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財務治理效率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集團公司,財務管理系統
近年來,一些集團公司在強調企業發展速度和擴大經營規模的同時,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財務管理機制,對集團的所屬公司疏于管理,致使大量資金被占用、投資回報低,降低了集團的整體業績,拖慢了集團的發展步伐。鑒于此,集團公司應建立一套高效的財務管理系統,發揮集團的整體優勢,實現資本盈利最大化。
集團公司財務管理系統,是基于母子公司的產權和資本紐帶關系,為實現集團整體利益的最大化,以母公司對子公司財務活動的約束、檢查或糾偏為手段而形成的若干要素的有機組合。筆者認為集團母子公司財務管理系統是由制度管理、授權管理、人員管理、目標管理、預算和信息管理等構建的有機整體。
一、制度管理
一個健全的財務管理體系,實際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的體現。集團公司要加強對子公司的財務管理,首先應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免費論文,財務管理系統。法人治理結構的關鍵是董事會,董事會對外代表公司進行各種主要活動,對內管理公司的財務和經營,只有董事會才能全方位負責財務決策與控制,決定公司的財務狀況。
要使董事會真正發揮作用,必須建立以社會化、專業化為基本特征的董事會制度。社會化的標志是董事會中引入獨立的董事,增強公司決策的準確性;專業化的象征是通過設立財務專業委員會,負責公司對外擔保方案、一定限額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規定公司的長期財務目標,決定公司高級職員的薪金,監督檢查公司各部門的經濟效果,年終對公司的決策進行審查,負責制定年度利潤分配方案等,從而保障母公司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
二、授權管理
授權管理是指在某項財務活動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對其正確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準并確定是否讓其發生鎖進行的管理。授權管理通過授權通知書來明確授權事項和使用資金的限額,對在授權范圍內的行為給予充分信任,但對授權之外的行為不予認可。
授權管理應做到一下幾點:(1)不經合法授權,不能行使相應權力;有權授權的人則應在規定的權限范圍內行事,不得越權授權。免費論文,財務管理系統。(2)企業的所有業務不經授權不能執行。(3)財務業務一經授權必須予以執行。
通過授權管理,可以督促子公司日常財務活動的規范動作,從而保證集團公司整體的有序運行。
三、資金管理
對集團公司而言,母公司只有控制了子公司的財務收支,控制了其資金的流動,才能使子公司按照母公司所確定的發展戰略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集團公司一方面可通過現金收支報表,加強對子公司現金流的日常控制;另一方面,集團公司可設立資金結算中心或財務公司,將集團內各企業閑置和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進行集團內企業間的資金結算以及集團內企業間的資金借貸,既滿足部分企業的資金需要,又減少資金的沉淀,實現集團內部資金的相互調劑余缺,還可以利用閑散資金謀求資金的短期投資效益,提高資金的使用率。免費論文,財務管理系統。
四、人員管理
提高集團母子公司財務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是通過對子公司財務人員的管理,加強財務監控。母公司對子公司財務人員的管理可采取委派財務負責人的方式,集團公司委派的財務負責人列為母公司財務部門的編制人員,其人事關系、工資關系、福利待遇等均在母公司。財務負責人應組織和監控子公司的日常的財務會計活動,參與子公司的重大經營決策;享有對子公司財務計劃制定的參與權,財務計劃執行的監督權;對重大財務事項,與總經理或董事長共享簽字權,并承擔保證財務信息真實可靠等責任,切實維護集團公司的利益。免費論文,財務管理系統。
五、目標管理
圍繞集團公司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理財目標,應建立以評價獲利能力為主體,評價償債能力、資產營運效率和發展能力為輔助的財務評價體系。集團母公司的財務目標確定后,便可按照目標管理的辦法,將總體目標層層分解到子公司,實行層層目標管理,落實到每一個責任單位,并作為對各責任單位經營管理業績進行考核評價的依據,以確保集團公司整體目標的實現。
此外,為使公司整體效益最優化還應通過合理的稅務策劃、盈余管理策略等對集團財務收益進行管理,以實現集團公司整體收益的最大化。
六、信息管理
集團母子公司間財務信息是否暢通,關系到整個財務管理系統的運行效率。有效的財務信息管理系統應包括下列內容:
(一) 財務報告制度 母公司應制定子公司的財務報告制度,包括事前報告制度和事后報告制度。各子公司在進行重大經營決策前,必須事前向母公司報告。
