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藝術的審美本質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藝術;審美價值;比較;情感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8-0048-01
一、與自然科學相比,藝術審美價值理性的表現
自然科學同樣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但與藝術不同的是,自然科學這種形態不存在階級性,其可以為社會任何階層服務,而藝術則有明顯的階級之分,藝術是對世界的審美價值的改造和創造,其價值是屬于其所建立的經濟基礎之上的。藝術是人們的精神產品,是滿足社會精神消費的需要,薩特曾說過:“所有的精神產品本身都包含它們所確定的讀者的形象。”藝術的階層就可以從這句話當中表現出來。誠然,藝術審美價值存在著客觀性和功利性,審美價值的判斷受著認識價值和倫理價值的制約。
自然學科在形式上可以是主管和客觀的,但在內容描述對象上,必然是客觀的,自然科學是對客觀世界的解釋,而藝術則不同,其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可以根據創作者自身的意念來表現,藝術家可以將主觀因素滲透到作品中,例如地理藝術家馬薩斯·梅里安曾經創作過一幅描繪巴黎圣母院的風景畫,他并沒有按照現實中的巴黎圣母院來描述,而是加入了自身的主觀意向,描述出了自己心中的巴黎圣母院。這幅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從而自然科學與藝術審美價值理性的區別在于,藝術創作對象包括主體因素,但自然科學中只有客觀因素,沒有主體因素參與。
二、藝術審美價值與哲學社會科學的差別
哲學社會科學屬于對人類自身認識活動的研究,與藝術這種形態相比,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更大的理性,其主要是研究人與社會的精神層面,考察人和社會生活的精神活動,而藝術則是把其作為實踐對象來掌握。簡而言之,哲學社會科學強調的是人們對世界與社會的理性認識,其目的在于認識人與社會的活動,沒有任何情感或者 欲望等主觀因素的參與,而藝術這種表現形式則恰恰相反,藝術審美價值表現在情感與意志上,藝術作品是創作者對于審美反應想象的改變和創造,其主要表現的是情感價值理性,反映的可以是現實的世界,也可以是可能的世界,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則是現實的世界。
與哲學社會科學相比,藝術的審美價值表現在自身情感參與的感性上,藝術審美功能表現在藝術作品的感染性,藝術作品能夠給予欣賞者情感上的滿足,能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藝術作為對美的事物的表現,不受社會客觀的事實的制約,不受邏輯限制,因此,人們在藝術的世界里感受到的不是實體而是內心的情感。情感是藝術與哲學社會科學的最大差異。另外,哲學社會科學與藝術還表現在一般性和具體性,藝術的表現主要是把情感與事物作為一個整體,通過對整體的表現反映出創作者的內心情感,引起受眾的共鳴,但哲學社會科學則是從各個點入手,重視對規律的研究。
三、藝術本質審美價值與倫理道德的區別
倫理道德是善惡標準,是非觀念,其對象主要是那些用社會輿論以及信念來評價人和社會現象,倫理道德用原則與規范來批判與激勵社會道德行為,而藝術反應的范圍則廣泛的多,人與社會各種事物都能夠成為藝術表現形式的載體,并且,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藝術注重的是形象的思維,主觀的意向,而倫理道德則是靠信念道德觀念來反應,這也是倫理道德和藝術的最大區別所在。
誠然,藝術與倫理道德的最終表現對象都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世界,反應的最終目的都是現實善惡美丑,但道德倫理更為注重的是“倫理”,注重的是一個“理”字,道德觀念始終伴隨,而藝術則沒有“理”可言,藝術的本質是審美反應和創造,藝術具有審美的價值與觀念,而道德倫理則主要表現的是社會批判性和歌德性質。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藝術的審美價值理性與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倫理道德相比較,藝術最終的審美價值是具有很大部分的自主性的,但同時也存在著客觀性和功利性,藝術創作的直接目的是生產出滿足社會精神需要的藝術作品,其目的是滿足人與社會的審美價值需求,但藝術不一定能帶來實質的物質成果,其主要是精神世界的表現。
藝術作品是對社會活動形態的改造和創造,其講究的是藝術性,這些是自然科學、倫理哲學社會科學與宗教倫理道德所沒有的,因此,與其他相比,藝術審美價值理性的最大特點表現在“藝術性”這三個字上,藝術價值的體現,是人與社會精神的體現,是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世界的審美反映。
參考文獻:
[1]石海濱.從比較視角看藝術本質審美價值理性[J].湖南社會科學,2005,5.
