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輸血護士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手術室的安全隱患
1.1.1手術護理工作,搶救記錄不完善,急診手術,手術中搶救時需執行口頭醫療。
1.1.2手術發展與手術配合之間存在差距,隨著醫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新手術不斷開展,大量精密儀器設備和技術應用,使醫學技術水平和醫療質量進入一個新的高度。
1.1.3護患溝通中聽說的問題,患者的生命健康權受法律保護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患者的每一個細微反應,都可能是病情變化的反應,工作人員每一句話都會給患者造成影響。
1.2防范措施
在手術室急救時常執行口頭醫囑,使用口頭醫囑后要求醫生一定要及時補記醫囑,在搶救結束后6小時內據實補記,并加以注明并準確全面地真實記錄,搶救記錄是護理人員為進行搶救、治療、實施管理以及病情動態改變的記錄,在法律上有其不容忽視的重要性,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業務技能,確保護理質量,對每項新技術,新機器的使用,制定出工作流程,懸掛工作間內,便于人員出現流動時,在最短時間內有條不紊的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安全護理。使各項操作都能一絲不茍的執行,將差錯事故降至最低,在排班時注意將不同業務水平,健康狀況、年齡、學歷的人員適當搭配,有助于各層次護理人員職能的發揮,從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重視患者主述醫護職責分明,打造“團隊精神”與醫師達成共識,對疾病病情及治療的解釋非常謹慎,一般由醫生負責解釋,護士只做保鍵宣傳,積極配合麻醉師做好患者工作,維護患者和護理人員的合法權益。
2、手術前的安全護理
主要是手術患者、手術部位及手術方式的確認,接患者時嚴格按手術通知單與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手術部位核準,頸、腦、胸、腎、肢體等部位以及疝的手術,應在通知單上注明何側。接到手術后,必須送指定手術間,巡回護士及時做好十二項核對工作,麻醉前與麻醉醫師核對;手術開始前與手術醫生再次確認手術部位,必要時借助CT和X線片。
3、手術中的安全護理
3.1手術用物嚴格執行清點制度
手術開始前,洗手護士、巡回護士或手術一助共同清點紗布敷料及尖銳物品,每進行1次均計數,手術中追加任何物品立即記錄。關閉體腔、深部組織及傷口前后均需再次清點計數,術中更換人員、交接班時亦應計數及記錄。
3.2手術擺放遵循三要素原則
護士要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嚴格做好三查十二對,詳細核對手術通知單、病歷、患者,最后和手術醫生再次核對手術部位。護士應熟悉安置各種有關的解剖位置,熟悉各種手術架輔助墊及手術床上各種調節開關的正確方法。安置任何一種時,要盡量使患者處于生理功能位。平臥位時,患者頭、頸、胸、腰在同一水平線上,避免頭部過度扭轉,以防椎動脈供血受阻。上肢外展不超過90°,防止臂叢神經損傷;安全俯臥位時,保持患者的頭、頸、胸椎在同一水平上,保持頸椎中立位,避免頸過伸造成醫源性脊髓損傷。女性防止乳房損傷,男性注意外生殖的保護。安置截石位時,避免腓總神經損傷。麻醉前進行全身皮膚評估,注意皮膚不會因而受損或壓瘡。手術前,巡回護士遵醫囑放,予防護措施。手術中注意皮膚外觀及顏色變化,特別是受壓肢體。手術麻醉蘇醒后,移動患者再次進行全身皮膚評估。
3.3手術中用藥安全
手術期抗生素的應用要做到患者、藥名、劑量、給藥時間、給藥途徑正確,并簽名。搶救用藥及即刻使用的藥物,巡回護士執行醫囑時要口頭核對2遍藥名、劑量、給藥途徑。手術結束后才可以將藥品包裝棄去。輸血時必須與麻醉師共同核對無誤后方可輸入。
3.4電刀的安全使用
手術前巡回護士檢查電刀性能是否良好,使處于備用狀態。選擇尺寸合適的負極板,粘貼在肌肉豐富的部位,應遠離心臟。乙醇消毒處必須待皮膚干后再使用電刀,防止局部燙傷。完成手術觀察巡視連接處負極板有無異常,手術后去除極板后進行皮膚評估。
3.5無菌技術安全操作
3.5.1手術人員
面對無菌區,雙手保持腰以上無菌區內,更換位置時采取面對面或背對背更換。非無菌人員與無菌區保持30cm的距離,對燈或傳遞物品時,勿跨越無菌區,避免在兩個無菌區或無菌人員之間通過。
3.5.2手術臺
只有臺面是無菌的,無菌包確認在有效期內,若有破損、潮濕或掉落地面均視為污染。任何無菌物品如果懷疑其無菌性就應視為污染。
3.6氣壓止血帶的安全使用
3.6.1部位選擇
