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yōu)質中醫(yī)診療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摘要】 腹膜透析(CAPD)是治療終末期腎病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長期腹膜透析往往導致多種并發(fā)癥,尤其是消化系統(tǒng)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透析效果及生活質量。雖然腹膜透析技術在不斷改進,但透析患者的生活質量仍明顯低于正常人,合并癥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據統(tǒng)計,CAPD患者消化功能紊亂的發(fā)生率高達74.25%。筆者收集近5年來中醫(yī)藥在緩解腹透并發(fā)消化道疾病、改善腹透患者營養(yǎng)狀況、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的相關進展,總結分析如下。
一、中醫(yī)的病因病機
慢性腎衰竭尿毒癥期是各種慢性腎臟病的終末期。此時患者的內環(huán)境喪失了穩(wěn)定性,血中代謝廢物蓄積,導致一系列的臨床綜合癥,其中以消化系統(tǒng)并發(fā)癥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胃脘嘈雜、不欲飲食、 食入即吐、反酸、 噯氣、大便秘結等等。其表現屬于中醫(yī)的“嘔吐”“呃逆”“腹痛”“吐酸”等范疇,病位涉及肝、脾、腎等多臟,氣化不利、濕濁淤血內停貫穿疾病的始終。
1.1 濕濁內蘊在腹膜透析中,往往存在慢性炎癥狀態(tài)。有學者將炎癥因子增高歸為中醫(yī)的“濁毒”、“濕熱”范圍。慢性腎衰竭患者若高蛋白飲食反而助濕生熱,濕熱阻竭,脾腎氣化不利而加重虛損。蔡潯遠等認為慢性腎衰竭的形成,往往因水腫、淋證、腰痛、癃閉、眩暈等病證,遷延纏綿,久治不愈,導致脾腎嚴重受損,水濕內蘊體內,日久化濁,化毒,化淤,諸邪相互交接,壅滯于內,又會加重脾胃的虛損。
1.2 脾胃虛損CAPD患者透析后,可出現低蛋白血癥、營養(yǎng)不良、水腫等癥狀,這些病狀統(tǒng)稱為營養(yǎng)缺失綜合征,屬中醫(yī)學“虛勞”范疇。《素問·通評虛實論篇》認為:“精氣奪則虛”。 研究表明,CAPD患者由于腹膜長期暴露在非生理性物質中,腹透液中高濃度的葡萄糖、乳酸、高滲透壓和低pH值等會對巨噬細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使腹膜的防御功能下降。腹透患者因長期透析致精微物質外漏,出現臟腑虧虛、氣血陰陽虛損等癥狀。脾氣虧虛,氣化不利,困阻脾胃,氣機失暢,使胃失受納,脾失健運,傳導失司,清濁不分,繼而出現腹脹、便秘、腹瀉或飲食減少等表現。
1.3 肝郁氣滯腹膜透析患者普遍存在抑郁表現。楊洪濤認為:一方面,患者因失去了部分腎功能導致身體機能下降,降低,并且失去了健康和一定的社會功能,在家庭和工作單位的地位也低,心理問題隨之而來;另一方面,巨額的醫(yī)療負擔是導致患者出現焦慮狀態(tài)的重要影響因素。張紅梅等對腹膜透析的病人抑郁組和非抑郁組進行比較,發(fā)現抑郁組的軀體癥狀較非抑郁組發(fā)生率為高,尤其是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失眠癥狀更為突出。因肝主疏泄,喜條達惡抑郁,患者長期抑郁,肝失條達,怒則氣上,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表現為干嘔呃逆,噯氣吞酸;肝氣郁結日久,傷陰化火,肝絡淤阻,最終致“血濁氣澀”。血濁與氣澀互為因果,使?jié)嵝佰斩粲趦龋涑馊埂H箾Q瀆失司,痰濁阻滯腎絡,氣化不利故成本病。
