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精神病護士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精神科護士心理健康應付方式
精神科護士面對精神疾病患者這一特殊群體,工作壓力大,負荷重,風險高而又常不被病人及家屬理解,她們心理狀況如何?他們是如何應對這些壓力的?本研究將精神科護士與非精神科護士進行了比較。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鄭州市某精神病醫院女護士48人,年齡21~42歲,平均年齡(26.82±5.67)歲;另一組為鄭州市某綜合醫院內科護士42人年齡20~46歲,平均年齡(27.02±6.23)歲。兩組護士年齡差別無顯著性(P<0.05)。入組條件:1參加工作3年以上的臨床一線護士;2沒有急性或慢性軀體疾病及精神障礙者。
1.2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應付方式問卷(CSQ)進行兩個調查。由我院心測室工作人員統一指導語,指導量表填寫。收到有效調查表精神科護士48份,內科護士42份。
1.3統計學處理所得數據資料采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t檢驗x2檢驗
2結果
2.1兩組護士的scl-90測試結果顯示:精神科護士焦慮及軀體化因子得分明顯高于內科護士,其總差異有顯著性(P<0.01)。抑郁因子內科護士顯著高于精神科護士(P<0.01)。其余各因子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2.2應付方式問卷調查顯示:精神科護士幻想因子明顯低于內科護士(P<0.01)。兩組護士的應付方式比較,精神科護士多為成熟型,與內科護士比較也有顯著差異(P<0.01)。
3討論
精神病人是社會特殊群體,其思維混亂,且有無法預知的沖動、傷人毀物等行為,因此精神科護士的工作強度和心理壓力都會遠遠高于其他人群,而社會對精神科護士缺乏理解甚至歧視,更加重了精神科護士的心理負擔,與本研究顯示精神科護士焦慮,軀體化癥狀比較突出一致。
心理學認為,影響自己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態度。應付行為應激與健康的中介機制,對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精神科護士由于掌握了更多的心理學知識,能夠采用成熟型的應付方法,對自己的心身健康起到了保護作用。此種防御機制能緩解內心情緒的不安及心理壓力,但無助于解決問題,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精神科護士為什么應付方式多為成熟型而仍存在明顯的心里心理癥狀這一結果。
參考文獻
[1]汪向東.心理衛生聘評定手冊(2),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增刊,1993:23-130.
**月24-29日,我和**、**三位護師參加了XX省護理學會舉辦的《神經精神科護理新趨勢學習班》。
學習班的內容主要有講義授課和論文交流分兩大部分,講義共有10個課目,如精神病護理學進展;睡眠中危急狀況的識別與護理;精神(心理)護理文書相關問題;護士身心健康的維護;護理科研中的科研——選題技巧等內容。
通過學習,使我受益匪淺,簡述如下:
一、精神病護理學進展。國際精神病與精神衛生護理聯盟關于約束、隔離精神病患者的原則。
1、ispn認為患者有權保持尊嚴、獲得關愛、高質量的護理。注冊護士應提倡和保護患者的權利;任何精神衛生機構應將患者權利以通俗懂的語言置于顯著的地位。
2、應有合格專業護士,實行24小時責任制護理。ispn認為約束與隔離只有在其他手段無效、無法保證安全的緊急情況下使用。
3、所有患者在病程中應接受全面評估,包括生物學因素、環境因素及行為方面、評估發育水平,既往精神創傷史,共患疾病,基礎行為水平。
4、提倡依靠環境,設施盡可能保證安全及減少約束。
5、護士應接受行為評估,各年齡段用藥,安全監控等專業培訓,應接受對攻擊行為評估和干預的培訓,如癥狀的識別,語言干預技巧,選擇最小約束的思考策略。
6、需完善制度及機構對工作人員涉及攻擊的反應。
7、醫生或資深執業護士應在約束后1小時內對患者進行面談評估,24小時內對患者必須更改指令,同時應進行面談評估。約束時間應標明:成人<4h,9-17歲青少年<2h,<9歲兒童<1h,到時需行行為評估。
8、資深注冊護士是最佳再評估人,可以觀察記錄患者的日常行為試行解除約束后評估。
9、約束時不得遮擋患者面部,不得單獨約束或隔離兒童,被約束的患者至少每2小時應活動其身體,必須提供給飲水,解便及測量生命體征。
10、有內外科疾病的患者應盡可能用其他手段代替約束以策安全,約束后1小時內必須告知醫師或執業護士。
11、約束或隔離的決定應即刻通知家屬,應予書面通知,不應以約束為理由阻止家屬訪視。患者及家屬合作制定治療護理計劃,治療護理計劃是否正規、是否適合患者特點應受到監控。
12、使用約束或隔離時護士應接受患者的詢問及給予清楚明白的解釋。益處:促進對癥狀的認識、促進解決問題、提高沖突解決技巧,可減少約束對患者的負性心理體驗。
13、精神衛生機構應收集約束,隔離的效果資料,以幫助改進有關指南,需要在循證基礎上研究約束,隔離的有效性。
14、應警覺掩蓋之下的“零容忍”規則,這將造成很多副作用及意外。
二、睡眠中危急狀況的識別與護理
怎樣看病人睡覺?
