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地攤經濟趨勢范文

地攤經濟趨勢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地攤經濟趨勢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1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鄱陽湖區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性逐年較強,能源消費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張而擴大。1995~2010年江西能源消費總量由2391.7×104t標準煤增加到6354.9×104t標準煤。1995年原煤消費占總量的79.8%,2010年占74.4%。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整體來看,江西省能源需求增長趨勢明顯,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能源是江西省能源利用的主體,但過度依賴煤炭,且煤炭比重還在不斷擴大的趨勢將長期存在(圖1)。

2能源供應短缺和對外依存度高能源供需與來源結構分析表明,江西能源生產總量和能源消費總量自2000年以來都在遞增,能源供需缺口不斷增大。調入量從2000年的1157.2×104t標準煤猛增到2010年的4267.74×104t標煤。能源調入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也從2000年的46.2%增長到2008年的67.1%(圖2),能源自給率不斷下降,從外省調入能源的數量和比重迅速增大,能源安全保障面臨挑戰。

3能源科技創新和利用效率低根據IPCC碳排放計算指南方法,計算2009年廣東、山東、湖北、江西、陜西、青海6省的低碳經濟發展相關指標顯示,江西的人均碳排放在6省中最低,為0.750t/人,山東是江西的3.7倍;青海碳排放總量最低,為773.15t,其次是江西,為3254.30t。碳生產率是衡量低碳技術水平高低的指標,江西碳生產率為1.690萬元/噸碳。江西的GDP和陜西接近,因為能源消耗量較低使江西具有相對較高的碳生產率。盡管如此,和東部發達省份相比,人均GDP水平的差距也很大。由此可知盡管江西省的人均碳排放量最低,但低碳發展仍處于較低水平,碳生產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低碳技術創新為核心,通過轉變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轉變生產和消費方式、增加碳匯潛力等實現低碳排放目標的一種經濟形態。低碳經濟的核心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從系統視角來看,鄱陽湖區發展低碳經濟可以從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兩方面著眼:第一,生產低碳化。其一是源頭輸入的低碳化,其二是經濟發展的低碳化;其三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嚴格限制高耗能、高碳排放產業的發展、淘汰落后產能,從結構上促進低碳發展;第二,消費低碳化。主要是改變以往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有效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能源科技創新貫穿于低碳經濟輸入和輸出、生產和消費的全過程。節能減排潛力挖掘、碳中和、碳捕捉、碳儲存等技術水平的提高也依賴于能源科技技術水平的高低。實現生產和消費低碳化。筆者認為,改進生產體系、調整產業結構、轉變消費模式等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實現低碳發展的主要途徑。能源科技創新模式、生產體系改進模式、產業結構優化模式和消費觀念轉變模式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經濟發展的四大模式。其中,能源科技創新模式是關鍵,其它3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源科技創新模式的成敗(圖3)。

1能源科技創新模式

科技進步對能源利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優化能源結構。能源科技創新模式主要通過調整能源結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強度。能源科技創新模式是在碳排放空間的約束下,以能源節約利用和能源供給結構調整為目標、以能源技術開發為根本動力、以能源科技創新為關鍵。目前,鄱陽湖區大部分縣市處于工業化初期中段,能源需求大,但能源利用效率仍然低。依托湖區的新能源開發優勢,引進先進的能源科學技術,推動能源科技研發創新,努力形成更為低碳化的能源供給結構和更為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是能源科技創新模式的主要內涵。

2生產體系改進模式

最大程度地緩解工業發展和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發展的核心,改進生產體系是最為重要的著力點。鄱陽湖區工業化程度較低,工業發展模式尚未定型,因此生產體系改進阻力較小,工業發展可以發揮后發優勢。生產體系改進模式是指用集約型、資源能源循環利用型的新型生產體系取代傳統的“高投入,高產出”生產體系,實現清潔生產、集約生產和循環生產。

