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老年精神病人的護理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06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709-01
健康教育是護士針對住院病人進入醫院以后各方面的適應能力而進行的一種活動。使病人明確自己特定疾病的護理過程,醫患共同努力,提高生活質量,達到最佳的質量效果。尤其是老年精神病復雜多樣,有的病人產生與腦組織退化相關聯的癥候群,出現意識障礙或癡呆狀態。有的病人與身體功能相關,出現食欲下降,營養不良甚至全身衰竭導致死亡。老年精神病的癥狀極不穩定,有時變化無常。很多病人與身體疾病一起并發,特別是與心血管病、肺氣腫、糖尿病、腎臟疾病、骨關節疾病等軀體疾病一起并發。因此,在對老年精神病進行治療時,必須充分顧及這些并發疾病。老年精神病受環境的因素影響很大。住院、搬家等環境的突變,會引起癡呆癥狀的惡化,導致憂郁癥狀等。在護理過程中應用健康教育,有助于疾病的康復。
1 健康教育的對象
健康教育的對象不僅是患者本人而且涉及到患者家屬,陪護等任何參與患者護理工作的人員。
2 健康教育方式
對健康教育對象可采取多種表達方式,如口頭講解,病區宣傳欄。根據患者年齡、性別、知識水平的不同,采用適合的教育方式,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積極配合護理,縮短治療時間,提前進入康復階段。
3 老年精神病護理中健康教育實施
3.1 老年精神病人體質較差、抵抗疾病能力弱、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容易發生意外、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病情、性格改變、不易合作。對藥物敏感且易產生藥物副反應,常并發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疾病,給臨床診治和護理工作帶來一定困難。針對老年精神病人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護理人員應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警惕性,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
3.2 老年精神疾病多由腦功能的退化引起,根據不同情況,組織必要的活動以豐富患者的生活內容,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安排一些文娛活動或體育活動,如欣賞音樂、看電視、聽廣播等,活躍充實病房生活。既可以激活大腦功能、防治腦功能退化,又有助于克服消極情緒滋長和驅散患者心頭憂郁與煩悶。
3.3 老年精神病患者具情感脆弱、幼稚孤獨、恐懼感、猜疑心等情況,對他們的稱呼要保持尊敬之意,聽他們說話時要專心,回答詢問語速要慢,聲音要大些,必要時多重復幾次。護理人員對待老年患者要像對自己的親人一樣,多關愛他們,使他們感到溫暖,從而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康復。
3.4 老年精神病人容易產生肺氣腫、冠心病、偏癱等嚴重的并發癥,要注意加強軀體疾病護理。特別是病人吃飯時,嚴加管理,密切觀察,防止嗆咳吸入食物或水分,引起吸入性肺炎;長期臥床者要定時翻身,局部按摩,防止褥瘡,多改變或增加戶外活動,從而增強抗病能力。
3.5 老年精神病人由于年齡偏大,記憶減退,容易走失 護理人員對走失高危人員制定防范措施,同時強化護理人員安全意識。提高安全工作的預見性和防范性,護理人員對這類病人特別關注,多巡視病房,密切觀察病的行為動向,禁止單獨離開病區,如需離開必須有專人陪伴。
3.6 對老年精神病人要隨時看管和照顧,并要關心、體貼,做好思想工作 不要在病人面前交頭接耳,使病人產生猜疑,使精神受刺激而導致發病。要嚴密觀察發病的誘因和先兆。一旦發現有發病可能,就要做好預防工作,可給予鎮靜藥。對狂躁的病人要隨時跟隨保護,及時藏好各種危險物品,防止自傷和傷人。
3.7 老年精神病人服藥時。應現場監督病人服藥,防止病人將藥物含在舌下及口腔的兩頰部,過后將藥吐掉。
3.8 加強老年精神病人的飲食管理,適當給以營養豐富的飲食。對拒食者要勸其進食,食欲旺盛者要適當限制,做到合理定量。食品要以質軟易消化的為主,不要吃帶骨刺的食物。同時,要防止患者吃得太快,以免產生誤咽或呃逆。
3.9 搞好老年精神病人的個人衛生,有些病人生活不能自理,應耐心協助,定期為病人洗澡、更衣和理發,幫助病人洗臉、漱口、梳頭等。注意防止病人受涼,隨著天氣的變化,給病人適時加衣、蓋被。被子要經常晾曬,室內空氣要流通。定時誘導病人大、小便,并觀察便形,掌握次數。
【關鍵詞】老年;精神病人;肺炎;護理
【中圖分類號】R4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0-0079-02