(二) 內部審計制度 集團母公司應設立內部審計部門,加強對子公司的財務審計、年度審計和子公司經營者的離任審計。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及時糾正,并對責任人加以處罰,以形成集團公司內部自上而下的監督制約機制。
(三) 財務網絡電算化 為提高集團財務信息的有效性,應建立全面覆蓋集團公司總部及子公司財務管理信息的網絡系統。免費論文,財務管理系統。母公司財務主管可以隨時調用、查詢任何一個子公司的憑證、賬簿、報表等信息,隨時掌握各子公司的經營情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集團財務信息有控制的共享與集成,將提高財務信息的實效性、真實性和準確性,為高層領導的經營決策提供及時可靠的數據,使集團公司的理財投資活動跨入新境界。免費論文,財務管理系統。
有效的集團公司財務管理模式的選擇和制定,關系到集團公司經營管理的正常順利和有效發揮。集團公司財務管理的完善,首先要構建財務管理系統,其次要保證管理系統能良好地運行。集團公司對子公司的財務管理,要把董事會、經營者、財務管理者緊密結合起來,處理好監督、經營、決策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借鑒國外成功的激勵機制,比如,股票期權制,與我國目前常用的工資、津貼或獎金形式結合起來,形成合理的、能促進集團公司發展的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會計財務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杜興強,曾泉,杜穎潔.政治聯系、過度投資與公司價值——基于國有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11(8):93-110.
[2]杜曉瞭.產權性質、債券融資與過度投資一一基于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與管理,2012(8):23-28.
[3]范海峰,胡玉明.機構投資者持股與公司股權融資成本的實證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2):44-50.
[4]黃少安,鐘衛東.股權融資成本軟約束與股權融資偏好——對中國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的進一步解釋[J].財經問題研究,2012(12):3-10.
[5]黃乾富,沈紅波.債務來源、債務期限結構與現金流的過度投資——基于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實證證據[J].金融研究,2009(9):143-155.
[6]蔣琰,陸正飛.公司治理與股權融資成本——單一與綜合機制的治理效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2):60-75.
[7]姜付秀,伊志宏,蘇飛,等.管理者背景特征與企業過度投資行為[J].管理世界,2009(1):130-139.
[8]李維安,姜濤.公司治理與企業過度投資行為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財貿經濟,2007(12):56-61.
[9]劉昌國.公司治理機制、自由現金流量與上市公司過度投資行為研究[J].經濟科學’2006(4):50-58.
[10]羅進,李延喜.管理者過度自信對股權融資成本的影響一一基于信息透明度的視角[J].技術經濟,2013(12):112-117.
[11]毛新述,葉康濤,張頓.上市公司權益資本成本的測度與評價——基于我國證券市場的經驗檢驗[J]會計研究,2012(11):12-22.
[12]潘敏,金巖.信息不對稱、股權制度安排與上市企業過度投資[J].金融研究,2003(1):36-45.
[13]龐明川.中國的投資效率與過度投資問題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7(7):46-52.
[14]屈冬冬.制度環境股權再融資與上市公司過度投資_屈冬冬[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11):43-50.
[15]盛明泉.預算軟約束、過度投資與股權再融資[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4):84-90.
[16]唐雪松,周曉蘇,馬如靜.政府干預、GDP增長與地方國企過度投資[J].金融研究,2010(8):33-48.
[17]唐雪松,周曉蘇,馬如靜.上市公司過度投資行為及其制約機制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7(7):44-52.
[18]汪平,孫士霞.自由現金流量、股權結構與我國上市公司過度投資問題研究[J].當代財經,2009(4):123-129.
[19]王曉梅.投資者利益保護與股權融資成本研究——基于原始股東視角看IPO融資[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5):49-54.
