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生態保護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完善草原牧區的補貼補償和獎勵制度
補貼補償和獎勵制度的不完善導致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無法順利進行,出現諸多問題。對此,政府必須看到該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以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多方位分析制度,從牧民的角度思考問題,完善草原牧區的補貼補償和獎勵制度,研究制定一套完善的生態、經濟、技術標準,對草場進行分類,然后明確每個草場的休牧標準、草原生態恢復標準、草原生態環境治理方法等。如:對于生存環境極度惡劣、草場嚴重退化的草原,實行禁牧封育,嚴禁盲目擴大放牧面積現象,并通過承包草場、獎勵、補貼補償等保障牧民的基本收入,加大補貼力度,建立休牧補貼制度,實行現金補償或飼料補償,給予禁牧、休牧模范戶一定的獎勵,激發牧民的積極性,促進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的順利進行。在內蒙古草原上,礦產資源豐富,分布著諸多礦井,而礦山企業在享受礦產資源帶來豐富經濟利潤的同時造成嚴重的草原環境破壞,要當地的牧民承受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不良環境后果,為此,必須堅持“誰破壞、誰保護”,完善補償渠道、方式、標準和體系,讓礦山企業給予牧民一定的補償,將補償費用與礦山企業的收益掛鉤,完善生態補償制度。
2.加快草原承包經營權私法化進程
《草原法》明確規定,個人對草原的使用是通過承包實現的,而這一權利可以實現流轉,但個體的承包經營權流轉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實行草原承包經營權的私法化有利于發揮草原的經濟和生態價值,承包者對自己承包的草原精打細算,既不造成承包草原的荒蕪,也不會造成超載放牧,其在獲取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主動保護該草場,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有利于草原生態保護。同時,草原承包經營權的私法化使草原的生態價值與轉包人的利益統一起來,有利于增強轉包人的草原生態保護主動性,承包人沒有按照合同履行權利和義務時,轉包人可以隨時收回草原使用權。
3.防止不合理圍欄建設
為保護草場,實行圍欄封育、自然修復是合理的,但不是任何草場都能實行圍欄封育措施的,也不是任何草場都需要實行造林種草措施。比如說,在干旱、土質沙化的草場中,進行不合理的造林種草很可能帶來更嚴重的草原生態環境破壞。應根據草場退化程度、草場資源利用方式、草場類型確定圍欄的數量,不是所有牧民都實現圍欄封育就是最好的,應嚴禁圍欄的濫建、亂建,實行適當的圍欄封育,設立專門的草場管理員,專門負責圍欄封育和人工封育管理。
4.建立健全的草原監督管理體系
加大草原監督管理體系建設的同時加大監督隊伍、經費、設施建設,加大監督力度,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監督隊伍,建立一支業務強、專業知識豐富的專業執法隊伍,強化部門之間的協作,明確各個監督部門的職責、權限,集合他們的優勢,提高草場監督的透明度和實效性。
二、結束語
1.1自然資源概況
海林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行政區面積8814km2,轄8鎮1鄉、123個行政村。地處北緯44°02'~45°38',東經128°03'~129°57',地貌類型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境內有林地面積6381km2,森林覆蓋率72.4%。活立木蓄積量6000多萬m3,占黑龍江省總蓄積量的12.6%。林木樹種繁多,有紅松、水曲柳、柞樹、黑樺等針闊葉樹種約20科120多種。現存虎、鹿、貂、熊、榛雞、雉、野豬等野生動物130多種。水資源充沛,有大小河流144條,年水資源總量43.39億m3,水能蘊藏量達500萬kw。境內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20余座,風速在8米/秒以上,風能蘊藏量達10萬kw。礦產資源富集,有金、鐵、水晶、白云巖等金屬、非金屬礦藏34種。旅游資源獨具特色,人文景觀眾多,文化底蘊豐厚,擁有世界最大的東北虎飼養繁育中心、世界漂流組織認定的AA級海浪河漂流、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和東北最大的人工水體———蓮花湖。
