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經濟一體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 論
2.1 研究背景及意義
2.2 國內外現狀
第二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概述及形式
2.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概述
2.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2.2.1 特惠關稅區
2.2.2 自由貿易區
2.2.3 關稅同盟
2.2.4 共同市場
2.2.5 經濟聯盟
2.2.6 完全經濟一體化
第三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和影響
3.1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3.1.1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3.1.2 亞太經合組織(APEC)
3.1.3 上海合作組織
3.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
3.2.1 積極影響
3.2.2 消極影響
第四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出現的問題及措施
4.1 問題
4.1.1 加大貧富差距
4.1.2 管理機制
4.2 措施
4.2.1 城鄉一體化
4.2.2 完善管理機制
結論
致 謝
摘 要
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經濟發展不可缺的一種方式、策略,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就必須加大開放水平,積極加入到全球合作的隊伍中,加速經濟發展,提升自身利益,提升國際地位,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為了維護共同的利益而通過協議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在區域內消除壁壘,協調經濟政策,形成跨國流通商品、資本、人才、勞動力等的一個經濟區域。本文根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內外現狀主要介紹了研究背景及意義、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措施。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而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是我們現階段的目標。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國經濟;措施;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way and 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oday's era. If a country is to be strong, it must increase its openness, actively join the ranks of global cooperation, speed up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its own interests and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agreements to safeguard common interests, eliminate barriers in the region, coordinate economic policies, and form an economic region with cross-border circulation of goods, capital, talents, and labo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form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impac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problems and measures that have emerged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us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our goal at this stage.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hinese economy; Measures;
第一章 緒 論
2.1 研究背景及意義
區域經濟一體化又叫“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現在國際經濟關系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方式,區域經濟集團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地理位置鄰近的若干國家,通過一系列協議和條約建立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經濟一體化"這個詞語是在1942年出現并被使用。1950年,有人認為一體化是一種多國經濟區域的形成,所謂“區域”是指一個能夠進行多邊經濟合作的地理范圍,為了促進各國之間關系,帶動全球經濟發展,就有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優化我國經濟環境,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加速自身發展和良性競爭,促進政治、經濟等多方位利益,促進區域和全球經濟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雙重的,既包含成員間貿易壁壘的撤除,又包含各種合作互助關系的建立,所以,本文針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行研究。
2.2 國內外現狀
20世紀50年代就出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80年展迅速。20 世紀 60 年代,全球共有 19 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70年代有 28 個, 80年代有 32 個,進入 90 年代,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已經達到 100 多個。目前正在實施的區域貿易協定有 170 項。據 WTO 統計,截至 2002 年 3 月 1 日 ,正在實施的區域貿易一體化中,絕大多數是自由貿易協議,占所有區域貿易安排的 72% ,共有 175 個,關稅同盟 22 個,占 9% 。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只有 12 個島國和公國沒有參與任何區域貿易協議。 174 個國家和地區至少參加了一個(最多29 個)區域貿易協議。
南部非洲發展協調會議成員國首腦會議于1992年簽署關于建立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的條約、宣言和議定書三個文件,正式將該組織更名為"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東部和南部非洲優惠貿易區"首腦會議于1994年批準把優惠貿易區轉變為共同市場的條約,宣布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東南非共同市場)正式成立。;澳大利亞、新西蘭及東盟的貿易部長也于2001年簽署促進貿易、投資和經濟一體化的政府間框架協議,并于2002年正式簽約。
第二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概述及形式
2.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概述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離的比較近或一個區域內的兩個或以上的國家為了經濟和利益的共同發展,通過簽訂條約和制定約束彼此的共同的規范和政策,建立大家有一定有特權的共同機構,進行經濟調節,達成經濟和政治的聯盟。根據合作國家政府的態度,可以把區域經濟一體化分為兩種類型:消極和積極。消極是指合作國之間消除了一切貿易障礙,在一定區域實現了自由貿易;后者則指成員國為實現共同的經濟目標而積極調整現有政策和手段,建立新的規章和協調機構以促進市場一體化的形成。
2.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包括特惠關稅區、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經濟聯盟和完全經濟一體化。目前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經濟集團是歐洲聯盟。
2.2.1 特惠關稅區
特惠關稅區又叫優惠貿易安排,國與國之間通過協定方式對商品規定特別的優惠關稅,這是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最低級和最松散的一種形式,例如:大英帝國特惠制、東南亞國家聯盟、非洲木材組織等。
2.2.2 自由貿易區
自由貿易區就是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一個貿易區,這個貿易區里的國家取消關稅壁壘和其他貿易限制,實行商品免稅流通,但是不在這個貿易區里的仍有關稅壁壘。它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形式。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中歐自由貿易區。
