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地理知識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受課時限制,高中階段不可能安排初中內容的專題復習課,因此有必要掌握在新授課中滲透初中內容的講解應用,在復習課中滲透初中內容的例題示范,在課后作業中滲透初中內容思考材料的方法和技巧;受課時限制,高中階段不可能對初中內容進行全面滲透鞏固,因此有必要弄清高中學生的需要,明確滲透初中地理知識的最佳范圍和所需鞏固的重點知識。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滲透、鞏固初中地理知識,對高中學生來說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但不能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重復學習過程,而是通過滲透、鞏固、復習讓學生加深對初中地理知識的理解,擴展其地理觀察視野,促進學生養成地理思維習慣,進一步做到學以致用,掌握終身學習地理知識的方法。
二、活動過程
1.第一階段———準備工作
在高一伊始的前兩周,利用零次考契機,測試初中學習內容,對學生情況進行調查,并于第2周周五確定研究主題———如何應對初中地理知識在學業考中的體現,并且研讀課程標準與考試要求,明確初中地理知識在學業考試中的呈現形式、內容與要求,提出在新授課、復習課以及作業中滲透、鞏固初中地理知識的理念,并要求每一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其實施。
2.第二階段———研討交流
研討交流分階段進行,旨在及時分析實施效果,發現問題并及時改進,原則上每月一次。組內每位教師將一個月來自己的策略與效果交流探討,主講人員由各位教師輪流擔任,研討內容也由主講教師匯總。以下分別是組內一次復習課交流與作業補充材料實例。教學思考與設計:農業部分的復習過程中存在兩種困擾,困擾之一在于對所涉及的區域缺少背景知識,遇到題目無從入手;困擾之二在于對所給材料不能高效利用,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較差,在教學中本著“診斷式”原則,提出相應的學習方法與解題技巧。
3.第三階段———文本整理
根據研討達成的共識,整理出新授課與復習課滲透、鞏固初中地理知識的一般教學模式;總結出在課后作業中滲透、鞏固初中地理知識的常用習題模式。
三、成果運用與改進
(1)由自然接地體組成的接地裝置:
這種接地體是天然存在于建筑物內部的,不是人工構造的,能夠將雷電倒入地面,使建筑物受到保護,避免被損壞。這種裝置在自然界中不常見,但在建筑物內部,則以接地體的形式被廣泛應用。
(2)由人工接地體組成的接地裝置:
這種接地體是指在建筑物修筑過程中,通過人工修筑的,主要功能是將雷電倒入地面,以防止建筑物遭到雷擊。常見的人工接地裝置主要有圓鋼、扁鋼及角鋼等。人工接地體根據埋藏方式不同,可以分為水平式的和垂直式的,這兩種方式在建筑物中被經常用到。以下就幾種人工接地體的具體情況進行簡單介紹:其一,在一些老舊的建筑物中,通常具有簡單的防雷裝置,但防雷效果并不好,對其進行改造,便成了具有良好防雷功能的接地裝置。其二,在一些新建的建筑物中,由于施工不當,或者其它人為因素,使得防雷裝置達不到避雷效果,這時,常對該裝置加以改造,以到達防雷功能。其三,在有些建筑物中,并沒有設置自然接地體,使得建筑物經常遭到雷擊,給人們經濟造成嚴重損傷,這時需要安裝特定的防雷裝置,才能起到避雷效果。這類防雷裝置通常由一些電力設施改造而成,如電力設備、通訊設備、軍用設備等。其四,有些建筑物,由于具有特殊的功能,采用自然接地體,并不能取得良好的防雷效果,必須采用人工接地裝置,才能使建筑物避免遭到雷電損害。
(3)混合型接地裝置:
這種避雷裝置是自然接地體和人工接地體的組合,將二者的優越性能充分的展現出來。建筑在修筑之前,都會在設計圖紙中預留一些接地位點,以防止接地體不能滿足防雷效果時,作為預備使用。當建筑物中的避雷裝置不能發揮防雷效果時,需要在預留位置處接上一些裝置,使其和原有舊建筑物連接在一起,使預留點和建筑物連接在一起,進而起到防雷效果。這種混合型裝置在現代建筑物中被廣泛采用,起到良好的防雷效果。
2建筑接地裝置施工管理
R32建筑接地裝置的施工管理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施工前控制。