1.4 陰陽兩虛維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長期行CAPD治療,患者的殘腎功能逐漸下降,機體的免疫防御機能,患者表現為疲乏、少食、尿少或夜尿多,或無尿,舌暗,苔白,脈細。患者腎氣不足,封藏不固,腎陽虧損,無以蒸化水液,脾陽不足,無以運化水谷精微。聶峰等認為CAPD病人正虛證的演變過程為:脾腎氣虛型-脾腎陽虛型-氣陰兩虛型-陰陽兩虛型。這種演變過程往往因實致虛,繼而在虛的基礎上又產生實邪,而實邪進一步加重本虛。由于腎不藏精反漏精,腎不泌濁反留濁,遷延日久,而致氣血陰陽俱虛。
二、中醫(yī)的辨證要點
2.1 辨虛實中醫(yī)學認為慢性腎衰竭(CRF)發(fā)病機理極為復雜,涉及五臟六腑,氣血陰陽,可概括為本虛標實-脾腎虛損為本,濕濁淤毒為標。張嘉毅認為CAPD患者剛剛進入透析階段(CAPD開始到第6周),體內毒素的清除尚不充分,正氣衰敗、淤濁痰濕等邪實之證表現更甚;隨著透析對毒素和水分的清除(第6周到第8周),邪實之證明顯減輕,正氣虧虛之證突出;(8周后)由于本病由多種腎臟疾病遷延日久發(fā)展而來,中醫(yī)素有“久病必淤,久病入絡”之說,所以本病患者皆有血氣郁滯、絡脈不暢、淤血內停、濕濁等病理變化,且與腎虛相伴而生,互為因果,并且貫穿疾病始終。蔡明認為腹膜透析乃屬中醫(yī)的祛邪之法,它不能替代腎臟的整體功能(只是替代腎臟的濾過功能,不能替代甚至還損害腎臟的內分泌功能)。研究已證實,腹膜透析影響機體蛋白質、氨基酸代謝,并導致其大量丟失,使血清蛋白質氨基酸水平顯著下降,加重機體營養(yǎng)不足。因此,腹膜透析在清除毒素,解除標證即祛邪的同時,必然會加重正虛,尤其是大量脫水可使水隨液脫,使虛損之腎氣更加衰敗,使腎失氣化開合之職,導致尿量急劇減少,殘余腎功能急劇丟失,甚則導致腎氣衰敗而死亡。所以治療時需要分清虛實輕重。
2.2 辨陰陽終末期腎病患者進入腹膜透析的初期,體內毒素積聚及水鈉潴留的病理狀態(tài)尚未完全緩解,阻礙脾腎陽氣運行溫煦,故中醫(yī)證型以脾腎陽虛為主;隨著透析齡的增加和透析方案的調整,腹膜透析的作用逐漸得到顯現,陽氣暫以暢通,虛寒之象也逐漸減輕;但是隨著腹膜透析病程的繼續(xù)延長,腹膜結構和功能損傷,超濾能力和物質轉運能力逐漸下降,腹膜炎發(fā)生率也逐漸增加,透析患者或因長期水液和精微物質流失,出現陰陽兩虛。由于腎不藏精反漏精(長期蛋白尿、腹膜透析致精微物質流失),精血虧虛,腎水不足,虛陽浮越于上,化燥傷陰,表現為嗜冷飲,腰膝酸軟,口干舌燥,五心煩熱,失眠等。故治療時需辨清陰虛和陽虛的孰輕孰重。
三、中醫(yī)的治療原則
3.1 健脾益腎,和胃降濁龔劍華等用溫脾降濁湯治療腹膜透析納呆24例,溫脾降濁湯以太子參、黃芪、白術、炙甘草補氣健脾;附子、肉桂溫腎助陽;知母、黃柏以制附子、肉桂之溫燥;當歸、白芍、熟地黃養(yǎng)陰補血;姜半夏、陳皮、紫蘇梗化濕理氣,和胃降濁。諸藥配伍,溫補脾腎、和胃降濁、養(yǎng)陰補血,共奏其效。熊飛等認為腎衰合劑中加入一定量大黃(一般為10~15g)同煎,其瀉下作用不明顯,但降濁(濕、淤之邪)效果好,且能改善患者食欲,蓋因其降濁以開啟脾胃之功。腎衰合劑以健脾益腎,補益氣血為主,重在健脾益氣,達到升清降濁祛濁化淤的目的。腎衰合劑方中黃芪、太子參大補元氣,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抵抗力;枸杞、地黃、牛膝滋補腎精,以固腎元;白術、茯苓、厚樸健脾利濕,調理氣機,以絕濕濁生化之源;紅花、丹參、益母草活血化淤以治其淤血標實之邪;大黃降濁開啟脾胃。