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語文的知識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有質量的知識才是名校的真實力,每一所這樣的大學,至少都有十種左右高質知識儲備在教授門手中,儲備在這些學校與世界的多重聯系中,正是這高質量知識的儲備。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語文修辭手法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語文修辭手法知識11、比喻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相聯結。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例如: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從色彩、光華、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隱約閃爍、清新潔靜等相似點來描繪出荷花的美。)
2、比擬
(1)比擬的特點及作用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②擬物。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種類 ]12;特征代本體。例如: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③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⑥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4、夸張
(1)夸張的特點及其作用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
(2)夸張的幾種形式 a、擴大夸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b、縮小夸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c、超前夸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5、對偶
(1)對偶的特點及其作用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2)對偶的幾種形式 ①依內容分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 例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對。例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例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為工對、寬對。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說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③依結構分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句子對偶。例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高中語文修辭手法知識21、排比
(1)排比的特點及其作用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幾種形式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獎,永遠“國”下去一樣。b、句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2、設問
設問的特點“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沒有。又如: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3、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4、拈連
在用乙對甲進行陳述或描述后,再將甲轉移與本不能陳述或描述的丙進行組合的修辭手法,可用格式表述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別看我耳朵聾,可我的心不聾。
(2)這一錘沒敲在鐘上,卻敲在俺的心上。
5、雙關
讓詞句具有表面上一個意義實則表達另外一個意義的修辭方式。比如:
(1)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
(2)旗桿上插雞毛,好的撣子(膽子)!
注意:雙關與歧義不同。雙關是一種表達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達一種意思的時候,暗地里還有另外一種意思,而后者才是表達者的真正用意。不過不能理解后一層意思的人,不影響理解這句話的字面意義。但歧義不同,它是表達者無意產生的一種消極現象,它所表達的兩種意義存在于話語表面,而且這兩個意義會讓接受者無所適從。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騙等)的話,歧義是應該避免的。
高中語文修辭手法知識31、映襯
將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使它們互相襯托,相得益彰的修辭手法。例如:
(1)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2、移就
將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直接用來描寫乙事物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格的最常見形式是體詞性偏正短語,如(1)、(2)
(1)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
(2)甜甜的聲音讓奶奶心里樂開了花。 另外一種形式是謂詞性結構,如:
(3)秋天的黃昏,晚霞燒紅了西方的天空。 (
4)建筑也是新式,簡截不羅嗦,痛快之至。
3、仿詞
更換現成詞中的某個語素,臨時造出新的詞,以表達風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辭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賣超標“官宅”。
(2)搞四個現代化,不懂科學技術就要成為科盲。
4、頂針
也叫頂真,它是用上文結尾的詞語作下文的開頭,使語句遞接緊湊而生動暢達的一種修辭方法。就好像我們經常玩兒的一種游戲“成語接龍“一樣,下一個詞的第一個字是第一個詞的最后一個字!.
5、反襯
矛盾句法,即一句話同時出現兩種相反意義的詞語。例1:關心敗草里的鮮花。
【朱自清春】例2: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王籍入若邪溪詩】例3:黑輪裝出了像哭的笑臉,讓人看了好不心疼。
6、互文
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結構特征:互省。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句前部分省去“壯士”,句后部分省去“將軍”,“將軍”與“壯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錯補充。二、語義特征:互補。如:“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詩》),木蘭對著窗戶,已包含對著鏡子,“理”和“貼”兩個動作是在同一情境中進行的,譯時應將它們拼合起來。互文有?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種植煌謀硐中問劍閡弧⑼浠ノ摹<叢諭桓鼉渥永锍魷值幕ノ摹6⒘誥浠ノ摹<叢諳嗔詰木渥永锍魷只ノ摹?/p>7、反詰=反問
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他的好處是:可以把感情表達得更強烈,突出想要表達的感情,與敘述等修辭手法相比,更加有起伏,讓文章出彩。在論文中常用,一般用難道……我怎能……開頭例如:難道動物就不能做人類的老師嗎?我怎能忘記你對我那深深的情誼呢?