在施工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控制接地體施工質量:其一、在施工之前,管理人員應對施工圖紙全面分析,對接地體在建筑物中的具置、接地體的做法、數量及接地體在整個建筑物中的分布特征等,進行詳細了解,以確保在施工中,能夠做到準確施工,即使出現一些施工問題,也能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措施給予解決。其二、對整個建筑物的大體結構具有詳細了解之后,接地體的具置也十分確定,這時需要根據施工情況,對接地體施工所需要的材料進行分析,并做好材料供應商的挑選工作;此外,還需要對施工所需要的機器設備、人員數量及具體的施工方案進行詳細預算,才能保證施工造價控制在合理價格之內。其三、最好施工之前的準備工作。在施工之前,應將接地體的具置、數量及整體分布等詳細的講述給施工人員,讓他們及時了解接地體的具體做法,并就施工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能夠及時解決。此外,在接地體施工中,還涉及到一些技術規范、焊接要求及關鍵點設置位置等,這些直接關系到接地體的施工質量,應在施工之前給予重視,并做好檢查、復檢等工作,以確保整個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
(2)施工過程控制。
施工過程控制包含以下幾方面:①施工人員的控制:施工人員的操作技能直接關系到接地體施工質量的還壞,所以在施工之前,應對他們進行嚴格培訓,將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關鍵環節清楚的講述給他們;此外,在培訓時,還需要采取考核手段,參加培訓的員工只有通過考核,拿到施工證件,才能進入施工過程。采用這種做法,能夠有效提高接地體施工質量。②材料、機具的控制:材料是接地體施工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應根據焊接要求,選擇規格、尺寸及類型相同的焊條;接地體的材質、類型也要符合施工要求;在接地體施工中,如果采用鋼材作為接地體,所選擇的鋼材類型、尺寸等都要符合施工要求;另外,所選擇的鋼材的直徑應大于10mm,才能滿足施工要求。③施工質量控制:在接地體施工中,通常用到電焊,為了提高焊接質量,應選擇質量較高的焊條,同時還要控制好焊接長度及焊接工藝;焊接長度的要求為,扁鋼的焊接長度不能大于其直徑的2倍,如果接地體為圓鋼,焊接長度應大于其直徑的6倍,并且采用雙面焊接,才能保證焊接質量;如果接地體為扁鋼,這時應增加其接觸面積,并將鋼管彎成弧形,同時采用雙側焊接,才能滿足焊接要求。焊接工藝的具體要求為,焊縫應飽滿,不能出現凸凹不平現象,焊接部位不能出現夾渣、焊瘤及氣泡等。除此之外,還應對以下關鍵節點進行把控:a.接地體施工時,需要對接地體的樁做處理,通常將其分為兩道,使接地體鋼筋能夠及時安裝;但嚴禁用其他物體敲打樁頭,使樁受到損壞。b.對無基礎地梁的接地網應按投計大小選用熱鍍鋅扁鋼引接。c.接地體埋設深度也應給予重視,才能保證避雷效果。一般請款下,接地體的埋設深度控制在0.6m左右,距離建筑物的水平距離不小于1.5m,兩個接地體之間的水平距離應控制在5m左右。
(3)接地電阻測試。
地名源流的研究,是地名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這種在習慣上被稱作地理沿革的研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它主要運用歷史考證的方法,憑借豐富的歷史古籍,依靠語源和語義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綜合,弄清某地在歷史上有過何名,其得名的具體原因何在,而后由于何故發生演變,歷史上的地名某位置在現今何地等相關內容。
由于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歷史地名往往更換無常。根據地名學的研究,這種影響主要來自政治變動、軍事征服、經濟發展、文化進步與意識形態的作用等。如滅元后明成祖將大都改名為北京,將江寧更名為天京,獨立后的剛果將奧波得維爾改名為布拉柴維爾,這些都與政治變動有關;又如殖民擴張中英國占領津巴布韋后將其更名為羅德西亞,軍事侵略后沙俄將海參崴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這些都是軍事征服引起的變化;再如隨著地理知識增長而來的西洋更名,反映了文化進步產生的巨大影響;此外,因避晉愍帝名諱而將建鄴改名建康,因朱元璋登基而將集慶改名為應天,因信仰佛教而將邏些改名為拉薩等,則是意識形態因素的作用所致。