護理要點:
1、對所有病人的身體狀況、病情、主要用藥都要有一定了解,對睡眠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有預感性。
2、重視對睡眠的觀察:“窗口”,有無主觀性失眠、有無打鼾及鼾聲特點、有無表情和動作異常等;
3、與醫生做好溝通,及時反應病情變化、“清醒”地執行醫囑;
4、重點病人的護理:睡姿、防護、觀察生命體征和引流搐等;
2、做好解釋、安慰和心里支持工作;
3、重視自身的睡眠;勿誤導患者。
三、護理文書相關問題中的病情記錄常見缺陷
欠準確:如;護理記錄為“發現患者呼吸困難,要求吸煙,在大廳行走。”醫生記錄:“患者自訴呼吸困難,要求護士給煙抽就好,未見呼吸急速,缺氧表現”;
欠具體:如護理記錄為“已認真檢測心率、心律”,但沒有具體的心率值和心跳節律的記錄。
用詞不當:如“未見抽搐行為”。“情緒不協調”。
抄襲檢查結果沒有護理意義:有時還抄錯,例如:心電圖報告非特意性st—t異常,護士寫成“特意性st—t異常”。
語句組織欠妥,造成錯誤意思:“仍有飲酒欲望,按醫囑予凱西來利血生,沙肝醇等藥治療”。
欠全面:記錄中有防壓瘡護理,但沒有寫皮膚情況。
病情觀察無連慣性:例如;一些藥物不良反映、腹痛、咽痛等情況,無跟蹤記錄。
護理措施不徹實際:例如“四肢肌張力高,已矚病者放松”。患者便秘寫:“矚多飲水”,建議改為“督促病人多喝開水,或矚陪護予多喂開水”。
自暴濫用約束:例如:“病者主訴沒有不適,已告知醫生,未見三防行為,按醫囑予2條短帶保護性約束”。保護性約束沒有醫囑,解除約束后,未停醫囑。保護性約束病人無跟蹤記錄。
語句欠條理,表達不清楚:例如“三脂偏高,戒糖飲食”。
特殊病情沒有交班:例如:病人空腹血糖2.2mmol/l,沒有交班。
記錄用方言:如:“爛飯”。
在疾病高峰期,護理措施為向病人講解相關精神病知識,不適宜。
護理記錄過期、留空行、字體太小、字體不能辨認、簽名字跡不清。
四、護士身心健康的維護
(一)提高管理者的支持
是影響個人工作滿意度和心里健康最有效的方式。
1、維護護士人才身心健康的基本對策;
(1)制定特殊崗位的人才政策;
(2)推行一線留人的優先對策;
(3)解除后顧之憂的保障措施;
(4)維護身心健康的咨詢機構;
(5)提供調控護士人才職業心態的良好環境氛圍。
2、注重護士心理、社會、倫理等方面知識的教育:
(1)注意提高在職護士,尤其是基層醫院的社區保健護士與人溝通的技巧,加強護士心理衛生保健知識教育,掌握自我心里調適技巧。
(2)在發生各種沖突時,找有類似經歷的同事,關心自己的親屬或朋友傾訴,使自己的苦惱得到宣泄、疏導而減輕精神壓力。
(二)護士心理健康自我維護的措施
1、培養樂觀的闊達的人生態度;
2、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質;
3、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4、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
5、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
6、生活中注意勞逸結合。
論文交流部分,有兩篇交流論文使我有深刻的體會,
1、帶教精神科新護士的體會:
由XX市第三人民醫院臨床擔任護士帶教工作的護士所寫。我也有擔任護士帶教工作,所以對于這篇論文特感興趣,通過論文交流學習,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精神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大,因此,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精神科護理隊伍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帶好每一名新護士是重要的起點,只有基礎打好了,才會有高素質的人才出現。要把帶教工作做得更好,就要不斷學習,只有不斷提升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才能滿足新護士的各種學習需求。
關鍵詞: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職業人文素養;研究;元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11C-0015-04
近年來,隨著醫學的發展與進行,精神科護理模式也逐步實現了從生物到心理再到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性化護理服務理念正逐漸深入到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精神科護理是基礎護理的一個分支,人性化護理是在基礎護理的基礎上增加人文關懷、把精神病患者當作“完整的人”看待,盡量滿足其需求的、以患者為本的護理服務。該理念對患者特別是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職業人文關懷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筆者僅就當前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職業人文素養方面的研究進行元分析。
一、概念界定
(一)精神病患者護理