上臂宜在上1/2,向下會損傷橈神經。下肢應置于股骨中上1/3,盡量靠近大腿根部腹股溝處。前臂和小腿不宜結扎止血帶。
3.6.2壓力和時間設置
成人上肢為40kPa,下肢為53.2~79.8kPa,不超過80kPa。小兒上肢為20~25kPa,下肢為25~35kPa[6]。時間上肢為1h,下肢為1.5h,重新使用間隔10~15min,連續最多不超過4h,以防肢體缺血性壞死。
3.6.3包扎在袖帶下墊紗布墊或繃帶卷,綁在手術部位上端,至少應距手術野10~15cm,再外加繃帶固定,松緊適宜。術中嚴密觀察使用止血帶的肢體出血及病情變化。
4、手術后的安全轉運
要確認患者引流管功能安全,蓋上敷料前巡回護士確認引流管深度及固定線是否牢固,確認引流管(瓶)已置于安全功能位置。交接班時,共同檢查引流管的功能及流量、顏色、性質,并確定固定線有無脫落。護送患者至病房。做好交接班。輸送中輸送人員及醫護人員需有2人分別位于患者頭腳兩側,注意患者手腳是否伸出平車,輸送過程中維持患者正視前方的輸送方式。
1.1教學內容(1)手術器械的認識。對于手術室使用的各種器械包、特殊器械等進行拍照,講解手術開臺前各種類型器械包的準備、手術過程中使用的各種特殊器械及使用方法,如各種血管夾、特殊縫線的規格及適應方法等進行講解,并貫穿到實際應用中,從而達到理解并掌握的目的。(2)手術部位的解剖。利用圖片及文字向學生進行耐心細致的講解,例如腹股溝管的解剖、甲狀腺的解剖及子宮卵巢輸尿管的解剖等,真正做到圖文并茂,使學生在手術之前對于手術部位有清晰的感性認識,在老師的指導之下獨立的完整中小型手術的上臺配合[8-9]。(3)操作技能的培訓。主要包括手術正確的擺放、正規的手術配合示范等。除了進行多媒體教學及實際臨床操作訓練外,鼓勵學生多觀摩不同類型的手術過程,感受手術的氛圍,多看多問,形成手術節奏感,與手術醫生達成默契,在實踐中學習并成長[10]。(4)規章制度及手術核心制度的學習。建立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其深切認識到手術中任何小小的疏忽都將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并配合各種正、反面教材講解使學生對手術室各項規章制度及手術核心制度深埋心中,時刻樹立安全意識。(5)教學幻燈片的制作。制作精良的幻燈片,結合既往傳統的帶教經驗,將首次進入手術室人員易犯的錯誤一一總結,并結合手術室護理學的發展進步,補充前沿教學內容。通常將手術室的布局、流程、人員著裝的要求及無菌操作的內容等制作成實物與例圖結合的幻燈片,對比進行講解,利于學生的理解[12]。同時將無菌靜脈輸液術、導尿術及洗手方法,巡回護士的術前、術后工作等各項內容制作成視頻內容,針對每堂課程的內容,于課程結束時進行播放及講解,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并形成整體的理論體系,使其在實習過程中逐步體會并掌握。
1.2教學計劃統一制定教學進度一致的教育內容,進科第1周由總帶教老師進行進科宣講,熟悉手術室的布局,進入手術室的流程,熟悉各項規章制度,了解各種器械及使用方法;第2周由小組實習老師帶領觀摩手術過程,學習洗手、導尿及輸液等簡單的操作,掌握無菌操作規范,學會管理無菌器械臺;第3~4周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獨立上臺配合完成中小型手術;最后1日進行出科考試。
1.3教學評價出科考試分為理論與實踐考試,各占50分,最后相加為總分。共分為優秀、良、中等、合格及不合格5個等級,同時學生無記名投票對帶教老師進行打分,同樣分為優秀、中等、合格及不合格5個等級,由總帶教老師進行統計。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兩種教學方法之間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入組學員經多媒體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授課后對其學習效果進行比較。(1)采用兩種教學方法比較護生出科前的考試成績,多媒體教學法成績優良人數明顯多于傳統教學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4.998,P<0.05)。(2)護生對兩種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評價結果表明,多媒體教學法的授課內容和授課形式滿意度高于傳統教學法,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22.17,x2=22.66;P<0.05)。
3結論