2.2.3 關稅同盟
關稅同盟就是國家之間完全取消關稅或其他壁壘,并實行統一關稅同盟,它比自由貿易區又進了一步。例如:德意志關稅同盟、東非共同體。
2.2.4 共同市場
共同市場就是除了取消關稅和其他壁壘,還要取消對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力)流動的一切限制。使國與國之間實現貿易自由化、技術自由、資本自由、勞動力自由、人員自由等。例如:加勒比共同市場、中美洲共同市場。
2.2.5 經濟聯盟
經濟聯盟就是國家之間不但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而且要求國家之間制定并執行共同的經濟政策和共同的社會政策,形成一個龐大的經濟實體,例如:南亞區域合作聯盟、西歐共同市場、歐洲聯盟。
2.2.6 完全經濟一體化
完全經濟一體化又叫政治同盟,完全經濟一體化包括經濟同盟,要求各國統一經濟政策,而且還要求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權力機構,擁有全國政府授予全權的中央議會和執行機構,是經濟一體化的最高級。目前世界上尚無此類經濟一體化組織。
第三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和影響
3.1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現在我國已經實施并參與的主要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有:
3.1.1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2001年11月提出成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02年,在文萊召開第5次lO+1會議上簽署了《加強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達成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協定。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貿易區正式成立。它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組成世界上三大區域經濟合作區,而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也是亞洲的第一個多邊自由化經貿組織。
3.1.2 亞太經合組織(APEC)
亞太經合組織是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的簡稱,亞太經合組織于**年11月5日至7日成立,于1993年6月改名為亞太經合組織,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多邊區域經濟集團化組織,也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其中21個成員國包括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泰國、美國、越南。
3.1.3 上海合作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宣布成立,同時,并簽訂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其中有中國、俄羅斯聯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參與,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在中國境內宣布成立,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上海組織的成立表明共同利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201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已成為人口最多、地域最廣、潛力巨大的跨區域多邊綜合性組織。
3.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
3.2.1 積極影響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于內部自由貿易的發展,沒有貿易壁壘;有利于國與國之間的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生產,促進國際經濟、貿易等各方面的合作;有利于各國家之間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投資的擴大和技術的進步;有利于獲得專業與規模經濟利益;有利于推動貿易自由化、全球化進度;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區域內的經濟增長,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全球經濟的發展等。
3.2.2 消極影響
區域經濟一體化會形成對外壁壘,導致國際競爭加劇;會形成區域化組織間競爭加劇;對國家主權造成挑戰;對我國企業和市場自由化造成沖擊;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大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等,總之,還是利大于弊的。
第四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出現的問題及措施
4.1 問題
4.1.1 加大貧富差距
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勢必會造成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加大,在區域經濟內部,城市和農村的貧富差距就在進一步擴大,城市收入高,消費水平高,生活質量也高于農村,所以農業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面臨沒有出路沒有收入的問題,造成城市和農村收入差距加大的原因有:沿海地區資源好,產業競爭力較強,獲取更多經濟利益;資金、人才、等都向條件好的城市去,所以加大城鄉差距。
4.1.2 管理機制
管理機制不完善,缺乏一套完善的跨區域的統一的管理機制,而在現有的區域行政管理體制條件下,很多地方政府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以整個區域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來進行決策并采取行動,區域內沒有統一的公共管理組織。所以,很難實現整個區域利益最大化,也很難實現區域內的資源設備公共管理,這樣肯定會造成整個區域內公共管理不當。
4.2 措施
4.2.1 城鄉一體化
所謂的城鄉一體化:就是積極推行城市化戰略,以城市化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城市人口想農村人口遷移,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消除城鄉壁壘和政府的政策不公平對待,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和城市轉移、推進新農村建設,還應實施產業一體化,以輸出產業為主導,積極開發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重點產業,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為核心,建立地方性工業體系,消滅保護主義,規范政府行為。
4.2.2 完善管理機制
建立對地方政府行為權利的監督機制、建立政府協調機制、建立跨區域合作組織、建立完善的區域規劃機制、建立區域發展合作機制、建立一套完整的對政府的績效考核機制,要建立這些機制首先應提高政府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認可、支持和重視,其次應該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責,把他們的職能規范化和法律化,從而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結論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各國之間的交流合作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也在不斷的邁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在現在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它促進中國甚至是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政治等合作,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優化資源分配,加速資源流動,管理機制的完善、貧富差距縮小、產業一體化等都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應充分認識當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趨勢,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我國應重視區域間經濟發展規律,應抓住一次發展經濟一體化的機遇,以達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目標。
參 考 文 獻
[1] 潘沁, 韓劍. 基于引力模型的產業內貿易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J]. 國際貿易問題, 2006(9):22-26.