8、對比
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并舉出來,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對比的作用在于同時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例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9、通感
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
【關鍵詞】中學語文 探究性教學模式 興趣 自主學習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其豐富的內涵決定了語文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不管采用哪種教學模式,都必須重視對學生學習自主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增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性教學模式在職業中學語文教學中之所以得到應用,且應用效果良好,主要是其摒棄了傳統語文教學的缺陷,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為主要目標,注重對學生心理的認識和分析,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中學語文教學離不開探究性教學模式。
一、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概念
探究性教學模式就是一種以探究為基礎的教學活動形式,一般來說它包含了探討和研究兩個方面,通過對學術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并找出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它不像傳統教學模式一樣,只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技能和方法的學習,探究性教學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選擇、理解及應用,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我國當今的教學中探究性教學模式已然成為一種最有效的教學模式,能挖掘出學生的潛質,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在學習中和生活中的創新精神。探究性教學模式提倡平等、民主、開放、激勵的教學手段,倡導教師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自主學習,多采用鼓勵政策,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心,幫助學生勇于嘗試各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教導學生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善于發現問題,并通過辯證的方法來對問題進行研究和解讀,掌握知識的奧妙,探究性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實行探究性教學的重要性
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過于死板,語文課堂枯燥無味,教師們只注重對詞意句意的解釋,并沒有將其結合生活實際來對學生進行解讀,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為應付考試。教師安排的背誦任務,學生大多在不理解文意的情況下進行機械記憶,使得課堂氣氛十分沉悶。探究性教學模式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為最終目標,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力、實踐能力當作主要目標,轉變了教師教學的方式,有效促進了學生對中學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為順應時展的需求,這種忽視學生學習中學語文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得到了徹底的改革,探究性教學模式在興起和應用,有利于學生全面健康發展,能有效增強學生學習中學語文的欲望,激發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并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找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這種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必將使得中學有語文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中學語文教學離不開探究性教學模式。
三、探究性教學模式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探究性教學模式是以創設問題情景為探究前提的。教師要重視對課文導讀內容的解讀,讓學生了解本組課文的中心思想和所要表達的主題,明確教材訓練內容在整個中學語文知識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針對性的學習。通過幽默風趣的解讀體現出教材的新穎性,并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問題情景,在學生學習遇到困惑和疑難問題時,教師不能只注重對答案的公布,要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形式激發學生解題的熱情,讓其學會自主解題。教師要想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和學習能力傳授給學生,首先必須學會自主探究,這樣才能有效的和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教師在備課階段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扎實的語言和生動的實踐活動,讓中學語文中的“言”和“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自己親身體驗,掌握了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才能將探究性教學模式更好的運用到中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要明確合作探究、相互雙贏的目標,讓學生在學習中學語文的過程中學會發揮團隊優勢,互幫互助,多進行學習方法、思維形式、表達方式、認知風格等的交流,形成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了解和掌握,對于學生進行教學和學習溝通,根據其學習能力幫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引導他們學會自主歸納、概括和掌握中學語文學習的知識要點,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充實感和愉,同時,也能有效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教師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回歸整合的能力,讓其自主學習,對課文內容、線索、自身感悟都融匯到一起,實現知識技能、學習方法和情感價值觀的高度統一。教師在對中學語文閱讀進行解讀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的基本內容,還要帶領他們對知識進行剖析,讓其學會對知識進行活化和舉一反三。提高他們對聽、說、讀、寫及理解能力的培養,使得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累語文知識,開拓學習的思維。