1.2地方國有林區概況
海林市林業局局機關內設12個職能科室,下設7個國有林場、1個苗圃和5個木材檢查站,全局現有在冊職工1108人。全市地方國有林區經營總面積為44283hm2,森林總蓄積204萬m3。林業用地面積為43965hm2,其中,有林地面積33006hm2,疏林地33hm2,灌木林地10hm2,未成林造林地249hm2,無立木林地209hm2,宜林地221hm2,苗圃9hm2,輔助生產林地10228hm2。
2林區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1生態保護問題
2.1.1生態系統退化
一是生物多樣性降低。亂捕濫獵、過度采挖珍貴草藥、森林的“收割式”砍伐、過度放牧和大氣、水、土壤的污染等,使生物種類大大地減少,部分物種將有滅絕的危險。二是生產力下降。植被破壞導致植物量減少,對太陽能的利用減弱,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降低,凈初級生產力下降,次級生產降低,即食草動物、食肉動物的數量大大減少。動植物的生物量顯著降低,導致整體生產力下降。三是食物鏈、食物網簡單化。食物鏈縮短、部分鏈斷裂和解環,單鏈營養關系增多,種間共生、附生關系減弱,甚至消失。這樣使系統穩定的食物網變得簡單化、破碎化,系統會越來越不穩定。四是生物利用和改造環境能力弱化,功能衰退。植被的減少,會直接導致植物固定、保護、改良土壤及養分能力弱化;調節氣候能力削弱;水分維持能力減弱,地表徑流增加,引起土壤退化;防風、固沙能力弱化;凈化空氣、降低噪音能力弱化;美化環境等文化環境價值降低或喪失。五是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出現危機和障礙。由于系統退化,食物鏈、食物網簡單化,使得生物循環的周轉時間變短,周轉率降低,因而系統的物質循環減弱,能量流動受阻,大量的營養元素滯留在環境中,系統能量損失增多。
2.1.2災害發生情況
由于森林資源的銳減和生態功能的失調,導致氣候、水文等生態因子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90年代以來,年林地蓄水量由70年代的21億m3下降到15.6億m3。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6.8萬hm2,形成侵蝕溝1251條,每年剝失表土2-3mm;江河含沙量劇增,由60年代的0.6kg/m3,增加到1.7kg/m3,年流失總量177萬t,當年清徹見底的牡丹江江水已成為混濁水流。
2.1.3水土流失情況
在全市水土流失面積1680km2中,亟待治理的面積近580km2。山坡上部的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666.2t•km-2•a-1,山坡中部為1907.3t•km-2•a-1,山坡下部為1308.5t•km-2•a-1。水土流失現象導致土地退化,耕地遭到毀壞;江河湖庫淤積,洪澇災害加劇;同時,生態系統調節功能不斷削弱,生存環境逐步惡化,對轄區內生活的人們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隨著水土流失的加劇,土層有效持水量降低、熱量狀況變劣,土地溫度升高,土壤調節水分的功能也隨之下降,影響水資源利用,進而導致水旱災害加劇。
2.2森林資源問題
一是森林分布不均,全市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和中部丘陵山區,而牡丹江、海浪河流域等生態脆弱地段的森林資源很少;二是可采資源少,全市地方林業林木絕大部分是生長在高山陡坡、江河兩岸、湖庫周圍,主要發揮水源涵養、水土保持作用;三是林分結構不合理,全市地方森林中,幼、中齡林比重大,面積26048hm2,占78.9%,近、成、過熟林面積6958hm2,僅占21.1%,且多為多代萌生的柞樹林。
2.3林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傳統的經營體制制約了地方國有林區產業發展。林區經營始終以消耗資源求發展,新的林區支柱產業還沒有形成。二是地方林區經營管理水平粗放,集約化程度不高。木材深加工、采伐剩余物利用、冠下經濟及林業養殖產業還沒有形成,資源浪費較大。三是林業高新技術推廣少,技術型人才短缺。四是替代產業少,新的財源沒有形成。
3生態保護措施
3.1調減森林采伐量
