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經濟學的核心范文

經濟學的核心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經濟學的核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經濟學的核心

第1篇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動機相容性;企業文化

一、核心競爭力內涵及其特征

核心競爭力的概念首次亮相是在1990年6月,由美國學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國學者哈默爾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于是核心競爭力一詞風靡全球。國內許多刊物上也出現了對核心競爭力的不同解釋,但總體是“形不同而質同”。核心競爭力其實質就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具備一定規模、擁有一定實力后才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它是研發系統、營銷系統、組織管理系統的有機融合。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所具有的明顯優勢并且不易被競爭對手所模仿的能夠滿足消費者價值取向需要的獨特的能力、將技能資產和運作機制有機融合的企業自組織能力。企業文化力、學習力、創新力等三個層面上的能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主要內涵,企業應從這三個層面加大提升企業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正是這三個能力有機結合構成的企業競爭優勢的能量源,文化力是核心競爭力的核心;學習力是核心競爭力的保障;創新力是核心競爭力的動力。經過企業領導層的長期倡導和全體員工的積極認同與實踐所形成的價值觀念、信仰追求、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經營特色、管理風格以及傳統和習慣的總和構成企業文化。企業通過對信息和知識的及時認知、全面把握、迅速傳遞、達成共識,并做出正確、快速的調整,以利組織更好地發展的能力,是企業的學習力。企業將知識再組合、再創造、再輸出,以不斷改變或重新設計自身來適應持續變化的環境的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所特有的、在長期的競爭過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特征體系,這種特征體系已經轉化為企業發展的模式,它促使企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新,使得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五個根本特征:差異性、價值性、獨特性、整體性和不可模仿性。企業核心競爭力還有五個連帶特征:知識性、不可交易性、動態性、輻射性、難以替代性。

二、對核心競爭力管理經濟學的思考

從管理經濟學角度看,核心競爭力的最終目標是創造更多的消費者剩余,為企業所有者帶來更多的收益,實現企業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消費者剩余是由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首先提出的,消費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費者從某一物品的購買中所得到的超過他們所為之支付的那部分額外效用。傳統的消費者行為理論認為,消費者剩余根源于遞減的邊際效用,現代管理經濟學理論從企業的角度來分析,消費者剩余根源在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無論從成本的角度還是從收益的角度看影響消費者剩余的消費時間價值,消費時間對消費者都能產生質的收益。作為自由時間的消費時間,是能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隨著消費時間的積累,消費者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提高科學文化水平,隨著消費者素質的提高,對消費者的消費和生產都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從消費來看,能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能使商品的使用價值得到更充分的更合理的利用,在相同條件下使消費者獲得更多的效用。從生產上看,個人的充分發展能提高個體的勞動生產率,使個體生產力得以提高,這種個體本身生產力的提高又必然反作用企業,促使企業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企業產品才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因此,從企業的角度看影響消費者剩余的主要因素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另外,從管理經濟學角度看,企業的動機相容性不一致也會造成其核心競爭力不強,保持動機相容性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保障。動機相容性是要求企業所有者與廣大員工要保持一致的理念,由于存在二者之間的文化的差異、世界觀的不同,各異的價值取向等因素,形成一個經濟利益的變量問題,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候,加之信息不對稱性就會產生動機不相容性。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動機不相容性對企業造成的影響就是企業內部低效率運行、都試圖轉嫁各自的“成本”,無法達到企業追求的最佳利潤水平;動機不相容性會產生企業所有者和員工之間不誠實的誘因,產生二者博弈,其結果就是不誠實是一種優勢策略,對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形成一個非常難以逾越的障礙。

三、對核心競爭力理解的幾種誤區

對核心競爭力的理解,有不同的形式,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核心競爭力,也不是規模越大,核心競爭力就越強。在競爭領域出現,且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中。有些企業屬于自然壟斷狀態,雖然規模很大,但決不能說其核心競爭力就大。主要有幾下幾種誤區:

第一,不能給顧客帶來“消費者剩余”或者忽視顧客價值的能力的企業,沒有考慮消費者的利益,也沒有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研究和開發,即使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其產品也不會被消費者所接受,是不具備較強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低成本不是核心競爭力,低成本并不能為顧客創造新的價值,人們的消費偏好是動態的,很多時候越是降價越是持幣觀望,關鍵的是在降低成本的同時要增加產品的價值,只有依靠企業內在能力找到價值增長點,才能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由于各種原因,企業暫時擁有一定數量的稀缺資源,獲得了比別的企業多得多的超額利潤,但所有的稀缺資源并非都是核心競爭力,只有當這些資源轉化為人的技能并以特定的方式組織起來發揮作用時,才會對企業的成功起到關鍵作用,因此,擁有稀缺資源不一定擁有核心競爭力。