關鍵詞:西方古典合唱;審美本質;中國合唱藝術發展;啟示
合唱藝術是一種群體藝術,是不同音色、不同音高、不同旋律之間相互協調后形成的一種音樂表現形式。
西方古典合唱藝術的起源與宗教祭祀活動密切相關。東歐希臘文化中,合唱最早出現在古希臘的神話之中,據說宙斯之子狄俄尼索斯因善于釀酒,被古希臘人成為酒神。在祭祀酒神的活動中,古希臘人都要精心打扮,喝著葡萄酒、唱著酒神頌,來敬拜和祭奠他。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合唱藝術與基督教的禮拜息息相關。在禮拜中,教會有專門的唱詩班的帶領眾信徒唱歌贊美神,在這個過程中,合唱的雛形得以被發現。后來,經過眾多合唱家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探索,使得西方古典合唱藝術不斷發展,逐漸有了自己獨特的審美。
1 西方古典合唱的審美本質
古典藝術中,普遍存在著和諧、崇高、悲劇、優美等特征。西方古典合唱作為古典藝術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也具有這些審美特征,然而西方古典合唱的起源,又決定了它審美的本質是“和諧”“崇高”。
1.1 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和諧美
在審美學中,“和諧”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多樣統一”的和諧,另一方面是“對立統一”的和諧。在西方古典合唱中,這兩個方面相互存在互相補充,使整個古典合唱達到整體上的和諧。
1.1.1 多樣統一的和諧
多樣統一的和諧,也稱為和弦縱向結構的和諧,主要體現在各個聲部在音和旋律中等和聲結構中達到和諧,這種和諧通常是以音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1)音與音之間的和諧。音與音之間的和諧,實際上就是“音程”關系的和諧。在合唱中,依據人的聽覺感受到的聲音的音程狀況,可以將音程分為協和音程和不協和音程。
協和音程每一種音程的高低組合起來之后能夠詩人心情平靜舒暢,樂聲雖高低不同,但總體上給人一種和諧統一的美感。例如在合唱中,純一度和在一定程度上幾乎完全合一的八度,這兩種音程會讓人產生空靈飄渺的感覺,這是滲透進人類心靈的組合,是極完全協和音程;而純四度和純五度在合唱中,聲音融合在一起,同樣沁人心脾,它們就屬于完全協和音程;還有大小三度以及大小六度,它們雖然不是特別融合,但是能夠使整個合唱曲變得豐滿有內涵,這種就是不完全協和音程。
不協和音程顧名思義就是聲音的音程組合過于不協調,甚至刺耳。不協和音程經常讓人們產生煩躁、苦悶、討厭等情緒,這些情緒直接影響著整個合唱的觀賞質量。在音程中,大小二度、七度以及各種增減音程基本都屬于不協和音程。
在西方古典合唱中,音的和諧尤為重要。甚至在西方社會早期,就已經有人專門研究“協和音程”,例如在西方封建社會晚期以及拜占庭帝國所寫的音程理論之中,就清楚地將四度和五度音程分別歸為諧音和附唱。在西方古典合唱中,音與音之間的和諧是合唱最基本的審美要求。
(2)演唱者聲音的和諧。在合唱中,樂音和樂音自身情感的傳遞都要通過演唱者來完成,所以演唱者聲音的和諧對于整個合唱的成功尤為重要。這里的和諧一般指的是演唱者的音樂功底,比如聲音的平穩、圓潤、有感情、不抖動等等。這種和諧感是觀眾用視覺和聽覺共同感知的,所以更為直接。
1.1.2 對立統一的和諧
對立統一的和諧,一般是指樂曲中橫向的和聲的和諧。而對立統一主要針對的是協和和弦和不協和和弦之間。
不協和和弦、協和和弦,這兩者之間本身是對立的關系。單純的不協和和弦由于其樂音極度刺激人的聽覺神經,如果用到合唱中,會使整個合唱在質量上大打折扣,同時也毫無美感而言。而協和的和弦能夠安靜人們躁動的心,陶冶人的情操,用到合唱中,提高合唱質量的同時,也傳遞著音樂自身的美感和情緒。
“統一”幾乎是世間一切事物的發展趨勢,協和和弦和不協和和弦也不例外。要實現和聲的和諧,就必須使不協和弦與和協和和弦在樂曲中相互轉化,之后達到“和諧”。這種方式在樂曲中很常見,可能夠體現出兩者的統一。
西方古典合唱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離不開和聲。因為在原始的樂音中,音程的結構大都是一音對一音,隨著音樂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用拉長或者持續音符等方法,是的聲部的作用更加重要。之后,各個聲部之間會一句音樂的節奏而相互穿插互補,這就形成了多聲部,即和聲。合唱本身是多聲部音樂,它基本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和聲的一種表現形式。
