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飲食器具適應下的自然環境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早期的藏族飲食器具有碗、盆、桶、罐、壺等種類,以飲具為例,論述其是如何應對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而出現及生存的。藏族的飲品有酒和茶,藏族人民極愛喝茶,尤其是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是藏族結合自身自然環境與物質條件的產物。藏族素不產茶,當茶引進之后,與當地的酥油結合,在應對高寒、缺氧氣候的同時改善油膩、粗糙的飲食結構。酥油茶極富營養,酥油脂肪含量高,能產生大量熱量以御寒。而茶葉中富含茶堿、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健胃生津,消食解膩的作用,正適合高原以肉奶等高脂肪、高動物蛋白為主要食物的民族改善飲食結構的需要。藏族人民對茶至愛至嗜,茶是其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在生活與生產的過程中,人們創造了豐富的飲具,包含制作飲料的工具、盛裝飲料的容器及食用飲料的器具。酥油桶和木碗及各式各樣的茶壺是藏族人民必備的日用器具。隨著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飲具無論在造型、材料還是裝飾上都有很大提高,種類豐富、造型精美,獨具民族個性。藏族飲食器具在應對自然環境而生的過程中,呈現出本真的特性。首先,作為飲食器具,實用性是其最基本的價值和屬性。面對嚴酷的自然條件,人們最初的需求是如何生存下去,如何讓生活繼續下去,因此,這些器具必須得能用,解決人們生活中某一或某些問題而存在。其次,這些飲食器具最初的創作者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民,他們遵從生活的本質,質樸無華。飲食器具在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活動中制作而產生,人們使用簡單易取的材料,結合精心靈巧的制作,設計簡單、實用,沒有一點多余之物的器具滿足生活的需要。藏族飲食器具,樸實無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窮”的產物,但在物質貧瘠背后卻有著人間最深厚、最寶貴、出自心田的情和意。
相比其它民族,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面對的自然環境更為惡劣、艱苦,但勤勞勇敢的勞動者在爭取生存與創造新生活的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生活經驗,尋找到與自然相處的方式。藏區地形復雜,差異明顯,多民族融合,藏族人民在與自然做斗爭的過程中,創造了功能多樣,造型豐富的飲食器具。同時藏族飲食器具的制作過程,也是藏族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到適應自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藏族飲食器具主要從其取材、形制到器具的使用方式三方面來適應藏族獨特的自然因素。
1.就地取材
藏區交通不便,耕地較少,物質資源貧乏,因此,就地取材制造器具是藏族人們應對自然最基本的生存反應。藏族飲食器具的材質主要有木質、陶質、皮質和金屬質地等,其中陶器類制品歷史悠久,木質器具最具特色。木碗是藏族人非常喜愛的飲食用具,即可做食具也可做飲具。藏區地形崎嶇,多游牧生活,木碗質地輕,攜帶方便,經久耐用,其木質紋理精美,色澤華麗,呈現出一種原生態的美。同時,用木碗盛放茶酒會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并且散熱慢,使用不燙嘴。藏區地理環境多樣,不同的區域盛產的材料不一樣,造成器具在豐富性的基礎上具有地域差異性。使用當地自然提供的材料制作器具滿足當時當地人的生活需求,林芝和昌都地區屬于林區,盛產木材,因此生產了各種各樣的木質器具,如木碗、木桶等。那曲等地草原廣袤,以游牧和狩獵為主,則制作飲食器具的原材料多是動物的皮或內臟等,如皮碗、皮盆、皮盤。而河谷地帶的人們很早就掌握了陶的燒制方法,因此出現了造型豐富的陶杯、陶罐和陶壺。而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種金屬質地的飲食器具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同時,不同區域的人們通過交流與學習,不同質地的飲食器具在各個地方開始出現并使用,這大大促進了飲食器具的發展。
2.豐富的形制
