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西音樂差異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 中西方對音樂本質之定義的比較分析
1.1 音樂本質與社會政治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淵源,是人類文化歷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講究人格,把自然理解為生命的統一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天人合一,審美方式和追求重人的心理體驗,強調悟性,這都是傳統文化所推崇的。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和音樂美學思想生長在中國獨有的政治、經濟、倫理土壤之上。作為意識形態,它的產生發展及其本質、特征、形態和功能都與中國傳統政治、經濟、倫理息息相關。在中國的音樂審美標準中,政治需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儒家把音樂看做一種完善道德規范的途徑,一種獲得靈魂內省的把握,一種對社會大眾教化的工具,認為音樂的首要功能是教化,所以其美學思想的出發點是音樂服務于政治、禮法等。①如孔子認為音樂家可以反映人們的痛苦和歡樂,但在感情上必須受到節制,不應該超越中庸之道的論理準則。強調形式與內容要統一“推崇”了“樂而不,哀而不傷”的雅樂,不喜熱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間俗樂“鄭衛之聲”,“惡鄭聲之亂雅也”,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偏見。免費論文參考網。這種對音樂本質的認定,充分肯定了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的作用。荀子也認為音樂可以鼓舞前方將士勇敢征戰,而在和平環境中又能合人們溫良禮讓等。免費論文參考網。而我國重要的音樂美學文獻《樂記》代表儒家的音樂家美學思想論述了音樂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音樂是由音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動,“物動心態”,是原始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但同時《樂記》也提出了音樂藝術相關的許多問題。如:音樂的成因和特征、音樂與國家政治的關系、音樂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音樂的審美作用、音樂的教育作用、音樂的社會功能等。這種音樂美學思想,有的內容和審美標準到今天仍還是適用的,如《樂記》寫道:“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就是說,作品的思想內容是主要的,技藝是次要的,.品德的修養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一方面,在音樂內容與藝術形式的批評標準上,內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藝術形式的美,則放在第二位。中國傳統的音樂審美以“和”為中心,對我國的音樂發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1.2 音樂與自然科學
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88—約公元前500年,把“數”當做音樂的本原;認為音樂的基本法則是“數”的關系;提出音樂的美與和諧只能到“數”的關系去尋找。畢達哥拉斯有著敏銳的音樂耳朵,對于鐵匠打鐵的聲音,人們都習以為常,并不覺得它們彼此之間有什么不同,但他卻聽出了差別。畢達哥拉斯最先是在路過一家鐵匠鋪,聽到鐵錘打擊鐵砧的聲音,辨認出了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種和諧音,猜想是由于鐵錘重量的不同導致了聲音的不同,并通過稱量不同鐵錘的重量確認了其間的關系,隨后,又用不同長度的弦的振動實驗發現了弦長與和諧音的關系。他還發現諧聲是由長度成整數比的同樣繃緊的弦發出的—事實上被撥弦的每一和諧組合可表示成整數比,按整數比增加弦的長度,能產生整個音階。例如,從產生音符C的弦開始,C的16/15長度給出B, C的6/5長度給出A, C的4/3長度給出G, C的3/2長度給出F, C的8/5長度給出E, C的16/9長度給出D, C的2/1長度給出低音C。他天才地用數學觀點研究音樂,并闡明了單弦的樂音與弦長的關系,從而為現代音樂理論奠定了基礎。他關于旋律、節奏、調的演說和對音響學的論證對音樂科學地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一位研究者所指出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不僅僅關心數字和音樂與宇宙的和諧一致,他們將它們認同。音樂是數字而宇宙是音樂。而且,畢達哥拉斯在他的哲學中區別開三種音樂:用后代的術語來說,器樂——通過撥過琴弦,吹響簧管等創造的平常的音樂;musicahumana(人的音樂)-一由每個人的器官,特別是心靈和身體之間的和諧(或者不和諧)的回響所創造的連續但聽不見的音樂:和musica mundane(世界音樂)-一宇宙自身所創造的音樂,被人們稱做天體的音樂。免費論文參考網。
2. 中西方音樂創作的差異
