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英語專業精讀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語言 文化 英語精讀課教學 文化滲透
語言是文化的反射體和載體。學習一種語言不僅是對其發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學習掌握,也一定要包含對其豐富內涵和知識背景的了解。否則,對這一語言的學習只是一知半解,或者存在很大的誤差。作為語言教學之一的英語教學,特別是基礎階段的精讀課教學也更是如此――離不開文化的滲透。
一、文化滲透在英語精讀課教學中的作用
語言是在一定民族文化、歷史背景下產生的記載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的符號,蘊涵著豐富的諸如這一國家的傳統習俗、文學藝術和價值觀念等文化內涵。若在語言教學中忽略文化的滲透,那么即使你掌握了地道的發音、豐富的詞匯、標準的語法,在單純的閱讀或實際的與外國人的交流中都會出現一些諸如理解誤差、鬧笑話甚至是傷及對方感情等問題。比如說我們中華民族自古把龍視為民族的象征,龍是吉祥、幸運和權威的代名詞。但是英語中與漢語龍對應的dragon一詞卻是邪惡、壞運氣的象征。所以才會有把“亞洲四小龍”翻譯成“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Dragons of Asia”的譯法。如果你不了解這一中英文化的差異,在交流或是學習的過程中產生誤解是無法避免的。中英語言文化內涵的差異是只有通過在語言學習的同時一起加以滲透來習得掌握的。所以費賴斯說:“講授有關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況絕不是實用語言課的附加成分,不是與教學總目的全然無關的事情,不能因時間的有無或方便與否來決定取舍,它是語言學習的各個階段不可缺少的部分。”
大學英語精讀課是大學英語專業課教學的基礎部分,也是學生入學以來最早接觸的課程之一,所以在其教學中科學有效地進行文化滲透更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在英語精讀課上適時地進行文化滲透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果對英語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了解很多,就會加快理解速度、加深理解深度。比如精讀課上講到的Twelve Angry Men一課,如果不在課前介紹一下美國司法制度和陪審團制度運作規程及相關詞匯(因為其與中國司法制度存在的差異),學生們就會產生理解上的障礙。其次,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因為只有了解了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才能和自己的劃清界限,從而寫出標準地道的英語文章來。再次就是對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有相當的幫助。只有了解了西方人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念等,才能培養出得體的交際禮儀。比如Good Manners in England一課只是介紹了與英國人交往的一些基本禮儀,我在實際的教學中又適當進行了擴充,這樣學生們對西方禮儀有了更多了解,在以后的交際中就會多加注意,交往起來也就更得心應手。最后,適當的文化滲透還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總之,只有越早下手,對學生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就越深,取得的成效才會越顯著。
二、如何在英語精讀課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
在最近幾年的英語精讀課教學中,我不斷摸索研究,總結了如下幾個文化滲透的方式:
(一)課堂滲透
課堂可以說是最直接進行文化滲透的地方,抓住這一環節進行自覺自然的滲透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詞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詞語的文化內涵包括詞的內涵意義、感彩、聯想意義以及某些成語、諺語、慣用語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使表面意思完全相同的詞匯也會有不同的聯想意義,在用法上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比如講到black sheep時,說“Tom is the black sheep in his family.” 讓同學們自己理解可能會存在誤差,這時候教師補充黑色和白色在英語里的意思及發展背景就會有助于他們正確的理解。所以在精讀課上講解詞語的時候,教師應該適時地擴充英語詞匯的外延意思,使學生能夠準確理解詞匯的語義并加以使用。
2. 篇章(全文)教學中的文化滲透在學習每篇新課文之前,對其文化及歷史背景知識進行介紹,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主旨,并達到擴展這方面知識的目的。比如在講到Clearing in the Sky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先給學生們介紹了傳統的American values,學生們在了解了這些背景知識以后才對文中老父親執著一生在高山的林中開墾荒地的依賴自我、尊重艱苦勞作和頌揚農村生活方式等精神有所理解,進而增進了對文章主旨的深刻把握。
