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灤陽飲食民俗特征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牧民們在廣袤的草原上放牧,牲畜的種類也很多,有牛羊:“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保ㄋ_都剌《上京即事五首》之一)“連天暗豐草,不復見林木。行人煙際來,牛羊雨中牧。”(黃溍《擔子窪》)也有馬:“朔方戎馬最,芻牧萬群肥。”(周伯琦《紀行詩》之一)”還有駱駝:“遙見馬駝知牧地,時逢水草似魚村。”(吳師道《聞危太樸王叔善除宣文閣檢討三首》其一)“陰森晚色晦,寒沙聚群駝”。(袁桷《登候臺》)所以元代上都地區(qū)雖是蒙古、漢、回、畏兀兒、西域色目人等多民族聚居,但扈從詩中關(guān)注最多的是蒙古族的飲食民俗。
首先就是肉食風俗。上都地區(qū)以畜牧為主,蒙古人民過著游牧的生活,他們的食品,以家畜(主要是羊,其次是牛、馬等)肉和奶制品為主,而以打獵所得的野生動物肉為補充。蒙古人習慣吃羊肉,因而羊肉在肉食結(jié)構(gòu)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宮廷飲食以羊肉為主,許有壬是元代奎章閣學士院侍書學士,多次扈從上京,他的《上京十詠》主要刻畫了蒙古草原的物產(chǎn)和風光,其二為《秋羊》描寫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庖人供肥羊,皇帝以之頒賜重臣。其中“肉凈燕支透,膏凝琥珀濃”的描寫,逼真地寫出了秋日肥羊的肉質(zhì)和庖人烹飪的高超。張昱的《輦下曲》中有“大官羊膳兩廚供”,《塞上謠》中也有“野帳吹煙煮羊肉”的詩句。元代時期,蒙古統(tǒng)治者到上都巡幸,與各路親王舉辦大型的國宴也是重要的內(nèi)容,其名為詐馬宴,因為赴宴者都著皇帝欽賜的衣飾,也稱為質(zhì)孫(一色服)宴。周伯琦在《詐馬行》序言中說:“其佩服日一易,大官用羊兩千嗷馬三匹,他費稱是,名之曰‘只孫宴’?!粚O’,華言一色衣也。俗呼曰‘詐馬筵’。”在詩中也說“:大宴三日酣群悰,萬羊臠灸萬甕醲?!背搜蛉?,牛馬的肉也是主要的食品。到元代時,蒙古族還有生食的習俗。陳伯通《海青馬生肝》其二“催薦廚中語未闌,控拳豪客簇雕盤。翠翻云葉并刀亂,冰透霜花楚玉寒。一吮味甘牙齒滑,十分香徹鼻頭酸。夢魂不到鱸魚膾,醉眼江湖特地寬?!痹娭忻鑼懮择R肝的情景,馬肝不僅可以生吃,而且味道堪比鱸魚膾。除了家禽肉,野生動物肉是重要的補充,這些多靠打獵獲得。騎射之長技是蒙古族傳統(tǒng)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牧民們除了從事牧業(yè)生產(chǎn)以外,還經(jīng)常進行狩獵活動。狩獵既具有經(jīng)濟意義,獵獲物可以作為食物的重要補充;又具有軍事意義,通過大型圍獵活動訓練戰(zhàn)士,使牧民熟悉弓馬,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精神。元朝統(tǒng)治者巡狩上都,除了舉行忽里臺與朝覲活動以外,還要在這里避暑狩獵。