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學前教育學習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英語教學法經歷了以翻譯法、直接發、聽說法、認知法、交際法為里程碑的五個重要發展階段。翻譯法是英語教學中歷史最久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用母語組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母語和英語并用,經常要把英語和母語在結構和用法上作對比。說出一個英語詞,馬上譯成相應的母語詞;說出一個英語句子,也馬上譯成母語。逐句分段讀連貫的英語課文,然后再逐詞逐句翻譯,以加深或者檢查對課文意義的理解。直接法,顧名思義,就是直接教英語的方法。“直接”包含三個方面的意思:直接學習、直接理解、直接應用。它通過英語本身進行的會話、交談和閱讀來教英語,而不用(學生的)母語,不用翻譯和形式語法。第一批詞的詞義是通過指示實物、圖畫或演示動作等來講解的。這個方法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在交談、閱讀或寫作時都用英語思維。聽說法認為語言首先是有聲的,學習英語不論其目的是什么,都必須先學聽和說,在聽和說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學習讀和寫。
教學的順序應當是先聽說、后讀寫。聽說法以句型為中心,根據句子在結構上的特點,從無數句子中歸納出一定數量的句子模式或基本類型,即句型。句型既是語言教學的基礎,也是整個外語教學的中心。認知法是在以Chomosky為代表的轉換生成語法和Caroll的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上產生的。這種方法從學生已知的知識出發,通過學習和分析,對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型式獲得有意識地控制,并在有意識的情景中培養語言的交際能力。這種教學方法的理論重視人的思維作用,把語言學習看作是智力活動,重視對語言現象的理解,著眼于培養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前四種教學法都以傳授語言知識和培訓語言技能為目的,雖然英語教材和教學過程都充滿了影響語言學習的文化因素,但沒引起英語教師和研究者的注意,直到語言交際能力理論提出----交際教學法產生,英語教學界學者們的視域豁然開朗,他們很快意識到了語言教學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從此,文化研究、文化差異研究、跨文化英語教學研究很快開展起來。
跨文化交際研究在我國的歷史較短,大致上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的。雖然我國學術界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從未中斷,但對跨文化交際研究有建樹的著作和論文不多。我國學者對跨文化交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處于介紹和引進國外研究成果階段,我們自己的理論和應用成果還相當不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國英語教學界引進了國外跨文化交際學說并嘗試了各種新的英語教學法理論。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國的語言學家、應用語言學家、對外漢語教學專家和英語教師在文化教學問題上達成了共識。這個共識是:文化教學是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國學者和英語教師在文化教學研究和實踐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鄧炎昌、劉潤清(1989)、顧嘉祖(1990)、王福祥、吳漢櫻(1994)、胡文仲、高一虹(1997)、陳申(1999)、王振亞(2005)等知名學者都先后著書立說,對語言和文化,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進行研討。另外,無數英語教師,在教學第一線對文化教學理論進行實踐,對文化教學方法進行探索。
二、以跨文化交際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建立適合中國英語教學特點的教學模式,對增強教學研究及實踐的可操作性,促進英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已經較為清楚地看到了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并確立了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對過去和現在施行的各種教學模式進行了比較和總結,取其優點,避其短缺。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在我國英語教學中一味照搬國外的教學模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我國的英語教學,必須充分考慮到以下幾個不同于國外的特殊因素:一是缺乏真正的語言環境和交際環境;二是學習者的個性,如認知結構、學習動機、學習潛能、理解能力等;三是教學形式在多數情況下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的。由此看來,我們必須對我國英語教學模式提出新的設想,這便是以上所提到的第三個條件。