歷史地名的演變,在一定條件下就會趨于穩定,從而變成一直延續至今的名稱。但不可否認,有許多地名由于歷史的風風雨雨,都或早或遲地發生了變化,有的變動之快和次數之多是令人驚異的。在這類地名中,如南京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有金陵、秣陵、建業、建康、白下、上元、集慶、應天、南京、江寧等名稱;又如北京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有薊、幽州、燕京、南京、中都、大都、北京、北平、京師等名稱。
總的說來,探索歷史地名的起源和演變,弄清今名由來,古名位置和古今地名的對應關系,是掌握歷史教材中的相關知識所不可缺少的。地名學的探明的有關的地名特征,如地名的詞語性、地理性、社會性、民族性和相對穩定性,對于史地教學來說,無疑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它有利于增加教學實踐的真實、趣味和美感,以及深入理解歷史事件的地理原因。具體來說,其教學價值表現為如下方面:
一、從語言學角度看,地名系由語詞構成,屬于語言詞匯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語詞,它除了有口頭的字音和局部的字形外,更為重要的還在于具有一定的詞義。地名的語詞性特殊,主要體現在它的詞義上。其內涵一是表示特定空間位置上的某一處所,一是指它展現出來的某種確定的含義。如作為地名的華盛頓,它標志著美國首都這個獨一無二的特定的地方,還表現著這是為紀念華盛頓其人對美國所作貢獻而命名的地名。再如我國的尚志市、左權縣、志丹縣等,也屬同類情況。明確了地名詞語性的定名所指和依據,就可以從這兩方面來講清地名。如此,則能便史地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充實,而收其真實、趣味和美感之良效。
二、根據地學的理論,地名的地理性殊性,是指它所表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形態而言。從構詞角度上看,它是以通名來表示所屬類型,以專名來表示相互之間的區別的,即對位于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地理形態的地方,是通過地名的不同稱謂來表示的。如果說地名的詞語性賦予了它音、形、義的話,那么地名的地理性則使它具有了指位性和分類性的特征。同時,它還以自己的專名部分,反映著被命名地方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特征,構成其標志地理形態的基礎。講解歷史地名時尤其應將這兩點體現出來,如太平軍大敗湘軍的湖口,就應指名是鄱陽湖匯入長江處的一個狹窄的水道。
三、地名是社會共同創造的產物,它不是某個特定地點本身,而是該地點的代號或指稱。一個地名的產生,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最初只是被部分提出來并認可,后來在頻繁交往中才得到社會的承認并使用,這樣它就按照人們約定俗成的方式傳播開來。它作為社會的交際工具,要求簡明易記并便于讀寫,于是又不斷向簡化方向發展。在階級社會中,統治者利用起名和改名來表達自己的愿望,遂對地名的演化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情況,無論是在歷史教學還是在地理教學中,都是應予注意的,因為象長安、安西、鎮南關、綏遠、綏化、懷遠之類地名是俯首即拾的。
四、地名總是由繁衍生息于當地的居民以其語言定名的,這就賦予了它民族性的特征。因此,地名反映著某些民族歷史和稱謂的來源,它在歷史上遷徙路線以及分布范圍,其社會史中經濟文化生活的主要情況,特別是政治史上民族關系的變化和一些重大事件的情況等等。如海蘭泡、尼滿河,薩哈林等皆屬滿語地名,甚至連黑龍江本身也是滿語“薩哈林烏拉”的意譯,可見其皆為久居黑龍江流城的滿族祖先根據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定的地名,說明這一帶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在實地教學中講述這類地名時,應當考慮這種特征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