[2] 李偉, 夏衛紅. 城市群府際治理機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路徑選擇[J].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11, 13(5):85-89.
[3] 馬春林, 吳沖鋒. 全球經濟一體化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分析[J]. 管理科學學報, 2003, 6(6):1-7.
[4] 華民, 王疆華, 周紅燕. 內部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J].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2(12):39-42.
[5] 侯赟慧, 劉志彪, 岳中剛. 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社會網絡分析[J]. 中國軟科學, 2009(12):90-101.
[6] 陳光武. 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D]. 吉林大學, 2009. 區域經濟一體化態勢下的政府合作機制研究[D]. 重慶大學, 2010.
[7] 操世元,姚莉.論區域經濟合作中的行政壁壘[J].嘉興學院學報,2006,(5).
[8] 李興國,姜文超.關于“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的若干思考[J].經濟論壇,2008,(3).
[9] 王德忠,吳琳,吳曉曦.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緣起、發展與缺陷[J].商業研究,2009,(2).
[10]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11]許寧寧,儲亞玲,劉總理.西咸經濟一體化進程分析與問題思考[J].商業現代化,2008,(6).
[12]李建勇.中國省級政區行政沖突機理分析及其應對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13]劉朝陽.區域經濟一體化與中國的發展戰略選擇[J].經濟學動態,2002,(4).
【論文關鍵詞】 歐盟 經濟一體化 歐洲模式
歐盟作為當今世界上成立最早、成效最卓著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其50多年的發展歷程和其取得的巨大成就為世界展示了一個具有歐洲特色的經濟合作模式,在區域經濟合作迅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地區從歐洲模式中尋找經濟合作的經驗和靈感,通過分析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和特點來分析歐洲模式,以期對現實有所指導意義。 一、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歐洲經濟一體化以“舒曼計劃”為起點,啟動了從煤、鋼、原子能領域到共同農業政策領域,乃至貨幣聯盟的經濟一體化進程,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機構也經理了從歐洲煤鋼共同體到歐洲共同體,乃至歐洲聯盟的一個過程。站在歷史的角度,這一發展進程明顯的分為四個階段。
1.共同體建立到1968年關稅同盟的建成以及1969年共同農業政策的實施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第一個階段。1958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六國在意大利的羅馬簽訂《羅馬條約》,決定將他們之間的合作擴大到原子能和其他經濟領域,決定成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這樣歐洲經濟一體化就由一個領域擴展到多個領域,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機構也出現三個共同體共存的現象。特別是《羅馬條約》規定了下一步一體化的新目標:建立關稅同盟和實施共同農業政策,從而經濟一體化進程有約可依,按照條約規定的日程進行。到1968年,關稅同盟提前一年半實現,共同農業政策也開始進入實施階段。
2.自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始到歐洲貨幣體系的建立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第二個階段。進入70年代,由于國際形勢的惡化,歐洲經濟一體化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共同農業政策執行難以為繼。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石油國石油禁運帶來的能源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使得歐共體國家紛紛采取自保的政策,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歐洲市場分割嚴重。在七十年代,歐共體國家提出的穩定貨幣匯率的經濟貨幣聯盟計劃也最終流產。只是到了70年代中后期國際形勢相對緩和時,歐共體才建立起穩定貨幣匯率的歐洲貨幣體系。
3.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歐洲統一大市場的建立和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發動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第三個階段。進入八十年代后,歐共體國家迎來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加上世界經濟區域化浪潮的推動,歐洲在次走在了區域經濟合作的前列。1987年簽署生效的《單一歐洲法令》規劃了歐共體到1993年實現成員國之間在商品、勞務、人員和資本的自由流通為特征的歐洲統一大市場。與此同時,為統一大市場的正常運作做準備,在歐共體執行委員會主席德洛爾的主導下,開始了實現歐洲單一貨幣的準備工作。可以說,在這個階段歐共體變成了一個具有經濟聯盟性質的共同市場。