對于老年人易患的疾病,人們普遍擔心的是腫瘤和心血管病,然而肺炎的病死率卻依然很高。據北京醫院的統計資料表明:80歲以上老人,肺炎為第一死因;90歲以上的死者中有一半死于肺炎。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收集老年肺炎2005年2月至2010年8月本院老年精神病房住院老年肺炎患者48例,年齡52~91歲(平均68歲),其中男39例(81.3%),女9例(18.7%)。病程6~25年。治療時間最短14天,最長40天,平均治療時間27天。所有的患者觀察以下指標:①一般情況:性別、年齡、職業、誘因和吸煙史;②臨床表現和檢查:癥狀、體征、血常規、肝腎功能、胸部X線或CT片;③治療與轉歸:抗感染藥物及綜合治療、療程及轉歸、住院天數等。對以上資料采用回顧性分析。
2 結果
2.1 臨床表現:無明顯誘因25例;發熱:高熱7例,低熱38例,無發熱的3例;無呼吸道癥狀的11例;無肺部體征的24例;合并基礎疾病的40例,同時合并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的29例;出現并發癥的10例。
2.2 實驗室檢查及特殊檢查①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增高36例,中性粒細胞分類增高38例;②胸部X線或CT片:大多呈支氣管肺炎改變42例及間質性肺炎4例;合并胸腔積液的7例;雙肺感染的18例。
2.3 住院抗生素的使用及轉歸抗生素平均使用天數2周左右,胸片2周內完全消散者10例,4周消散者24例,40天消散者8例有少數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復查血常規無異常,但肺部感染灶的影像學檢查一直未吸收,并持續到出院。
3 討論
精神病病人住院期間發生肺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者認為老年精神病病人的特殊性及抗精神病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是主要的誘發因素。
3.1 老年精神病病人的特殊性。
3.1.1呼吸系統老化:老年人隨著身體的老化,纖毛逐漸受損,彈性變得較差,黏膜腺和支氣管上皮細胞也有些退化,這些變化都會減低清除呼吸道的能力;有效咳嗽也變少,使呼吸道更易受到感染及其他問題的傷害。
3.1.2 老年精神病病人住院時間長,少則3個月,多則十幾年,這些病人的特點是:社會功能損害明顯,缺少應有的主訴,生活被動、懶散,自我保護能力差,故易引發感染。
3.1.3 老年人適應能力差,對氣溫變化極為敏感,室內外溫差大,驟冷驟熱使老年人難以適應。
3.1.4 起病隱匿,癥狀不典型:除咳嗽、咳痰等常見癥狀外,寒戰、高熱比較少見。
3.1.5 由于老年肺炎患者多伴有基礎疾病,再加上營養不良,免疫功能及各器官功能的衰退,明顯削弱了抗生素的治療效果。
3.2 治療的副反應。在抗精神病治療過程中,藥物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是導致院內肺炎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抗精神病藥物具有過度鎮靜作用(氯氮平、氯丙嗪),可抑制呼吸道纖毛運動功能,使正常的呼吸道生理防御機能下降。[1]當長期大劑量用藥后,產生不同程度的唾液增多(據報道氯氮平引起流涎者占64.3%)、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減弱等副作用。[1]當病人處于深睡眠狀態或進食、飲水易發生嗆咳而致口腔分泌物或胃返流物誤吸入呼吸道,導致吸入性肺炎。[2]
4 護理
4.1 提高醫護人員的業務素質,搞好繼續教育:精神科醫護人員不僅要掌握本??评碚撝R,還應拓寬知識面,掌握邊緣學科的知識,準確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去除潛在感染因素,有效控制并發癥的發生。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①對精神癥狀重、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確切訴說病情的病人,加強基礎護理及生活護理是預防自身感染發生及傳播的重要措施。②掌握各種抗精神病藥物的不良反應,重點觀察、認真對待病人的每一個主訴,仔細分析觀察到的每一個癥狀和體征,如服用氯氮平的病人因唾液分泌增加,加之藥物作用病人睡眠深,應督促病人采用側臥位,協助病人清除口內分泌物,以利分泌物及時排出,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4.2 切斷感染途徑,提高病人的抵抗力:在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的基礎上改善衛生條件,保持病區內清潔,創造舒適、整潔的環境。定期進行衛生學監測,同時加強對病人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切斷各種感染途徑,預防各類外源性感染的發生。
4.3 積極治療精神疾病是減少精神病病人院內感染的關鍵:精神病病人因思維、情感、行為異常、缺少主訴、治療不合作、管理困難,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盡快改善精神癥狀,使病人恢復正常理念,配合醫療護理,服從管理,則大大減少院內感染的發生。
4.4 吸入性肺炎排痰護理:老年吸入性肺炎的排痰護理與病人尤其重要。不恰當的可能增加誤吸和反流的概率,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與發展。睡眠時采取頭稍高的右側臥位或半側臥位,以避免口腔分泌物倒流入氣道內。
