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現代農業現狀及發展趨勢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江蘇泰州;姜堰區
中圖分類號 F3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9-0245-02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受資源制約和環境承載的束縛越來越大。姜堰是農業大縣,既是全國商品糧生產重點基地縣,又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一方面農業生產過度依賴化肥和農藥,造成了資源浪費、生產成本增加[1-2];另一方面養殖業廢棄物若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將會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問題亟待破解,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有利于綠色生產方式的推進,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3-4]。
1 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
1.1 清化生產取得階段性成效
通過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機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綠色防控等各種節約型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等投入使用量,提高勞動生產率。2010―2016年,泰州市姜堰區種植業面積累計達76.19萬公頃次,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達56.45萬公頃次,推廣應用配方肥9.63萬t、商品有機肥2.15萬t,共節約化肥(折純)施用量12 479.5 t,農作物化肥施用量下降明顯。通過科學選用防治藥劑,積極推行植保統防統治、農企合作、智能農藥噴灑等技術措施,全區大面積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58.6%,農藥有效利用率提高了5~8個百分點,全面停止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化學農藥年使用量下降5%,2010―2016年全區農藥施用總量(折純)9 377 t。
1.2 秸稈、畜禽糞便利用率有所提高
一方面加大秸稈機械化還田力度,完善秸稈收購、利用補償機制,促進秸稈多種形式利用,推動全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健康穩步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和改進生產設施,從源頭減少畜禽糞便產生量、建設畜禽糞便處理中心、配套沼氣工程建設、生產有機肥等途徑開展畜禽糞便綜合利用。近年來,姜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規?;笄菁S便綜合利用率每年都達到92%以上。
2 面臨的問題
2.1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全面
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小散養殖戶的糞便處理問題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社會化服務支撐,部分地區小散戶的養殖污染還比較嚴重?,F有的畜禽糞便處理社會化服務體系由于缺乏資金支持,運行的質態一般,服務手段少、能力低、規模小[5]。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收集體系也尚未健全,未達到全覆蓋要求,雖然部分鄉鎮已經建立了無害化收集點,但還沒有真正有效運行,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體系尚未建立。
2.2 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低
近年來,姜堰區堅持生態立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在化肥農藥減控、畜禽糞便和秸稈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生態農業綜合技術集成、示范推廣上力度不夠,存在技術單一、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低的問題。
3 可行性分析
3.1 農業產業基礎堅實
姜堰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國生豬養殖基地、全國首批生態示范區、江蘇省生態農業整體推進示范縣,也是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整體認證推進市,河橫生態環境建設獲“全球500佳”稱號,組織實施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有較好的基礎。
3.2 農業科技進步領先
姜堰是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全國科學技術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與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農學院、南京林業大學、中國家禽研究所、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里下河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省淡水研究所、江蘇省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等20多家省內外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全區現有院士工作站3個、校企聯姻產學研工作站36個、省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27個,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提供了強有力技術支撐。
3.3 社會化服務組織基礎堅實
目前,全區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933個,累計建成“五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8家,其中4家獲得“全省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稱號。截至2016年,全區工商注冊的植保服務組織90個,已經建立20個市級示范組織,培育省級“五有五好”植保服務組織3個。姜堰區創新農企合作新模式,采取“植保機構+農藥企業+植保專業合作社”模式,由泰州市漢土植保專業合作社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該農企合作植保服務新模式被省推介到農業部農藥“零增長”首選模式。
4 對策