4.以90年代初期《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簽訂和統一的歐洲貨幣—歐元的啟動為標志,歐洲經濟一體化走進其發展的第四階段。冷戰的驟然結束,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歐洲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特別是劇變后的中東歐開始了一個申請加入歐盟的“回歸歐洲”的過程和統一后德國在歐洲地位的變化。最終歐共體國家選擇了更深層次的一體化。1991年12月的《馬約》是一體化進一步深化的表現,它確立了歐洲一體化的三根支柱,并以第一根支柱——經濟與貨幣聯盟作為其發展的重心。此后經過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條約》、2001年的《尼斯條約》和2011年的《歐盟憲法條約》,歐洲經濟合作向一個完全經濟體化的經濟聯盟更加接近。
二、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特點 盡管在歐洲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不同階段,一體化或者迅速發展、或者徘徊不前、或者碩果累累、或者成就難覓,但是最終歐洲一體化還是得以順利的進行,體現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獨特的進程特點。
1.一體化過程的漸進性。無論是合作的范圍、領域,還是組織協調機構的建立、運行機制的完善以及一體化程度的發展本身,都體現了一個漸進性的發展歷程。而且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6國煤鋼領域的一體化發展到現在27國開始走向經濟和貨幣聯盟,每前進一步都是歐盟成員國反復協商、謹慎考慮后的結果。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對給成員國一定的準備和過渡時間。
2.一體化過程的協調性和妥協性。歐盟是各國聯合起來組成一體化 集團,由于各國國情不同,在一體化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分歧和矛盾,甚至是激烈的爭執乃至對抗,但歐盟各國最終都能認識到一體化集團是他們獲得發展的最快、最好的經濟組織形式。成員國為了實現共同利益通過互相協商和互相配合,通過實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原則來消除矛盾。這些原則包括:民主平等原則、共同受益原則、核心歐洲原則以及靈活性原則。
3.組織運作機制的超國家性和均衡性。為保證一體化順利進行,歐盟設立了具有一定的超國家性質的組織協調機制。這些機構的設置和權力的分配上不但強調每個成員國參與,而且強調各機構在其管轄范圍內超越各成員國政府的權力,以及各機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凸現出歐盟獨特的組織運作機制。
4.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外部敏感性。這主要是指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深受世界外部環境的影響。一定時期的國際形勢對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步伐影響較大,歐洲經濟一體化體現出明顯的對外部環境的敏感性依賴。如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和世界性經濟危機不僅使各成員國經濟發展緩慢,也導致一體化步伐受到嚴重影響,更為嚴重的是使歐共體在20 世紀70年代就提出的在10年內分階段實現經濟與貨幣聯盟的計劃也因此受阻。 從一體化的進程和特點看,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這一發展模式的出現,既有二戰后獨特的歷史條件——冷戰的大環境,更有歐洲各國在應對來自外部環境時所進行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
1.擴大對外貿易。中國加入WTO后,在經濟對外方面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對外貿易量也是逐年上升。但中國是人口大國,GDP總量雖然很高,但人均收入仍位列后幾位,人民的生活水平依舊差距較大。面對這樣的國情,我國必須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我國的對外貿易總是依賴于勞動輸出,在技術及知識領域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所以我國要改善對外貿易的環境,在技術、知識領域積極提升,顯示出優勢,才能在國際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我們的優勢主要集中于充足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但是不能僅僅依賴這些,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要在尊重資源的基礎上合理開發應用。總之,我們要積極改革,不斷進步,讓中國的國際貿易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2.深化產業結構。中國的經濟想要躋身世界頂端,光靠單一的產業結構是很艱難的。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應對經濟一體化有效的方式。中國的產業結構一般是比較淺層次的,比如一部手機的完成,核心部件是其他國家的,而中國的工作只是外殼的制作,整機的組裝,在中國來看,賺的錢是很少的,而且對于中國的環境和資源是浪費的,不利于長期發展。所以,中國要改善這樣的產業結構,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來促進發展。對于本國的人才培養也要重視,培養出屬于自己的人才,才能占據有利地位,有利于深化產業結構。
