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生態旅游資源的特征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神農架區域概況
(一)地理位置及概況
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湖北西部邊陲,地處陜西、四川、重慶三省市交界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保護區總面積達七萬多平方公里,擁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生態旅游資源,2012年神農架生態旅游區由國家旅游局授予國家5A級旅游景區,現有神農頂、天燕原始生態、香溪源、玉泉河四個旅游區。
(二)動、植物資源
神農架因其地理位置獨特,形成了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是我國僅有的幾大原始森林之一,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享有"物種基因庫"、"天然動物園"、"綠色寶庫"等美譽。
1.動物資源: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內有動物1000多種,包括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獸、魚、鳥、昆蟲等,其中金絲猴、華南虎、金錢豹、白鸛、白蛇、大鴇等73種珍稀野生動物受國家級的重點保護。
2.植物資源:現已初步查明有3700多種植物,其中蕨類植物有200余種,裸子植物有30余種,真菌、地衣共927種;其桐、光葉珙桐,連香樹等76種植物受國家重點保護。
二、神農架生態旅游資源評價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對神農架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它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將復雜的決策系統層次化,通過逐層比較各種關聯因素的重要性來為分析以及最終確定資源評價權重提供定量的依據。
層次分析法(AHP)一般有四個步驟:①確定目標和評價因素,建立層次結構模型;②構造判斷矩陣;③層次單排序和層次總排序;④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本文結合相關國家和行業標準、前人對森林類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研究及神農架生態旅游資源的特殊性構建了三個層次的評價結構模型,第一層為目標層A,即神農架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第二層為準則層B,包括:資源條件、環境質量、開發建設條件;第三層為指標層包括具體的16個指標(如表1所示)。
構造判斷矩陣。構造判斷矩陣是運用1-9標度法將同一層中的各個指標相對于上一層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形式如下所示:
假定因素A表示目標,因素Bi表示目標的評價指標(i=1、2、3、…、n),則將B中的指標兩兩比較,即可構成比較判斷矩陣(如表2所示):
層次排序。評價指標的權重通過主觀判斷法和專家打分法相結合,統計來自十堰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五位老師和在神農架工作的五位職工打分的平均值,并以此為依據對每個指標進行相對重要性評定,建立比較判斷矩陣,利用方根法求出該矩陣的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并歸一化即可得到每個指標的權重值,計算步驟如下。
步驟一:將比較判斷矩陣的每一行元素相乘,所的乘積進行n次方根,得到特征向量:
(i、j=1、2、3、…、n)
步驟二:將所得向量進行歸一化處理,,滿足,即可得到各層次中各個指標的權重值,w=(w1,w1,w1,…,wn)T;
步驟三:計算出各個比較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
本文4個判斷矩陣的計算結果如下:
矩陣A的最大特征值λmax=3.0658,特征向量WA={0.7325,0.0833,0.1932}
矩陣B1的最大特征值λmax=6.4607,特征向量WB1={0.4973,0.1321,0.1806,0.0485,0.0485,0.0931}
矩陣B2的最大特征值λmax=5.4018,特征向量WB2={0.4903,0.2507,0.1644,0.0620,0.0326}
矩陣B3的最大特征值λmax=5.3607,特征向量WB3={0.3633,0.1000,0.3442,0.1462,0.0463},所得的層次單排序結果見表1,利用層次單排序中準則層和指標層的權重即可計算出所有指標的權重得到層次總排序(如表4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準則層中,生態旅游資源價值的權重最高,這表明對于神農架來說生態旅游資源的價值是決定其資源質量的重要因素,在指標層中,資源的奇特度、規模和知名度權重排在前三位,說明生態旅游更注重資源本身,神農架良好的生態景觀和自然環境是吸引游客的關鍵因素,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更應該保護生態環境,這樣神農架的生態旅游才能可持續發展,一致性檢驗。為了保證結果的科學性和說服力,需要計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檢驗其一致性,并滿足隨機一致性比率CR
第一步:計算一般一致性指標:
其中
第二步:查表確定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如表5所示)
第三步:計算隨機一致性比率:CI=CI/RI,當CR
計算得矩陣A的CI=0.0392,RI=0.58,CR=0.0567
(二)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生態旅游資源的特點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確定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評分標準體系,并根據神農架的實際情況與調查結果對各項指標賦分,綜合評價公式為(i、j=1、2、3、…、n),其中E為生態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得分;Qi為第i個指標的權重;Pi為第i個指標的評分;n為評價指標的數量,評價結果如表6所示。