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圍繞省委、省政府生態文明決策部署要求,堅持統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以“農業產業鏈條生態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農產品質量優質化”為途徑,加強重點工程建設,探索出適合姜堰區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路徑,努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拓展農業生態功能,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4.1 多舉措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全面提升已經建成的畜禽糞便集中處理中心的服務功能,充分利用其較好的基礎條件,通過增加投入、購置畜禽糞便運輸工具及設施,配備社會化服務組織,強化服務隊建設,保障基本運營經費,完善服務網絡,促使其根據本區域畜禽生產實際滿負荷生產、運作,充分發揮其應有的集中處理、利用畜禽糞便的功能作用,輻射服務中心周邊5 km范圍內的非規?;B殖企業。加大推廣全價日糧配合、節水養殖等技術,推廣“干清糞”“干濕分離、雨污分離”生產工藝,大力推廣“豬沼飼、豬沼糧、豬沼果(菜)”等養殖模式,從源頭控制和減少畜禽養殖污水產生量,積極推廣畜禽糞便“本位發酵、異位發酵”等技術,努力提高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率。
科學采用粉碎還田、深翻深耕輪作等方式,提高耕地質量,提升利用效果,積極推廣使用大馬力拖拉機和高效秸稈還田機械,制定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作業標準,完成秸稈切碎、滅茬、旋耕、混合和覆蓋,達到秸稈全量還田、效率高、質量好且不影響當季作物生長的要求。同時,通過適當的農藝措施協調秸稈分解與后茬作物生長的關系,發揮秸稈還田帶來的優勢。在全區各鎮選擇一個機械化還田基礎較好的行政村,開展秸稈機械化深翻還田整村推進建設,有條件的地方每3年要進行1次深翻還田作業。
4.2 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積極組建畜禽糞便、沼渣沼液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收集分散的小規模養殖場的畜禽糞便送至畜禽糞便處理中心集中加工處理,或將發酵好的畜禽糞便有機肥、沼渣沼液輸送到田間地頭。通過購置運輸車輛,建設貯液池、灌溉管網等設施,開展儲運配送服務,推進沼液配送示范工程建設,加快農牧結合的推廣進程。
建立廢舊農膜及塑料包裝袋撿拾、收購、加工利用市場化運作體系,配套完善相關扶持政策,使回收利用率明顯提高,農田和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區各鎮(街)設立廢舊農膜臨時回收網點1~2個,定時集中運送到專業處理機構委托處理。
在已經建成的6個病死畜禽無害化收集點的基礎上,通過完善、配套冷藏、儲備、運輸等設施建設,配備收集點值守人員,強化收集點服務能力建設。
4.3 做好清潔化生產工作
組織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動,大力推廣以測土配方施肥為核心的節肥技術,調整優化用肥結構,科學指導因地、因作物施肥,鼓勵施用有機肥,積極應用畜禽糞肥及沼液沼渣代替化肥農藥。大力推廣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農藥和化學防治與物理、生物、農業防治相結合的綠色防治技術,積極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科學合理施用農藥,提高農藥使用效果,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
4.4 倡導農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綜合治理,鼓勵在冬季進行休耕,根據實際情況在休耕區域實施冬耕曬垡和增施有機肥。通過冬耕曬垡,重點解決長期少免耕帶來的耕作層淺、土壤緊實、作物根系下扎困難、土壤有毒有害物質積累等問題,耕作深度≥20 cm。同時,在休耕區域增施適量畜禽糞便、沼渣、沼液以及商品有機肥等。
以提高種稻效益、發展綠色種稻為出發點,立足種稻可持續發展模式,因地制宜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實現“一田雙收、一水兩用”,重點推廣稻鴨、稻漁、稻蝦共作模式,進行試驗示范和技術集成。以里下河農區附近鄉鎮為重點推廣區域,以現有示范戶為核心,向周邊規模種植戶輻射。
4.5 加強生態循環農業產業融合l展
以生態循環農業為基礎,強化農業的觀光、休閑、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產業特征的農業生產經營形式。以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溱湖風景區為龍頭,圍繞人文、生態、優勢農產品資源特色,打造大旅游產業的黃金產業鏈,以生態休閑觀光旅游需求日盛和人氣日旺為目標,結合高效規模農業、循環農業、設施農業、園區農業的發展,加快建設一批生態休閑觀光項目。推進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建設,實現以農產品生態種植、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特色的生態休閑農業新模式。著重建設溱湖濕地景觀觀光區、河橫田園風景觀光區、中藝園農技農藝體驗區、沈馬線特色果品采摘帶、溱湖大道生態觀光農業產業帶,打造蘇中休閑觀光農業之鄉,形成現代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品牌。
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業生態,加大物聯網技術在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中的應用。建立生態健康和種養結合的綠色生態種養模式,積極推廣清潔生產,全面加強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建設規模沼氣工程配套“三沼”綜合利用、生物有機肥加工、堆漚直接還田物聯網應用體系,實現種養結合;建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智能運行管理平臺,形成“三沼”綜合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智能化實時監控管理體系,提高農業廢棄物利用效率;建立農田生態實時監測管理平臺,對農田氮磷控源治理、濕地凈化處理、田間生態林建設進行實時監控,形成控水、控肥、控藥等智能化生產的物聯網技術;建立農作物病蟲害預警監測系統,應用綠色生態防控技術,達到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統防統治。全面推進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物聯網技術在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中的應用。
5 參考文獻
[1] 潘其佳.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綜合治理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4(15):243.