3產業結構優化模式

2010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實現生產總值5554.6億元,占全省的58.9%。江西省三次產業之比為12.8%:55.0%:32.2%,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特征。能源消費總量從2000年的2505×104t標煤增加到2010年的6354.9×104t標煤,比上年增長9.3%;其中,第二產業能源消耗量由2000年的1759.5×104t標煤增加到2010年的4757.89×104t標煤,在能源總消耗量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65%以上。江西產業能耗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還處于高能耗、低產出的經濟發展階段。產業是能源消耗的重要因素,是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的主體。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的重要途徑。產業結構優化模式的主要內涵在于:降低能源消耗大和污染排放多的產業比重,提高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小、污染較少的產業比重,可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質量,實現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發展目標。

4低碳消費驅動模式

低碳生活方式實質是倡導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消費方式。通過節約能源資源消耗,減少消費過程中的碳排放,最終實現減少環境污染和發展經濟的目的。鄱陽湖區倡導低碳消費的生活方式是和居民消費觀念的逐步改變同步進行的。低碳消費驅動模式既可促進湖區居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又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低碳消費驅動模式與人的觀念和行為緊密相關,只有居民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了,低碳生活方式的行為習慣養成了,低碳消費驅動模式才能發揮效用。

結論和討論

1優化能源供需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鄱陽湖區要逐步調整優化煤炭調入網絡結構,增加輸油輸氣管道的投資建設力度,發揮鐵路、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聯運作用,形成分工合作、高效暢通、較為完善和現代化的湖區能源綜合運輸系統。從能源安全和保護環境的視角看,發展低碳或無碳能源,促進能源供應的多樣化,是鄱陽湖區優化能源結構的必然選擇。

2發展新型生產體系,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改變傳統的“高投入,低產出”生產體系,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新型生產體系,可推進鄱陽湖區生產體系的低碳化。要選擇性接收和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規避資源利用大和環境破壞強的企業;重點優化第二產業內部結構,提升第三產業比重,形成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3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培育低碳產業群落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動力必須大力培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積極鼓勵企業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強節能減排技術的示范與推廣。湖區要借力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加強以高技術、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和良好創業氛圍的產業群為核心,先選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濱湖地區作為培育低碳產業群落的重點地區,積極引導低耗能、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企業在這里集聚,形成分工合理、相互聯系、空間集聚和具有競爭優勢的低碳產業群落。

4引導公眾綠色消費,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發展的必然趨勢要不斷調整鄱陽湖區居民消費結構,引導居民由高碳消費向低碳消費的轉變。鼓勵大眾選擇自行車、軌道交通、公共汽車等環保交通工具。此外,要建立健全綠色消費的激勵機制,加快完善有關稅收政策,盡快建立節能專項基金,通過征收碳稅和能源消費稅,提高能源使用成本,促進能源節約。

第2篇

一、構建區域低碳經濟模式的本質要求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各個國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減排目標,在節能減排過程中,區域行動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資源稟賦、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結構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各區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顯示出不同的區域特點,基于區域層面來探索低碳經濟發展路徑至關重要。

我國正處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時期,受我國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的制約,發展低碳經濟必須結合區域情況,改變經濟增長結構,減少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耗的依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促進區域經濟持續高效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依賴于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調整、低碳技術創新的支撐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的扶持。要實現低碳經濟在區域中的發展,必須要做到:以科學合理的規劃為指導,加強相應立法工作;發展低碳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引導企業進行低碳技術創新,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改善能源結構,提升固碳、減碳能力,加快區域經濟向低碳模式轉變。

二、區域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仍不理想

區域經濟中仍存在一產過重、二產脆弱、三產滯后現象,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的重化工業主導階段,能源消耗處于上升期,碳排放強度高。高能耗的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產業和服務業比重偏低。其中,電力熱力、金屬、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屬行業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業。

從區域情況來看,東北地區是我國最主要的重工業基地,東北重工業幾乎占全國的一半以上,該地區的煤炭、石油的大規模開采也是其重工業發展的基礎。中部地區工業化是為了適應東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鋼鐵等基礎原材料的需求,國家進一步加強了中部地帶的資源開發和基礎產業的發展,中國生產力布局主要集中在東中部兩塊地區,沿海地區在加強能源、鋼鐵、石油化工、機械制造、汽車、造船等重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了電子、家電、通信等新的工業部門和行業,在出口工業品的生產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把能源、原材料建設的重點放到中部,并積極做好進一步開發西部地帶的準備。中部地區作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腹地的屬性和以高能耗為主的產業結構特征導致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對較高,是節能減排的重點區域之一。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當前,我國能源資源結構表現為“富煤、缺油、少氣”,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難以改變。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高,致使經濟發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顯。