[20]王彥超?融資約束、現金持有與過度投資[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21]魏明海,柳建華.國企分紅、治理因素與過度投資[J].管理世界,2007(4):88-95.
[22]鄔國梅.控制權收益與上市公司過度投資——來自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的經驗證據[J].當代財經,2008(5):115-119.
[23]肖浩,夏新平.政府干預、政治關聯與權益資本成本[J].管理學報,2010(6):921-925.
[24]楊華軍,胡奕明.制度環境與自由現金流的過度投資[J].管理世界,2007(9):99-106.
[25]楊興全,張照南,吳昊旻.治理環境、超額持有現金與過度投資——基于我國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的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10(5):61-69.
[26]楊興全,魏卉.股權融資成本影響因素綜述與啟示[J].新疆農墾經濟,2011(8):75-80.
[27]葉康濤,陸正飛.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5):127-131.
[28]俞紅海,徐龍炳,陳百助.終極控股股東控制權與自由現金流過度投資[J].經濟研究,2010(8):103-114.
[29]張洪輝,王宗軍.政府干預、政府目標與國有上市公司的過度投資[J].南開管理評論,2010(3):101-108.
[30]祝繼高,陸正飛.融資需求、產權性質與股權融資歧視一一基于企業上市問題的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2(4):141-150.
會計財務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 曾永藝, 吳世農, 吳冉劼. 我國創業板高超募之謎: 利益驅使或制度使然[J]. 中國工業經濟,2011(09): 140-150
[2] 張強, 張寶. 機構投資者情緒、承銷商聲譽與融資超募: 來自中國創業板市場的證據[J]. 經濟經緯, 2012(02)
[3] 衣龍新, 楊峰. 創業板上市公司首發“超募”動因分析與實證檢驗[J]. 深圳大學學報, 2012(03):112-117
[4] 衣龍新. 市場熱度、券商利益與 IPO 超募[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12(05): 85-91
[5] 郭泓, 趙震宇. 承銷商聲譽對 IPO 公司定價、初始和長期回報影響實證研究[J]. 管理世界,2006(03): 122-128
[6] 蔣順才, 蔣永明, 胡琦. 不同發行制度下我國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J]. 管理世界, 2006(07):132-138
[7] 徐浩萍, 羅煒. 投資銀行聲譽機制有效性——執業質量與市場份額雙重視角的研究[J]. 經濟研究, 2007(02): 124-136
[8] 張丹, 廖士光. 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情緒研究[J]. 證券市場導報, 2009(10): 61-68
[9] 夏峰, 謝詠生, 張霖等. 創業板投資者整體情況及交易行為特征分析[J]. 證券市場導報,2009(11): 42-47
[10] 劉文虎. 基于 Malmquis 指數的中國股市羊群效應測度研究[J]. 證券市場導報, 2009(08):72-77
[11] 郭海星, 萬迪昉. 創業板 IPO 發行定價合理嗎?[J]. 中國軟科學, 2011(09): 156-166
[12] 郭海星, 萬迪昉,吳祖光. 承銷商值得信任嗎——來自創業板的證據[J]. 南開管理評論,2011(03): 101-109
[13] 莊虔華, 張文, 郭良鵬. 創業板投資行為分析[J]. 證券市場導報, 2011(12): 49-57
[14] 張強, 張寶. IPO 發行成本與中介機構聲譽——來自中國創業板市場的證據[J]. 證券市場導報, 2011(12): 4-10
[15] 劉志遠, 鄭凱, 何亞南. 詢價對象之間是競爭還是合謀——基于 IPO 網下配售特征的分析[J].證券市場導報, 2011(03): 35-44
[16] 陳煒, 吳世農. 交易信息、訂單簿透明度與投資者訂單提交策略[J]. 證券市場導報, 2012(12):66-73
[17] 張亦春, 洪圖. 創業板 IPO 市盈率與超募率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券商聲譽及私募股權投資的實證分析[J]. 廈門大學學報, 2012(03): 42-49
[18] 范漢熙. 股票首次公開發行抑價現象理論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05): 176-177
[19] 陳見麗. 承銷商聲譽、融資超募與超募資金使用效率——基于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12(03): 47-57
[20]王彥超.融資約束、現金持有與過度投資[J].金融研究,2009(7).