3. 細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不放過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傳授英語文化知識的每一個細節。比如在講到Darken your Graying Hair, and Hide your Fright一課時,遇到了這樣一句話:“One is a sphinx, one seems almost removed, and one sees it all. ”我發現其中sphinx是一個很有講頭的細節:當sphinx寫成Sphinx時,是希臘神話中獅身人面的怪獸;他問路人的Riddle of the Sphinx(“斯芬克司之謎”);以Oedipus成功猜謎而后引發的一系列故事為由來的Oedipus Complex(戀母情節)等。這樣不但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助于他們理解,更提高了教學的趣味性。二是對所學文章進行深入的語言風格、寫作手法、修辭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并與漢語中的這些技巧進行對比,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文學欣賞和語言應用能力。比如在講到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一課,我就介紹了fairy tale這一文體以及相應的寫作風格和特點。還有Button,Button這一課的fantasy的文體等等。三是利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西方的節日,給學生講授與之相關的來歷、風俗和習慣。比如Easter,Halloween和 Christmas等。
(二)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寓教于樂
除了課堂講解的文化滲透,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收看一些電影、各種記錄片片段,或者收聽一些英文原聲聽力材料使他們了解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學到與英語文化有關的交際方法和手段。比如還是Twelve Angry Men一課,除了可以在課前介紹美國司法詞匯,還可以給學生們播放《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這類的涉及美國司法制度的電影片段,加深學生們對美國司法制度和陪審團制度的理解,從而有助于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把握。
但是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就是教師在運用這些輔助直觀教具的時候不能只單純地讓學生自由觀賞和收聽,因為大多數時間學生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會不自覺地轉移注意重心,獲得的信息也會受到限制,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這個時候要給予必要的解釋說明和指導。
(三)豐富的課外活動
學習和掌握外國文化僅僅靠有限的課堂時間是不夠的,學生還必須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擴大自己的語言文化知識。教師要經常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和英語報刊,并提醒他們在閱讀時留心積累有關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并隨后組織一些知識競賽等。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此外,教師還要多組織一些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真實語言環境中體會和運用英語。比如英語角、英語周、英語晚會、英語戲劇大賽等等。還可以適時地邀請一些外籍教師參與進來,比如一起舉行萬圣節化妝晚會。通過與外籍教師的接觸,學生往往能學到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生動的文化背景知識。
三、結語
人的語言受本民族文化長期熏陶,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形態也會通過語言反映出來。要想達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成功和諧的交際,必須要了解深知目標語文化。大學英語精讀課正是為大學英語專業學生實現跨文化交際打基礎的課程,所以我們更應該有意識地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多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文化,并分析比較漢語文化與英語國家文化的差異,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他們的語用能力,這樣他們在與外國人打交道時才能減少語用失誤,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杜瑞清.英語教學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9.
[2]何廣鏗.英語教學法基礎[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
[3]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5.