多樣統一的和諧和對立統一的和諧,是西方古典合唱中不同的和諧之美的表現,也是這種兼有縱向和橫向的全面的雙重的和諧,促使西方古典合唱成為人類音樂的瑰寶。
1.2 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崇高美
1.2.1 創作目的的崇高
西方古典合唱起源于宗祭祀活動,多以它們的創作經常是為了歌頌或者祭拜神明的。在古希臘戲劇中,合唱一直是其主要的舞臺表現藝術。而古希臘的戲劇經常是根據希臘神話或者傳說創作的,并且在這些創作中,悲劇的藝術成就是最高的。這兩個方面基本都是崇高的嚴肅的,所以作為戲劇感情傳達載體的合唱,同樣也是嚴肅的崇高的。
與此同時,基督教中的合唱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贊美神。比如四聲部《Ave verum corpus6》這首合唱曲是文藝復興時期伯德的代表作,但它隸屬于基督教圣餐儀式中的歌曲。宗教本身帶有的嚴肅崇高性,自然而言會感染伯德的創作,使整個合唱曲顯得莊嚴崇高。
1.2.2 所表達的審美情趣的崇高
西方古典合唱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向世人所傳達的思想和情感是真摯的坦誠的,并且能夠揭示相關的人生哲理和社會概況。引導聽眾看清這些問題,同時能夠透徹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時刻保持清醒的狀態。這種崇高在古希臘戲劇的歌隊合唱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比如索福克羅斯的《俄狄浦斯王》。這是一個關于命運的悲劇,通過當時的歌隊的合唱表演,向人們傳達的是命運之事,這是作者對生命的感悟,也是崇高審美情趣的表現。
西方古典合唱中中和諧和崇高的美,是其一直延續至今的法寶,也是整個西方合唱藝術發展的基石。相比之下,中國合唱藝術的發展就有些差強人意。
2 中國合唱藝術的發展狀況
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合唱藝術發源于夏商時代,至于其準確性,尚有待考證。可中國現代的合唱藝術卻是在19世紀西學東漸時期發展起來的。如今經過約兩個世紀的發展,中國的合唱藝術隨著經濟和文化的商業化,漸漸失卻其本質。
2.1 作品不能與時俱進
合唱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作品。然而近幾年來,由于流行音樂風靡世界,專業院校中愿意從事合唱事業的人才越來越少,直接影響了合唱作品的創作。回想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無非就是《黃河大合唱》、《茉莉花》、改編的《聽媽媽將過去的故事》等。除此之外,能夠引起眾人興趣作品屈指可數。作品不能與時俱進,是造成整個中國合唱藝術發展滯后的重要因素。
2.2 對合唱抱有嚴重的功利心
當前,中國各高校、各電視臺中或多或少都會有合唱比賽,這些比賽在宣傳合唱藝術的同時,也摧毀了它。人們參加合唱比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能獲得獎品、能為自己帶來人氣、能使自己更加有名氣,這些都是將合唱作為一種工具,或者一種手段,借此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功利心使得整個合唱藝術界魚龍混雜,有人達到目的之后直接轉行,導致合唱隊的人數缺乏,整個合唱事業發展艱難。
2.3 缺少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的合唱藝術來源于西方,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然而,西方文化的沖擊,使得合唱藝術中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日趨減少。這是整個中國合唱藝術的悲哀,念此令人痛徹心扉。
面對中國合唱藝術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要尋根溯源,找到合唱藝術的本來面目,幫助中國合唱藝術發展,而這個根就是西方古典合唱藝術。
3 西方古典合唱對中國合唱藝術發展的啟示