由于我國各區域之間的資源分布、經濟發展不均衡,各地區碳排放的差異較大。降低單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強度,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能源強度的變化直接影響該地區二氧化碳的排放。從能源消費強度來看,我國不同省區能源強度差異較大。能源強度排在前三位的均處于西部地區,分別是寧夏、貴州和青海;能源強度低、能源利用效率較高的則分別是北京、浙江、廣東省均處于東部地區。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費強度越低,同時單位GDP碳排放量越小。因此,能源強度較高的地區應該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關注能源的利用效率問題,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技術的應用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減緩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技術創新步伐緩慢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我國東部地區基礎創新實力雄厚,科技、人才資源較有優勢,而其他三個地區與東部相比創新能力較弱。重點是能源開發利用,第二產業等領域技術更新緩慢,產能落后,使得整個產業體系薄弱,加上傳統落后工藝在重點行業領域比重較高,落后工藝技術的大量存在和先進技術的嚴重缺失,使得未來幾十年內,基礎建設以及工業生產將維持高排放的特點,這也加大了減排壓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實現成本,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對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

(四)政策法規尚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煤炭法》、《電力法》、《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一系列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與低碳經濟需要的法律法規的出臺保證了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制環境,但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并不完善,同時現有的立法規定不夠詳細,缺乏足夠的操作性,加之由于中央到地方政策執行鏈條過長,執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導致執行效果不佳。

三、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與策略

(一)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產業體系

第一,發展低碳農業,轉變發展方式,走有機、生態、高效農業的新路子。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充分利用農業的剩余能量。因地制宜,優化區域布局,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建設專業化、規模化、有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第二,促進工業低碳化,根據區域發展實際,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并拉長產業鏈,加快構造節能環保型產業體系。東部地區應側重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新興技術進行傳統產業改造,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不斷降低經濟發展的能耗水平,切實推進低碳經濟發展。電力、熱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屬冶煉、非金屬制造等重工業行業要重點治理,限制高碳產業準入,積極發展低碳產業。

第三,積極發展服務業。通過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卓有成效地拉動國內多數欠發達地區實現城市經濟跨越式發展。從不同側面去分析,低碳經濟既是產業機構優化升級的要求,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標準。通過服務業的戰略發展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思路,也可以從一定層面緩解了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工業化前期工業增長與排放正相關的矛盾。

第四,構建低碳產業體系。低碳產業體系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節能建筑、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材料等等。

(二)推進節能減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一,源頭控制。推進節能減排重要的就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應結構,減少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大力發展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從源頭上解決能源環境問題。在消費前對煤炭進行低碳化和無碳化處理,減少燃燒過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過程控制。即在生產消費過程中,利用一系列技術手段,如引進先進技術、更新和改造落后生產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達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獲、封存和積極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開發以降低大氣中碳含量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術,以及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等。同時,還要大量植樹造林,增加碳匯。

(三)加快低碳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能否順利實現低碳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低碳技術創新。

低碳技術創新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技術引進;二是自主研發。技術研發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術,清潔能源技術,特別是其中的核心和關鍵技術,都需要很長的研發周期。因此,技術轉讓是目前發展低碳產業更適宜的方式。目前,國際社會為促進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研究、開發、示范推廣而訂立了國際技術協議,通過促進技術進步或者實施技術管制和激勵,達到溫室氣體減排的最終目標。各區域應立足自身情況,積極引進各種關鍵低碳技術,如大力創新用煤工藝、采用潔凈煤技術,具體包括加大清潔開采及原煤入洗比重,減少原煤輸出和直接燃燒;加快煤炭高效轉化技術開發,如煤基多聯產、先進燃燒、低碳產品合成等技術,降低煤炭消費強度,減少轉化過程中的污染排放;加大煤炭及煤基產品消費環節污染物排放控制與治理技術的研發,如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儲存,實現煤炭及煤基產品的清潔化利用;加快發展煤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處理和利用、煤層氣的開發及利用等技術。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應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低碳技術研發中心,從根本上改變低碳技術落后的現狀。