中國傳統的音樂,單聲部居多,即使有些多聲部的,也僅屬于支聲性(heterophony)或原始性的多聲部,這與西方近幾百年來高度發展了的多聲部音樂大相徑庭。西方音樂的最大特征是多聲而非單聲,但從順序上,兩方的專業音樂卻可以說是以單聲音樂作為出發點,單聲是多聲的基礎,單聲音樂的形式構建原則完全影響到多聲音樂,多聲音樂的出發點可以推演到嚴格的平行奧爾加農。嚴格平行奧爾加農在縱向結合上的“均等”特征,使其表現出單調、缺乏變化,但它的這一特征卻是后來復音音樂發展的結構基礎。正像圣詠中的裝飾風格是通過引入非結構因素而獲得變化和豐富一樣,多聲部音樂也是由非結構因素的插入而突破了嚴格平行奧爾加農的枯燥和乏味。14世紀以來,西方藝術便沿著中心結構原則發展,無論是建筑中的大廳樓梯還是繪畫中的焦點,或是音樂中的終止式,都是這一原則的體現。西方以主音上方三和弦的大小區劃調式色彩,是大三和弦的一類調式稱大調性色彩,是小三和弦的一類調式稱小調性色彩,形成了經緯分明的調式色彩體系。從音樂的織體的差異看,西方音樂體系在處理多聲部關系時,傾向于縱向的立體思維,即特別注意主調旋律與其它聲部的和聲關系。音樂的織體思維主要是以縱向和聲為主的網狀立體織體思維。復調音樂是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幾個旋律結合為樂曲,旋律伴有定量節奏,文藝復興和巴羅克時代的西方音樂呈現這種特點。在西方音樂中,.主調音樂體系也有一定的比例,一般說來,它只有一個曲調具有主旋律的意義。
3. 結論
與西方音樂相比,中國音樂更注重旋律美,旋律處于主宰一切的地位,并獲得了高度的發展。各種旋律都講究線條,這些旋律線的神韻可以與書法、繪畫、舞蹈、戲曲、園林、建筑等其它藝術形式比美。有的延綿起伏,有的跳動劇烈,有的明顯地呈現拋物線型,有的音符密集,有的音符稀疏。旋律中大量的運用“帶腔的音”(又稱音腔)旋律技巧,有效卻不著痕跡的手法把一個不斷重復的樂段連接起來而不使人覺得沉悶乏味,或把幾個不同來源的樂段連接起來而使全曲具整體性,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創造,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組織思維方式,是構成中國音樂及其美學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大鵬. “中西合璧”在于補短揚長[J]國際音樂交流, 2001,(04) .
[2] 周薇. 俯而彈,仰而思—學習《西方鋼琴藝術史》[J]鋼琴藝術, 1997,(01) .
[3] 張凌飛. 中西合璧 古今融會—析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J]鋼琴藝術, 2005,(04) .
關鍵詞 京劇 戲曲 文化 對比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識碼:A
中國京劇和歐洲歌劇分別代表著東、西方戲劇文化藝術的最高水準,倍受人們的關注。中國京劇起源于祭祀歌舞,傳承了中國戲曲文化,薈萃了中國戲曲音樂、歌唱、舞蹈和各種表演藝術的精華,是中國戲曲藝術的代表劇種,被稱為“國劇”、“國粹”。它是一種歌唱表演的戲劇形式,以演員的歌唱為中心。通過研究比較可以發現中國京劇和歐洲歌劇同屬于戲劇范疇,有一些共同點,但二者之間的差異性也非常大,追根溯源歸結為東西方的歷史、人文、民俗及哲學觀的迥異。
中國京劇和歐洲歌劇的產生、發展、到成熟,具有各自豐厚的藝術積淀,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中國戲曲,它的許多傳統精華至今還尚未全部挖掘出來。中國戲曲在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中是一個比較冷寂的園地,20世紀末只有武均達等少數專家在堅守陣地。這幾年的研究成果稍碩,學術視野有所拓寬,該方面的論文、著作開始增多,各類音樂、文學類期刊、書籍和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也有30余篇關于中國戲曲與歐洲歌劇演唱比較的文章。
本文則從梅蘭芳的《貴妃醉酒》和莫扎特的《魔笛》之間比較,探索出中西戲劇的異同,并試圖從兩者在聲音、故事情節等細節上的不同來宏觀把握中西戲劇背后蘊含的文化底蘊的無限意蘊。
1兩者從聲音上比較
中國戲曲和歐洲歌劇均有多聲種合作,但劃分依據的不同導致人聲的音響效果不同。京劇《貴妃醉酒》是梅蘭芳中年之后,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時代將前人作去蕪存菁賦予梅派特色的作品,其劇中人物的唱法聲調基本代表了京劇中的典型。
王文在中國戲曲呼吸的運用中講到,“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貫通,氣走丹田”。在語言的運用中指出,西方語言屬于節奏性語言,高低起伏不大,但顆粒感較強,節奏變化多樣。中國語言屬于旋律性語言,樂音四聲的高低起伏是西方語言所沒有的。中國傳統唱法一般講究兩種共鳴焦點,一個是穿鼻而過的固定共鳴焦點,一個是在念字行腔過程中形成的游走焦點。中國戲曲唱法對喉頭位置的要求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相對的靈活性。
2故事情節不同
2.1精雕細琢,歸于天然:唱腔身段
《貴妃醉酒》是梅蘭芳中年之后梅派特色的作品。此刻的梅蘭芳,經過青年時代編練《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歷史神話題材劇目,以及《鄧霞姑》《一縷麻》等時裝新戲兩大階段,心中已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因此《貴妃醉酒》雖然劇情十分簡單,僅僅表現貴妃失寵的借酒消愁過程,卻通過一招一式,唱念做舞,塑造了成功的貴妃形象。