諸藥合用,而達到扶正祛邪,調和陰陽之效。魏連波認為CAPD的中醫(yī)辨證多為脾腎俱虛,氣血虧損,治療宜從健脾補腎,益氣養(yǎng)血著手防止CAPD患者低蛋白癥有較好的療效。可用溫膽湯加減改善食欲,增加蛋白質的攝取和吸收;用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以健脾補腎,益氣養(yǎng)血,使血漿蛋白回升。徐成江等以自擬參芪健胃湯(黃芪25g,黨參、白術、茯苓各15g,羊藿12g,肉桂3g,牛膝、當歸、白芍各15g,陳皮10g,半夏、佩蘭各12g,內金10g,谷麥芽15 g)治療厭食癥,在改善低蛋白血癥方面較單純西藥治療組療效更佳。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人參、黃芪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肝細胞合成白蛋白的作用;茯苓、淮山藥可改善患者消化吸收功能;雞內金、谷麥芽等能促進胃液分泌,使胃的運動機能加強,有助于消化,增進食欲。
3.2 健脾助運,行氣和中大多數學者認為,CAPD患者脾胃長期浸漬在水濕之中,濕濁彌漫三焦,困阻脾胃,氣機阻滯,脾失健運傳導失司,清濁不分。故治療上當從脾胃論治,注重健脾開胃,去濕化濁。傅玉素將該病分為五型論治:脾胃兩虛型用香砂六君湯、參苓白術散加減;脾虛氣滯型用黃芪健中湯、旋復代赭石湯合小半夏湯加減;寒熱錯雜型用半夏瀉心湯、黃連湯加減;脾腎陽虛型用附子理中湯、四神丸加減;胃陰不足型用益胃湯加減。
3.3 疏肝行氣,活血去濁張嘉毅則主張依據PD進程分階段論治以改善患者胃腸功能障礙,初始階段正氣雖衰,但淤濁痰濕標證更甚,故以溫膽腸加味;正軌階段標實減輕,氣(陽)虛證明顯,故治以補中益氣湯或無比山藥丸加減;長程階段久病多淤,應以固護腎元為主,佐以和絡泄?jié)幔m氃谘a益藥基礎上加入活血化淤之品,如桃仁、紅花、赤芍藥、懷牛膝、川芎、積雪草等。
綜上所述,CAPD患者出現胃腸道癥狀的基本病機是正虛邪實,正虛為本,邪實為標。其主要治則是健脾益腎、和胃降濁、疏肝行氣、活血化淤等。主要方劑是溫脾降濁湯、參芪健胃湯、溫膽湯等。盡管CAPD患者損傷的臟腑在腎,但筆者認為五臟之中,除腎以外,與脾關系密切。脾胃為升降之樞紐,脾喜燥惡濕,患者長期腹透液存在腹腔,腸胃浸漬于水濕之中,水濕困脾,脾胃升降失調,胃氣上逆,出現惡心、嘔吐、納呆等。由于患者腎功能減退,長期承受較大的經濟壓力,患者表現為情志抑郁,肝氣郁結,使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出現食少,納呆等癥狀。臨床上患者惡心、嘔吐、納呆等脾胃癥狀出現最早且貫穿始終是其明證。同文獻表明,中醫(yī)藥治療主要通過健脾和中、顧護胃氣、調整中焦功能,從而保護腎功能。雖然中醫(yī)藥在改善CAPD患者的消化道癥狀上有一定的療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給藥的途徑,對患者的癥候分型的規(guī)范、辨證論治以及中藥提高CAPD效率的機制等問題需進一步探討研究。
【參考文獻】
[1] Z. Tekin I0. Pocan B. Boran A. et al.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CRP and Fibrinonen Levels as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Early SLane of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J].Ren Fail, 2008, 30(2):219.