精神疾病是一種特殊的疾病,患者在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方面有異常表現,致使其工作、學習、生活能力下降,社會功能減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被遺棄。對精神疾病患者的護理,技術性操作較少,主要以日常生活護理為主。精神病患者雖受病態的情感、思維影響而行為異常,卻有著正常人的認知和需求。由于受到歧視,他們對尊重和情感的需求更為強烈。精神病患者對人文關懷的需求較之常人更為強烈,護理人員尤其應對患者給予人文關懷。
(二)人文關懷素養
“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是人類文化中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素養是指經常修習涵養,也指平日的修養。人文素養即對人類文化中先進價值觀及其規范的修習涵養,是一種深植于內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集中體現在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的良好品質。護理人文關懷素養的本質是一種具有專業道德情懷的價值觀,具體表現在人際互動的行為中,如將患者當作生理、心理、社會的綜合存在,能夠在患者疾病、遭遇與疼痛時給予幫助并使患者認識到自身生命存在的意義,從而獲得較高的生理、心理與精神和諧,以保護、增強與維持患者的生存質量。表現為對人生命的尊重與愛護、對生命健康的關愛與呵護、對生命健康權利的敬畏與尊重。人文關懷是基礎護理的本質,是護理的本源。
(三)元分析
元分析是應用特定的設計和統計方法對以往的研究結果進行整體的和系統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是回顧性與觀察性的,是對傳統綜述的一種改進,是概括以往研究結果的方法,包括大量的方法和技術,具有全面、系統和定量的特點,可用來對以前的具有不同研究設計的和不同時期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合。相對傳統的文獻綜述,元分析是一種定量的綜合文獻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傳統文獻綜述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元分析以原始研究結果為單位,設計嚴密,強調對相關研究進行全面的文獻檢索,有明確的文獻納入和排除標準,系統統計所有的研究結果,并在此基礎上對統計結果進行討論得出結論,這樣就盡可能地避免了人為的主觀性,使研究結果更加科學、客觀和準確。
二、研究方法
(一)抽樣
本研究在中國知網(CNKI)的中文期刊、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國際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以“護士人文素養”為主題,搜索了2005年10月1日―2016年6月10日的研究論文,共搜索到2300篇。其中,以“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為主題,搜到1707篇,再以“精神病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為主題,共搜到105篇。去除不相關樣本,共獲取57篇與本研究密切相關的樣本。
(二)分析單位
本文以搜集的研究論文為分析單位,從關注度、發表年份、數據庫來源、研究指向、研究結果五個維度對“分析單元”進行分類和編碼。五個維度的具體操作性定義如下:(1)關注度。學術關注度是指同一個課題或者題目的期刊更新數。本文分別對“精神病患者護理”與“護理人文關懷”兩項主題的學術關注度進行了統計;(2)發表年份。對每篇論文按照發表年度編碼,從2005―2016年每年的數量分析人們對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素養的研究程度,同時分析對該主題研究的發展趨勢;(3)數據庫來源。按照中文期刊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國際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4個數據庫的不同層次與價值,分析各數據庫中論文的分布情況,判斷現有研究成果的研究動機、研究層次、研究價值;(4)研究主題。分析現有研究內容與結論,總結出研究主題。主要分為實踐性研究和理論型研究兩大部分,其中實踐性研究包括管理和應用兩方面內容。
三、研究結果
(一)關注度
CNKI“精神病患者護理”學術關注度統計如圖1所示。
從關注度上可以看出,針對“精神病患者護理”和“護理人文關懷”兩類主題的關注度呈整體上升趨勢,特別在2013-2014年間達到高峰。但“精神病患者護理”的關注度在2015年下降較快,“護理人文關懷”的關注度在2015年也有所下降。
(二)發表年份
自2005年以來的11年間,關于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的研究總體數量呈增加態勢,運用CNKI學術趨勢分析統計軟件檢索發現,以“精神病患者護理”“護理人文關懷”為主題的研究論文逐年上升,但并非持續上升,中間有關注度上的起伏。具體發表年份及相關主題論文學術趨勢分析如表1、圖1、圖2所示。但是,以“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為主題公開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明顯偏少,CNKI分析趨勢分析軟件檢索表明,論文數量不足以進行學術趨勢分析。