西方古典合唱從創作到整個演出都透漏著和諧崇高的美,所以中國的合唱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也要注重四點:一是要創作具有崇高精神的和諧的合唱作品,這是整個合唱藝術發展的前提;二是在演出的過程中,合唱隊的成員們要盡量通過聲音極其自己的肢體語言,將崇高和諧的美體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通常能夠直接通過視覺和聽覺感受到這個合唱營造的氛圍;三是要充分尊重和重視合唱藝術,尤其是已經投身合唱中的人,應該純粹地忠于合唱本身,而不是功利性地利用它;四是重要的也是最能促進中國合唱藝術發展的因素,即在合唱藝術中加入中國元素,中國有深厚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能夠為中國合唱藝術的發展創造堅實的基礎。
合唱藝術本身不僅是藝術,也是群體凝聚力的象征,中國的合唱藝術之路還很長,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和參與,我們期望中國的合唱藝術將來能在世界中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田曉寶.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和諧”及其審美本質[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2(2):394.
[2] 華山.我國合唱藝術的發展現狀與問題解析――從合唱比賽的繁榮說起[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0(3):5860.
[3] 田曉寶.西方古典合唱中“和諧”的審美形態[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3):151154.
[4] 田曉寶.論西方古典合唱藝術的和諧和崇高美學特征[D].華中師范大學,2007.
關鍵詞:城市公共藝術;藝術本質;公共藝術本質;發展;城市藝術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公共藝術成為設計藝術界關注的重要問題。但公共藝術如何定位,公共藝術的邊界如何厘清,公共藝術如何發展,目前還缺乏確定性。解析城市公共藝術的本質,從藝術的本質屬性的規律上探尋城市公共藝術的實踐發展路徑。
1藝術的本質
研究城市公共藝術,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藝術,藝術的本質是什么。《辭海》中藝術的定義是“人類以情感和想象作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互相對象化。”在英語中藝術(Art)的本意是“人工造作”。按照美的性質,美分為現實美與藝術美兩類,[1]從美的性質看,藝術美獨立于現實美,獨立于自然世界的美,體現于人的物質創造與精神創造。關于藝術的本質,李心峰先生在其文章“再論從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看藝術的本質”中這樣論述:“藝術是社會生活的本質的反映;藝術是一種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是生產的一種特殊形態,是一種實踐形式,是一種精神生產;藝術具有審美特征;藝術具有強烈的情感特征;藝術具有突出的想象的特征”。[2]結合藝術定義及藝術本質的描述,體現出藝術是人類智慧充滿想象力的創造物,反映對象是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客觀世界,體現人的思想、政治、社會、生活的審美需求,在人的情感體驗中得到價值實現,藝術美的本質獨立于自然世界體現人自身創造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藝術的本質是關注于人文的物質與精神的審美體驗。
2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解析
公共藝術是公眾的藝術或社會的藝術,它存在于公共空間并服務于公眾,體現了公共空間中文化開放、共享、交流的一種生活價值。[3]城市是人類社會權力和歷史文化形成的一種最大限度的匯合體,具有人類社會的效能和實際意義,集中展現人類文明的全部重要含義,[4]是結合人本身的社會與文化聚落,是最復雜的人文物質與精神體系,是人造物的聚集體,是人與人造物關系的聚集體,這說明城市本身具有藝術的本質屬性,它的本質特征體現在物質性、精神性、審美性、情感性、創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場所性、發展性,體現在城市的整體環境中。