規劃在“十二五”期間,采伐量由“十一五”期間的2.05萬m3下降到1.23萬m3,下降40%,林木產量由“十一五”期間的1.11萬m3下降到0.61萬m3,下降了45%。規劃在“十三五”期間,采伐量下降到0.72萬m3,下降了65%,林木產量下降到0.33萬m3,下降了70%。加大中幼林撫育力度,同時對生態公益林停止主伐。
3.2森林管護和保護
劃定管護責任區,配備專人管護。劃定管護責任區300個,配備專職管護人員300人,其中,生態公益林管護人員240人,商品林管護人員60人。強化森林防火監管。在森林防火期內,禁止在林區野外用火,在林區設置防火設施;發生森林火災,立即組織當地軍民和有關部門撲救;分區分片組建專業防火隊伍,完善防火設施設備建設,提高防火機構和防火隊伍應急和作戰能力。完善病蟲害防治監測體系。每年按照春秋兩季及時組織開展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隨時掌握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制定病蟲害預警預報制度和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治預案,完善病蟲害防治監測體系建設。
3.3森林資源培育
在2010-2020年規劃人工造林356hm2。中幼齡撫育面積7400hm2,其中透光撫育面積3000hm2,生長撫育面積4400hm2。低質低效林改造500hm2。
3.4退耕還林
全市地方國有林區現有耕地450hm2,其中,15°以上的坡耕地150hm2,對超過25°以上的耕地及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及時退耕還林,保護生態環境,總計退耕還林93hm2,規劃在2010-2015年全部完成造林任務。
3.5自然保護區建設和濕地保護與恢復
建立黑龍江蓮花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新建保護管理占3個,保護管理點6個,實施封山育林2300hm2,新建防護林帶30km。對林場的現有340hm2濕地(沼澤地)采取保護措施,增加涵養水源的功能。
3.6林區替代能源建設
規劃完成裝機2萬kw的風電廠建設。建立生物質固化站7個。
4經濟轉型路徑
4.1生態型林業
4.1.1加大森林資源的培育力度
在規劃期(2010—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449hm2,森林撫育7400hm2,低質低效林改造500hm2。
4.1.2加強森林資源的管護力度
全市地方林業經營總面積44283hm2,現有林業用地面積43965hm2,按照有關規定,需管護人員300人,對管護人員進行崗前培訓,熟悉林業知識和林業法律法規,對勝任工作的職工簽訂管護合同,保護好轄區內的森林資源安全。
4.1.3完善森林資源的保障體系
各國有林場(苗圃)加強森林防火工作,成立專業和半專業撲火隊伍,杜絕森林火災的發生。同時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和生態環境建立監測體系,及時掌握森林資源動態發展趨勢,為森林資源保護和培育提供可靠的依據。
4.2林木加工業
依托雄厚的資產、技術、人才優勢和俄羅斯木材資源,加快構筑以開發區為中心的林木加工產業格局。重點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面向國內外市場的產品,引進大企業、大集團,新上林木加工項目,提高林木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擴大出口產品種類,大力支持出口衛生筷、木制餐具、木制裝飾材料、木制家具、鉛筆板、地板塊、細木工板等產品的發展,積極開拓西歐、北歐及亞洲部分國家的木制品市場,到2015年出口產品達到100種以上。鼓勵有實力的林木加工企業利用俄羅斯豐富的木材資源,辟建原料生產基地,為木制品生產企業提供充足的原料,穩定林木加工業。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加產量和品種,向高附加值產品邁進,支持企業重組聯合,壯大企業規模。到2015年,木材加工業實現總產值29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000個,到2020年,木材加工業將將實現總產值58億元,新增就業崗位5000個。
4.3綠色食品加工業
食用菌產業:建設年產280萬袋的食用菌生產基地。2010年—2015年建設廠庫房2000m3,2016年—2020年建設廠庫房擴大一倍。松仁精深加工業:建設松仁加工廠2個,建設廠房3000m2。山野菜加工:建設山野菜加工廠2個,建設廠房2000m2。
4.4現代中草藥