這11年間對相關主題的關注度及研究的起伏變化有著一定的政策背景與文化背景。2005年,我國衛生部明確提出加強護士隊伍建設,將護理關懷人文思想落實到護理實踐中。2007年,衛生部在醫政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出,醫院要在護理服輾矯孀黽訃使患者受益大、感受深的實事,將人文關懷融入護理工作中,服務于細微之處。這進一步強化了護理工作中的人性化服務意識。2011年,《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衛醫政發〔2011〕96號)指出,到2015年,全國所有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全面推行責任制整體護理的服務模式,落實護理職責,加強內涵建設,進一步深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專業、人性化的護理服務。2015年,衛生部印發的《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強調,要進一步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提高優質護理服務內涵,加強專科護士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信譽度,讓住院患者不僅有主管醫生,還要有自己的護士。可見,研究論文數量上與相關政策的出臺及人文思想普及的程度呈正相關。
(三)數據庫來源
相關論文在中國知網(CNKI)的中文期刊數據庫、中國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數據庫中的分布情況見表2。
數據庫中,期刊論文占72%,這些研究者多為一線護理工作人員;會議論文的比例為28%,這些研究者多為與護理相關的管理人員,如護士長、護理部主任等。這兩類研究的動機多為基于實踐問題,特別是護士人文素養在實踐中的運用及效果為主的研究;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的此項研究為空白。
(四)研究主題
根據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素養的研究主題,現有研究可分為兩大類主題,即實踐研究(包括管理和應用型研究)和理論研究。研究論文分布如表3。
上表顯示,基于護理工作實踐的應用研究數量最多,占81%,研究者多為一線護理工作者;而基于管理視角的研究數量較少,只占7%,研究者多為醫院管理人員;基于人文素養理論的研究占12%,多為對護理實踐的思考和總結,研究者多為承擔課題項目的護理工作者。
四、結論與討論
(一)需重視對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的培育
研究論文關注度與發表年份的數據表明,研究論文與國家的政策導向密切相關。除國家在政策上引導外,各級各類醫院均應重視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的提升。特別是精神病患者護理專業的醫院,只有提升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的素養,才能實現“十三五”規劃“深化優質護理服務、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滿足各類患者的人文關懷需求。
(二)需提升對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的研究水平
從研究論文數據庫來源看,本主題現有研究者多為一線護理工作者,這些人多為專科學歷,部分為自學大專、本科學歷,研究水平有限、研究質量較低,多局限于護理實踐過程及實踐經驗的總結,普遍缺乏對實踐經驗的深入思考及總結提升。部分承擔課題的研究者,也因缺乏扎實的研究功底、科學的研究方法、嚴密的邏輯思維而導致研究成果水平較低。
因此,要提升相關論文研究水平,需要進一步優化護士隊伍結構,強化在職培訓,并提升研究生、博士生層次護士比例,夯實理論研究基礎,才能保證相關研究的動力充足。
(三)需重視對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素養的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可指導實踐,為實踐研究提供方向方法。一方面,提升研究生、博士生層次護士比例可以提升相關研究的理論層次;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的一線護理工作者因承擔著巨大的工作壓力,還面對著被攻擊、毆打、謾罵等風險,往往心生顧慮,無暇顧及患者的精神護理。醫院及相關政策制定部門應為一線精神病患者的護理人員留出足夠的閱讀、思考、接受再教育的時間,用于系統反思、總結和提升,從而保證人文關懷素養的理論研究,進而正確地進行人文關懷護理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