[2] 李從平.重慶市云陽縣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及對策[J].中國西部科技,2011(21):48-49.
[3] 何發貴.梁平縣畜禽養殖污染現狀調查與治理建議[J].畜禽業,2013(12):44-46.
我國農業園區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中期,各地的各種形式農業園區的發展為當地的農業增產、農業內部結構優化調整、農民收入增加等帶來的積極效應,2010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了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要求,農業部部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工作,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立足不同的工作基礎、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在全國重點打造一批符合區域實際、發展理念超前、物質裝備完善、科技水平先進、經營方式創新、新型農民培養成效顯著的現代農業發展先行區?;谶@樣的形勢下,作為廣東省重要農業地區的江門,依據得天獨厚的農業條件和基礎,在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自2010年加快了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的步伐。
一、江門現代市農業園區發展現狀分析
目前,全市建成各級農業園區17個,其中,國家級農業園區1個,省級農業園區5個,市級農業園區1個,縣級農業園區10個。農業園區建設面積17.8萬畝,涉及種植、養殖及加工等類型。
1、 江門市現代農業園區分布狀況不均衡
江門行政區劃包括三區四市,現代農業園區布局不均衡。園區數量和占地面積來看,開平市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最快,園區數有9個,園區占地面積占江門總園區面積的81%,;其次是江門市新會區,園區數有4個,園區占地面積占總園區面積11.5%;恩平市有2個,鶴山市和江門市蓬江區各有一個園區。而在江門地區農業產值最高的臺山還沒有1家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
2江門市現代農業園區類型多樣,投資主體多元化
江門市農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緊密結合當地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特色,利用有力的園區發展政策支持,借助當地農業龍頭企業的技術、品牌、市場、資金等優勢。在農業園區組織形式上,有政府推動型的,如唯一的國家級農業園區項目――開平市國家現代農業園區示范區、
省級的有江門市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基地、江門市級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綠色有機設施農業核心技術示范園、新會區先進生態農業技術示范園等農業園區,這些農業園區借組各級農業財政支持、當地政府積極引線搭橋,吸引各種農業投資力量,主要發展當地具有優勢的種植業;有當地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如開平市裕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恩平基龍實業有限公司良種家禽養殖園區,主要采取公司(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這些農業園區利用當地的農業優勢和企業的技術、資金、市場等優勢,以種養業或養殖型為主。
2、 以發展綠色、有機的生態農業為特色,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江門地區現代農業園區在規劃之前就已明確了園區農業一定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摒棄傳統農業重產量、輕生態的做法。通過園區規劃及項目的實施,本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取得極大的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進一步提高,如開平現代農業園區示范區,在已有的蔬菜產業發展基礎上,在開陽高速兩側建設綠色有機蔬菜示范區,推行綠色有機的標準化生產。江門地區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為市區及珠三角城市居民提供“優質糧、綠色肉、綠色菜、高檔魚、特色果”,極大的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 現代農業園區經濟效應和輻射效應明顯。
作為江門地區唯一一家國家級的現代農業園區,開平國家現代農業園區示范區自2010年建立以來,大力發展糧食、蔬菜、畜禽產品、淡水產品,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應,2012年開平糧食產量22.95萬噸,較2009年的糧食產量增長了11.41%,水產品、肉類、蔬菜產量分別提高27.81%、11.61%、11.38%,養殖業發展的重點生豬肉類產量提高了17.85%。產量的增長帶來產值的增加、農民收入的提高,從2009年到2012年,開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7004元提高到10320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1.65。恩平基龍實業有限公司良種家禽養殖園,在該園區項目的帶動下,當地養鴨、養雞等家禽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園區年產值也有6000萬元,帶動農戶1000多戶,每戶農戶年均增收1700多元。
二、江門市農業園區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體制和機制問題(管理體制不健全,機制不靈