(北藥)產業依托人參、黃芪、刺五加、紅景天及熊、鹿、林蛙等藥用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北藥產業。按照市場需求,積極調整北藥種植結構,增加藥材種植品種。積極擴大全市北藥種植規模,3-5年達到2萬畝以上,保證藥業發展有充足的原料來源。培育藥材批發市場,發揮北藥經紀人的作用,暢通流通渠道,實施科、農、工、貿聯合,實現北藥種植、儲藏、購銷與加工一體化,把海林建成北藥集散地。以黑龍江海林經濟開發區為平臺,逐步組建藥業集團,提升整體競爭力。積極引進新建制藥企業,每年引進3-5戶制藥企業來海林投資建廠。力爭用5年時間,使北藥產業初具規模,把海林建成黑龍江省的北藥生產基地。2010年—2015年建中草藥庫房500m2。
4.5清潔能源產業
建設能源林:面積8萬畝,解決林區能源替代問題。建設沼氣池:7處,供7個林場550戶職工生活取暖。風能開發:完成裝機2萬kw的風電廠建設。
4.6礦業開采及加工業
利用科學技術保護礦產資源,搞好綜合利用,提高礦產品回收率,限制礦產資源過度開采,全面開展地質生態環境治理,做好鐵、金、鎂、大理石、白云巖、泥炭等34個礦種的保護和開發工作。以礦產出讓金為股本,組建礦產開發公司,滾動開發礦產資源,用5年時間使全市礦藏得到合理開發,推動礦業企業逐步走上規模化、集約化、清潔化生產道路。林區有鐵礦資源2處,礦藏13億5千萬m3。2010年—2020年建成年產1500萬噸礦石的生產線。
4.7生態文化旅游業
以開發冰雪、森林生態旅游為重點,突出“雪、虎、山、水、情”五大旅游特色,叫響“林海雪原、威虎山、中國雪鄉、東北虎、蓮花湖”五大旅游品牌。加快以海浪河漂流、中國雪鄉滑雪旅游集合區等基項目為支撐的中國雪鄉景區建設;加快以東北野生珍稀動物大世界、威虎山影視城、佛手山國家森林公園、威虎山國際滑雪旅游度假區等項目為支撐的威虎山景區建設;加快以蓮花湖景區整體開發、九疊泉等項目為支撐的蓮花湖景區建設。進一步優化以雪鄉文化、多元生態、俄羅斯風情、朝鮮民俗為特色的“三區一園一城”旅游格局。地方國有林區規劃建設大森林生態旅游基地2處。
4.8紅松采種基地及苗圃基地產業
1引言
為了貫徹十六大關于經濟特區要在體制創新上有新突破的要求,同時也為了加快推進海灣型城市建設的重大戰略步驟實施,廈門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5月進行新的行政區劃調整,設立翔安區。在新修編的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空間拓展時序安排上,翔安區的發展設計是:翔安區作為廈門未來城市發展的新輔城,遠景發展為城市副中心。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入調整,翔安區已進入快速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區域生態系統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正處在全方位的改造過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面臨著更多壓力和挑戰。如何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維護區域的生態安全格局,協調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矛盾,是促進翔安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也是廈門市開拓城市發展空間、建設生態城市的需要,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2生態安全格局問題辨識
目前存在的主要威脅翔安區生態安全的問題包括:
首先,林地和農業用地不斷減少,使這兩種組分所擔負的生態功能被削弱。隨著城市化過程,自然和農業用地類型向建設用地轉移的趨勢仍將延續,生態穩定性維護用地總量不足的矛盾將進一步突出,區域生態系統就會變成一個穩定性維護機制非常脆弱的系統。
第二,城鎮建設用地的持續擴張,區域交通系統的發展,形成了大量線型景觀,建成區逐漸連成片,割裂了原有大片的生態空間,導致了區域景觀破碎化趨勢,影響到了區域生態穩定性。就目前發展趨勢看,人類對自然景觀的干擾改造活動還會繼續下去,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區域的植被覆蓋度,也使得各自然景觀組分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受到阻礙,降低自然生態系統對區域生態安全性的維護功能。