陳高華、史為民在《元上都》第四章里專門談了上都宮廷生活,主要是宴會、佛事、狩獵、祭祀和其他娛樂活動。上都扈從詩中多有關(guān)于這方面的描繪,楊允孚《上京雜詠》中有“北陲異品是黃羊”的詩句,提到了上都地區(qū)的一種野味———黃羊。許有壬《上京十詠》其三為《黃羊》:“草美秋先腯,沙平夜不藏。解絛文豹健,臠炙宰夫忙。有肉須供世,無魂亦似麞。少年非好殺,假爾試穿楊?!痹娭凶髡甙扬嬍撑c狩獵結(jié)合起來,描寫了狩獵之后,宰殺黃羊的情景。白狼、野兔、天鵝也是當時人們狩獵的對象,如薩都剌《上京即事五首》其一:“紫塞風高弓力強,王孫走馬獵殺場。呼鷹腰箭歸來晚,馬上倒懸雙白狼。”楊允孚《灤京雜詠》之一有“月初王孫獵兔忙”的詩句??戮潘肌秾m詞》其十三描寫了狩獵結(jié)束之后“,天鵝馳送入宮庭”的情景。
其次從飲酒風俗方面,也可以表現(xiàn)出這種特色。元代的酒,就其使用的原料來區(qū)分,有馬奶酒、果實酒和糧食酒幾大類。元代以漢族為主的廣大農(nóng)業(yè)區(qū),主要飲用的是糧食酒,馬奶酒和葡萄酒并為宮廷的主要用酒。而在以蒙古族為主的上都地區(qū),馬奶酒就是最為重要的飲料。蒙古人蓄養(yǎng)牛馬等家畜,馬奶以及用馬奶發(fā)酵而成的“忽迷思”(馬奶酒)就成為他們喜愛的飲料,因為湩是乳汁,馬奶酒也稱為湩酒。受到蒙古風俗的影響,漢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一些人對此發(fā)生濃厚的興趣,所以在扈從詩中吟詠馬奶酒的詩歌就非常多:“學士院官傳賜宴,黃羊湩酒滿車來?!保◤堦拧遁傁虑罚跋喙亳R湩盛渾脫,騎士題封抱送來?!保◤堦拧遁傁虑罚皟?nèi)宴重開馬湩澆,嚴程有旨出丹霄?!保钤舒凇稙淳╇s詠》)“皮囊乳酒鑼鍋肉,奴視山陰對角羊。”(楊允孚《灤京雜詠》)“祭天馬酒灑平野,沙際風來草亦香?!保ㄋ_都剌《上京即事五首》)“龍衣遵質(zhì)樸,馬酒薦馨香”。(周伯琦《立秋日書事五首》)“髯奴醉起傾渾脫,馬湩香甜奈樂何?!保ㄘ晭熖逗秃搓柤{缽即事韻五首》)“天馬西來釀玉漿,革囊傾處酒微香?!保ㄒ沙摹都馁Z搏霄乞馬乳》)“懸鞍有馬酒,香瀉革囊春。”(許有壬《雨中桓州道中》)“味似融甘露,香疑釀醴泉。新醅撞重白,絕品挹清玄?!保ㄔS有壬《上京十詠》其一《馬酒》)“慢說千杯不醉人,清光壓倒洞庭春。攜行可用紫絲絡(luò),渴飲不煩烏角巾?!啊睋u動革囊成醞釀,封藏花盎作逡巡。坐中一混華夷俗,或有豪吞似伯倫。”(員炎《馬酮》)這些詩歌描寫了馬酒的香甜、釀造、運儲等多個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員炎詩中的“坐中一混華夷俗,或有豪吞似伯倫”,因為這種美酒,使“華夷一俗”,其功至偉。