有一種說法,“梅派”即“沒派”。欣賞梅派唱腔,心曠神怡的同時很難描繪它的特色,決不是因為梅派平庸,而是梅派演唱風格已斟于化境,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程度。不及程派之幽咽冷艷卻自然天成地表達人物內心之憂怨;不及荀派之俏麗活潑卻能生動地刻出人物一顰一笑的悲喜之情;不及尚派剛健挺拔,卻自有女性一番風流嫵媚。《貴妃醉酒》中,無論是前面的“四平調”還是后部的“二黃”皆不溫不火,不焦不燥,不蔓不枝,不靠怪腔高腔取悅觀眾,甜美溫潤,晶瑩素潔的娓娓道出楊貴妃之高雅性格及心態。
2.2觀賞《魔笛》是非常美妙而豐富的音樂之旅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劇,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許多歌劇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紀以前德、奧、意、法、捷等國家所特有的各種音樂形式和戲劇表現手法,音樂語言十分豐富。
莫扎特的歌劇《魔笛》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整部歌劇透著莊嚴、肅穆的氣氛。他為我們呈現出十八世紀巴洛克時期的均衡、對立理念,王子塔米諾代表善良、真理的一方,而捕鳥人則是盲目追求物質享受的一方,祭司薩拉斯妥也以其高貴的情操來感化夜后的報復,莫扎特成功地將自己的意念寄托于這個童話般的題材中。
從這兩部經擔的劇作中我們可以從角色、表演的形式等多方面看到中西戲曲文化的不同,中西戲曲各自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只有認清它們的相同和差異,并互相借鑒,才有助于它們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俞為民.《中國古代戲曲簡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
[2] 羅念生.《古希臘戲劇?后記》.作家出版社,1992.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如何在中職英語教學中高密度地、多方位地導入跨文化教育,以培養中職生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1.新大綱要求所需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隨著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日益全球化,跨文化交際日益增多,人們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識以便理解來自不同文化的知識,因此,文化積累比任何時代都豐富和深刻得多。教育部2009年1月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對原大綱內容做了修訂,修訂后的新大綱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梢姡缶V要求我們有必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因此,中職英語教學必須重視跨文化教育,通過英語語言這個載體,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英語文化,體驗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2.現實交際所需
在英語學習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或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出現歧義、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大家對這兩種現象并不陌生:一是苦讀多年英語的學生碰見英美人士,根本沒有勇氣開口與之攀談,只有“Yes”到底或“No”到底。二是一見老外便激動地說: 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 /How much money do you earn a month? 他們可能只是想打破見面時的尷尬,殊不知這是一些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對方的隱私,會引起對方的反感。這種社交語用失誤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習者缺少目的語文化知識、缺乏跨文化差異意識。可見,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能力是跨文化交際實踐中所需。所以,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文化導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幫助學生減少語用失誤,提高英語交際能力。
二、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與能力的途徑
那么,如何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育,建構中職生應知的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技能,從而形成跨文化意識與能力,筆者就此問題,闡述了一些日常教學中的看法。