第三,養殖業的舊有規模,使得濱海灘涂和淺海水域集中分布區分隔,降低了自然濕地景觀的連通性和整體性,顯著增加了海岸帶生態脆弱性程度。
第四,由于現代城市和工業的發展,原有的安靜的田園氣氛被徹底打破。大量土地被開發利用,致使綠色空間不斷下降,生物保障能力損失嚴重,形成了上述各種生態安全問題,再加上各種污染物質的排放,全區環境的舒適性和美學價值已大打折扣。
第五,隨著新一輪跨越式發展進行,未來翔安區的經濟和社會也會以超常的速度發展,對于區域生態系統的改造也將出現前所未有的強度和幅度。這會使本區在進行土地開發建設以前缺乏必要的生態可行性論證,建設的同時又大都沒有考慮必要的生態恢復和補償建設,如此的強度和速度致使其對局部生態系統的影響己經超出了生態系統自身的忍耐限度,使局部的生態系統往往處于岌岌可危的狀態,生態安全性極低。
3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的資源基礎分析
安全格局的構建必須建立在全面了解自然本底狀況和現狀景觀組成及空間布局的基礎上。生態景觀組分及可利用土地的現狀分布是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前提。區域的自然骨架包括大的植被地帶、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生態環境脆弱區、水體廊道、小的塊狀綠地等人為廊道。它們構成了區域性與局部人工環境的保護體系與保護屏障,是區域生態安全的前提條件。
3.1植被帶
全區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境內的五塊地區,即東北部的溪園內區、大帽山林場區以及東部的白云飛-鋤山林區、鴻漸山、香山。但是由于周圍地區土地開發活動的蠶食,使得大片的植被區逐漸被道路或城鎮建設用地所隔斷,呈孤島狀分布。林地的覆蓋率偏低,樹種單調,林相結構單一,缺乏觀賞價值。
3.2土地資源
翔安區仍有大量適建用地可供城市發展,土地的可塑性很大。區內目前仍存在著一定規模的農田,其面積占總面積的44%,從空間分布上看,全區農業耕作地的集中分布區已隨著城鎮建設用地的擴張而逐漸縮小。翔安的工業用地分布比較散亂,存在規模小、土地浪費嚴重的現象。翔安區的灘涂資源豐富,目前有49.73km2,集中分布在翔安區南部,沿著海岸分布大量的養殖池塘,近些年來鹽田也不斷轉為他用。
3.3綠地
城區目前公共綠地嚴重缺乏,無成規模的社區綠地及街頭綠地。
3.4水庫坑塘
區內僅有曾溪水庫和古宅水庫等小型水庫,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就近期供水基本滿足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但從長遠來看,水資源缺乏將成為本區發展的制約因素。區內散布大大小小的坑塘,也受到人工干擾影響及自然因素影響,不穩定而變化明顯。東坑灣已經成為區內最大的人工圍堰內灣水域,作為區域開發的重點,應對東坑灣進行大規模的水域環境整治工程。
3.5河流水系
區內較大的河流為九溪,它作為翔安難得的生態開敞空間,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和價值。多年來九溪水質污染嚴重,農業、養殖業等侵占河道現象明顯;河流的連續性較差,河流的保護寬度很窄;部分河段被人工固化,水陸交界帶的自然生態過程被破壞。
3.6交通道路
交通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路網結構不成系統。整個區域的交通道路,仍然在完善建設中。
4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策略
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是區域生態安全網絡的建設過程,加強生態安全關鍵點和關鍵地區的建設,在生態節點與節點之間應形成生態走廊,使得一定區域的生態戰略點之間保持良好的結構和功能聯結,從而為研究區域的城市化過程建立維護城市人居環境、維護景觀生態過程安全的有效生態網絡。網絡通常由廊道、節點、廊道效應區組成。
4.1區域關鍵地段的辨識和生態建設
所謂關鍵地段,是指這些維持景觀的連續性具有戰略意義或者瓶頸作用的景觀地段。通過這些關鍵地段的景觀保護和建設,有效提高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并使人類為保護生態系統所付出的經濟代價降到最低。通過生態健康格局評價,來辨識整個區域的關鍵區。
4.1.1生態健康關鍵區
①翔安東北溪園內-大帽山林區、白云飛林場、香山風景旅游區:在這些區域植被集中覆蓋區,要嚴格約束其內部的開發活動,以避免自然植被破壞和損失。