英語教學的實質既然是“交際”,其基本特征是“文化適應”,即語言、使用和文化的三個過程,這就決定了我們采用的模式是以語言文化學和跨文化交際學為理論依據的“跨文化交際模式”。它是在積極借鑒國外現代外語教學模式的合理要素和努力吸取國內現行的各教學模式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建構出適合我國英語教學特點的綜合性教學模式。建構該模式旨在克服和改進傳統教學模式以下幾項主要缺點:
(1)以教師為主的講授模式。傳統英語課堂教學,過分強調教師講授的作用,而忽視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作用,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致使學生在畢業時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低下。而現有模式把教學變成師生之間雙向交際,有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生成和培養。
(2)以語言知識為主的輸入模式。傳統英語教學,教師給學生輸入的信息比較單一,不能滿足跨文化交際的需要。現有模式加上語用信息、文化信息和行為信息,不僅加大了信息輸入的量,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優化有了質的保障。
(3)虛構的教學環境。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教師給學生提供的學習環境基本上是一種虛構的,缺乏必要的和在各種語境條件下的交際。而現有模式以交際為核心,把課堂當作交際的場所,將輸入的各種信息直接運用于此情此景的交際,從而使語言和文化的學得和習得更加有效。
(4)學生對信息加工模式的不完整性。傳統英語課堂教學,只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即所接收的信息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這實際是不完整的,還應該從整體上把該四項內容當作語言文化交際行為加以訓練,以使學生在特定的語言文化氛圍中領悟其要領,獲得言語的和非言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以跨文化交際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下,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的課堂活動:
(1)發現文化身份:讓學生反思自身的文化觀念,確定自己的文化身份,進而深入了解自己所在文化群體的特點和文化價值取向。
(2)感受個體空間距離:創造不同的語境,讓學生以不同的交際身份與交際對象保持某種空間距離,了解不同文化對交際者空間距離的要求,體會文化、語境、交際者的身份角色及交際對象的關系對空間距離的不同期望。
(3)文化場景短劇:組織學生表演一幕情景短劇,其他學生一邊欣賞短劇表演,一邊從文化角度理解和分析短劇中的情景。短劇表演完畢,學生討論幾個問題,如:短劇中發生了什么事情?劇中體現了哪些文化現象和沖突?該活動可鍛煉學生的觀察技能,提高學生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
(4)非言語交際:學生分組表演某些生活場景,展示肢體語言(面目表情、眼神交流)、空間距離、表達情感的聲調和語氣(諷刺、興奮)等。通過該課堂活動,幫助學生了解非言語交際所包含的內容及其重要性,幫助學生掌握一些非言語交際過程中應采取的恰當的行為和態度,進而加強其交際意識。(本文來自于《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5)影片欣賞:教師讓學生欣賞幾段有關美國(或其他國家)教育、教學方面的影片,使他們了解美國教育體系的特點,并指導學生比較中美兩國教育體制的差異。
三、結論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型教學;問題分析;方法對策
一、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型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方面的問題
傳統的應試教育在我國大行其道多年,英語四級和六級的衡
量標準在教師的教學理念中根深蒂固,文化的滲透在短時間內換
不來學生成績上的突破,很多教師對此仍舊是嗤之以鼻,認為其滿足不了自己教學成績上的需求,然而這種看法是十分短淺的,畢竟我們的高等英語教育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國際化的交流和往來之中能夠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四級和六級成績單上的優異并不能夠解決這些實際的問題,例如,與外國友人的交際中需要注意的禮節以及需要避諱的文化差異方面的內容,這些在數字化的成績單上是絲毫體現不出來的,所以跨文化交際型的英語教學模式必須要在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施行,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也必須隨之有所改變,放棄眼前學生成績提高的教學業績,追求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上的突破。
2.學生認識的不足和實踐的缺乏
我國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往往功利性特別強,過分地看重自己在英語四級和六級考試中的成績和通過四六級考試能夠給他們帶來就業時的便利,對于自己的英語交際能力和英語文化滲透深度存在著嚴重的認識上的不足,并且由于我國的學生在性格方面較為內向,敢于開口說英語和與外國友人進行英語交流的少之又少,這就導致我們的學生學了滿腹的英語單詞卻很難開口使用,這無疑是我們高等英語教育的悲哀。與此同