計算結果表明:神農架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的最終得分為9.13分,說明神農架的生態旅游資源質量好,發展生態旅游的潛力大。其中,資源奇特度的得分最高,神農架既是國家自然保護區又是國家地質公園,而且擁有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唯一保持完好的亞熱帶森林系統,其生態旅游資源不僅是世界級的而且是壟斷的,但是神農架的知名度得分卻較低,這是因為神農架開發時間較晚,沒有重視品牌營銷,提升知名度,導致其旅游發展與資源品位不相稱,神農架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拓展宣傳渠道,提高市場競爭力;還可以看到,神農架的交通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得分都相對較低,神農架境內的旅游線路以公路為主,但公路等級較低,路況不佳,景區沒有配備觀光游覽車并且景區的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專業的解說系統,這些問題都制約著神農架生態旅游的發展,今后,神農架應第一,改善交通道路狀況,建立覆蓋整個景區的公路網;第二,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第三,建立科學合理的景區解說服務系統和信息系統。
三、結語
生態旅游是不同于大眾化旅游的一種保護環境的持續發展模式[1],它是從生態學的理論出發,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強調資源保護,維持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提高資源和環境的管理水平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生態旅游資源是生態旅游開發的重要基礎,資源的開發潛力直接影響到一個地區是否適合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因此,科學評價生態旅游資源,對生態旅游開發規劃有重要意義。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進行了研究,周文麗依據生態旅游資源特征,運用特爾菲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構建了生態旅游資源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指標測度及評判方法[2],邱云美基于價值工程法對浙江麗水生態旅游資源各評價因素和因子的重要性進行分析[3]。
本文以重慶市為研究對象,采用價值工程法對重慶市部分景區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定性和定量綜合評價,為重慶市未來的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合理性對策與建議。
1 重慶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體系構建
根據生態旅游的特征,結合《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4]等相關評價標準,我們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選取資源價值條件,生態環境條件,旅游開發條件三種重要因素進行指標體系構建,其他影響因素忽略不計。其中資源價值條件包括資源種類與規模等6個評價因子,生態環境條件包括地質地貌等5各評價因子,旅游開發條件包括客源市場4個評價因子,如圖1所示。
2 生態旅游資源價值工程模型
2.1 價值工程方法介紹
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簡稱VE)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一種現代管理方法,又稱價值管理[5]。將價值工程法的原理應用到生態旅游資源評價中,有利于旅游地規劃與發展的資金的合理利用,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達到最優化的,同時還是一種側重旅游資源功能的定量化評價方法。價值工程中的“價值”是指某地旅游資源所具有的功能價值與旅游發展應具備條件的相對關系,作為一種評價旅游資源價值的尺度,用價值系數公式來定量化比較[3]:
式中,V為價值系數,即旅游資源功能和價值之比。F為功能,即旅游資源所具有的用途;C是旅游資源的成本。
如果價值系數值為1,即資源因子正好滿足生態旅游開發條件,功能與價值平衡;如果價值系數大于1,則說明資源因子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優勢資源,開發潛力較大,功能大于價值;若價值系數小于1,表示該資源因子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劣勢資源,有待進一步完善,功能小于價值。
2.2 價值工程法基本流程
價值工程法的一般程序如下:
①首先,對影響生態旅游資源的因素進行分解,建立生態旅游資源價值評價體系;②對各項因素的分解因子在生態旅游資源價值中的重要性進行模糊打分,各因子按照不同等級打分,將各因子得分匯總,得出每一類影響因素的重要性;③計算各因子的功能評分系數和標準分數。公式如下[6]功能評價系數=某類因素得分/各類因素得分之和各類因素的標準分數=功能評價系數×100;④最后,將計算的標準分按比重分配給每個因子,從而得到各因子的標準得分。進一步對該地區生態旅游資源的功能進行評價。
2.3 重慶市主要生態旅游景區生態旅游資源評價分析
對上述構建的基于價值工程法的評價體系,我們選取五個重慶主要生態旅游景點,有針對性的設計了生態旅游資源評價調查問卷,面向專家、普通游客進行問卷發放,共發放問卷200份,其中有效問卷181份。問卷中采用模糊計分的方法,各因子按照“極好”、“好”、“較好”、“一般”、“差”劃分5個級別分別賦予8-10、6-8、4-6、2-4、0-2的分值,然后根據各因子得分和權重,得到旅游區綜合評價得分。
景點1:武隆喀斯特旅游區(天生三橋、仙女山、芙蓉洞);景點2:酉陽桃花源景區;景點3:南川區金佛山景區;景點4:江北區鐵山坪森林公園;景點5:長壽區長壽湖景區。
通過價值系數分析,重慶生態旅游資源價值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關鍵詞:生態旅游資源;分類;反思;構建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1-0069-02