②曾溪水庫、古宅水庫:它們是翔安區重要的水源地,加大植被覆蓋度,發揮涵養水源的作用。
4.1.2生態亞健康關鍵區
翔安區發展的空間結構為“一心、五片”組團式的城市空間結構、“十字形”軸線分布的產業空間結構(“一心”指城市中心區,“五片”指新圩農業保護片區、馬巷工貿片區、東坑灣高檔居住片區、劉五店-澳頭港口物流園區、大嶝-蓮河對臺特色產業園區)。分布格局正好處于目前生態亞健康狀態區域。這些生態亞健康狀態的點和局部,包括:
①崎頭-下潭尾-瓊頭地段、下后濱,澳頭,蓮河等濱海岸段:這些岸段目前以水產養殖功能為主,今后應對養殖業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規范養殖;局部地段可以用恢復沿海防護林和紅樹林等植被來改善和恢復岸線的自然屬性。
②馬巷、新店、大嶝等城市組團。
通過合理的規劃手段,約束未來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展方向和空間分布,對城市建設區形成良好的分割。盡量利用現有的生態基礎建立組團之間的生態隔離帶,可以利用人工林地、園地和農田等生態空間構架這樣一些組團隔離帶。在適合地段引入適量的綠地類型景觀。注重居住區和工業園區的綠化,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改善城市景觀形象。通過建成區內部的土地調整,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增加開放空間和綠地覆蓋。要合理選擇持久、穩定存在的林種、樹種,一般以鄉土植被為宜。
4.2生態節點建設
生態節點又稱踏腳石(steppingstone),是整個區域生態體系或者景觀格局中,一些面積較小但至關重要的區域。這些節點一方面形成區域安全網絡的關鍵保護點,對區域生態安全起著控制點的作用,另一方面對改善局部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具有重要價值。
①基本農田保護區生態節點。農業面對快速擴展城區空間的壓力,農業土地資源消耗很快。保留一些重要的基本農田,一則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再則可與城市綠化隔離帶相結合,成為城市綠色的開敞空間,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
②東坑灣水域、澳頭灘涂節點,這些區域作為重要的濕地鳥類物種棲息地加以保護。
③鱷魚嶼、劉五店海域,作為重要海洋珍稀物種中華白海豚和文昌魚的棲息地保護區。
④下譚尾、九溪入海口的紅樹林恢復區,作為重要生態系統恢復區加以保護,防止填海造地等開發活動對其破壞。
⑤區域內面積大于1km2的坑塘水體。
⑥生態廊道網絡的節點,主要指生態空間網絡系統的交叉點處形成的生態節點,特別是大型立交橋周邊地區形成的綠化空間節點,也包括與綠色通道相連的公園、濕地等;
⑦建成區內獨立的開敞空間,主要指是一些建成區內集中分布區的大型城市公園或綠化廣場。這些節點也是區域生態安全網絡建設的有益補充。
區域生態節點的保護和建設,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區域生態空間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有助于區域植被覆蓋度的增加,有效地約束城市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展,減少局部地段的景觀破碎度和城市化速率。
4.3生態廊道的建設
自然生境之間的生態連通性是衡量區域生態穩定性的重要指標,而生態廊道則是實現和維持生態連通性的主要手段。廊道的結構是影響廊道生態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無論是河流廊道還是道路廊道,都應該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出發點,植物的配置以鄉土樹種為主,最好是將周圍的植物群落引入到廊道結構之中,在樹種搭配上喬、灌木結合,使廊道結構趨向于自然狀態或者半自然狀態。
4.3.1河流廊道的建設
針對九溪展開生態與景觀綜合整治十分必要,主要措施包括:
①保持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征,保護自然形成的淺灘、沼地;
②滿足物種棲息地的多樣性植被群落;
③水質治理,嚴格控制河流的水污染;
④建設生態駁岸,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間的交換與調節,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
