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醫護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治療方法兩組均連續護理7d為1療程。
1.1.1對照組常規護理。
1.1.2護理組常規護理同對照組。中醫特色治療胃脘疼痛:穴位貼敷、按摩,耳穴埋豆,選脾、胃、交感、神門、肝膽、內分泌等穴,艾灸、拔火罐、藥熨;脾胃虛寒:中藥熱奄包熱熨胃脘部;胃脘脹滿:穴位貼敷、穴位注射、腹部按摩。噯氣、反酸:遵醫囑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艾灸;納呆:穴位按摩、耳穴貼壓:選脾、胃、肝、小腸、心、交感。辨證食療肝胃氣滯證:金桔山藥粟米粥;肝胃郁熱證:飲;脾胃濕熱證:赤豆粥;脾胃氣虛證:蓮子山藥粥等;脾胃虛寒證:桂圓糯米粥;胃陰不足證:山藥百合大棗粥、山藥枸杞薏米粥等;胃絡瘀阻證:大棗赤豆蓮藕粥。每周食療方2~3次。
運動康復養胃護胃保健操,第一步,扭脊,一手搭肩部,一手搭髖部。第二步,背后彎,雙手托腰底,以腰為中心向后彎,前腹肌有抻拉感覺。第三步,轉腰,手叉腰順時針轉100次,逆時針100次。第四步,摩腹,雙手掌圍臍做順時針摩腹,手微微用力,按腹。20min/次,2次/d。健康指導保持病室安靜、整潔、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適當運動,保證睡眠。急性發作時宜臥床休息,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制定推薦食譜,改正不合理的飲食結構。保暖,避免腹部受涼,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
1.2觀測指標臨床癥狀、不良反應。
1.3療效判定連續護理2療程(14d),判定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痊愈:胃脘痛所有癥狀消失未再復發。有效:胃脘痛明顯緩解部分癥狀消失,發作次數減少。無效:胃脘痛緩解不明顯,癥狀無明顯改善。
1.4統計分析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基線資料納入樣本120例均為廣西隆安縣中醫醫院脾胃病科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兩組人口學資料及臨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0.05.
2.2退出病例觀察期間無退出病例。
2.3脫落病例觀察期間無脫落病例。
2.4臨床療效連續護理2療程(14d),臨床療效護理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5不良反應觀察過程中兩組均無嚴重不良事件。
3討論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在治療上雖然設施簡單,療效可靠,但治療時間長,需投入較大的人力。如穴位按摩、火罐、艾灸、刮痧、濕敷法、熏洗法等操作需要護士一直在床邊觀察[1],護理人員不足直接影響了臨床科室開展中醫護理技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對策
2.1轉變觀念,加強中醫理論學習,形成中醫治療的文化氛圍
2.1.1醫院制定每周1次中醫理論學習的制度,持續3個月后改為每月1次,邀請縣內的中醫專家及院內的中醫醫生、中醫護士進行授課,營造中醫理論學習氛圍。
2.1.2聘請省級知名中醫專家到本院坐診,安排本院中醫醫生跟班學習,提高中醫醫生的中醫診療能力。
2.1.3醫院組織科主任、護士長及技術骨干到上級中醫院參觀、學習,增強對中醫治療的信心。
2.1.4醫院開展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健身方法學習,每天早晨在醫院進行集體晨練,增強全院職工對傳統健身方法的認識。
2.1.5護理部抓住創等契機,加強溝通協調,取得院領導及科主任、護士長的支持,各科室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成立中醫治療室,購置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所需要的設備。
2.2注重中醫護理技術培訓,加強中醫護理人才培養
2.2.1選派護理骨干到省級中醫院學習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回來后制定培訓計劃,對全院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強化訓練。