時,由于這種功利性的英語學習態度,導致我們的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自覺性很差,單純地為了學習而學習,在通過了四六級考試之后更是拒絕再進行英語的學習,更談不到英語文化的學習。這就導致我們的學生只是學會了這門語言而沒有學懂這門語言。
3.考試制度的障礙
雖然我國大學英語以素質教育為主,提倡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最高教學目標,但是考試制度的存在依然成為跨文化交際型教學模式的最大障礙,在考試制度的阻撓之下,跨文化交際型教學僅僅是一句口號而已,即便是有很多教師深入理解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先進之處,并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付諸于實
踐,但是收到的反響卻令人心寒,很多學生還是熱衷于考取英語能力的證明(四六級英語證書),對跨文化交際型教學模式仍然抱著一種看客的心態。另外,在我們的考試試題中對于文化方面的涉及也非常有限,在學生依然以考試為思維核心的局面之下,從考試制度和考試內容上加以改變是極為關鍵的。
跨文化型的教學模式有效地解決了上述的問題,語言的學習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文化的學習,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不難發現其與漢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就是一種文化差異的體現,另外英語的表達方式也有很多是與英語語法完全不相干或者相違背的,這些單純地靠記憶是完全不能夠解決問題的,最為行之有效的方式還是要理解這種語言的文化,只有掌握了英語的語言文化才能夠在英語的學習和使用中舉一反三、如數
家珍。
二、教學方法的應對
1.采取交際型英語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內涵
在英語學習中,我們不難發現,英語的書面表達與口語表達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口語化的表達看似非常隨意,而且用死板的語法區分還非常容易產生歧義,但是我們在觀看一些英文影片和欣賞一些英文歌曲的時候會發現這些看似極易產生歧義的口語卻表達得非常精準,如果用常規的字面理解的意思與真實表達的意思
相去甚遠,這是因為語言需要一定的語言環境,這種語言環境也是一種文化內涵的集中體現。鑒于此,我們在大學的英語教學中,應該加強學生的交際教學,讓學生以交際為最高學習目標來學學英語,從文化理解的角度去看待交際使用中的英語,從文化的角度去接受這些書面英語中接觸不到的英語表達方式,并且通過這種交際能力的培養實現自己跨文化的英語學習。
2.培養學生非英語語言的交際能力
非語言的交際能力完全是文化的體現,語言的交際是有聲有形的,其中文化的成分占據有限,而非語言的交際就是完全的文化內涵的體現,例如,我們在觀看英語國家出產的影視節目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一些無聲的場景或者是肢體動作都有著極為深刻的含義,畫面中雖然沒有語言的表達,但是其中的含義卻是極為豐富的,這種非交際能力的表達方式是培養學生理解異國文化的良好途徑,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廣泛地加以利用,讓學生從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意義,久而久之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就會慢慢地培養起來,文化內涵的成長必然會造成學生在英語交際能力和英語理解能力上的顯著提升。另外,在跨文化交際型的英語教學中,我們也要滲透一些英語國家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禮儀方面的教學,這也是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這些飽含著文化氣息的教學內容能夠很好地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的滲透,讓學生能夠領會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氣息,用跨越性的思維方式來熟悉并掌握這門語言,并最終在自己的交際過程中加以利用。
總而言之,在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型教學模式還不是十分的成熟,所取得教學成果還不夠豐富,但是在國家化日益嚴重的今天,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必然會造就一大批的國際化人才,并最終在國際舞臺上為我國的經濟和外交建設建立功勛。另外,跨文化交際型的英語教學模式還能夠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英語這門語言,以更深層的理解來取得學生在成績和能力上的雙突破,也能夠讓學生以更為高漲的學習熱情投入英語學習中,并在學習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國家化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黃玲.論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科技創新導報,2011.
[2]王麗梅.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中國成人教育,2009.