(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經濟發展政策

為保障低碳經濟在產業結構調整、能源利用以及技術創新上的實現,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制定專項規劃,提出低碳經濟的統計和考核指標,制定重點行業和部門的低碳發展規劃,限制高碳產業準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在能源效率上,要加強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內的各種法律法規的實施,同時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總體規劃及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專項規劃,完善“配額制”和“固定電價”等相關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狀況,加強可再生能源的供應。在技術創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術引進政策,同時政府應在財政稅收、金融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如對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研發和設備生產等給予稅收優惠支持,進一步完善投資環境,鼓勵企業走低碳發展之路。利用財政轉移支付、減免稅收等有效手段加強技術研發平臺建設,促進具有低碳經濟特征的前沿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搶占科技制高點,在節能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潔汽車等低碳技術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促進具有低碳經濟特征的新興產業群的發展,并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第3篇

1.低碳經濟的定義

關于低碳經濟有著非常多的定義,主流的定義是在在原有的技術方面以及生產的工藝管理方面進行創新,但是主要是不能夠增加能耗,依托于這種科技創新的方式來早日擺脫人類對于化石能源的依賴,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來減緩全球的氣候變暖的趨勢,使得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不再是一場零和游戲,而是雙方都可以兼顧到。低碳經濟中最為主要的就是可以利用盡可能低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即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式來達到高校的利用能源以及開發清潔能源的目的。

在人類未來的發展前景來看,需要維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來整體上達到經濟的發展以及環境的保護相互兼顧到的情況,低碳經濟在經濟發展方面具有以下的幾種優勢:第一就是這個問題并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問題,它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在后金融危機的時代低碳經濟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成為了各國經濟發展和人類共同的話題,得到了全人類的重視;第二就是低碳經濟考慮到在經濟發展中環境方面的因素所做出的犧牲,把環境方面的損耗也都計算在內了。

2.低碳經濟給我國的外貿出口中所帶來的改變

2.1減少了我國的外貿競爭力

我國近些年來的繁榮與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依靠巨大的人口紅利以及對于環境的無盡的破壞才得到今天的成果的,但是這種方式由于其破壞性以及不可持續性歷來受到詬病,再就是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在進出口貨物方面來加大了對于碳排放的控制,這些控制的手段主要就是通過對那些還沒有開始進行低碳減排的國家征收一定的碳關稅。這種方式使得其他的有關國家紛紛效仿,最后帶來的結果就是我國這樣的傳統制造業大國的出口競爭力下降了。與此同時我國的低碳制度都是從發達國家引入的,由于規則都是由于他們來制定的,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都造成了我國出口產品的成本的增加以及出口競爭力的下降,特別是我國的出口產品是主要還是以高碳的產品為主,產品的技術含量有待提高,這些情況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2.2碳關稅和綠色貿易的壁壘

對于碳關稅的收取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削弱我國的出口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而且各國之間所高筑的綠色壁壘也都會給我國的出口貿易帶來威脅。碳關稅的推出即很多的國家在國家的外貿進出口的貨物中會對那些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的產品來額外的征收一些其他的關稅,但是這樣一來的話對我國的大部分的出口貨物都會造成影響,本來我國主要從事的就是一些低端的制造業項目;綠色壁壘也是相同的意思,在綠色貿易的定義中,綠色貿易就是在進口的貨物中主要的用途是用于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這樣的一些國際的貿易行為,在這個交易的過程中來通過建立起一系列的技術標準來對這些國外的產品進行相應的限制和禁止的手段。由于我國的出口貨物中最主要的還是一些機電設備、紡織產品,這些物品不僅僅是技術附加值低而且也沒有多少的技術含量,這樣的物品是完全達不到發達國家的一些環境方面的標準的。