[2] 張秀娟,寧紅雨.趙剛教授治療慢性腎衰竭經驗樜拾.中醫(yī)藥學刊[J].2005,23(2):234-254.
[3] Bergstrom J, Lindholim B, Lacson E, et al. What are the cause and consequse- quences of the Chronic inflammatory state in chronic dialysis patients. Semin Dial,2000,13:163.
[4] 朱辟僵,周 遜,趙 華,等.慢性腎衰竭微炎癥狀態(tài)與中醫(yī)證型關系研究[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5):652.
關鍵詞:中醫(yī)/糖尿病治療新思路醫(yī)學/環(huán)境治療
糖尿病屬中醫(yī)的“消渴”范疇,指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隨著對糖尿病認識的深入,目前認為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發(fā)病基礎。在胰島素抵抗階段,常常表現為一組臨床癥狀,即所謂的胰島素抵抗綜合癥或稱代謝綜合癥。包括: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向心性肥胖、進行性的葡萄糖耐量異常和血脂紊亂、高血壓、內皮功能障礙、及血液流變學、纖維蛋白溶解、凝血方面的障礙等。在糖尿病的患者中,有40%存在大血管病變,50%有高血壓,50%有高甘油三酯血癥,40%有微量蛋白尿。因此在糖尿病的早期盡早改善胰島素抵抗是預防延緩糖尿病發(fā)展的關鍵。因而中醫(yī)的治療思路也應隨之轉變,由單純的治療“消渴”,到改善胰島素抵抗,干預阻斷代謝綜合癥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預防糖尿病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未病先防”唯如此才能體現中醫(yī)的勢。故在現代中醫(yī)對糖尿病的治療中應有特別強調對“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抵抗綜合癥”的防治。
一、中醫(yī)對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癥的認識
代謝綜合癥類似中醫(yī)的“痰濕”“肝郁”“食郁”“血瘀”等致病的“肥滿”“眩暈”“濕阻”等。“肥滿”“眩暈”等,這些“證”看似與“消渴”無關,實際與消渴有共同的核心機制,或可以說是消渴早期的病理基礎。中醫(yī)認為以食郁為主導的六郁是該代謝綜合癥的發(fā)病基礎;以肝脾功能失調為核心的代謝功能紊亂是其基本病機。過食、少動造成食、氣、血、熱、痰、濕六郁作用于脾胃而釀成痰、瘀、濁、脂等病理產物。在該代謝綜合癥的早期,高胰島素血癥期,機體處于代償階段,形體壯實,整體機能旺盛,以實證為主,屬郁、熱階段,并沒有明顯的病態(tài);至中晚期由實而虛,由盛而損,由脾開始既而肝腎,臟腑功能減退,整體機能失調而出現多種代謝紊亂;到晚期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使全身脈絡損傷,脈絡瘀滯出現嚴重的循環(huán)障礙,并導致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二、中醫(yī)對代謝綜合癥的防治
