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醫政醫管工作要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實施“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圍繞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反映突出的問題,結合新形勢下醫療服務需求變化,通過改善環境、優化流程、提升質量、保障安全等措施,著力改善群眾看病就醫感受,構造和諧醫患關系。
(二)加快發展優質社會資本辦醫。貫徹落實市政府下發的《關于大力促進民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意見》和省十部門《社會辦醫促進工程實施意見》,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健康發展,滿足群眾的多層次醫療服務需求。重點支持優質社會資本舉辦康復、老年病、護理院等專科特色醫療機構,提高老年康復醫療服務能力。
(三)科學編纂“十三五”衛生規劃。鞏固“十二五”衛生規劃發展成果,科學規劃醫療機構設置,統籌做好區衛生事業第十三個五年發展規劃,進一步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實施衛生強區戰略。
(四)扎實推進和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堅持以人為本、因病施治、分級診療的原則,認真貫徹落實《市分級診療及雙向轉診工作實施方案》、《區衛生局關于規范分級醫療服務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強化不同層級醫療機構功能定位,推進縣級醫院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提升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嚴控大型公立醫院發展規模、限量提質,健全醫療機構間的分工協作機制。進一步規范分級診療服務,全面推行門診患者基層首診制度,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與縣(區)和市、省級醫療機構的雙向轉診。通過強化監督考評,開展重點監測評估,將病人就醫流向、醫院收治病種構成、雙向轉診率等內容與醫院等級評審復查有機結合,一并納入目標考核及各類專項考核中,確保縣域內就診率達90%左右。
(五)探索醫師多點執業。待市衛生計生委關于醫師多點執業暫行管理辦法出臺后,開展醫師多點執業工作。重點引導醫療資源向基層流動,促進優質資源在本區域內合理流動。實施醫師執業信息化管理。
二、加強醫療質量管理
(一)強化基層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管理。各基層醫療機構根據《基層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等規定,提升院感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院內感染防控長效機制。各醫療機構要重點加強消毒供應室、治療室、換藥室、手術室、口腔科室等關鍵部位的感染預防和控制。
(二)規范臨床合理用藥。推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落實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各項控制指標,探索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加強激素類藥物的管理。
(三)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加強護理服務內涵建設,加強護理管理及專科護理培訓,推進護士崗位管理,穩定護士隊伍,充分調動護士積極性,提高護理管理水平及護理質量。
(四)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引導醫務人員樹立“以病人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的服務理念,改善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感受。開展醫務人員“三基”訓練考核,加強操作技能培訓,提高醫務人員的質量意識和服務能力。
(五)完善疾病應急救助制度。
完善疾病應急救助基金核報核銷管理辦法,按照省六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疾病應急救助基金申請支付工作的通知》,全面推進疾病應急救助制度。
(六)保障臨床用血安全。
加強無償獻血宣傳并配合市中心血站組織好無償獻血工作,組織開展臨床合理用血督導檢查,保證臨床用血100%來自專業供血機構供應,確保臨床用血安全。
三、強化醫療服務要素監管
(一)加強醫療機構準入。落實行政審批許可制度,規范醫療機構設置審批、執業、變更登記管理。
(二)加強醫療機構監管。增強依法執業意識,規范執業行為。聯合衛生監督機構對醫療機構的執業范圍、人員資質、醫療廣告等進行日常監督。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建立醫療機構長效管理機制,維護正常醫療秩序。
(三)加強醫師、護士準入管理。做好醫師、護士的注冊管理工作。開展好醫師定期考核工作。
(四)強化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管理。嚴格按照《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和《醫療機構手術分級管理辦法》,建立規范的手術分級管理制度及醫療技術風險預警機制。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嚴肅查處未經批準開展技術項目的違規行為。
(五)開展醫療機構校驗工作。按期保質完成醫療機構校驗工作。由區衛生執法監督機構進行現場監督檢查。對達不到標準的醫療機構給予暫緩校驗,限期整改;對違法違規的醫療機構依法立案查處;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單位進行通報和記分管理。
四、完善醫療糾紛調處機制