藏區生存條件復雜、艱苦,為克服自然環境帶來的挑戰,藏族人民制作各種各樣的器具來滿足不同條件下的使用。從簡單到復雜,從一器多用到一器專用,都體現了藏族人民結合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與飲食習慣進行造物的智慧。比如西藏博物館所收藏的,僅近代金屬酒具的器形類別就有三十多個,包括酒杯、酒壺、釀酒器、酒桶、溫酒器等。藏族人民喜愛飲茶與喝酒,因此飲具在藏族不僅種類豐富,還自成系統。不僅有制茶、喝茶的器具,同時由于藏族氣候高寒、常年低溫,藏族人民喜歡熱飲,因此家家戶戶還有茶爐及溫酒器等。茶爐腹大口小,口沿有三個支點安放茶壺,茶爐的內部有火灰,不僅能保溫茶酒,還可取暖用。藏族多游牧生活,居無定所,這些器具多是陶制等質地,笨重易碎,因此牧民多使用皮囊作為酒具,系于腰間,攜帶方便,經久耐用。同時同一種器具也會有不同的造型和大小來適應不同環境的需求,如木碗一般有大中小三種不同的型號,有的有蓋,有的無蓋。其中一種為扣合木碗,上下由兩個大小相同,碗口分別有內外切圈鏈接的缽狀物組成,多為外出時攜帶,使用時一碗用于飲茶,一碗用于盛物,方便實用。
3.靈活的使用方式
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靈活巧妙的使用器具是藏族人民適應自然環境的一種方式。酥油桶不僅是制作酥油茶的工具還是從奶汁中提煉出酥油的長木桶,兩者結構一樣,形制大小不同。酥油桶由桶筒和攪拌器兩部分組成,上下拉動攪拌器進行工作,操作簡單。同時還有一種小型化了的酥油桶,高30厘米左右,出門時攜帶,藏族人民喜愛飲茶,外出時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支鍋燒茶,體現了藏族人民熱情、樂觀的生活情趣。酥油桶上下各有一個扣環,系上帶子,出行時挎在肩上,十分方便。餐刀是藏族人民飲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與餐筷配套使用,置于刀鞘中,將其別于腰間。餐刀主要用于切食肉類,生肉與熟肉的使用方法不同,十分講究。藏刀是藏族人民十分喜愛的用具之一,有不同的大小,其不僅作為生活用具也是生產工具。藏族高山大川阻隔,交通極為不便,外出時人們用藏刀防衛,同時可以砍柴、宰殺牲畜、裁割繩索等來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它還是一種裝飾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隨身佩戴腰刀是藏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在不同的自然狀況下,靈活使用藏族飲食器具,達到一物多能,物盡其用的效果。
三、藏族飲食器具在自然環境的約束中適應并不斷發展
藏族飲食器具的產生離不開自然環境的基礎,但同時在物資匱乏的時代,自然環境對器具的發展產生約束。器具的發展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豐富的過程,同時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也經歷從順從到改變,從適應到和諧共處的階段。藏族人們憑借自己的辛勤勞動和生活智慧,從大自然中獲取原材料制作生活器具,促進生活的發展進步。隨著時代的進步、交通的發達,藏族與其它各民族互通有無,藏族在保持傳統飲食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其它地方的飲食特色,飲食種類增加,飲食器具也不斷豐富。人們不但使用傳統的木碗、陶罐、酥油桶等器具,一些不銹鋼、塑料等現代工業制品也大量涌入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家家戶戶可見傳統與現代器具并存的現象。藏族傳統飲食器具面對生存挑戰,有的在現代技術中得到改善,如酥油桶由原來的人力改為電動,更好的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但有些器具則被閑置,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如何讓藏族器具順應時展的潮流更好的生存下去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縱然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自然環境對器具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少,但是飲食器具的產生基礎即符合飲食習慣而存在不會改變,飲食器具的實用性將永久存在,則自然條件對飲食器具的發展起到持續的制約作用。總之,影響飲食器具形成的因素眾多,如時代、社會、階級等,但自然環境與生存方式息息相關,決定其飲食結構,因此自然環境是影響飲食器具形成的首要、最根本的因素。飲食器具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是表面簡單的制約與改造,兩者相互依存,緊密相連。在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的今天,藏族飲食器具對自然環境的適應之式理應得到我們的學習,達到人、器、天的交融,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鞏聰過偉敏單位:江南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