元代的上都地區(qū)屬于游牧經(jīng)濟區(qū),原來很少有耕種的土地。蒙古建國后,擄掠中原漢族人為奴隸,這些中原的人往往在水源充足的草原開辟小片耕地。入元之后,政府也在漠南、漠北有計劃地開辟屯田,但因為這些地區(qū)緯度較高,天氣寒冷,入夏始種粟、黍,種植的也主要是抗寒、而且生長期較短的作物,在扈從詩中描寫的主要是蕎麥,如貢師泰的“蕎麥花深野韭肥”《(和胡士泰灤陽納缽即事韻》),胡助的“蕎麥花開草木枯”(《宿牛群頭》)的詩句。其他的糧食多從中原地區(qū)運來,由于路途遙遠,調(diào)運不便,所以上都的糧價極高。如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上都每石米價鈔55兩(《經(jīng)世大典•市糴糧食》),而差不多同時的大都則只有15兩,兩者相差近4倍。作為普通牧民基本以肉食為主,面食也只有上都出產(chǎn)的蕎面。許有壬《上京十詠》其五《籸面》:“坡遠花全白,霜輕實便黃。杵頭麩退墨,硙齒雪流香。玉葉翻盤薄,銀絲出漏長。元宵貯燈火,蒸墨笑南香。”詩中有自注“:南鄉(xiāng)蕎面黑甚,熱則堅實若瓦石,可代陶盞貯膏火?!痹娭忻鑼懥耸w麥開花、結(jié)實、磨面、烹飪的過程,這里所做的食物被稱為“河漏”或“合落”“、饸饹”。元代雜劇中有“糝子面合落兒帶蔥韭”[4]的唱詞(楊景賢《西游記》),可見在元代食用蕎面是比較普遍的一種飲食習俗。
草原地區(qū)種植蔬菜較少,牧民多采野菜作為肉食的補充。草原上生長著數(shù)量眾多的野菜,很多都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如沙蔥、野韭、蕨類、百合、桔梗、黃花、蘑菇、地椒、沙菌等。許有壬的《上京十詠》中就有對這些野菜的描寫,《地椒》詩中首先描寫了地椒的花色、香味:“凍雨催花紫,輕風散野香?!比缓竺鑼懥似淙~片的形狀和長勢:“刺沙尖葉細,敷地亂條長。”接著寫了地椒被采摘的情況:“楚客收成里,奚童擷滿筐?!弊詈笳f明這種野菜并非上品:“行廚供草具,調(diào)鼎爾非良。”《韭花》詩盛贊其花美味美:“西風吹野韭,花發(fā)滿沙陀。氣校葷蔬媚,功于肉食多。濃香跨薑桂,余味及瓜茄?!薄渡尘吩娮宰⒃唬骸按宋锵采噹ぷ啃兀那飫t環(huán)繞其跡而出?!痹娭袆t描寫了其形狀和食用情況“:帳腳駢遮地,釘頭怒戴沙。齋廚供玉食,毳索出氈車?!睏钤舒谠凇稙淳╇s詠》中提到過野生的蘑菇:“更說高麗生菜美,總輸山后蘑菇香”,馬祖?!妒锛分杏校骸傲陆废泷勜暼椋徘锢纂[菌收釘。”袁桷《上京雜詠十首》也有:“芍藥圍紅斗,摩姑綴玉釘。”除了蘑菇外還有紫菊、地椒“:紫菊花開香滿衣,地椒生處乳羊肥?!保钤舒凇稙淳╇s詠》)上都地區(qū)因為氣候條件的原因,多數(shù)果樹不宜生長。所以扈從詩中提到的水果名稱有限,而且很多水果來自外地,比如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所寫“海紅不似花紅好,杏子何如巴欖良?!弊宰⒃弧埃汉<t、花紅、巴欖皆果名。”海紅、杏子可能是當?shù)厮a(chǎn),作者覺得其味道遠不及花紅、把攬。廼賢《錫喇鄂爾多觀詐馬宴奉次貢泰甫授經(jīng)先生韻》其二中提到葡萄:“內(nèi)官當?shù)畛銎烟选?。對此寫的最有特色的是楊允孚《灤京雜詠》之一中提到的凍梨:“買得香梨鐵不如,玻瓈椀里凍潛蘇?!辈⒃谧宰⒅薪忉屨f:“梨子受凍,其堅如鐵。以井水浸之,則味回可食?!毕憷孀儍隼妫梢娚隙嫉貐^(qū)天氣的寒冷。作為扈從的官員尚且吃不到新鮮的水果,普通百姓就更難。(本文作者:趙延花單位:內(nèi)蒙古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