(一)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接收的手術室護理實習生78例,按數字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9例,其中觀察組男5例,女34例,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1±1.4)歲,本科學歷13例,大專學歷19例,中專學歷7例;對照組男4例,女35例,年齡18-24歲,平均年齡(22±2.0)歲,本科學歷11例,大專學歷20例,中專學歷8例。兩組護生在性別、年齡及學歷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兩組護生均采取臨床教學方式,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臨床教學方式,觀察組給予互動溝通教學模式,具體措施為護生在進入手術室之前,通過與帶教老師互相介紹自身性格特點,增進與帶教老師的了解,培養護生的愛崗敬業精神,使其充分了解到工作的意義,發揮其主動性與積極性;帶教老師積極介紹科室相關的規章制度,熟悉手術室的基本布局,減輕其陌生感,使其以最快的速度適應手術室環境;盡量做到“一對一”帶教,根據護生的特點合理安排教學任務,過程中動態評估護生的手術室專科知識的掌握情況,對護生的意見與建議要定時反饋;帶教老師要關心護生的心理狀態,了解其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并及時給予幫助。
(三)評價標準。帶教老師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管理能力等評估護生的出科學習成績,并按照上述四項指標評估護生對自身學習的滿意度,評分≥90分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基本滿意,<70分為不滿意。
(四)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來表示,組間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兩組護生理論及操作考核成績比較。通過比較分析,觀察組的理論、操作考核成績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二)兩組護生對自身學習情況的滿意度分析。通過采取互動溝通教學模式,觀察組對自身學習情況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互動溝通帶教模式即是師生互動、護生互動,帶教老師指導護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交流,共同創造一個互動和諧的帶教氛圍。常規的帶教方式重點主要集中在對護生的知識及技能的培養上,提倡循序漸進的帶教方式,忽略調動護生的主動性,使其在工作時缺乏合作意識。互動溝通的教學模式強調培養護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以護生為中心,根據每個護生的具體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并及時對護生所掌握的理論與實踐知識進行反饋,動態評估每一階段的學習效果,從而提高了護生的整體素質與業務水平。互動溝通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以下幾點增強護生的學習效率,首先要營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減輕護生對手術室的恐懼感,帶教老師以熱情、友善的態度向護生介紹環境及規章制度,讓護生的心理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再介紹本科室的護士長及其他帶教老師;其次即要定時安排師生座談會,通過護生與帶教老師相互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并解決問題,為護生提供一個主動表現自己的機會,培養其與他人的合作性;再次要鼓勵護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相互幫助,對各自的學習經驗及學習成果與大家共同分享,增加護生的學習興趣;最后要著重培養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在給患者做術前訪視及術后隨訪時,注意言辭,要求護生所用語言通俗易懂并實事求是,在了解患者需求的同時保護患者的隱私,為護生在以后臨床工作積累經驗。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