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除了引導學生對語言的自主學習外,還要構建相應的知識平臺,對課文內容進行延伸,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對語文知識進行探
討和研究,并對學習主動性較強的學生給予肯定。教師還要將學生的學習空間擴大到課堂之外,引導學生去圖書館、閱覽室和社會生活中對語文知識進行探究,發揚中學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使得語文教學更具魅力。探究性教學模式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建立科學的教學機制,培養學生學習中學語文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熱情,使其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把對中學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探究當成一種習慣和樂趣。作為老師要想提高語文教學的成績,必須注重對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應用,張揚學生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職業高中 語文教學 教學改革
課程改革之前,有人對傳統教育做過這樣的生動描述:教室里一行一行課桌整齊排列著,一個講臺,一個老師,一支粉筆,墻壁上可能掛上幾幅畫。這樣的教育場所,是有利于“靜聽”的,它標志著學生們對教師的依賴性。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教育改革風起云涌,只“靜聽”是不符合以人的發展為宗旨的教育新觀念的。因而我們必須改革教育方面一切落后的方法和內容,改革不適合提高學習能力和教育水平的傳統體制,使教育更好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職高語文教育工作者對學校的發展、學生的成長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新形勢要求教師首先必須轉變教育觀念。
新的教育觀念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時至今日,有些教師還只把學生當做學習的工具,把教育過程看成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只注重處理以認知為核心的認識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習慣于沿襲過去的一套做法,對新的思想和觀念缺乏足夠的敏感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指出:“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教師應該是改革教育現實、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積極實踐者,在實際工作中,首先要形成現代的教育理念。
二、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現狀著眼,對教材選編、教學方法及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有效設計。
(一)職業高中主要體現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核心。語文課作為“基礎”、“載體”,與專業課密不可分,應體現出為專業服務的功能。我校在課程改革中,從提高學生的能力綜合性和能力實用性的語文教學目的著手,在各種各樣的版本中對教材進行了精選,我們所用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職教中心編寫的,這套教材體現出“側重讀寫,兼顧聽說,能力為本,訓練為主”的編寫意圖,具有時代精神和職教特點,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編寫體系體現出一定的彈性和可選擇性,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也更便于教師使用各種教學手段引領學生走進語文領域。
有了切合實際的教材還要面對現實。職業學校學生入學成績普遍較差,這對于重視基礎的語文教學而言,影響很大。我們從近3年新生入學考試情況分析中發現,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根本達不到初中語文合格的水平。那么如何讓語文學科更好地為專業服務,讓學生掌握其應該掌握的知識呢?職業高中的學生對自己所選讀的專業很重視,也很有興趣,因此在讓學生學好選編教材外,應該依據學生所學專業進行校本教材的編寫。學校無論是選編語文課程還是自編校本,都應該以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為目標,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從實際出發,對語文課堂教學進行重新組織,以取得實效。
(二)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學習。職業學校招生的對象是學習的弱勢群體,語文基礎差是不爭的事實。面對這樣一個語文學習的弱勢群體,如果只是一味地采用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去教授他們,不但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反而會使他們對語文學習本來就厭惡的情緒不斷加深,形成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兩難局面。由此可見,職校語文教師要結合專業,進行實踐性教學。這樣才可能真正創設出自主創新性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參與的主體,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才能加深對所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如果把語文知識通過實踐的形式來學習,那么,學生經歷了語文知識的實踐過程,就能很好地掌握各個知識點。語文老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語文能力培養的實踐。如果是電腦專業的學生,教師可將學生個體的自主性與集體的整合性結合起來。把語文教學中的說、寫能力與所學的專業結合起來,這種“專業化”的教學方法,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語文教學任務,又能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強化技能訓練。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辦法和措施,是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學方法“專業化”要遵循它的原則,那就是“最佳組合”。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選擇“專業化”教學方法時應顧及具體教學目標的規定。對教學方法的優選和組合應注意它的針對性和啟發性,多樣性和選擇性,實踐性和遷移性。
基礎略好的班學習重點宜放在“讀寫并舉”上,可以把教材中有特色的篇目進行精讀,采用自學指導法、比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基礎差的學生不僅語文底子薄,而且普遍沒有養成學習的習慣,需“以教帶學”。
總之,無論使用哪種具體教法,都應注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并向專業化過渡。這就看教師的“導”的本領了。我們期盼的教法效果是“教是為了不教”,即教會學生自主學習。這樣,學生才會有駕馭知識的能力,有發展智力的基礎。
綜上所述,一門課程的教學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打破傳統教育的束縛,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在親身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發現、不斷創新,“教會學生學習”,不負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