第四,投機是近年來我國企業界出現比較多,投機行為的最大特點是企業在短期內經營績效大幅度提升,但是企業沒有內在文化力、學習力、創新力等三個層面上的能力,不能長期持久下去,成功得快、消失得也快,投機不是核心競爭力。

第五,企業具有在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單純的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是在某一特定方面相對于競爭對手來說的,所以企業很難保證可以長期擁有這一優勢,它不是核心競爭力。

四、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措施

第一,改善企業的動機相容性。改善企業的動機相容性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前提條件。企業要不斷改善全體成員的動機相容性,只有動機相容性一致化,企業才能意識到核心競爭力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才能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達到一致的投入,才能在認準市場需求和產品技術變化趨勢的基礎上,準確定位核心競爭力,也才能培育和提升核心競爭力,否則,它會成為核心競爭力培育和提升的阻撓因素。

第二,打造自己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對于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是非常重要的,許多企業也都在努力塑造適合自身發展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最基本的兩個方面是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價值理念包括:企業愿景、企業宗旨、企業價值觀、企業哲學、企業精神、企業道德、經營理念、管理理念、服務理念、人才理念、學習理念等;行為規范則包括:企業整體行為規范、企業組織行為規范和部門行為規范、員工個體行為規范等。打造自己的企業文化過程中,使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戰略目標實施相融合,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經營管理相融合;注重企業文化自有性、原創性、獨特性的特點;注重企業文化好識、好記、好用、好傳播;切記企業文化不能繁瑣化、不能雷同化、不能模式化、不能故弄玄虛,如成功的CIS設計、品牌定位、注重產品質量、取得國際標準認證、保持獨特的名牌個性魅力、成功的品牌宣傳等。這樣的企業文化會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著競爭優勢。

第三,企業不斷創新。創新是現代企業獲得持續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之一,是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企業要想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從知識經濟的要求出發,從市場環境的變化出發,不斷進行技術、管理、制度、市場、戰略等諸多方面的創新,其中又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掌握了核心技術、開發了核心產品的企業,就會馳騁市場、無往而不勝。那么企業要想掌握核心技術,就要在建立企業產品、技術矩陣的基礎上,系統分析,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企業才能提高顧客價值,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通過各種創新活動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來共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培育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企業大量資源的長期投入,更需要企業強大的學習力、創新力、文化力的支撐。企業只有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客觀地分析和評價自己,才能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企業核心競爭力也不是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它會隨著技術、需求和市場的變化而衰減,要保持核心競爭力的優勢地位和生機活力,密切關注市場變化,準確把握顧客需求,動態看待競爭對手,才能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澳)杰弗里?貝爾著;康志華譯.競爭力[M].中信出版社,2002.

2、(美)戴維?貝贊克等.公司戰略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普羅克特.管理創新[M].中信出版社,2003.

4、包昌火等.競爭情報與企業競爭力[M].華夏出版社,2001.

5、范法明.企業競爭論[M].人民出版社,2000.

6、胡大立.企業競爭力論[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第2篇

關鍵詞:創建 合作 經濟學

過去,斯密、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等所倡導的經濟學都強調把“競爭”作為經濟學的核心,主張“競爭”是經濟學的靈魂,而忽視了競爭的對立面――合作也是經濟學的一面鏡子。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期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社會主義搞市場經濟成功的實踐證明,競爭雖然是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競爭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和源泉。但是純粹的競爭經濟學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競爭,因為競爭可以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但是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也離不開合作,離開“合作”就避免不了矛盾的滋生,從而導致市場經濟的秩序難以維持,整個經濟環境就會一團混亂,而且更多的需要在競爭基礎上的合作,所以,經濟學由“競爭”轉向“合作”是時代及市場經濟實踐的客觀要求,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下面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創建合作新經濟學。

一、“合作”新經濟學的理論前提

經濟學從過去發展到現在,在其發展過程中,哲學觀在其發展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確立正確的哲學觀有利于構建“合作”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合作”經濟學的哲學觀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合作”經濟學是以基本原理為指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客觀地分析新的經濟現象,從標新立異的文化視角考察整個人類的經濟活動。隨著各國交流和聯系的日益密切和加強,全球化和一體化成為經濟學領域的趨勢和潮流,“合作”在全球化和一體化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有利于消除誤會,有利于各國放下矛盾和分歧來,因為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實質就是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配置和利用,是市場經濟在全球的推廣和深化。在“合作”的經濟環境下,市場經濟必然顯示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第二,占主導地位的中國社會主義的理論經濟學存在著嚴重的弊端,缺乏應有的人文關系和人本管理理念,而“合作”經濟學恰恰注重人文關懷和人本管理。