2.2.2購買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光盤,依據《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范》及視頻資料,結合本院實際情況,細化操作流程,使護士關注操作細節,方便訓練。
2.2.3每個科室選拔2名善于交流、操作能力強的護士,每人強化訓練2項,再由她們向科室護士示范,反復訓練,確保人人達標,根據科室性質,每科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不少于3項。
2.3及時評價指導根據《中醫醫院中醫護理工作指南(試行)》的要求,護理部成立中醫護理質量考核小組,按照《指南》的評價方法進行評價。內容包括:中醫專科專病的護理質量、中醫護理常規的執行情況及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情況等。護理部每月抽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查找原因,及時整改。根據評價結果,及時對中醫護理質量檢查標準進行修訂,不斷完善。
2.4醫護加強溝通,突出中醫護理特色作為中醫院,醫生、護士在治療、護理中應有突出中、西醫結合治療,發揮中醫護理特色的意識。護士主動加強與醫生溝通,醫生根據患者病情主動開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醫囑,共同為患者進行中醫知識宣教,突出中醫特色。如肛腸科采用穴位貼敷預防術后尿潴留,外科采用中藥涂藥治療蛇串瘡等,使中醫護理技術、辯證施護措施落到實處,得到患者及醫生的認可,增加中醫護理技術的臨床運用,使護理人員有更多的實踐機會。
2.5合理配置護理人員護理部按照優質護理示范病區的要求,增加護士人數,根據各科室床位、科室性質,合理配置護理人員。護士長對科室護理人員進行按需設崗,彈性排班,為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提供足夠的時間,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提升中醫護理的內涵。
3體會
糖尿病足由于病程長、反復發作,往往久治不愈,嚴重者需要截肢,但早期預防、早期發現,可以降低致殘率,因此本病的護理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現將本院2003年1月以來收治的42例糖尿病足患者運用中醫護理,收到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42例,其中1型糖尿病3例,2型糖尿病39例;男31例,女11例,年齡35~73歲(平均57.2歲)。糖尿病病程1~22年;25例僅表現為下肢感覺減退、麻木、發涼、疼痛,12例足潰瘍表淺,3例潰瘍深至骨質,2例趾壞疽嚴重;合并感染12例。經積極治療和護理,感覺異常者無一例發生足潰瘍,足潰瘍表淺者全部愈合,深度潰瘍治愈2例、好轉1例,壞疽2例中1例好轉、1例自動出院,無截肢致殘病例。
1.2治療方法
(1)嚴格控制血糖:應用胰島素、口服降糖藥,使血糖控制在餐前7~8mmol/L、餐后10mmol/L、糖化血紅蛋白6.5%。(2)控制感染: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陽性12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5例)、大腸埃希氏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變形桿菌(1例)及混合感染(2例),根據藥敏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3)改善血液循環:選用前列腺素E1(PGE1)、654-2或脈絡寧每日靜脈滴注,同時應用中藥。糖尿病足在祖國醫學中屬“脫疽”范疇,在肢體缺血未出現壞疽時辨證多屬陰傷氣耗、陰寒下注、阻滯經脈所致,治以益氣陰、溫經祛寒,選用制川烏3~6g(先煎)、北細辛2g、生黃芪15g、北沙參15g、獨活6g、桂枝5g、蘇木10g、地龍10g、枳殼10g、生姜皮10g,1劑/d,水煎服。若肢體皮色紫紅或有色素沉著,治以活血化瘀為主,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若肢體缺血合并感染出現腫脹疼痛時,治以清熱祛濕為主,選用土茯苓30g、米仁根60g、忍冬藤30g、生甘草10g、白蘚皮10g、菝葜30g、紫花地丁30g、玉米須30g、垂盆草30g、地耳草15g,1劑/d,水煎服。(4)改善末稍神經功能障礙:用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可緩解神經痛。
2護理措施