在辨證治療上,主張按“郁熱虛損”不同病機分階段治療。
2.1郁證階段:臨床表現僅見肥胖、過食、不耐疲勞。中醫(yī)辨證屬郁證,包括食郁、氣郁、痰郁、濕郁、血郁、火郁等“六郁”范疇,并以食郁為核心,治療宜消食散結,常用越鞠丸加減。
2.2熱證階段:臨床常見肝胃郁熱和痰熱互結兩個證型。肝胃郁熱者宜用開郁清熱的大柴胡湯加減;痰熱互結者宜用清熱活血的加味三黃湯(生大黃、黃芩、黃連、水蛭、地龍、赤芍)加減。其中防風通圣散,三黃瀉心湯,三仁湯、三石湯,小陷胸湯等分別用于此階段之表里三焦俱熱、肺胃熱盛、濕熱較盛、痰熱壅盛等不同證型。此階段因飲食不節(jié),酒食生痰者亦不少見,常以順氣消食化痰丸治療;如因素體胃弱,因虛而郁,因郁而熱者宜用升陽散火湯或升陽益胃湯。熱證后期,氣由熱耗,虛實夾雜者宜用健脾丸,枳術丸等。
2.3虛損階段:病機復雜,臟腑功能減退,氣血陰陽不足,痰濁瘀血日甚,或以糖尿病為主要表現,或以高血壓病為主要表現,或以血脂異常為主要表現。終致“脈損”、“絡損”此時本虛標實是其核心病機,應根據側重的不同,在益氣、溫陽、滋陰、養(yǎng)血基礎上清化痰濁,活血化瘀。因該綜合癥的最終歸宿是血管病變,故中醫(yī)治療應以“活血化瘀通絡”為貫徹始終的主線。中醫(yī)在防治該綜合癥的“五高”上有獨到之處,即“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凝低纖溶血癥”“高粘血癥”的治療。如以黃連阿膠湯、黃連溫膽湯治療因抑郁失眠造成的難控制的高血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合瀉心湯治療因肝經郁熱、肝陽上亢導致的以高血壓為主的該綜合癥;以瀉心湯合硝石礬石散治療因痰、濕、郁、熱導致的以血脂異常為主的該綜合癥;用抵擋丸治療該綜合癥的高凝、高粘血癥都能取得滿意療效。
三、中醫(yī)治療糖尿病思路的轉變
中醫(yī)治療糖尿病的思路應由單純治療消渴轉變到防治胰島素抵抗、治療代謝綜合癥上。特別要重視該綜合癥的早中期,臨床癥狀不明顯而僅表現為身體肥胖、形體壯實、多食少動即郁熱階段,開郁清熱為其主要治法;該綜合癥的后期虛實夾雜,既有臟腑氣血功能不足又有痰、濕、瘀標實為患,治療當標本兼顧;到該綜合癥的晚期,虛癥更重、脈絡瘀阻更甚,補虛的同時更要強調活血化瘀通絡。隨著臨床和實驗研究的深入發(fā)展,證實許多單味藥或成方能改善胰島素分泌時相;調節(jié)胰島素與胰升糖素之間的反饋平衡;改善胰島素抵抗、調節(jié)血壓血脂;拮抗血漿內皮素受體,保護糖尿病患者的內皮細胞功能,預防治療糖尿病的血管病變等,這些成果為中藥治療該綜合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參考文獻:
[1]潘長玉,尹士男.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發(fā)病機制的重要因素.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0,16(1):56.
[2]李賽美,熊曼琪,林安鐘,等.不同治法阻斷糖尿病大鼠高糖、高脂、胰島素初步觀察.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1999,5(8):34~37.