保持依法懲治涉醫違法犯罪行為的高壓態勢,嚴厲打擊醫鬧、傷醫、殺醫事件,維護正常醫療秩序。加大多部門聯合處置重大醫療糾紛力度,推行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推進醫療責任保險分擔機制。各醫療機構要完善投訴處理機制,建立統一投訴渠道,避免多頭管理,提高效率。強化醫療缺陷管理,夯實醫療安全工作基礎。重視關鍵環節醫療質量,從嚴要求,把醫療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及時受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申請,妥善處理醫患糾紛。
五、深入推進醫療行風建設
持續抓好行業糾風工作,開展整治衛生計生領域損害群眾利益不正之風專項行動。推進糾正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不正之風,深入貫徹落實醫療衛生行風建設“九不準”,進一步加強衛生計生系統行業作風建設。貫徹落實《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范》,繼續強化院務公開執行力度,督促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建立服務信息公開制度,對服務效率、服務價格、醫藥費用、便民惠民等信息進行公示。進一步完善社會評價制度,加強對行風工作的輿情監測。
六、做好其它醫政工作
(一)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救治工作。
一、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一)夯實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能力。落實“四早”“四集中”要求,全面加強醫療救治指導支持。強化醫療救治“五個結合”。強化發熱門診、定點醫院建設和發熱病人閉環管理,推進發熱門診和定點醫院風險排查和評估。健全縣核酸檢測體系,加強醫療機構核酸檢測室間質評。提升全員核酸篩查應急能力。加強疫情監測預警和信息報告,做好疫苗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醫療救治。加強醫療機構院感防控,優化感控資源配置,強化感控制度建設與感控措施落實。加大民營醫院和私人診所疫情防控措施督導檢查力度。
(二)推進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立足平戰結合、防治結合,加強醫療資源動員響應、區域聯動,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推動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職能落實,提升縣級醫院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助力醫防協調機制健全完善。總結提煉肺炎疫情防治經驗,重點推進重癥醫學、呼吸、麻醉、感染防控、傳染、精神、兒科、院前急救等重大疫情救治相關學科能力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建立傳染病優勢學科群,提升傳染病依法依規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優化資源布局,提升醫療服務核心能力
(三)啟動規劃編制。突出規劃綱領指導約束作用,推進“十四五”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臨床專科能力建設規劃、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精神心理衛生規劃等多規合一。強化醫療機構規范發展,研究醫療機構多院區管理相關政策,引導公立醫院與社會辦醫科學有序發展。
(四)打造醫療高地。推進縣公共衛生中心(傳染病救治基地)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圍繞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重大疑難疾病,推進縣臨床專科能力建設。
(五)補齊發展短板。深化縣級綜合醫院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縣級醫院達到國家推薦標準。以“三大中心”建設為抓手,推進城鄉一體、院前院內協同的急危重癥救治網絡體系,推動院前醫療急救網絡與院內急診有效銜接。加強癌癥、兒童血液病惡性腫瘤、罕見病、腦卒中等重大疾病診療管理。
三、聚焦創新驅動,深化醫療領域改革試點
(六)深化醫療管理要素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強化事中事后監管。規范機構、科室、人員、技術準入備案管理。全面推行醫療機構、醫師、護士電子證照。啟動2021年醫師資格考試綜合筆試“一年兩試”和2020-2021年度分層分類醫師定期考核改革。
四、深化內涵建設,提高醫療治理能力水平
(七)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壓實醫療機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主體責任,加強“限制類技術”備案管理、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質量控制和規范化培訓。加強醫療機構藥品、耗材、器械管理,強化重點監控藥耗臨床使用監測,推動醫療機構合理用藥考核,提高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合理診療、合理用藥水平。推進醫療廢物信息化管理。
(八)深化醫療糾紛預防調處。鞏固深化“平安醫院”建設和治理體系,加強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安保力量、安檢設施、安保系統在內的“三防”能力建設。鞏固發展醫療糾紛調處機制,強化部門協同,依法嚴厲打擊涉醫違法犯罪。鞏固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成果,推動掃黑除惡長效常治。
(九)提質推進精神心理服務。落實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抓好嚴重精神障礙管理治療項目和精神科轉崗醫師培訓,開展民營精神疾病專科機構規范化巡回指導培訓,促進全縣精神心理衛生工作提質增效。
五、堅持多措并舉,加強系統醫德醫風建設