二、“合作”經濟學的文化根基

中國上下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范圍廣泛、內容深厚,其中很多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學思想。譬如在道家自然觀的基礎上,完全可以產生自由主義經濟學:法家文化也可以成為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的哲學基礎:儒家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包容萬家經濟學。由此看出,中國文化為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沃土。

回顧經濟學史,可以說,迄今為止的經濟學都是以“競爭”為主線的,這并不是說已有的經濟學理論是錯誤的,因為現實世界本來就充滿了競爭,已有經濟學的最大貢獻正是揭示了這些競爭,而對競爭的另一面“合作”從來沒有給予過足夠的重視,這里指的沒有對“合作”重視主要是說對“合作”沒有像對“競爭”那樣給予充分的理論研究。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根基,特別是道家的“無為”思想,墨家的“兼愛”、“ 非攻”文化,以及儒家的“以和為貴”思想都或多或少的帶有合作的痕跡,這些思想很容易成為合作經濟學的哲基礎,為創建合作經濟學提供文化根基。

三、合作經濟學的主要內容――交往生產力

交往生產力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生產力是指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另一方面,生產力還包括人與人之間發生的相互關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對話。生產力是個復雜的龐大的系統,不僅包括生產資料、勞動者、還包括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的相互關系,譬如生產的社會分工和協作、勞動的組織管理、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科學技術的運用等等。

一般而言,生產力的發展是人從自然束縛下和社會束縛下獲得解放的雙重過程。生產力從社會束縛下獲得解放的過程實質上是結構性生產力得以釋放的過程,結構性生產力主要是指組織、協作、管理等形式存在的生產力,也叫“合作生產力”,結構性生產力中的各種要素協作,從而產生種新的生產力,在這個過程中,“合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經濟學中,人們的生產存在著一種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人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共同勞動,相互協作,取長補短,才能順利的進行生產。其次,結構性生產力是單個生產要素協作形成一種“集體力”對抗社會束縛的必然產物。俗話說:“人多力量大、滴水穿石、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所有這些都是強調的“合作”的重要性。經濟生產中,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實現整體的優化,實現熬體功能大干各部分功能之和。所以我們要重視生產力的合作,促進經濟穩步增長。

四、“合作”的實現方式――實踐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相互聯系。實踐的生產關系有社會性生產關系和技術性生產關系兩種。技術性生產關系主要指生產與勞動對象之間發生的相互聯系,其中主要體現了生產功能,而社會性生產關系主要表現為人們對產品的占有。合作在實踐生產關系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技術性生產關系和社會性生產關系之間架起了中介作用。如果實踐生產關系表現為技術的生產關系與社會的生產關系的相統一,那么表明“合作”已經順利實現,而如果技術性生產關系與社會性生產關系相背而行,說明合作并未實現,有待進步的發展。從總體上講,社會的生產關系制約著物質的生產關系的實現,因為社會性生產關系體現為價值,而物質性生產關系體現為價值,所以我們更要重視物質生產關系的“合作”實現。

五、結語

綜上所述,只是我對“合作”經濟學的粗略看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以往的經濟學是以“競爭”為主線的,但是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學將出現重大的變革:經濟學將由以 “競爭”為主線轉向以 “合作”為主線,“合作”將成為新經濟學發展的主流,中國具有發展新經濟學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的傳統文化能為“合作”經濟學提供基本方法論,中國經濟的崛起為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學中心或中心之一提供了現實基礎。希望中國抓住機遇,使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呂中樓.新制度經濟學研究[M].北京:十國經濟出版社,2005

第3篇

過去,斯密、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等所倡導的經濟學都強調把“競爭”作為經濟學的核心,主張“競爭”是經濟學的靈魂,而忽視了競爭的對立面——合作也是經濟學的一面鏡子。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期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社會主義搞市場經濟成功的實踐證明,競爭雖然是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競爭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和源泉。但是純粹的競爭經濟學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競爭,因為競爭可以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但是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也離不開合作,離開“合作”,就避免不了矛盾的滋生,從而導致市場經濟的秩序難以維持,整個經濟環境就會一團混亂,而且更多的需要在競爭基礎上的合作,所以,經濟學由“競爭”轉向“合作”是時代及市場經濟實踐的客觀要求,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下面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創建“合作”新經濟學。