⑤劃定河岸兩側100m范圍為河流的緩沖區,限制人類活動;河岸兩側30m內的范圍作為河流廊道必要保留的寬度,其范圍內必須保證良好的植被覆蓋度,保持和恢復生態群落的完整性。
4.3.2交通廊道的建設
交通廊道對于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或者特定區域來說,是一種干擾型的廊道,在廊道設置方面,要有意識地減少這些干擾,盡可能避開生態系統完整且脆弱的區域;盡量避開野生動物的生態廊道,不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存;在道路兩旁建設一定寬度的綠色植被廊道。
4.4區域安全格局的生態網絡及其建設
4.4.1生態網絡構架
整體生態空間格局的連續性程度是衡量城市生態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生態網絡的增加被認為是提升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生態價值較適宜的方法。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在區域生態安全格局評價和趨勢分析基礎上,加強生態安全關鍵點和關鍵地區的建設,在生態節點與節點之間形成生態紐帶,使一定區域的生態戰略點之間保持必要的聯結,從而形成區域生態安全網絡。就翔安區而言,就是利用組團分隔帶、山地林地和濱海自然保護區,形成相互聯系的生態空間構架,以增強防災(臺風、蟲災)、消除熱島效應、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環境功能。
因此,合理組合全區現有的以生物生產過程為主的生態系統類型,并結合上述關鍵點與關鍵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和改造,建設具有區域意義的大型生態軸線,實現對全區現有以及未來城市建成區的有效生態分隔。生態軸線的具體構成如下:
①溪園內-大帽山林場-白云飛軸線;
②澳頭-劉五店-鱷魚嶼濱海灘涂軸線;
③小嶝-大嶝-澳頭淺海灘涂軸線;
④香山-東坑灣軸線;
⑤九溪及其生態緩沖區軸線。
4.4.2區域生態軸建設
山地林區軸線是生態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對于維護全區生態穩定性具有其他景觀類型無法替代的作用。完善林地組分結構和功能,建立未來景觀舒適性。增加各生境斑塊的完整性和連接度,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并通過溪流廊道和交通廊道,將自然引入城區。
對于濱海灘涂淺海軸線,應科學確定岸線和海域功能分區,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總體效益最優化。盡可能保留和恢復自然景觀和自然生態岸線,如珍稀海洋物種棲息地和紅樹林、灘涂濕地等特殊生境。控制海域污染,適合地段恢復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
以九溪兩側綠帶為豎軸,以香山-東坑灣綠化滲透空間為橫軸,構成翔安城區十字形的綠化主軸。
5結語
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是將景觀生態學原理和規律比較合理地運用于實踐。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條件下,規范無序的超強度的城市建設行為,使其對區域的生態安全不致造成無法逆轉的破壞。以經濟和高效的景觀要素的配置狀態,使自然空間與城市空間各得其所,相互協調,維護生態過程的健康與安全,實現區域經濟、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從翔安區目前的景觀組分比例和空間分布形勢來看,基于現存的生態景觀,以有限的土地資源來進行安全格局的構建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海灣型城市建設過程中總體生態安全水平下降的趨勢,最終實現區域生態安全狀況的改善。
參考文獻:
[1]陳鵬.基于遙感和GIS的景觀尺度的區域生態健康評價——以海灣城市新區為例[J].環境科學學報,2007,27(10):1744-1752.
[2]陳志鴻,陳鵬.廈門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述[J].廈門科技,200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