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電子工業企業發展策略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區域生產要素稟賦在地方企業優化轉型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從傳統文化、人才資源、產業體系、空間布局、消費市場等方面分析要素比較優勢對四川省傳統電子工業發展的影響,并提出依托要素稟賦、促進企業跨越發展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電子工業企業;要素稟賦;發展策略
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四川省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并以其獨特優勢和特色,成為國家重要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基地。四川電子工業歷史悠久,發端于上世紀中葉,國家三線建設時期得到較快發展,雖然歷經上世紀80年代的短暫調整、上世紀90年代的艱難轉型,以軍工為主的傳統電子工業企業實力嚴重衰退,但其在四川電子信息產業版圖中,依然具有不可或缺的戰略意義。
1四川電子工業企業發展的要素稟賦分析
四川省深厚的電子工業發展背景以及在中西部地區獨特的戰略地位,孕育出適合電子工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從不同的要素維度全面解析四川電子工業企業發展的資源狀況,有助于客觀評價四川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環境。(1)電子工業獨特的文化基因。四川省電子工業有較長的發展歷程、較深的歷史文化積淀,在我國電子工業發展史上都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三線建設時期“備戰、備荒、為人民”、“先生產后生活”的建設口號,“豪氣沖天煉好鋼,爐溫一天測三遍”的生產激情,“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的艱苦生活雖然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但三線建設人對四川電子工業的貢獻卻永遠不被磨滅,其以軍工精神為核心的文化基因,鑄就了一代又一代四川電子工業人高尚的情操和品格,直到今天依然能夠激發新一代四川電子工業人建設四川、發展四川經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2)科技人才資源聚集效應明顯。科技人才集聚效應受區域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科技環境、教育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科技人才的配置效率對調動科技型人才科研積極性、推動科技創新起著重要的作用。四川省歷來重視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育,科研生態環境在近年得到較大改善。僅成都地區目前就擁有56所高等院校,30余家國家級科研機構,300余家軍工企事業單位,在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領域擁有較豐富的人才儲備。2017中國城市研究報告顯示:成都人才可獲得性中西部第一。在人才培育方面,四川電子信息產業科教實力雄厚,多所高等院校電子類專業特色鮮明,其中電子科技大學電子類專業綜合排名全國第一。(3)產業體系發展較完備。《四川省“十三五”信息化規劃》提出構建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明確提出突破高端芯片、傳感器、新型平板顯示、信息安全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超前布局前沿技術研究,瞄準產業發展制高點。目前,四川電子信息產業體系趨于完備,已形成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和網絡安全等四大支柱產業。其中軍事電子裝備整體實力居全國第1位,網絡信息安全產業規模居全國第2位,大數據應用指數居全國第9位,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居全國第7位,為實現“十三五”信息化戰略構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大集群業態空間精細布局。四川省著力構建“大”字形“一核一帶兩走廊”電子信息產業空間發展格局,各區域精細布局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產業基地,依托基地內知名電子信息企業,拓展中小型企業的市場空間,實施大集群發展戰略。比如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崇州經濟開發區、綿陽高新區數字視聽產業示范基地、綿陽市經開區電子信息產業示范基地等。四川省還針對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本地配套率不高的實際情況,在“兩走廊”的重要節點遂寧市和內江市,分別設置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四川省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全面提升全省電子信息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5)電子信息產品消費應用市場龐大。近年來,我國信息消費保持了蓬勃發展的勢頭。2018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提升至5萬億元,同比增長11.1%。同樣,信息消費也是四川省增長最迅猛、輻射最廣泛的經濟領域之一,2018年,四川電子信息產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超9200億元,居中西部第一,全國第7。未來四川省還將出臺政策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預計到2020年,四川省信息消費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
2發揮要素優勢,促進傳統電子工業企業跨越發展
2.1傳承與創新并舉,重塑企業品牌形象