本地大部分現代農業園區是按照本地政府部門意圖建立起的,其管理體制帶有行政特色,園區信息溝通不暢,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影響園區生產和經營的正常運作,造成園區建設發展緩慢。并且在建設過程中,硬件建設多、軟件建設少,尤其缺乏比較完善的、適合園區發展的管理經營機制建設。
2資金投入和園區土地流轉問題(園區發展生產要素投入不足、園區發展資源約束問題)
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需要的各種生產要素投入不足。目前,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支持、金融貸款和企業投資。如江門地區5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中,除江門恩平基龍良種家禽養殖園區、開平健之源農業園外,其余園區均未得到過省級園區專項資金扶持。而由于農業生產和經營的高風險,很難吸引企業進行大規模的投入。資金投入不足,并且主要是將投入主要應用與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上,在農業園區農業科技人才、市場經營人才吸引和培養方面明顯不足,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后勁不足。另外,現代農業園區用地問題日益彰顯,由于土地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政府和農民之間、企業和農民之間、政府和企業間的矛盾。有些農業園區為了實現園區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需要土地增量,但現有的土地產權制度,使得企業根本無能力解決,如基龍實業有限公司良種家禽養殖園區的鳳山雞場與民主家禽出口良種場,是經國家檢驗檢疫部門批準的供港澳家禽注冊飼養場,但由于受到活雞出口配額的限制,該公司每年出口到香港的活雞僅有1萬多只,出口數量無法大量提升,銷售容易受到市場價格的干擾,因此,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是他們發展的方向。但是用地問題卻使該項目難以實現。
4江門現代農業園區產業化程度較低。
江門現代農業園區產業發展規模較小,產業鏈處于初始階段。產業鏈環越往下沉,產業發展的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高附加值越明顯。但目前本地的園區農業主要以鮮活農產品和初級加工產品為主,從事農業深加工、精加工和精細加工的園區少之又少。由于大多數現代農業園區以政府投資為主,政企不分,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還沒有在園區真正建立起來,園區農業品牌建設意識不高,收益主要來自于生產簡單加工,品牌附加值不高。
三、推動江門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對策建議
1.明確農業園區發展目標,準確定位
根據江門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要求,明確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發展目標,根據各地農業生產和農業資源的實際情況,確定園區發展的具體目標和發展路徑。發揮各地園區在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相關農業技術變革的先導和示范效應,需建設一套完整的園區管理制度,以此促進園區內外各利益相關者參與園區建設的積極性,同時兼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大力發展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要實現園區規?;?、產業化、品牌化發展方向和目標,園區建設中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農戶等模式,如開平市合民養殖發展有限公司是江門、開平兩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被引入到示范區后,示范區打造健康畜禽養殖基地,通過龍頭企業的科學化管理,改變農戶小規模分散的傳統養殖方式,普及現代化生態養殖技術,深受養殖戶的歡迎,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化水平。
關鍵詞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現狀;可持續發展;對策;青海互助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5-0323-02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in Huzhu County
CAI Xiao-ying
(Huzhu County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Park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in Qinghai Province,Huzhu Qinghai 810500)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of Huzhu County was introduced.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zhu County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were put forward from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providing scientific guarantee,improving application level,broadening research field,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armer,improving agricultural class,enhancing the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base construction,etc.