[21]馮巍.內部現金流和公司投資.經濟科學.1999(1).
[22]何金耿,丁加華.上市公司投資決策行為的實證分析.證券市場導報.2001(9).
[23]郝項超.公司治理、財務信息質量與投資者保護——基于最終控制人視角的分析.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24]郝穎,劉星,伍良華.基于內部人尋租的扭曲性過度投資行為研究.系統工程學報.2007(2).
[25]劉昌國.公司治理機制、自由現金流與上市公司過度投資行為研究.經濟科學.2006(4).
[26]梁光紅,龔蜜.公司過度投資國內外文獻綜述[J].財會通訊,2011(12).
[27]李青原.會計信息質量與公司資本配置效率.南開管理評論,2009(2).
[28]李青原.會計信息質量、審計監督與公司投資效率[J].審計研究,200%4).
這次全國非國有企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理論研討課題,是由廣東省審計廳、廣東省內部審計協會和浙江省審計廳、浙江省內部審計協會共同承擔的。從今年七月開始以來,課題組共收到十六個省、市的文章共計85篇,這些論文均由民營企業內部審計部門的實務工作者和理論界的學者撰寫。論文從理論和實踐上探討了我國非國有企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的發展策略,論述了非國有企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產生的動因、目標、機構、職能和管理體制,并展望了非國有企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發展前景。論文取材新穎、觀點明確、內容豐富、論述正確,對于促進非國有企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現在我就這次的論文活動進行綜合評述。
一、論文對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產生的動因進行了論述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共有制經濟發展。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國的民營經濟正在飛速發展,為活躍流通、繁榮市場、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安置下崗職工和富于勞動力、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小富即安”思想嚴重;家族管理現象普遍,公司治理較薄弱;擴張中的融資“瓶頸”等。民營企業要想實現更高的目標,必須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就必須發展內部審計。
在產權特征和公司治理上,民營企業與國有國營企業的最大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權明晰程度,前者產權主體明確,產權清晰,而后者國家作為一個產權主體,看似明確,實則模糊;二是委托關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從事企業經營管理,從而不存在股東與經營者層面上的委托關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從事企業的經營管理,從而存在委托關系,但委托人和人主體明確、委托鏈簡潔、關系簡單,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從事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委托關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人之間主體不明確、關系模糊、委托層級較多。
民營企業設立內部審計制度是企業自身的一種內在的主動需求。在民營企業,其外部產權明晰,不存在多級。企業是一種團隊生產,當存在個人行為的外在性時就會有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在企業的團隊生產中,如果沒有監督者的監督就會有偷懶、虛報業績、轉移企業財物等現狀的發生。當存在委托責任關系就會有受托責任人對委托人是否盡心盡職,有沒有如實履行受托責任等問題。作為理性人的民營企業的業主(股東)當然就會想方設法杜絕這些增加企業內部成本影響到其自身財富增長的因素,但依靠其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尤其是當企業規模大、生產經營復雜、生產經營場所分散時,業主(股東)控制的距離太遠,難以實現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業主(股東)能夠對企業實施有效控制,使企業團隊努力工作,但企業團隊內各個職能部門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夠如愿以償的給業主(股東)帶來效益,增加其財富,有賴于外部人的評價,因為一個人或組織難以對自己的工作好壞和努力的結果作出正確的評價和預測。設立內部審計機構,建立一個專司內部監督控制職能的部門,有利于協助業主(股東)組織和控制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實現其財富最大化的目標。
二、論文從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目標與職能進行了論述
1、大家一致認為,內部審計目標是內部審計行為的出發點,是內部審計活動所要達到的理想境地或狀態。所以內部審計目標必須反映所服務企業的性質,并受制于客觀經濟環境。民營企業內部審計必然反映的是民營企業的本質特性及其內部審計的本質要求。
民營企業的內部審計目標是單一的,就是在于為組織增加價值和提高組織的運作效率。它通過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方法,評價和改進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目標就是反映民營企業最本質的內生變量的產權屬性和公司治理屬性。民營企業的股東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自身財富的不斷增長,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構架下,經營者與股東的目標趨于一致。在這個組織目標統轄下,內部審計目標就是在于協助組織成員增加企業價值和提高組織運作效率,幫助組織實現目標。