4.4.1 引流:護士將患者床頭搖高30°~50°,床頭墊軟枕,且半臥位與臥位經常變換,檢查皮膚受壓情況,這樣不僅可預防褥瘡發生,而且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引流有時比應用抗生素更重要。
4.4.2 鼓勵病人咳嗽、咳痰,對咳嗽無力的病人,協助拍背。拍背的方法是:患者取側臥位或坐位時,護士一手扶住肩膀,右手掌屈曲成杯狀,手腕微屈呈150°角,由外向內,由下向上,有節奏的輕輕拍打背部或胸前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拍打時用腕力或肘關節力,力度應均勻一致,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每次3~5min。通過拍背,使支氣管、細支氣管內痰液因振動而產生咳嗽反射,同時鼓勵患者進行咳嗽及深呼吸,痰液由小氣管到大氣管,痰液隨即咳出[3] 。
4.4.3 濕化氣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采用生理鹽水中加入適量抗生素、化痰及抗支氣管痙攣藥。以上藥液經過超聲發生器薄膜的高頻振蕩,使液體成為細微霧滴,藥液隨患者吸氣到達終末支氣管及肺泡,起到抗菌、消炎、解痙、濕化氣道黏膜、減輕呼吸道黏膜水腫、稀化痰液、促進排痰的作用。
4.4.4 不能排痰的老年人,可實施氣道內吸痰,并注意痰液引出的量、顏色和性質的變化。定時評估肺部呼吸音,并根據胸部X線片和痰鳴音的部位,確定引流的方向,借重力因素,取患處在上的促進痰液引流。
4.5 吸氧: 由于老年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基礎肺功能差,多數對缺氧不敏感,慢性缺氧易造成呼吸衰竭,呼吸困難、紫紺,曾患有肺心病病人吸氧,一般主張氧流量為2L/min,
4.6 舒適和安全護理:老年肺炎病人起病隱匿,急性期要保持臥床休息。安排清靜的休息環境,保持情緒穩定,被子不宜過重,以免影響呼吸。護理人員做到“三輕”,限制探視。大量出汗時,及時更換內衣和被褥,定時擦浴,并注意預防感冒。及時清潔口腔,做好口腔護理,根據口腔狀態選擇漱口液,給予高熱量、高蛋白、清淡可口飲食,增加多種維生素攝入。高熱伴煩躁不安者,應注意安全護理,防止摔傷,必要時應用束縛帶。持續高熱時,要密切觀察病人意識、血壓等變化,以防中毒性肺炎發生。
4.7 心理護理:經過看望病人,多與病人溝通,了解病人的心理,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鼓勵和安慰病人,讓病人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切忌緊張、焦慮和悲傷。
要求護士在護理操作時要做好到穩、準、輕,增加患者對我們的信賴感,以消除各種不利的心理因素。
4 8 健康教育。做好健康指導 老年性肺炎預防很關鍵,冬季是老年肺炎發病率最高的季節,所以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預防受涼感冒,如患者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時徹底地進行抗感染治療,以防發展成肺炎,患慢性病尤其是是合并呼吸道疾病的老年人,要積極治療,還可以定期注射肺炎疫苗,另外老年人應適量合理地鍛煉身體,使機體逐漸適應天氣冷熱變化,居室要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日多吃一些營養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飲水,以利痰液稀釋排出,不吸煙、不酗酒,盡量少去人聲嘈雜、空氣污濁的公共場所介紹保持呼吸道通暢的要求,指導病人取患側臥位、臥床時雙手上舉,置于床墊上,以利于胸部擴張。盡量避免仰臥位,以防誤吸。講解有利于排痰的方法和技巧,如有效咳嗽、咳痰、霧化吸入、引流等。有痰盡量咳出,觀察痰液的顏色、性質和量,如有痰液突然變黃或痰量突然增加,要警惕病情變化。說明氧療注意事項和要求,按醫囑要求確定吸氧流量,不得隨意調整吸氧流量,宜采取低流量吸氧。鼓勵病人臥床休息,保證足夠睡眠,勸說家人盡量減少探視。要鼓勵其自行漱口。
參考文獻
[1] 沈漁 主編.精神病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924~934,942
[2] 何禮賢主編.肺部感染性疾病.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6.229~232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服務措施;老年精神科;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8-0441-01
人性化護理服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醫療體制改革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普及和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醫院在提高服務質量方面任重而道遠[1]。在老人精神科護理中,由于病人年齡大又對疾病缺乏自知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反省能力較差,思維、情感、行為異常,因此,為他們提供人性化的護理有相當的難度。