摘要:睡眠是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內容,對睡眠的研究由來已久。早在秦漢之際,在我國的醫(y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記載著睡眠理論的內容,相關論述涉及睡眠的生理機制、睡眠障礙的病因病機和病癥分類以及癥狀描述等多方面內容,形成了陰陽睡眠理論、營衛(wèi)睡眠理論和五臟睡眠理論,為后世醫(yī)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從人類發(fā)展史上看,在很長的時期,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這樣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是出于無奈,最初也許沒有人去注意為什么天亮了人會醒來,天黑了人要睡覺,但也由此適應了自然變化規(guī)律,正是這種與晝夜更替和諧的痛寐節(jié)律為人類自身的發(fā)展提供了保障。
睡眠是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內容(在此不談及其他生物的睡眠),與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良好的睡眠不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機體功能活動正常的寫照。我國歷史上不同時代對睡眠有不同稱謂,先秦多稱“寐”、“寢”、“膜”,為其前后的文獻廣泛應用。《黃帝內經》除沿用以上稱謂外,以“臥”表達睡眠之義的情況比較多,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即屬此種情況,早在馬王堆醫(yī)書《十問》中就有“一昔(夕)不臥,百日不服”的論述。漢代以后慣稱“睡”或“眠”,以單音詞形式表達,“睡眠”一詞以合成詞形式表義最早見于翻譯后的漢文佛經,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論夢法,睡眠時始夢。如人睡眠中夢見虎威號叫,覺者見其如其夢耳。”《黃帝內經》對睡眠有獨到的認識,并形成了中醫(yī)學睡眠理論的基本框架,內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機制、導致睡眠障礙原因及辨證治療等。西醫(yī)學關于睡眠有抑制擴散學說、中樞學說和睡眠物質三大學說。巴甫洛夫以大腦的興奮與抑制論述覺醒與睡眠,睡眠是人體的抑制擴散狀態(tài)。之后神經生理學家們,從動物實驗認識了睡眠中樞。又有對激素和神經遞質的系統(tǒng)研究,以及在上世紀80年代,睡眠研究者從尿中提取出“尿核貳”,該物質有引發(fā)睡意的功能,被稱為睡眠因子或睡素。這種睡眠因子,既能促進睡眠,又能增強人的免疫功能。事實證明,人在發(fā)燒生病時,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隨之增加,使人體白細胞增加,吞噬細胞活躍,免疫功能和肝臟解毒功能增強,體內代謝速度加快,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故爾有人稱睡眠是治病良藥。總之,睡眠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現象的確涉及諸多復雜的因素與機制,較之西醫(yī)學而言中醫(yī)學睡眠理論獨具特色。
一、睡眠的生理機制
中醫(yī)睡眠理論認為睡眠是以神的活動為主導,營衛(wèi)之氣的陰陽出人為機樞,五臟藏精化氣為基礎的整體生理過程。
中醫(yī)理論中神的含義較為復雜,本文提及的神主要指五臟所藏之神,即心之神一神、肝之神一魂、脾之神一意、肺之神一魄、’腎之神一志。睡眠以脾腎意志為基,心神的自覺意識內斂為主導,肝魂隨之潛隱,肺魄失出人之機,則精神活動減弱乃至停止、各種感覺與運動反應遲鈍,進人睡眠狀態(tài)。在睡眠狀態(tài)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寧,魂不游蕩而無夢,魄處其舍而形靜。《莊子齊物論》:“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營衛(wèi)之氣的陰陽出人為睡眠之機樞,《靈樞口問》云:“衛(wèi)氣晝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氣盡,陰氣盛,則目螟;陰氣盡而陽氣盛,則痞矣。”《靈樞營衛(wèi)生會》云:“衛(wèi)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靈樞衛(wèi)氣行》:“天周二十八宿,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故衛(wèi)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岡五臟主氣化。睡眠的各種神志信息由營衛(wèi)氣血載負運轉,而營衛(wèi)氣血的生成、運行與五臟密切相關。只有五臟氣化和調,營衛(wèi)氣血充實、升降出人有序,才能使氣順神靈,睡眠以時而沉酣。故肝之藏血疏泄生發(fā)氣機、心脾之化營生血、肺之主氣行營衛(wèi)、腎之主水蒸騰津液,以及肝脾調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腎藏泄適宜、心腎水火相交、脾腎先后天互養(yǎng)等,對睡眠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著重要的生理意義。