2.1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物質性
藝術是人類的有意思的全面的生產活動的一種,馬克思認為“藝術”是生產活動的一種特殊方式,并受生產普遍規律的支配。[5]生產普遍規律支配生產活動離不物質載體,藝術的生產同樣離不開物質載體,這說明藝術本質的物質性。城市更突出的體現著其藝術本質的物質性,首先城市是人類社會最復雜的物質體系,這個復雜的物質體系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體現著包括審美在內的各種功能訴求。建筑是城市最主要的構成要素,是典型的城市藝術本質物質性的的范例,因為建筑是人們的居住、情感、審美、有機融合的物質載體,黑格爾曾說建筑是藝術史的起點。
2.2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精神性
在城市的人造物環境中客觀物質是主觀的精神載體,沒有物質何談精神,城市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具有不可分性,因為人們在各種生產活動中,都會投入情感,都會依照人的審美經驗創造,精神生活是人性的本質需求。城市公共藝術創作是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精神財富創造,其價值體現在城市公共藝術的審美體驗程中,典型的藝術形式包括城市雕塑、城市壁畫、城市媒體、城市地景、城市園藝等。
2.3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審美性
從藝術的本質上講,美與審美是其本質屬性,這種本質屬性具有廣泛性,廣泛于人化物質與精神世界構成的社會中,所以作為集中體現人化的物質與精神的現代城市,其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生活設施等一定具有審美的規定性,審美已經成為城市的重要屬性,城市的各種特質載體都力求以美的規律存在,甚至城市本身可能成為完整的藝術品。例如:云南大理古城的、麗江古城等都呈現完整的藝術性(圖1)。城市的藝術美是藝術現實審美屬性的具體表現,它既是審美對象,也是藝術創造的對象,其規律不僅關注城市內在的本質,還應關注其外在的現象、形式、個性。例如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歷史博物館整體景觀環境,具有強烈的藝術審美個性。(圖2)
2.4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情感性
城市藝術是公眾審美的媒介,凝聚著市民的情感,體現著大眾的參與性。[6]所謂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里形式。一切藝術都是情感的藝術,沒有情感也就沒有藝術,[7]城市的藝術也無例外,城市作為人與社會的聚集地,其無論居所、環境,作為應用對象,都與人時刻產生情感信息的交流,貫穿于人們生活的審美過程,也貫穿于人們的藝術創造即城市的建設中。這種情感反映在城市藝術的美感中,這種美感是同城市的歷史、文化、形象、生態、環境等有機聯系在一起,例如廣東的岐江公園是一個舊船廠的改造,體現著歷史、文化、形象、生態、環境的有機聯系,體現著人們的懷舊情感,文化情感,自然情感。(圖3)凝聚在環境場所、建筑、交通路徑、景觀設施、城市媒體的具體應用中。例如:大連星海廣場足跡浮雕《路》,由1000個大連市民踩出,體現著近一百年的城市發展歷程充分融合市民的城市情感。
2.5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公共性
城市的公共性代表了城市的本質,城市的公共性規定著城市藝術的公共性,城市藝術的公共性是城市藝術的本質特征,是人們對現代城市空間環境的基本訴求,甚至越來越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人們在廣場、公園等場所唱歌跳舞,觀賞城市的歷史、文化、生態景觀,在優美的城市環境中休閑等。人們希望在公共空間的藝術環境中交流,享受公共之美。城市的外在藝術形式的審美活動貫穿于城市環境的時空中,貫穿于人們的情感愉悅中,貫穿于人們的生活中,無論其應用功能的物權歸屬如何,都絲毫不影響城市藝術的公共精神的感性表征。例如:城市的建筑一般具有明確的權屬性,但其外在的形式、尺度、構造、材質、色彩的藝術屬性是公共的,并參與到人們的審美活動中。