1“合作”新經濟學的理論前提

經濟學從過去發展到現在,在其發展過程中,哲學觀在其發展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確立正確的哲學觀有利于構建“合作”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合作”經濟學的哲學觀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合作”經濟學是以基本原理為指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客觀地分析新的經濟現象,從標新立異的文化視角考察整個人類的經濟活動。隨著各國交流和聯系的日益密切和加強,全球化和一體化成為經濟學領域的趨勢和潮流,合作在全球化和一體化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有利于消除誤會,有利于各國放下矛盾和分歧來,因為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實質就是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配置和利用,是市場經濟在全球的推廣和深化。在“合作”的經濟環境下,各國、各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進行交流和交往,從而可以互通有無,調劑余缺,所以“合作”經濟學反映了先進社會生產力要求和規律,是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在“合作”的經濟環境下,市場經濟必然顯示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第二,占主導地位的中國社會主義的理論經濟學存在著嚴重的弊端,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和人本管理理念,而“合作”經濟學恰恰注重人文關懷和“人本管理”。數學在某種程度上被濫用,經濟學成了數學的奴隸,經濟學的數學化程度越來越高,數學化模型越來越復雜,把經濟學無限制的變成數學,走進死胡同本文由收集整理,經濟學逐漸被數學同化甚至取代。然而在任何一種經濟學都重視“人”的主體性,強調“人本管理”理念,以人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失去了“人本管理”的經濟學理論沒有任何現實意義可言。“合作”經濟學要注意其現實意義,要研究人與人在當代經濟活動中的交往關系,只有這樣,才不會失去對其研究的價值。

2“合作”經濟學的文化根基

中國上下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范圍廣泛、內容深厚,其中很多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學思想。譬如在道家自然觀的基礎上,完全可以產生自由主義經濟學:法家文化也可以成為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的哲學基礎:儒家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包容萬家經濟學。由此看出,中國文化為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沃土。

回顧經濟學史,可以說,迄今為止的經濟學都是以“競爭”為主線的,這并不是說已有的經濟學理論是錯誤的,因為現實世界本來就充滿了競爭,已有經濟學的最大貢獻正是揭示了這些競爭,而對競爭的另一面“合作”從來沒有給予過足夠的重視,這里指的沒有對“合作”重視主要是說對“合作”沒有像對“競爭”那樣給予充分的理論研究。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根基,特別是道家的“無為”思想,墨家的“兼愛”、“非攻”文化,以及儒家的“以和為貴”思想都或多或少的帶有“合作”的痕跡,這些思想很容易成為“合作”經濟學的哲基礎,為創建“合作”經濟學提供文化根基。

3“合作”經濟學的主要內容——交往生產力

交往生產力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生產力是指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5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另一方面,生產力還包括人與人之間發生的相互關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對話。生產力是一個復雜的龐大的系統,不僅包括生產資料、勞動者、還包括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的相互關系,譬如生產的社會分工和協作、勞動的組織管理、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科學技術的運用等等。

一般而言,生產力的發展是人從自然束縛下和社會束縛下獲得解放的雙重過程。生產力從社會束縛下獲得解放的過程實質上是結構性生產力得以釋放的過程,結構性生產力主要是指組織、協作、管理等形式存在的生產力,也叫“合作生產力”,結構性生產力中的各種要素協作,從而產生一種新的生產力,在這個過程中,“合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經濟學中,人們的生產存在著一種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人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共同勞動,相互協作,取長補短,才能順利的進行生產。其次,結構性生產力是單個生產要素協作形成一種“集體力”對抗社會束縛的必然產物。俗話說:“人多力量大、滴水穿石、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所有這些都是強調的“合作”的重要性。經濟生產中,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實現整體的優化,實現熬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所以我們要重視生產力的合作,促進經濟穩步增長。

4“合作”的實現方式——實踐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相互聯系。實踐的生產關系有社會性生產關系和技術性生產關系兩種。技術性生產關系主要指生產與勞動對象之間發生的相互聯系,其中主要體現了生產功能;而社會性生產關系主要表現為人們對產品的占有。合作在實踐生產關系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技術性生產關系和社會性性生產關系之間架起了中介作用。如果實踐生產關系表現為技術的生產關系與社會的生產關系的相統一,那么表明“合作”已經順利實現;而如果技術性生產關系與社會性生產關系相背而行,說明“合作”并未實現,有待進一步的發展。從總體上講,社會的生產關系制約著物質的生產關系的實現,因為社會性生產關系體現為價值,而物質性生產關系體現為價值,所以我們更要重視物質生產關系的“合作”實現。

5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97精品免费视频| 岳在我胯下哭泣| 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欧洲亚洲国产精华液|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国产精品|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国产男女野战视频在线看| 国产精品麻豆高清在线观看| japan69xxxxtube|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午夜|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xxxx视频在线观看| 高清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成av人影片在线观看| 特黄特黄一级高清免费大片| 六月婷婷综合激情| 综合色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乱码网站| 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性色视频| 日本猛妇色xxxxx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777奇米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免费| 999影院成人在线影院| 天堂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精品| 一区二区在线看|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 两个人www免费高清视频| 手机看片国产在线| 中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曰| 日本在线观看一级高清片|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