Key words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current situ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Huzhu Qinghai
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暨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位于青海省海東地區互助土族自治縣,園區始建于2009年1月,同年11月被省農牧廳和省科技廳聯合命名為省級農業示范園區。2010年12月,被國家科技部命名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2012年1月,被國家農業部正式命名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1 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現狀
近年來,園區以發展“綠色、有機、循環”農業為目標,緊緊圍繞“科研創新、推廣引領、試驗示范、培訓帶動、打造特色、休閑觀光”六大功能,注重以科學規劃為先導,以科技研發為支撐,以工業化經營為理念,以市場化運作為機制,以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基地建設為平臺,經過幾年的努力建設,園區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日益顯現。截至2013年底,園區累計完成投資19億元,實現產值24.1億元,帶動區內農戶戶均增收6 800元,人均增收1 173元。
目前,核心區水、電、路、氣、通訊、科技廣場、日光節能溫室、智能連棟溫室等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園區先后引進并扶持青?;ヘS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青海春天藥用資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青海楊光良種豬養殖有限公司、青海漢堯農副產品加工有限公司、青海居易實業集團公司等27家農牧業產業化企業,并相繼建成運行雜交油菜制種、脫毒馬鈴薯組培、生物藥用資源加工、生豬規模養殖、油菜籽加工、枸杞深加工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項目[1-2]。
園區通過建立“園區+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相繼建成農牧業產業化基地3 666.7 hm2。以青?;ヘS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為龍頭,在巴扎、加定、哈拉直溝等鄉鎮建成雜交油菜制種基地2 000 hm2;以青海介實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為龍頭,在臺子、塘川、丹麻、林川等鄉鎮建成特色蔬菜生產基地666.7 hm2;以青?;羝仗m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在塘川、林川、東和等鄉鎮建成脫毒馬鈴薯繁種基地666.7 hm2;以青海谷豐糧油進出口有限公司為龍頭,在塘川、五峰、威遠等鄉鎮建成優質蠶豆繁種基地333.3 hm2;以青海楊光良種豬養殖有限公司和青海八眉豬原種育繁場為龍頭,在威遠、塘川、臺子、五峰、林川等鄉鎮建成互助八眉豬良種仔豬繁育基地;以青海浩園養殖有限公司為龍頭,在威遠、塘川、南門峽等鄉鎮建成牛羊養殖基地。同時,園區積極創新發展思路,組建了農牧業產業化開發公司,按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原則,積極構建購銷、經營、信息網絡體系,通過融資、申報項目等方式,認真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積極參與園區建設[3-5]。
2 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可持續發展對策
2.1 加快新技術與新品種引進步伐,加大科研示范力度
積極引進國內外各項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重點引進蔬菜、食用菌、花卉、果品等新品種,引進栽培、加工等新技術。
2.1.1 做好現代化種植示范。重點實施好8 000 m2智能連棟溫室現代化種植系統示范項目,開展特色蔬菜水肥一體化種植示范和高原特色作物種植示范;繼續做好5 000 m2智能連棟溫室特色種植,開展特色花卉、蔬菜新品種種植示范;繼續做好18 000 m2高標準日光溫室現代種植,開展蔬菜、食用菌、苗木、果品種植示范。引進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
2.1.2 做好現代化育苗示范。在智能連棟溫室內建成3 000 m2的莓類工廠化育苗中心,開展年產370萬株的樹莓、藍莓、穗梅等莓類新品種育苗;在智能連棟溫室和高標準日光溫室內建成6 000 m2的蔬菜工廠化育苗中心,開展年產1 000萬株的特色蔬菜工廠化育苗;在高標準日光溫室內建成4 000 m2的花卉工廠化育苗區,開展年產200萬株的花卉工廠化育苗及生產。
2.2 加快農牧業專家工作站高效運行,提供科研保障
在初步運行全省農業科技專家站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運行管理機制,推動專家工作站深入規范運行。在建成運行的科研中心內分類設立專家工作站,建立良好的溝通和服務機制;受聘專家經常性深入園區,結合園區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給予解疑、指導、培訓等有效的科技服務;受聘專家通過與院?;蚩蒲袡C構的協調,帶項目、帶資金在園區圍繞自身研究領域,開展科研攻關,爭取取得科研成果。同時舉辦科技培訓班,提高科技服務水平。
2.3 加快主導產業科研創新,提高應用水平
2.3.1 著力提高制繁種水平。在鞏固基地的基礎上,繼續將特色制繁種作為互助縣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之一,進一步做大和鞏固制繁種基地,提高制繁種檔次和水平。積極選育和引進適宜高海拔地區種植的特早熟雜交油菜新品種,進一步擴大雜交油菜種植區域面積;積極開展馬鈴薯早熟高產菜用型、高淀粉加工型品種選育工作。
2.3.2 加大重點農業技術推廣力度。以創建農業高產示范田為帶動,以優良作物品種為核心,大力實施沃土、植保、地膜、種子等工程,重點推廣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建立油菜、馬鈴薯、蠶豆等高產創建示范田,引進小麥、馬鈴薯、油菜、蔬菜等優質品種,實施病蟲害統防統治措施,推動良種良法配套,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