" 論文關鍵詞:英語專業精讀課 教師話語 話語效度 行動研究
論文摘 要:教師話語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學生語言習得至關重要,英語專業精讀課是語言教學中重要的基礎課程,因此英語專業精讀課堂上的教師話語更不容忽視。此行動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課堂觀察探究精讀課堂教師話語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法以提高教師的話語效度。結果表明,通過從教師話語的數量和形式、教師話語的構成比例、教師提問的問題類型、教師反饋用語及教師糾錯的類型五個方面實施課堂話語效度改進方案,確實提高了精讀課上教師的話語效度,促進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和教師的自我完善。
教師話語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知識、組織教學所進行的一切語言活動,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講解、提問、反饋、糾錯等。教師課堂話語—直是語言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其研究結果不僅證實了教師話語的重要性,而且對教師如何使用話語策略,提高課堂話語質量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不同的教師話語可以產生不同的學生課堂參與程度和認知行為,因而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英語專業精讀課是英語專業語言教學中重要的基礎課程,根據《全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的要求,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精讀課旨在為學生打好堅實的語言基礎的同時,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精讀課上的教師話語是學生語言輸入的重要來源,發揮著目的語的示范作用。教學內容只有通過完美的教師話語的組織和傳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鑒于教師話語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筆者通過行動研究精讀課堂上的教師話語,旨在提高英語專業精讀課堂上教師話語的效度以促進英語教學,為學生打好語言基礎,培養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一、行動研究設計
研究對象是運城學院英語本科一年級的學生,兩個班共60人(每班30人)。研究方法為問卷、訪談和課堂觀察。經過參照相關的教師話語研究文獻,結合英語專業精讀課的教學設計調查問卷。在實驗前、后及過程中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并認真地進行課堂教學觀察。研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測:在實施行動研究前向受試學生發放問卷,進行訪談,對問卷及訪談結果進行分析,結合課堂觀察探究目前的精讀課中教師話語的特點及學生期望的精讀課教師話語。第二階段為提高話語效度的行動方案實施階段:結合英語專業精讀課的特點和前測中發現的問題,根據相關
關鍵詞: 大學英語專業 精讀課 說明文教學
一、引言
2000年新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附錄I對基礎英語教學(即本文中精讀課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本課程主要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篇閱讀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而通過長期的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教學的實踐,筆者發現,很多時候課堂教學還停留在字、詞、句的理解與運用上,而很少有人從宏觀上系統地把握文章的脈絡,包括文章的主題、結構、作者創作的意向,以及不同體裁的表達方式、特點等,這樣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學生在語篇分析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能力方面相對欠缺。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筆者在精讀課教學中引進了體裁的概念,從語篇分析的高度對說明文課文進行宏觀與微觀分析,在說明文教學上進行了一些探索,通過實踐,筆者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說明文教學的整體水平。
二、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課文所涉及的體裁及說明文語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認為:1.體裁是交際行為的形式,有其交際功能;2.交際目的是確定體裁的重要因素;3.交際目的、話題制約著語篇形式、內容及語言難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體系,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教材《現代大學英語》(楊立民,2006)所涉及的體裁有:narration(記敘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說明文)和argumentation(議論文)。
說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過程的文章。它用于說明客觀事物的特點和性能,或介紹某種操作程序,或解釋某種抽象概念,或闡明某種科學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等,完全是就事論事的描述,所以也稱事實性或技術性的描寫文。把握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質是理解說明文的關鍵。詞典、論文、實驗報告、產品說明、廣告都屬于這類體裁。說明文是學生、科學家、專業人員常用的一種體裁。說明文按照邏輯推理的方法闡述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展示事物的關系。
語篇模式就是語篇內在的修辭結構(rhetorical structure)。它與文章的體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體裁結構在語篇結構層面上對語篇的形成具有制約作用,那么語篇的組織模式必然也要受到體裁的制約(Yang Xuemei,2006)。
說明文語篇模式宏觀結構上常采用“問題—解決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較型”語篇分析模式。第一種思維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說明情況,然后出現問題,隨后作出反應,采取的反應可能解決了問題,也可能沒有或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最后對此作出相應的評價。而第二種思維模式則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先概括后舉例,另一種是先講整體輪廓,后說諸多細節。第三種思維模式通常是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用來比較兩個事物的相同之處或對比不同之處所使用的一種思維模式,這種語篇模式常用來比較事物異同。比較事物相似之處稱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較事物差異則稱為“匹配對比”(matching contrast)。人們常用這種思維模式來比較兩個事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先提出論點,再進行論證。這種語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較長的語篇中,常與一般特殊型組成復雜的思維模式。其表現形式為:重復法、詞匯關聯法和排比法三種(Yang Xuemei,2006)。
根據說明文的定義及說明文的語篇分析模式,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說明文的三個方面。
1.語篇模式
在《現代大學英語》教材1—3冊已學過的文章中有三篇說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問題—解決型”兩種語篇模式。
2.組織結構
說明文一般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