2.6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生活性
藝術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他同時反映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在哲學中,藝術本身即表現為經濟基礎同時也表現為上層建筑。城市的藝術本質的生活性,同樣反映著城市作為經濟基礎的物質性,又同樣反映著作為上層建筑的精神性,反映在城市生活之中。生活是指人為生存而進行的一切社會活動,這些社會活動離不開各種不同的城市環境;離不開各種不同的城市建筑;離不開各種不同的生活工具;離不開各種不同的工作對象;離不開各種不同的情感……這些環境、建筑、工具、工作對象、情感……都在城市公共藝術的范疇,這表明城市生活本身對藝術有強烈的訴求,缺少美缺少藝術的城市生活是無法想象的,生活的藝術性是現代城市的本質追求。任何城市公共藝術都與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建筑、設施、街區、生態。
2.7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場所性
城市藝術是復雜的系統綜合,從系統的認識來看,城市藝術具有復雜的層次性,從城市空間構成上看,城市由路徑、邊界、區域、節點、標志構成。場所指城市空間中或大或小的區域,場所性就是指區域的典型特征作為特征組被意向和識別,城市藝術本質的場所性就是指城市區域機理、空間、形式、細部、標志、地形、材料、樣式、裝飾、色彩、輪廓等的典型特征。[8]例如:上海的新天地,其建筑形式、空間構成、建筑細部裝飾、區域功能、機理色彩、環境設施、藝術小品等都具有明確的的典型特征。城市藝術的場所性是其本質屬性,一個城市由不同的相對獨立的場所特征構成,這些不同的特征使城市藝術豐富起來,形成層次豐富的審美體驗。
2.8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政治性
按照馬克思哲學理論,作為上層建筑最高形式的政治,對藝術的影響是肯定的,通過政治,經濟基礎影響藝術,通過政治,藝術作用于經濟基礎。城市作為最復雜最系統的社會載體,其藝術本質的政治性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①.城市發展的歷史文化。例如由著名建筑大師張金秋先生設計的中華黃帝陵建筑,充分體現了公共藝術的政治性(圖5)。②.城市公共空間的紀念性景觀。例如:美國華盛頓的越戰紀念景觀,以V字形的下沉通道,兩面黑色的大理石墻面鐫刻著死難者的姓名,具有深刻的紀念意義(圖5)。③城市發展的進程中。封建社會的城市規劃體現著皇權,現代城市規劃體現著民主社會人性的關懷,體現著全面的為社會為市民服務。
2.9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創新性
城市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態,連接著精神與物質;審美與情感;哲學與科技,其創新首先是藝術觀念與方法的創新,其次是結合科學技術的創新,再次藝術本身的改變。藝術觀念的創新使公共藝術由紀念性、敘事性、唯美性、裝飾性發展為功能性、多元性、綜合性。公共藝術的形式也由原來的雕塑、壁畫、發展到城市建筑、城市街區、城市生態、城市設施、城市媒體。創新連接著思想、科技和藝術,創新包括了內涵、形式和應用,創新的成果表現在城市公共藝術的現象中。
3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的思考