2.4 加快與高校院所合作進程,拓寬科研領域
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重點與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青海大學、河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農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農業科技平臺建設、人才交流、科技培訓、項目建設以及油菜、馬鈴薯、休閑農業、食用菌、八眉豬等領域開展合作。做好與青海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互助農業科研示范基地、青海大學互助農業科研創新基地的基礎上,爭取與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在樹莓種植研究領域進行合作,開展樹莓新品種試驗種植、示范推廣;與河北農業大學在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領域進行合作,開展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點)的創建與申報;與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中藏藥材領域進行合作,開展中藏藥材新品種試驗種植、示范推廣;與青海省農業科學院在蔬菜領域進行合作,開展甜椒及其他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建設種植示范棚和示范基地;與中國航天空間技術研究院在航天生物育種方面進行合作,開展太空甜辣椒、西紅柿、茄子及葫蘆等航天新品種的育種示范,建設航天生物育種示范基地。
2.5 加快各種形式的科技培訓,提高務農人員素質
會同省農牧辦、科技廳、省婦聯及縣農業和科技、畜牧等部門,加大對農村科技明白人和鄉村科技骨干的培訓力度,舉辦省級農牧業科技培訓班、縣級農牧業科技培訓班。加大對園區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選派專業技術人員赴外地進行學習深造,組織園區干部職工舉辦專業知識培訓班,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業務能力和工作素質。重視引智入園工作。邀請各地科研專家入園技術指導,聘請高校院所的農業專家開展技術培訓,有計劃地培養一批科技能手,彌補技術人才缺乏的現狀,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
2.6 加快企業科技項目落戶,努力提高農產品檔次
認真抓好入駐企業的科技創新和農產品品牌建設,進一步加大園區企業項目建設力度,重點實施互豐種子加工項目、漢堯菜籽油加工擴建項目、泰和源土豬養殖續建項目、中厚土豬肉加工續建項目、天普藥業藥材加工項目、居易枸杞加工項目等,督促企業裝備先進生產流水線,鼓勵科技創新。做大做強以制繁種、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的“互助”特色農畜產品品牌。
2.7 緊緊圍繞“綠色有機循環農業”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基地建設水平
2.7.1 加快示范基地建設。圍繞發展“綠色有機循環農業”這一主線,在塘川、臺子、威遠、東溝等鄉鎮建立特色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種植示范基地和八眉豬、獺兔、蔥花土雞等特色養殖示范基地,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科技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注重良種與良法、農藝與農機組合配套,加大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新型農作制度推廣應用,提高優良品種、先進實用技術的普及率。
2.7.2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積極探索農牧結合、農機農藝、糧經結合的技術合作型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鼓勵對農膜等農業廢棄物和作物秸稈等副產品的開發利用,重點在臺子、塘川等鄉鎮發展蔬菜種植、牲畜養殖、沼氣綜合利用循環模式;在五峰、東山等鄉鎮發展青玉米、黑麥草、燕麥種植,牲畜養殖,有機肥綜合利用循環模式,逐步形成以農補畜、以畜促農、循環發展的農牧業生產格局。
2.7.3 做好科技示范點示范推廣。著力實施好9個種植示范點,通過示范推廣,輻射帶動農戶進行科學種植包括臺子鄉上臺村有機循環農業示范點,臺子鄉下二村食用菌種植示范點,塘川鎮高羌村特色葉菜種植示范點,塘川鎮總寨村蔬菜觀光采摘示范點,威遠鎮西上街村果品種植示范點,東溝鄉爾開村藥材種植示范點,林川鄉賀爾村樹莓種植示范點,塘川高羌村雜交油菜新品種高產創建示范點,加定鎮扎隆口村苗木種植示范點。
2.7.4 加快特色農牧業產業化基地建設。依托互豐、漢堯、霍普蘭德、介實、谷豐、瑤池等園區龍頭企業,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等形式,在示范區鄉鎮建成農牧業產業化基地,以楊光、八眉豬場、浩園等畜牧業產業化企業為龍頭,在塘川、臺子、五峰等鄉鎮建成互助八眉豬養殖基地村。
2.7.5 改善產業基地生產條件。積極爭取和實施面向農牧業產業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斷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整合交通、水利、電力、扶貧等建設項目,開展示范區道路、灌溉、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科技成果試驗推廣提供保障。
3 參考文獻
[1] 林巖,劉濤.農業示范區文化建設研究――以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09(10):251-254.
[2] 楊學軍,王強,田義文.農林高校發展與新農村建設互動機制探討[J].湖南農業科學,2009(1):119-121,124.
[3] 龍濤,彭忠益.園區經濟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力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1(1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