[3]周建國.全球視野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理論導刊,2005.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文化 英語教學
英語教學應該是對人的品格、思維、語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識和意識等的全面素質教育,了解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全球意識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由此看出,語言的教育必須扎根于文化才能達到真正的開發和利用。這就要求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視跨文化教育,使學生在實際英語交流中具備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一、跨文化交際在英語教學中的現狀
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的教授,而且更包括文化知識的傳播。所以,把跨文化交際納入英語教學內容是區別傳統英語教學的現代英語教學的主要標志之一。語言教學既然最終以語用為目的,就必然涉及語言文化的教學;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在國際溝通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缺乏對跨文化的了解,可能產生誤會,進而妨礙正常交流。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2.強化跨文化知識教學是實現英語應用的關鍵
發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和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
3.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語言形式所負荷的內容,語言與文化密切聯系
語言有著豐富的內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蘊藏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現今的英語教學中,人們普遍忽視了跨文化教育。原因在于:其一,人們認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其二,認為跨文化教育太深奧、復雜,且不易操作。但實際上,跨文化教育是可以在語言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層次上進行的。跨文化交際應融入英語教學。
多年來在英美流行的“聽說法”(Audio-Lingual Method)和“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等外語教學流派的實施,在英語國家的語言培訓中頗為成功。然而,當英美外語教育專家們把這種方法帶到中國的英語課堂上時,效果卻不如人意。這是和我國沒有語言習得的實踐環境和考試指揮棒的遏制相聯系的。所以作為教師,結合學生實際,探討新的英語教學方法和途徑是孜孜以求的目標和責任。
1.必須不斷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養
跨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從廣義上講,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狹義上講,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和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都能夠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可以通過因特網結交外國朋友,涉獵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觀賞外國電影電視錄像,學習外文歌曲等多種渠道來了解外國文化。作為一名外語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才能適應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要求。
2.優化語言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學習語言。因此外語教學必須遵循語言教學的基本模式。語言教學的實質就是交際和語言的應用,要求我們在課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語言學習,包括單詞、句法、語法外,還應充分為交際提供時間、環境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文化的橋梁達到真正地體會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過程,成為語言的主人。在模擬語言環境、創設語言氛圍方面,現代教學手段如網絡、多媒體、英美報刊雜志、幻燈機、錄像機等的應用已成為必然。如何將這些手段有機地與課堂結合,如何選擇和語言材料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如何利用這些手段調動學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識,是提高課堂教學的關鍵。
3.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涵,通過日常教學滲透
現行的教材中有許多地方都出現了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的話題。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內涵,以教材為線索,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隨時提供和補充相關知識是完全可行的。比如,在教材中,對話就出現了這樣一個語境:一個小孩問How o1d are you? 時,老太太用幽默的語調回答“Ah,it’s a secret.”。借此可將英美文化中的隱私和禁忌語的使用問題補充教給學生。課文中出現朋友之間的招呼很普遍,這時候把同學們常用的中式英語問候方式拿出來分析對比,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直接把“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等問句當作問候語來打招呼等常見錯誤,并從文化的角度要求學生提高對文化差異的認識。
4.通過階段性專題介紹,使學生較系統地了解各國文化差異
階段性專題介紹是立足于課堂外,通過專題講解、請外籍教師介紹、搞活動、組織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較系統的文化導入和交際能力培養。專題題目有:顏色用法差異、動物寓意的差異、體態語言的差別、節日專題晚會、英美諺語專講、禁忌語專講,問候語專講等。每次專題講座前,可先請學生課前準備,根據主題,選擇分組回答問題、急智題搶答、話劇演出、找錯誤、看原版電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于樂,拉近學生與跨文化交際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語言氛圍中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5.改變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對跨文化交際有很大的影響。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所以在交際過程中就常常出現一些困難,影響交際效果,造成一些誤解。如You looks great today.中國人聽到別人贊揚時,往往為表示謙虛而用否定口氣回答,而英美人士卻樂于接受。英美人士的思維方式確實在很多方面和我們不一樣。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多留意這種差異,認識并接受外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6.注意增加背景知識
如在教到Christmas Day時,將圣誕節與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都是慶賀新的一年開始,都有宴會大餐,都要互贈禮物等等。同時,比較出兩者的不同,再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特別是對“Santa Clause,Christmas trees,gifts”的歷史淵源的理解。談及贈送禮物時,就將接受禮物的方式提供給學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達感情直接,當面拆封欣賞禮物是禮貌的行為。而中國人則相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內斂是一脈相承的。
結束語
“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是對21世紀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0,1)”。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在各國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對外開放的加強,世界溝通的增多對我國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成功的英語教學要讓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體會到其中的跨文化交際的魅力,深入語言的精華,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飯社,2001.
[2]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Larsen-Freeman,Diane.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4]Stevick.E.W.英語教學方法論――問題出在哪里[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