3.突破貿易壁壘。經濟一體化導致許多國家建立了自己的貿易體系,利用關稅壁壘,只允許本國內部或指定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將很多國家排除在外,不得與本國有經濟往來,這樣雖然保護了本國產業的持續發展,但不利于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中國因為有著廉價的勞動力,所以出口的商品價格較其他國家低,中國的商品在國外很受歡迎,基于此,很多國家都建立了針對中國的貿易壁壘,導致中國出口商品的積壓,資源的耗費。針對這一問題,中國可以采取“逐個突破”的策略。也就是說在中國形成幾大產業集中地,每個地區都有屬于自己的產業,追求本產業的“精”。比如在浙江義烏,就以出售小商品為主,義烏的飾品、玩具在全國來看都是領先的,所以將小商品的批發定在義烏,有利于商家的競爭,形成質量更好的產品,出口時也就更具有優勢。再比如上海,是改革開放后的重點經濟地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標志,形成了一大批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科技園區、金融貿易區等特區。我們就要以此為中心,建立上海的經濟特區地位。
4.熟悉國際法規。國際上建立了很多經濟法規,為的是讓全球經濟可以有序的發展。中國要想在世界上發展經濟,必然要了解國際法規,在必要的時候能夠保護本國利益。很多時候一些國家利用比較卑劣的手段欺負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掌握了國際法規,就可以擲地有聲的回擊,有效的保護了本國利益不受外來侵略。
二、經濟一體化下的國際貿易
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開始,世界人民就逐漸成為了一個大家庭,大家互相幫助,互相來往,久而久之就實現了經濟的全球化。商品流通、人才流通、資本流通,各種方面的貿易流通構成了我們的國際貿易,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在本地區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享受著世界的飛速發展。
1.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各集團內部的經濟增長。因為經濟一體化下,每個經濟區域組織都有屬于自己的貿易條例,內部成員國在其中享受著貿易的方便,有的建立了共同的稅率機制,在成員國之間稅率是相同的,制定了相同了稅率來對外。有的不僅在經濟上形成了同盟,還在政治、軍事上也建立了同盟。有利于成員國之間經濟、技術合作和交流,實現經濟互補,同時也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和繁榮,提高了國際地位和競爭力。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都是區域性的經濟組織。不僅對成員國內部有積極影響,對于世界來說都是有利的。增強了世界的多極化趨勢,有利于世界和平,促進了資本、技術、人才和商品的國際流通,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
2.跨國公司在經濟一體化下的國際貿易。跨國公司是國際貿易的主要力量,如果跨國公司可以很好的利用經濟一體化,在競爭中顯示出特有的特色,那么國際貿易也會不斷發展。首先是跨國公司間的外部交易。優勝劣汰是自然生存的法則,跨國公司也不能避免這樣的境況。公司間可以采用兼并的形勢,將一些不太占據優勢的企業兼并,擴大自己的產業,又或者可以收購一些小型企業,增加自己企業的覆蓋率,對于跨國公司的發展相信是有利的。其次是跨國公司間的內部交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企業間也是可以說通的。跨國公司并不是神一般的存在,也需要各種新力量的加入。這就說明每個企業間要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當然不能將核心產品共享,但一定的管理方式,制度方式還是可以借鑒的。共同促進企業的長期發展是每一個企業合作的前提。
3.中小企業在經濟一體化下的國際貿易。中小企業雖說不是國際貿易的主流,但也是國際貿易大流中不可缺少的活躍力量。中小企業的發展要有一個強大的后盾力量,這個力量就是政府的支持,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就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只有政府重視、支持中小企業,才能使其增加國際競爭力,才能健康穩定的發展。人才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核心,沒有人才的加入是很難進步的,所以中小企業要廣招賢才,給人才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樣才能增加企業的活力,使企業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小企業要有與大企業合作的勇氣,要有融資的勇氣,只有與大企業合作,才能更快的使企業擴大,給企業有注入新鮮的血液。在運行過程中,企業要不斷與大的企業爭取貿易的機會,要積極利用閑置資金充實企業發展。
4.經濟一體化下國際貿易的弊端。貧富差距的加大。在經濟一體化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發達國家經濟實力雄厚,占據主導位置,往往是獲利者。而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底子薄、技術水平低、生產設備落后、生產成本高等原因,經常處于劣勢。這也就使得國際貿易出現了不平衡狀態,總是徘徊于發達國家,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來很少,資本流通受阻,不利于全球化的正常貿易。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些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源的掠奪和開采,并將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還將一些垃圾及有害物質向其他國家傾卸。這樣的國際環境就不利于國家間貿易往來,不僅危害了受害國的利益,更是危害了世界的環境與和平,不利于人們健康舒適的生活。經濟一體化使得許多國家、民族間的沖突增大,這都不利于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在全球范圍內,有許多的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文明、價值觀,當經濟來往時,這些民族之間就會產生摩擦。在辦事方法、待人接物等發面會有歧義,造成溝通困難,也不利于貿易的正常進行。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