1 臨床實踐
1.1 提高醫院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人文關懷理論:我院護理部通過各種培訓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使之更嫻熟有效地為老年精神病人服務。引導護理人員“理論聯系實際”,充分體現護理人文關懷的真正價值,用心服務,使老人們感受到人性的關懷,讓他們在單純的醫療治療之外,獲得額外的安全感和滿足感。
1.2 做好老人入院時的“安全檢查”工作:老年精神科病房中的護理工作者,首要的任務就是保證老人們的人身安全。精神病人受其自身精神癥狀的控制和支配,經常會產生自傷和傷人的行為[2],因此老人入院時必須進行安全檢查工作。認真查看其是否攜帶危險物品如玻璃器具、刀、剪等金屬器械及繩帶、首飾等,查到后應堅決收回并交給病人家屬或代為保管。遇到病人和家屬不理解時,護理人員應耐心向其解釋攜帶這些危險物品存在的安全隱患,并表明病人需要的必要物品醫院會及時提供。
1.3 為老人們營造溫馨舒適的病區環境:根據老年精神病人身體素質低、心理脆弱等特點,將病區走廊安裝了扶手,墻壁懸掛了小朋友的圖畫。病人衛生間安裝了扶手。過節、老人生日時,適當裝點病房,增加節日氣氛,和社會團體合作為老人表演節目,為老人送上鮮花和蛋糕,讓老人們感受到被呵護的氛圍。每天播放老人們喜歡的音樂,為老人們準備喜歡看的書籍報刊和活動用具等。完善了醫院的娛樂設施。
1.4 做好與老人的心理溝通: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應密切觀察老人們表現出來的各種情緒、行為,觀察病情,掌握老人們的心理動態,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多和他們談心,用樂觀的語言和積極的行動引導他們。
1.5 加強與老人家屬的聯系與溝通: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空槽老人”的現象。子女們忙于奔波,忽視了對老人的關心和照顧,致使老人內心無比孤獨和痛苦,從而出現精神疾病。醫院制定了合理的探視制度,熱情接待來訪的老人家屬。醫護人員熱心為老人家屬講解老人的各種癥狀,使家屬更有效地和老人溝通,給予老人更多的心理支持。對于長期無人探視的老人,醫護人員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如給予老人更多的關心和照顧、通過電話等與老人家屬溝通交流,使其主動到醫院探視老人等。
2 效果
2.1 維護了患者尊嚴,提高了患者服藥治療的依從性:老年精神科患者是社會中的弱視群體,疾病使他們更加渴望得到支持和理解。通過人性化護理的時間,不但使患者深切感受到尊重和關愛,同時也消除了自身的自卑感,從而為戰勝疾病重添了信息,更加愿意主動積極的配合醫生的治療。
2.2 提高了護理整體質量,同時展現了精神科護士的風采:通過人性化護理的不斷實踐,有效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提高了護士自身人文素養,同時也培養了護士良好的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護士耐心的講解、熱情的微笑、嫻熟的技術,使患者及家屬更加信賴醫院,減少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2.3 提高了患者滿意度,減少了護患糾紛的發生:人性化護理的不斷深入應用,為患者提供了超期望值的服務,同時也滿足了患者及家屬的心理需求,使患者及家屬倍感放心、溫馨,因此對護士的服務形象及服務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大大降低了患者投訴現象,患者在接收護理過程中感受的關懷越深,對護理工作者的滿意度也就越高。
人性化護理即:以人為本,提供充滿人情味的就醫環境和護理舉措,讓病人感受人文關懷,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一切為了病人,為了病人一切,為了一切病人。這就要求我們在現實工作中,注意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和人文服務意識,把老年精神病人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積極為老人提供舒適溫馨的就醫環境,加強與老人及其家屬的溝通與交流,使老人在安樂無憂的環境中充實治療生活。
通過在老人精神科病房中實行人性化護理的新舉措,老年精神病人在完成常規治療操作的同時,還體會到了周到、細致、體貼的服務,感受到了家的溫馨和社會的關愛,因此對護士工作主動性的滿意率、對護士落實分級護理的滿意率和對護理綜合服務的滿意率均大幅度提升,從而對于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和和諧的醫院氛圍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使醫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寶貴經驗。這種做法很值得在臨床中長期永久推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