活血,養心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湯合生脈飲加減。
4 專方專藥
王蕊等[15]以寧心湯(人參10 g,麥門冬10 g,五味子6 g,酸棗仁15 g,桑寄生10 g,丹參20 g,川芎10 g,地龍10 g,甘松6 g,黃連6 g,生龍骨20 g)治療女性更年期心律失常45例,并設對照組(40例)予心律平片,每次100 mg,每日3 次,治療8周。 治療組總有效率91.1%,對照組67.5%,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嚴彥彪等[16]應用自擬養血寧湯(黨參、何首烏各20 g,當歸、丹參、天麻、蟬蛻各10 g,炒棗仁、苦參、炙甘草各15 g,生地30 g,甘松6 g,葛根25 g。水煎服,每日1 劑,分3 次口服)治療心脾兩虛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85例,治療以4 周為1 個療程,療程最長為8 個療程,最短為2 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1. 9%。陳勇[17]以加味一貫煎(沙參20 g,麥冬15 g,當歸15 g,生地20 g,枸杞子15 g,川楝子10 g,龜板30 g,甘松15 g,棗仁15 g,柏子仁15 g)治療婦女圍絕經期心律失常42例,并設對照組(42例),兩組均給予普羅帕酮及谷維素治療,4周為一療程。治療組、對照組早搏總有效率分別為80.95 %、83.33 %(P>0.05);治療組癥狀療效為85.71%,明顯優于對照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