(十)加強系統行風建設。開展“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傳承優良醫德醫風”專題活動,優化衛生健康行業形象。建立健全行風建設工作分類分級管理體系,指導醫療機構完善行風管理架構。探索開展醫療機構行風滿意度調查。深入實施“民營醫院管理年”、“人體器官移植專項整治”、“大型醫院巡查”和“回頭看”工作。
(一)做好國務院《決定》的學習、宣傳、貫徹工作。建立健全市政府常務會議學法制度和專題法制講座制度,把國務院《決定》納入公務員和領導干部學法計劃,組織廣大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認真學習,明確應當承擔的責任,增強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運用報刊、電視、網絡、廣播等媒體,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為加快推進我市依法行政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
(二)建立領導干部、公務員法律知識考查、考試和考核制度。市政府對非人大任命干部在任職前進行相關法律知識考試和依法行政情況考查,考試、考查結果作為任職的依據。加大公務員法律知識測查力度,完善公務員法律知識培訓考試機制,公務員法律知識培訓考試情況作為公務員年度考核的內容和任職、晉升的依據之一。
(三)全面實施依法行政的評議考核工作。依照《省依法行政考核辦法》的規定和要求,制定實施細則,認真組織開展依法行政考核工作,從依法履行職責、科學民主決策、加強制度建設、規范行政執法、強化行政監督、防范化解社會矛盾、落實推進依法行政保障措施等七個方面,對各政府和市各部門年度依法行政工作情況進行考評,考核結果納入政府目標管理考核指標體系。
(四)積極開展依法行政示范單位和示范標兵創建活動。加強對省級依法行政示范點的聯系、培育和指導,加強信息的收集、傳遞和運用;積極推進我市依法行政示范單位和示范標兵的創建活動,帶動和引領我市依法行政工作的深入開展。
二、進一步提高制度建設質量
(五)進一步完善政府行政決策機制,建立健全重大行政決策規則和程序。實行重大行政決策專家咨詢論證制度,建立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建立重大行政決策后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市政府重大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
(六)加快政府規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進程。探索擴大公眾有序參與政府規范性文件制定的機制、程序和方法,完善公開征求意見和采納意見情況說明制度,積極探索專家起草規范性文件制度,使政府規范性文件更好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同時,建立健全規范性文件實施情況后評價機制。
(七)加強規范性文件制定研究工作。認真探討和研究規范性文件制定規律,增強規范性文件的科學性,努力實現規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
(八)做好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對全市規范性文件進行一次全面清理,編制現行有效的規范性文件目錄,并向社會公布。同時,完善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和定期清理制度。
三、切實規范行政執法行為
(九)認真開展行政執法監督檢查。按照《市年行政執法監督檢查計劃》的安排,深入開展群眾反映強烈、社會關注的勞動保障、食品安全、節能減排等領域的專項整治和執法檢查,努力提高監督檢查的實效性,進一步改善執法狀況。建立健全行政執法監督檢查記錄制度和行政執法案卷歸檔制度,統一行政執法案卷評查標準,認真組織開展行政執法案卷評查活動。
(十)認真開展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工作。按照我市實施方案的要求,全面清理行政權力事項,認真編制職權目錄和運行流程圖,建立電子政務平臺和行政權力數據庫,建立健全網上公開透明的運行機制,實施全過程監督。
(十一)嚴格規范性文件的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規范性文件監督管理的各項配套制度。積極開展實質審查,提高報備率和糾錯率,啟動社會公眾監督機制,切實做到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切實發揮備案審查的功能和作用。
(十二)積極創新行政執法監督新舉措。建立行政執法統計報表管理制度,開展行政執法數據網上報送工作,全面、實時掌握全市行政執法情況。認真受理、辦好行政執法投訴,在全市企業和行業協會、商會中確定一批依法行政聯系點,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社會監督。
四、加強和改進行政復議工作
(十三)進一步暢通行政復議渠道。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行政復議申請權,健全立案制度、告知程序,積極引導行政管理相對人通過合法方式,表達合理訴求,凡是符合條件的行政復議申請都必須受理。
(十四)規范案件審理方式。認真落實《省行政復議聽證辦法》,規范聽證程序,對符合聽證條件的復議案件,應積極主動通過公開聽證、當面質證等方式,增強行政復議透明度和公信力。嚴格遵守時限規定,切實提高結案率。在依法裁決的前提下,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調解、和解等不同結案方式,努力實現“案結事了,定紛止爭”。
(十五)全面推行行政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繼續深入推進行政負責人出庭應訴工作,不斷總結經驗,層層落實??出庭應訴率達到100%。
五、努力提升政府法制工作
(十六)進一步深化政府法制理論研究。市政府法制機構要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部署,開展前瞻性研究,探索加強政府法制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努力當好市政府依法行政的參謀、助手和顧問,在全市依法行政工作中充分發揮統籌規劃、綜合協調、督促指導、政策研究和情況交流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