藝術本質的追問是一個直接關系人的存在意義的永無止境的求索過程,不斷出發和上路,不斷開顯新境界,[9]這說明藝術本質的發展性。城市藝術作為藝術的種類,其本質表現為藝術的和規律性。城市藝術的發展性表現為藝術本質規律發展的繼承性、時代性、創新性。繼承是城市藝術發展的前提,沒有繼承就談不上發展,首先沒有繼承藝術就失去了發展的坐標,其次藝術植根于人類社會,植根于種族文化,社會、文化的差異性是藝術差異性的基礎和前提,差異性和個性又是藝術的生命,沒有繼承就沒有文化的差異性。例如:蘇州的水鄉古城,北京城的四合院建筑都是文化繼承的典型例證。法國著名文藝理論家伊波利特•阿道爾夫•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揭示藝術發展的原因說:“藝術是由時代精神和風俗所決定的。”[10]這說明藝術的發展是與時代聯系在一起的,藝術作為上層建筑成為經濟基礎的直接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經濟就有與之相應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創新是城市藝術發展的生命,是其發展的必然。創新使藝術越來越趨向科技化,數字媒體、網絡媒體、體驗藝術、互動技術、全息技術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到城市公共藝術中,例如位于芝加哥千禧公園互動趣味的皇冠噴泉就是信息科技運用于城市公共藝術的典型案例。(圖6)城市公共藝術“公共性”是相對的,相對于室內空間,建筑是公共的,相對于建筑,學校、機關、居住區、工廠等功能區域是公共的,相對于學校、機關、居住區、工廠等,城市的街道、廣場、交通站、公園等是公共的,這說明相對于私密的公共性的邊界具有動態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使城市公共藝術呈現布局的廣泛性,這種廣泛性使城市本身成為藝術品,這與相對與環境的非藝術的城市公共藝術本身形成矛盾,解決這個矛盾須充實城市公共藝術的內涵,使其從與環境的相對性走向與環境的融合性,從原來的藝術現象性走向城市審美的系統性,使其既關注藝術的物質性又關注藝術的精神性;既關注藝術的審美性又關注藝術的情感性;既關注藝術的創造性又關注藝術的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場所性。使其發展呈現系統性、層次性、多元性的趨勢,融入到城市的職能,融入市民的生活,融入城市的整體審美環境中,融入到人們的民族情感、文化情感、歷史情感、人性關懷、公眾參與中,這遠遠超越了原本對立與環境的審美性、情感性、精神性。審美體驗發展成為生態與城市的體驗;大地藝術的體驗;環境與場所的體驗;城市形態及建筑形態的體驗;城市文脈的體驗;社會文化的體驗;生活自身體驗,城市成為以美的規律建造的藝術品,生活本身變成了城市藝術活動的部分,這時城市公共藝術的概念就失去意義,取而代之的是城市藝術概念、范疇和內涵。
4結語
城市公共藝術的本質表現為物質性、精神性、審美性、情感性、創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場所性、創新性,從城市公共藝術的內涵發展來看,城市公共藝術越來越呈現系統性、層次性、多元性,從與環境的對立發展成為與環境的融合,體現于城市的整體空間布局,建筑形態,城市文脈,社會文化,生活體驗的整體過程中,城市公共藝術的概念越來越模糊,以至于沒有了確切的形式定義被淹沒在城市藝術的中,發展成為城市藝術。
作者:李正軍 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柯漢琳.美的形態學[M].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43
[2]李心峰.再論從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看藝術的本質.文藝爭鳴[J].1991年第6期:15-44.
[3]宋薇.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文藝評論[J],2006,6:92
[4]劉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1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四十二卷,121頁.
[6]王葆華、楊豪中、張斌.淺談城市公共藝術的美學價值[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9月第41卷,第5期:171頁.
[7]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79頁
[8]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51頁
[9].鐘華.追問藝術本質的方式之誤[J].學術月刊,2007年12月第39卷: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