伴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大眾旅游給各國帶來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生態旅游這一代表人類時代潮流的旅游類型,給社會上熱衷于旅游活動者和旅游從業者帶來了拯救、保護自身健康和周圍環境的厚望[1],備受各國民眾的喜愛,現已成為世界各國旅游業發展的主要路徑之一。生態旅游的迅猛發展不僅帶來了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完美統一,而且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充分認識到生態旅游資源不僅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基礎,而且是生態旅游發展的生命線,更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我國“五位一體”的社會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對生態旅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考空間,生態旅游資源作為生態文明的組成部分,是時展必須面對的研究新課題。
一、生態旅游的產生
生態旅游的產生有著極其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它和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人類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環境保護運動的深入開展、傳統大眾旅游業的生態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態旅游(ecotourism)這一專業名詞是1983年由貝洛斯?拉斯卡瑞(Ceballos―Lascurain.H)首次使用的。這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特別顧問在他1987年撰寫的《生態旅游之未來》一文中明確提出生態旅游這一全新概念,隨后引起全球廣泛反響,各國都在自己的開發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著對生態旅游的理解。梳理世界各國開展生態旅游的歷程后發現,生態旅游的產生模式主要有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主動式是指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因市場需求而主動發展生態旅游,如美國在1872年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被動式是指部分經濟欠發達國家迫于經濟和環境的壓力,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迫不得已發展生態旅游業,如20世紀初,殖民主義者的大型狩獵活動給肯尼亞的野生動物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從此肯尼亞政府開始發展生態旅游業。
二、文獻綜述
(一)生態旅游資源概念
1980 年加拿大學者Moulin?C.首次提出“生態性旅游資源”的概念。西方國家普遍認為生態旅游資源就是純天然的“自然景觀”,因此,對生態旅游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熱帶野生叢林、野生動物園、國家公園等純自然區域。TIES(生態旅游學會)、WCU(世界保護聯盟)、Cl(國際保護組織)、TNCO(自然保護管理委員會)、UIAES(旅游人類學委員會)等國外機構對生態旅游的研究相對比較深入。伴隨著我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起國內學者開始關注生態旅游,雖然對生態旅游資源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學術觀點頗豐。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旅游資源是可供人類開展生態旅游的區域,如劉繼生(1997)、侯立軍等;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旅游資源是一種具有原生態的景觀,如張建萍(2001)、楊桂華等(2001);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旅游資源就是一種資源,如盧云亭等(2001)、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13最新出版的《中國旅游大辭典》中的界定是“生態旅游資源是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的由生物群體構成的總體景觀以及個別珍稀品種和奇異的形態個體?!?/p>
(二)生態旅游資源分類
由于對生態旅游、生態旅游資源等基本概念的界定尚未在國內外旅游學術界達成共識,因此,眾多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研究背景以及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了不同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從資源的性質和成因進行分類。一種是將生態旅游資源分為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如張建萍(2001)、程道品(2004)、裴洪淑等(2007)、于洪雁(2012);另一種分法是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人文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生態旅游資源,如楊桂華(1999)、楊文鳳等(2009)等。二是從資源性質及功能將生態旅游資源劃分為森林、草原、荒漠、濕地、冰雪地帶等生態旅游資源,如袁興中(1995)、盧云亭(2001)、袁書琪(2004)、盧宏升等(2004)。三是從市場需求導向劃分。如:馬乃喜(1997)將生態旅游資源劃分為觀賞型、科學型、探險型、保健型、狩獵型、民俗型;袁書琪(2004)將生態旅游資源劃分為觀光型、運動型、休閑型、度假型、科考型、探險型等。四是從旅游者的旅游動機角度將生態旅游資源分為心理、精神、健身、經濟、政治幾個方面。五是從旅游者的感知角度分為可視、可感覺兩類,如何平(2002)、徐守斌(2010)。六是從旅游開發與經營視角劃分。如王建軍等(2006)將生態旅游資源劃分為生態旅游景觀資源、生態旅游環境資源。