3.低碳經濟給我國帶來的機遇

3.1倒逼我國的產業結構進行轉型和升級

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的部分就是第二產業的發展,而且在出口貿易中也是由于低端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大,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主要也都是由于我國最近巨大的人口紅利以及對環境的破壞換來的。發展低碳貿易有利于我國經濟轉型到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制造業向低能耗方向發展;在另外的方面也都必須要推動我國的現代的服務業的發展,從這些方方面面的轉型升級來幫助我國傳統的對外貿易的低端制造業向著高端制造業發展。

3.2提高對外貿易的技術水平

低碳經濟就是在我國的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的指導下,來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贏的方式,通過對我國低碳產業的大力發展來推進我國的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的發展。我國本身作為發展中的國家,對外界的資源依賴較為強烈,并不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一些特點,為了重新獲得競爭力我國就必須要積極地推進企業的轉型升級,使用一些新的制造工藝來取代落后的生產方法,通過這種方式來對傳統的制造行業進行升級優化,使得以后的出口產品中可以有更多的高端制造品,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的質量和含金量。

3.3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工業發展走到新的階段上,與此同時也都對綠色發展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我們要積極地利用這次新一代同步發展的機會來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切實的參與到其中的方面去。自從我國本世紀初加入WTO組織以來,參與了一系列的國際貿易的制定與實施計劃,在新的經濟時代來臨之際,與其躲避不如積極地引入下一代的技術來進入到新的生產方式中去,完全的舍棄掉以往的模式,而且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去也可以更好的維護自身的各方面的利益,從而進一步的增強我國的實力。

4.對低碳經濟在我國發展的建議

4.1制定我國的低碳標準

由于這個低碳經濟正式開始實施并沒有很長的時間,所以與碳交易有關的內容目前來說還是處于空白地帶,目前的情況就是碳交易的市場規則以及相應的準入標準主要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這些現狀的存在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超級經濟大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除此之外政府的有關部門也都需要可以來加強對于我國的低碳產品的法律方面的保護。需要我們從法律上來制定完善的制度,完善低碳經濟的發展保障的機制,使其市場競爭中有法可依,規范市場。

4.2大力鼓勵我國低碳技術的發展

低碳技術的發展需要大力的財政支持,政府的有關部門也都需要可以來積極地對這種轉型升級進行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稅收上的鼓勵,以便可以為了以后的低碳經濟的發展來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根基。雖然我國的低碳經濟起步較晚,但是我們有關部門也需要來積極地用好后發優勢。與此同時也都要積極地鼓勵技術的原創,加大對于低碳技術的研發的力度,也要加大對于技術推廣的投資,積極地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為經濟效益。低碳經濟不僅僅是一項環保經濟方向的措施,與此同時它也代表了一種人類未來的發現,這也是我們的企業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便為企業帶來新的利益。

4.3積極地維護自身利益

面對新的低碳的經濟浪潮,我國的政府需要積極地出手進行應對,我國本身已經是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當然很有必要來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鑒于近些年來西方發達國家采取了更為隱蔽的綠色貿易壁壘的新方法來進行貿易保護。為了可以有效地應對這種狀況,我國政府的有關決策部門需要意識到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的重要性,幫助大家共同的提高適應低碳經濟的能力。這樣的應對措施才有助于我國的政府掌握在競爭中的主動性。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我國也要積極地應用新的規則來占據主動權,以便可以最大的維護自身的各方面的利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爽夜夜爽每晚高澡| 欧美日韩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凌凌漆国语| 2019中文字幕在线|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VA| 神宫寺奈绪jul055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韩国女主播| 国产视频福利在线| 国产精品成年片在线观看| AAA日本高清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黄网站|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本子库全彩无遮挡无翼乌触手|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片|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男人扒女人添高潮视频| 又粗又黑又大的吊av| 蜜桃成熟时2005|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欧美亚洲国产第一页草草| 国产精品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97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91华人在线视频| 天堂mv在线免费看| 一出一进一爽一粗一大视频免费的 | 最近中文字幕国语免费完整|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永久在线毛片免费观看|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97人人超碰caoprom| 西西www人体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无码制服丝袜无码| 国产久视频观看|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高清视| 亚洲大成色www永久网址|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