2、內部審計職能是圍繞實現內部審計目標而內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審計目標的影響,所以審計職能也會受到企業特性的影響。
較為一致的看法是企業的內部審計具有監督職能和服務職能,而民營企業更重視的是服務職能。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是自身發展需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其建立內部審計機構,從事內部審計活動,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內部審計的服務職能,協助和保證組織實現目標。除了國有企業一般的評價和控制等服務性職能外,因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產權屬性和公司治理屬性不同,還突出明晰產權和咨詢等服務性功能。民營企業的產權屬性表現為外部的明晰性和內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現為存在構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礎,產權屬性決定了民營企業擁有國有企業內部審計所不具有的一項特殊服務功能-明晰內部產權,而存在構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礎的屬性決定了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的咨詢服務功能。
因此,咨詢是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服務職能的另外一個重要內容。在一個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機制的民營企業,經營者的目標與股東目標一致,領導團隊追求價值增值,內審必須幫助組織實現這個目標,企業的生產經營極其復雜多變,內審憑借自己的獨有身份和優勢,采用參與式的審計方式,以服務為導向,為企業提供保證咨詢服務。其所涉及的服務咨詢領域包括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決策、項目投資、銷售市場景氣狀況等戰略性決策,也包括了物資采購、生產工藝,產品促銷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后勤服務系統效率、信息系統設計與運行等技術和運營性決策,內審人員通過與經營者的交流自己的審計結論協助經營者改善經營效益。
三、論文對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和管理體制進行了闡述
“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機構設置和管理取決于民營企業本身”,這是這次所有論文的一個共同點。在民營企業,無論是存在所有者和經營者相分離的治理結構還是所有者與經營者合一的單邊治理結構,經營者都有動力把內部審計機構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組織結構,影響內審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內審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為了提高內審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民營企業應把內部審計機構直接設置在股東會或董事會的領導下。對于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業主(股東)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股東會人數不多,工作機制和決策機制靈活,能夠對內部審計機構進行管理,內部審計機構可以直接隸屬于股東會的領導,保障審計人員的絕對權威。對于規模大,按公司制運行的民營企業則應將內部審計機構設在董事會的領導之下。
在管理體制上,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只受本單位的領導,對本單位的上級負責。在業務上受內部審計協會的指導,具體表現應為執行遵守《中國內部審計條例》和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制定的內部審計基本準則等行業準則和規章。
四、論文探討了審計內容與重點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以財務審計為基礎,以管理審計為重點。民營企業進行財務審計是一項基礎工作,是進行管理審計的基礎。民營企業進行財務審計評價內部控制系統,一是保證企業組織科學合理,生產流程規范運行;二是保證內部控制系統提供的信息真實及時,以便保證實現審計目標,提供決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礎上發揮內審的管理職責,實施管理審計,達到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內審人員通過自己的工作,幫助組織成員,提高組織機構的效率,合理配置經濟資源,達到企業經營的既定目標。
2、突出戰略審計和風險評估。民營企業目前正面臨經濟轉型期和第三次創業的考驗,民營企業的家族經營模式還沒有形成一個企業家隊伍,企業領導者對未來經營環境和核心競爭力的洞察力、預知力和創新力都不夠敏銳,對新興行業經驗不足,定力不夠。這些不利條件使得民營企業舉步維艱,一旦出現投資決策、經營決策錯誤,就有可能出現企業現金斷流,造成災難性的后果。所以民營企業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戰略性內部審計和風險評估,期望內審能夠對組織管理的業務性質、產品和服務的銷售市場、組織的市場形象、運營機制等戰略問題進行審計和評估,協助保證組織規避市場風險、獲取戰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