(三)文獻述評
據不完全統計,現有關于生態旅游資源概念的界定有120余種。這些概念存在的分歧主要體現在主體的界定、范疇的劃分、學科視角的選擇三個方面。基于不同的概念界定,分類方法也不盡相同。第一種按資源的性質和成因劃分的分類方法應用最為廣泛,但它套用的是中國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的常規分類法,其實質仍然是對旅游資源分類,沒有體現“生態”的特點,因此并不科學。后幾種方法是基于研究者的認知進行的微觀分類,不能滿足旅游發展的實際需要,因此,應用不夠廣泛。綜合運用多種分類標準進行多級分類是目前學術界的發展趨勢,相對比較客觀、系統。但是,梳理后不難發現:已有文獻所提出的分類方法大多是從旅游學科的視角去認知和研究生態旅游資源的相關內容,但是,生態旅游是一門交叉學科,其具有厚重的學科內涵和個體特征,因此,現有分類方法不能體現出生態旅游資源的全部屬性,沒能詮釋生態旅游資源的真諦,既不符合際發展的需要,也不能滿足理論基礎的實質,仍需探討、改進、完善。
三、反思與構建
(一)反思
1.用什么樣的學科視角去研究生態旅游資源呢?生態旅游不同于傳統的大眾旅游,它具有生態學與旅游學的雙重屬性,而且涉及地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環保學、資源學等眾多學科的相關理論和相關內容,因此,單從旅游經濟學或生態景觀學的視角去研究這一全新概念、套用旅游資源分類方法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分類的研究路徑既不可取、也不適用。無論是從何學科背景、任何研究目的出發,都應尊重生態旅游作為交叉學科的特點,至少要以生態學和旅游學的視角去研究生態旅游資源的相關問題。
2.為什么要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分類呢?明確生態旅游資源分類的目的不僅是基礎研究的前提,而且是實踐活動的保障,更是進行科學劃分的主導思想??茖W分類生態旅游資源,一方面是為了識別生態旅游類型、確定生態資源價值、明確生態資源現狀;另一方面是為進一步評估、保護、開發、傳承奠定理論基礎,以滿足旅游者、決策者、經營者三方需求。因此,分類中不僅要包括景觀、環境等可視要素,而且應適當考慮保護和開發的相關內容,盡量涵蓋不同需求者的關注要素,以滿足生態旅游開發和發展的各方要求,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的發展。
3.生態旅游資源中是否應包含生態環境這一要素呢?伴隨著生態旅游內涵的不斷深化,人們對生態旅游資源的認識也越加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在生態旅游資源構成中,生態環境不再只作為旅游資源的背景,甚至成為生態旅游的主要吸引因素[2]。對于生態旅游而言,生態環境條件的優劣是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成敗的關鍵因素[3]。因此,在我國,生態環境同人文資源一樣,是生態旅游資源不可分割的內容,應作為生態旅游資源的構成要素。
(二)構建
為確保研究成果的適普性、可操作性,滿足生態旅游快速發展的實際需要,筆者吸納前人的研究成果,基于生態學和旅游學的研究基礎,綜合運用資源學、管理學的相關知識,緊緊圍繞科學發展觀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分類,從生態旅游的全新視角去認識生態旅游資源,探索性地構建基于生態學-旅游學的生態旅游資源分類體系(見圖)。
圖 生態旅游資源分類體系
四、結語
生態旅游既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旅游形式,也是保障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指導理念。生態旅游資源是生態旅游發展的首要條件和重要基礎,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與評價是生態旅游理論的基本內容??茖W劃分、合理評估生態旅游資源是生態旅游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進一步制定開發與保護規劃的前提,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不容否認,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生態旅游理論研究已經形成了一些基本框架和方法,但是,生態旅游作為新興的邊緣學科,還不夠成熟,比如:生態旅游、生態旅游資源等基礎概念還未統一,現有生態旅游資源分類方案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這種缺憾不僅僅體現了旅游研究的不成熟性,也反映出旅游基礎理論研究和方法論的滯后性。在不成熟的理論階段,向成熟學科借用“概念”、“方法”和“理論”無可厚非,但應尊重客觀現實和理論基礎,抓住交叉學科的本質和特性。雖然現有研究成果不能滿足迅猛發展的生態旅游實踐活動,但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將長期存在,因此,要想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生態旅游的新視角去認識研究生態旅游資源的內涵,用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去豐富生態旅游的研究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修正理論。
參考文獻:
[1]盧云亭. 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發展[J].經濟地理,1996(3):106-112.
[2]王建軍,李朝陽,田明中.生態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體系構建[J].地理研究,2006(5):507-516.
[3]邱云美.基于價值工程的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9(12):2158-2168.
[4]王金偉,李丹,李勇,佟連軍.生態旅游:概念、歷史及開發模式[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報,2008(9):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