五臟藏精,是一切生理活動,也是睡眠活動的基礎根底。先天之精化為五臟軀體,五臟主軀體又生化后天之精,以為氣化活動基礎。五臟之精充盛,其氣化活動才有充足化源,睡眠以精為根基,精盛體壯才能痞起神情充沛、寐息深沉酣暢,如《營衛(wèi)生會》述少壯之人“晝精而夜眼”、老人“晝不精不夜眼”。
概括地說,《黃帝內經》睡眠理論有三,即陰陽理論、營衛(wèi)理論和五臟理論,而五臟理論當為核心。中醫(yī)學睡眠理論體現了其天人合一思想,重視整體,重視時間因素,重視時間的周期變化,又強調睡眠(寐)與清醒(痞)由心神所主宰,神靜則寐,神動則痞。心神是五臟神之一,心神能否發(fā)揮主宰作用有賴于五臟神之間的協調與各司其職,這一認識確立了以五臟精氣神論睡眠的基本原則。后世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不斷豐富祖國醫(yī)學睡眠理論,為養(yǎng)生及臨床開創(chuàng)了獨具特色的道路。
二、睡眠障礙
2.1睡眠障礙的主要病癥睡眠的正常機制遭到破壞即導致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失眠、嗜睡、夢寐不寧、睡行癥。
失眠,或稱不寐、不得眠:表現為夜間難以人睡、或難以持續(xù)睡眠,并在隔天清晨醒來時有疲勞感。從神的層面看,心神受擾,動搖不定,可致不寐;從氣的層面看,衛(wèi)氣留于陽,不人于陰則不寐;從精的層面看,五臟不足,心神的活動、氣的運行失去原動力,亦可致不寐。
嗜睡:嗜睡總屬心神不能應時外張,魂魄沉溺于內,以致寐而不痛的病證。究其原因總以陰、寒、濕、痰為患。而嗜睡見于大病后者,多氣虛懶臥;見于病證危重者,是精氣衰竭,神敗難振,當另論。
夢寐不寧:表現為多夢,常伴夢魔、夢驚、夢吃、夢交等,因夢不能安臥。一般以不快夢境反復出現,醒后身心不適為要點。從五臟神的層面看,夢之所生,在于寐后魂不安舍,魂不安多因魄受到內外刺激,魂有所感而受擾,魂魄分離,魄靜而魂動也。內刺激與生理或病理狀態(tài)有關,也可因情思經歷之痕記有所憶起而使魂不安寧而夢。《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云:“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播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與,甚饑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黃帝內經素問方盛衰論篇》云:“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夢見兵戰(zhàn)。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播灼。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筑垣蓋屋。”《黃帝內經靈樞邪發(fā)夢》云:“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將以上三段經文的內容歸納起來可見:夢境的不同與臟腑陰陽的盛衰虛實有關,由此可見《黃帝內經》對睡眠中夢的現象已經有高度的認識,并引導人們通過了解病人的夢境,測知病人的臟腑陰陽氣血之盛衰,邪氣之強弱,病變之部位,從而正確診斷,以利于有效施治。
睡行癥,或稱夢游,表現為睡中起來,睜開眼睛,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往往步伐緩慢但能避開障礙物,有時只限于睡房內活動,有時會走出去,嚴重者有離開住處很遠的情況。通常能自行返回繼續(xù)人睡,醒來對此毫無記憶。其原因是人寐后雖然心神內斂,意識潛而不張,但魂魄不寧,相為顛倒,魄激而形動,故睡中起坐或行走而不自知,醒后亦不能回憶;并非意識下的魂魄活動,故無“形開”(覺醒),多無感知,或僅有表淺感知。常見于少兒神志發(fā)育不全者,亦可發(fā)生在成人。
2.2睡眠障礙的辨治思路睡眠障礙的病機之本在于機體陰陽失調,一般地說不外飲食勞倦、情志刺激傷及人體臟腑氣血,導致臟氣不平,氣機逆亂,陰陽所主失序,出現少寐,或夢寐不寧、或嗜睡、或睡行等癥。從睡眠由心神主宰這一觀點出發(fā)認識睡眠障礙,啟發(fā)了從臟腑精、氣、神的角度分析睡眠障礙的病因病機思路,從而歷代醫(yī)家在臨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逐步形成了以臟腑為核心論治睡眠障礙的基本原則。由于陰陽、營衛(wèi)、五臟精氣神之間彼此聯系,故對于睡眠障礙的認識允許多視角、全方位,對不同體質、不同性格、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病因、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季節(jié)所發(fā)生的同類疾病,均為辨證的重要依據,因此,中醫(y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方法,體現了人性化治療的重要特色。wWw.gWy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