首先,應塑造企業獨特的品牌形象。隨著上世紀末改革的深入,四川傳統電子工業企業的市場信心受到嚴重打擊,曾經在四川工業史上創造過無數奇跡的軍工精神相繼被企業遺棄,四川傳統電子工業企業似乎一夜之間集體缺失了重要的發展靈魂。為了重整四川傳統電子工業企業雄風,企業管理者有必要深度挖掘本企業精神文化遺產,匯編整理企業不同發展時期內涵豐富的精神標語、口號、經營理念等,重新賦予新時代精神并創新性地加以弘揚,提煉形成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內核,重塑企業品牌形象,向社會展示四川傳統電子工業企業強勢回歸的信心。其次,應保護性弘揚四川電子工業歷史文化遺產。如今,四川各地依然殘存著大量建國初期國家重點建設時期和“三線建設”時期電子工業遺跡,這些承載著幾代老電子工業人共同記憶的歷史建筑或設施設備,見證了四川省電子工業發展的興衰歷程。企業應采取措施進行保護并積極推動相關部門通過申遺、打造電子工業博物館、建設青少年教育基地等措施,弘揚四川傳統電子工業精神。再次,應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跨區域合作,突破區域品牌觀念,打造更加開放、市場包容性更強的企業品牌,不斷提升區域影響力和行業知名度。
2.2全方位協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企業、政府和社會資源的高度協同。在這個體系中,企業應主導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的落實。首先,借助合作平臺,共建開放、多元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四川省電子信息產業可資利用的國家級和省級研發機構和平臺比較豐富,企業可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形成具有特色的聯合開發、委托開發、技術入股、人才培訓、成果孵化等合作模式,借智借力,延伸公司創新資源。其次,積極申報建設國家級或省市級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研發中心等,打造多層級創新平臺,構建自主創新體系。比如九州集團近年來不斷完善“1+N”科研戰略體系,收獲大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有力支撐了企業未來發展。再次,依托本地高校資源,開展多層次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條適合企業的人才培養路徑。
2.3立足本地市場,協同區域經濟發展
企業應主動參與區域經濟建設,結合自身優勢,立足本地市場,找準定位,積極作為。一是無論區域發展戰略是否將企業現有主要業務納入其中,企業都應主動尋找相互融合的切入點。比如針對四川省入選工信部國家新型信息消費、智慧健康養老應用、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國家級試點示范項目,四川省超高清視頻產業、5G產業、工業互聯網等發展行動計劃,傳統電子工業企業要在“新”字上做文章,在“精”字上尋求突破,推動產品類型配套化和高端化。二是要以開放的姿態擴大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主動謀劃與地方政府主導產業的互惠合作,以增強在區域經濟建設中的話語權、搶占競爭制高點。三是應深入研究地方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分析地區經濟發展趨勢,因勢利導,構建企業未來發展規劃。比如,九州集團把握國家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政策方向,加快發展智慧城市主業,全面配合綿陽市政府做好“智慧城市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與組建工作,參與多地政府智慧公安、智慧電網、智慧交通等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為公司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2.4依托產業基地,謀求集群發展紅利
近年來,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產業園區、產業示范基地、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如火如荼,為四川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也為四川傳統電子工業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其一,政策紅利。為了激勵企業入園和扶持入園企業健康發展,各產業園區一般都會出臺諸如人才引進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創新技術成果獎勵政策等一系列產業激勵政策,電子工業企業應該深入研究這些政策措施并合理利用,為企業謀求最大化發展空間。其二,品牌紅利。產業園區品牌建設離不開園區內所有企業以及園區管理部門的共同努力,優質產業園區無疑是產業界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區域性品牌,品牌園區所釋放出來的品牌價值紅利,普惠園區內所有企業,有助于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及行業影響力,尤其是轉型后亟待重整當年雄風的四川省電子工業企業,入駐品牌價值較高的專業性產業園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搭便車”優質企業,快速激活塵封已久的傳統品牌價值。其三,市場聚焦紅利。隨著開放型經濟的發展,電子信息企業產品采購和服務采購考量的行業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逐漸趨同,更加注重所采購產品的當地配套協作能力,因此,產業鏈上相互配套的企業在特定空間上大規模集聚形成的專業化市場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客戶。其四,科技協同紅利。產業園區內企業間人才交流與合作、要素流動、技術溢出等所形成的“技術合作網絡”,有利于形成園區內產業發展共享格局;園區內企業研發團隊可采取多種形式協同進行技術攻關,共建技術標準與技術聯盟,形成技術共享、研產銷一體的創新科技產業鏈;共享產業園區科技服務平臺,企業可低成本獲取行業資源、市場資源、科研資源等。
參考文獻
[1]楊冬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7,(06).
[2]任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競爭力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7(11).
[3]張超,周立新.產業集聚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來自四川省制造業的證據[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8,(10).
[4]陳衛東,吳曉剛.資源共享下的制造業綠色生產創新機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19,(03).
作者:王雪穎 王冰 單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