1.巧妙利用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文化傳輸的主渠道。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各種課型的文化導入:
(1)詞匯教學 (2)聽說教學
中職英語教材中每單元的Listening & Speaking 模塊,是基于語境的對話形式呈現。在情景對話中,英美人士的待人接物、言行舉止、風俗民情自然顯露出來。因此,在聽說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和理解語言的社會語境:觀察什么場合用什么語體;了解說話人的身份;說話者之間交際的深淺與語體的關系等。而學生通過了解對話中的文化語境,可以體驗到不同的交際氛圍和文化氛圍,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識,掌握正確的交際規則。另一方面,教師要多鼓勵學生總結歸納出英美人士在口頭交際中常涉及話題的語言規律,尤其是與母語觀點相差較大的,如:說閑聊、說禁忌、論娛樂、說恭維、說謙辭、說請客、說致謝、說消費等,以便消除聽說障礙,使語言更為地道、得體。如A:“You sing very well.”B:“Thank you.”這就是英美人士的恭維觀,他們說話三句不離稱贊語,聽者無須自謙,只須道謝即可。又如見面時聊什么好呢?其實,討論天氣是與英美人交談的一個合適的話題。學生有了這樣的文化差異的認知,便不會出現上述的一些誤會了。
(3)閱讀教學
中職英語教材中各單元都編有Reading & Writing 以及Life & Culture 板塊,旨在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開拓國際視野。這些閱讀材料內容涉及到很多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充分體現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的這一重要理念。因此,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向學生傳輸相關的文化知識,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如閱讀中常出現類似Black Friday(耶穌受難日,復活節前的星期五)這樣的專有名詞或一些典故和習語,如果學生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就會造成困難。又如:“Food and Drink”文中提到的black tea是中國人的“紅茶”, 這是由于中國人和英國人著眼點不同,同是茶,我們中國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顏色, 故稱“紅茶”,而英國人注意到茶葉本身的顏色是黑的,故稱“black tea”。了解這樣的中西文化差異,學生就不至于把“紅茶”說成red tea了。事實上,閱讀教學堅持文化信息的導入,堅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僅能較好地消除閱讀理解上的障礙,而且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會膚淺地停留在課文所提供的那點信息,而是向他們開啟了一扇了解異國文化的窗。
2.充分利用課外優秀英語教材和讀物
僅靠一套中職英語教材來進行跨文化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程度的差異,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教材以備選用,如《新概念英語》《環球英語教程》《走遍美國》《初級英語聽力教程》等,通過對這些原汁原味的教材的學習,學生對英美國家的文化才有更深的了解,無形中也加強和培養了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一些簡易的文學作品,如《書蟲》。英語專家胡文仲說:文學作品能夠提供最生動、具體、深入、全面的材料,使讀者從中得到對于西方文化有血有肉的了解。讀者的感情與書中的人物融合在一起,親身體會人物的喜、怒、哀、樂,完全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情境,在不自覺中汲取了文化營養??梢?,閱讀優秀英語教材和讀物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3.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網絡技術的發展突破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得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給英語學習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學生則可以合理選擇和有效利用網絡資源,更直觀地感受并比較中西方文化異同,增強跨文化意識與能力,同時使得英語學習更有趣。如涉及到Holidays話題時,學生通過上網查詢可以快捷了解中西方不同的節日及節日來歷、主要活動等,感受濃濃的節日氣氛;又如談到學生喜愛的Music這個話題時,學生可上網下載了解各地著名的音樂,如美國搖滾樂、鄉村音樂、非洲音樂、印度音樂等,使自己置身于愉悅的異國文化中。另外,優秀的英文影片同樣為學生提供了異國風土人情、地理環境、歷史人文等豐富翔實的文化信息。
4.積極開辦第二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