2.1情志護理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肢體缺血或外周神經病變,生活質量將受到影響,皮膚一旦破損或有感染則經久難愈,加上糖尿病本身是慢性終身性疾病,醫療負擔重,患者情緒往往比較消極、焦慮,進而加重肢體局部缺血,影響愈合。祖國醫學認為,心靜則神安,神安則氣血和,為此要注意多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及時掌握其心理狀態,經常給予關心、安慰和鼓勵,中醫認為以正言勸導法,言之以其善,“疾雖久,猶可畢也”。治療上盡量為患者精打細算,減輕經濟負擔。
2.2飲食調護
根據患者的體重、年齡及活動量,計算每日飲食量,以達到熱量攝入與能量消耗間平衡。指導患者有規律地進食,原則上是進餐要定時、定量,早、中、晚三餐食量分配各1/3[1],忌煙酒,避免飽餐。食物以低脂、低熱為主,古醫經早有“膏粱之變”之說。由于糖尿病患者大多全身情況較差,而創面修復又需要足夠的營養,飲食中要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此外,根據患者體質指導其適當進食豬胰、玉米須、山藥、豇豆、豌豆、茭白、苦瓜、葫蘆、蠶蛹、洋蔥、菠菜根等降糖止渴的食物。
2.3運動
運動療法是糖尿病三大治療方法之一。糖尿病足患者在運動時要特別注意對足的保護,要選擇合適的鞋,運動后要仔細檢查足部有無紅腫或受壓的痕跡,有足畸形或足腫脹的患者以散步為宜,不宜做較劇烈的運動;運動后出現下肢疼痛,不要再堅持運動;對足部有開放性病變的,有壞疽、急性潰瘍合并感染的,應臥床休息,不宜行走。
2.4局部皮膚護理
每日檢查足部,觀察皮膚情況,注意有無水泡、腫脹、擦傷及皮膚的色澤、溫度,有無感覺異常、足背動脈搏動和彈性。無皮膚潰瘍患者的護理:糖尿病足患者皮膚易發生感染,要盡量保護其足部免受各種外界因素的傷害。保持皮膚清潔,每天睡前用38℃左右溫水浸泡雙腳15~20min,用柔軟吸水性強的毛巾輕輕擦干,仔細地觀察雙足,對有足癬感染者,則用有抗真菌、護膚作用的一枝黃花30g、土大黃30g、白芨15g、生甘草10g,每日1劑漬洗;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冬天,要穿軟而寬松的棉襪、棉鞋;對于足部皮膚易干燥者,可涂上一層薄的油脂;避免腳邊放置電暖器、熱水袋等;禁用刺激性強的消毒液;指導家屬學會正確修剪趾甲,不要把趾甲剪得過短,不要隨意修剪腳上的雞眼或結痂。已有皮膚潰瘍患者的護理:糖尿病足皮膚潰瘍形成后,采用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之功效的三黃洗劑(生大黃、生黃柏、生黃芩各30g加水3000ml煎20min)浸泡患足,38℃左右,每次20~30min,然后局部用紅外線照射,距離30-50cm,每次15min。對于潰瘍較深,膿液及壞死組織較多的患者,行切開引流或清創,用分步蠶食法清除壞死組織,創面常規消毒后用生理鹽水沖洗,然后用三黃洗劑浸泡、紅外線照射,再選用雙黃連、賽胃安、維生素E等交替涂敷創面。對于恢復期創面,肉芽新鮮膿液較少時,泡足后,用中藥生肌玉紅膏外敷,以助生肌收口。
2.5健康宣教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良好,發生周圍神經病變的時間為發病后10~15年,若血糖控制欠佳,病史3~5年即可發生[2]。因此要讓患者了解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使其能自覺地配合飲食及藥物治療。許多糖尿病患者在注重飲食及藥物治療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對足部的保養及護理,因此健康教育的內容除了糖尿病一般知識教育外,還應重點包括糖尿病足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足部評估、足部護理及自我保健等[3]。科學的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適當運動、出院指導,能減少糖尿病足的發生并預防糖尿病足的感染[4]。通過積極的預防措施可以降低40%~80%的糖尿病足部潰瘍所致截肢的發生率[5]。
【參考文獻】
1李清華,李清江,蔣文,等.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飲食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0,35(9):533.
2李仕明.糖尿病足檢查方法及診斷標準.中國糖尿病雜志,1996,4(2):126.
3王珩.老年Ⅱ型糖尿病足的預防和護理.中國療養醫學,2005,14(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