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品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應用機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解釋傳統文化在現代產品設計中價值應用規律。對傳統文化與現代產品設計(工業設計)體系的層次構成元素對比分析,構建文化在產品中應用的層次關系。解析了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物化應用的特征機理,構建融合文化的產品特性設計方法,通過產品范例分析進一步解釋驗證其原理。驗證了應用機理的客觀性與有效性,為產品設計的創意提供指導。
關鍵詞:文化;產品設計;層次化機理;產品基因
引言
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產品設計滲透到了與人相關的環境系統、產品系統的各領域。先進的設計理念強調產品設計應該以用戶為中心,突出產品與人的交互特點,更大程度地解析用戶的功能及心理需求的主導性在設計中的作用機制。然而,現代化的產品設計突出的學科交叉特性較為強調“科學”、“結構”性而容易忽略了設計的“人文”、“融合”性,對于繼承傳統文化的諸多藝術與設計形式而言,產品設計似乎成了“另起爐灶”的一支隊伍,隨著互聯網物聯技術的發展,智能化人性化設計成為許多產品的主要亮點。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在風俗、行為、活動、審美等方面蘊含著各種各樣優秀的獨特的文化構成與形式。順應著從簡樸到千變萬化的市場發展變革后的中國現代產品設計的發展,同樣需要回歸到這條道路上。產品的形式不應獨立出現,而是時代、文明、地域、行為、審美、價值等要素的外在表征。因此,我們需要靜下來繼續思考文化與產品設計的關系。設計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形態[1]。
一、現代產品設計的文化性表達
《考工記》從材、工、美方面點出良好的事物(設計)都涵蓋著不同的方面,如果按照事物組成因素的重要性分析,我們可以理解為層面。我國某工業設計公司曾設計一款簡易的牙簽盒產品,該產品的設計理念巧妙地融合了中國文化精神特征,將抽簽中抽中上上簽的寓意與抽取牙簽的動作(隱喻地)結合起來,于是完成了這樣一款在業內獲得較高肯定的設計。諾基亞手機品牌早期曾推出紋樣系列手機,創造了文化審美與產品設計的結合典范,這種紋樣貫徹于視覺、觸覺和精神審美,該設計給了人們強烈的視覺文化刺激。由此,我們需要引入表里不同層次的思路去解讀。歷代文化與現代產品設計的關系在設計界的多年來,不斷地被剖析與解讀著。如何才能將兩者結合得更好是持續的命題。
二、層次化特征分析
經過前期調查討論我們發現,豐富的傳統文化精神與影響著產品設計的“基因體系”同樣存在不同層面的價值內涵。此前多位學者對產品基因體系做了深入研究,試圖從產品的本身及品牌的本身構建出個體的設計體系[2-4]。傳統文化的構成包括了內在精神、行為規范、動作語言、符號特征等多方面的元素。現代文明社會背景下,在不同的場景呈現出不同的應用方式。隨著生產水平提升,物資進一步豐富,消費者可選擇淚流滿面的產品,以滿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需求。物質文化的豐富同時,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電影電視、文化消費也逐漸繁榮。我國文化復興的發展,需要繼續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精神,因此,在市場端,設計師需要不斷挖掘與研究豐厚而優秀的我國傳統文化精神在新事物中的應用形式與方式。產品設計是一項系統工作,而在進行設計創意與分析的時候,由于產品需要考慮人機交互、消費心理、功能實現、環境適應性等內容,則需從產品相關的人、環境等要素進行拓展分析。圍繞著人、產品、環境三者關系的系統要素就形成了支持層次化對應機理的知識體系:產品—人—環境系統體系。產品設計所考慮的系統性因素包括了圍繞以人為中心的產品關系、環境關系及產品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細分為:人機交互、心理作用體系;產品系統設計體系;產品承載的商業價值體系、由該產品所產生的環境因素等。
三、層次化應用機理的構成
不同類型的產品形態的表達比重及方式不同。但產品的內外構造及其內涵設計都是我們需要分析及規劃的。層次關系有待我們深入挖掘。層次化機理屬于一種知識結構,其解析為:從表里層次及相互關聯方面描述的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產品設計的知識關聯。層次構架包括:表層,中層,內層,核層。(如圖1、2)所示。表層內容:傳統文化表現為紋樣符號;產品設計表現為表面處理;中層內容:傳統文化表現為風格樣式;產品設計表現為形態樣式;內層內容:傳統文化表現為行為習慣;產品設計表現為方式、功能;核層內容:傳統文化表現為意念內涵;產品設計表現為價值、理念、品質。
四、機理的特性
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產品設計是兩個不同而又有相似性和關聯性的事物,兩者的屬性關系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觀察:
(一)獨立性傳統文化具有自身體系與歷史演變脈絡。中華文化文明是五千年以來一直在傳承與積淀的。現代產品設計,一個僅有200年歷史的新事物,在理解與解決事物事理間的問題過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層次體系,紋飾、樣式、造型、功能、環境、營銷等構成了產品設計體系的層次。兩者的獨立性我們可以從一些現代化的事物中比較可以看得到。因此,并非所有產品的設計一定要套上文化的噱頭,要跟某種文化掛上關聯。而可以從用戶的自身需求變化展開分析——即圍繞現代產品設計的體系進行創意,形成設計的獨立目標與方法。當產品設計的用戶價值訴求,與傳統某種文化存在某種關聯,此時,文化的應用就可以發生,設計師可以從創意源頭到產品方案,甚至營銷推廣上都可以進行關聯融合,有效加強了消費者對產品的價值認同。
(二)層次對等性傳統文化表層有語言、文字、色彩等表層的標志性元素。中層有風格化的系列化的樣式,如文字字體中的隸書篆體和現代的鋼筆字,同是漢字卻代表著不同的書寫習慣與風格。內層有中國人對衣食住行自身獨特的理解,包括中國人對情感的寄托與表達方式。核層則是中國人共性的精神,質樸勤奮,保守善良。而現代產品設計也同樣存在層次性,表層是產品的式樣圖案色彩等形式元素,中層是形態造型風格,內層是功能使用方式等因素,核層是該產品的設計理念與品質內涵。兩者的對等關系表明了相互對等層次的平行,這也為創意設計提供了更加立體的靈感。
(三)內外動態化映射傳統文化的元素并非獨立存在,而是各個層次之間是相互關聯與映射的。某種文字、色彩,并非單獨的符號,而是通過一系列行為、風俗習慣、地域氣候等內在要素進行外化動態映射而形成。如古代西亞的楔形文字,其筆鋒獨立如同印壓的特點正是當時利用泥土、蘆葦等工具記錄而形成的特色,其與我國古代利用工具在龜背上刻畫的甲骨文形成鮮明的差異。現代產品設計在研發過程中,無論因為市場的需要還是因為設計手法的需要,產品本質內涵需要設計師進行深入挖掘,如通過用戶研究、產品實驗、概念設計、價值定位等方法進行挖掘,然后不斷在形式、功能、形態、材質等方式進行視覺外化創新。外觀形成表達了是內在功能與人機交互的因素的外化映射。
五、案例分析驗證
我們熟悉的具有內斂東方哲學精神內涵的無印良品品牌,其簡潔而文雅的產品外觀形式,給人以清新寡欲的風格,其中其拉繩式CD播放器產品設計,正是對產品與文化深層次的挖掘與表現的例子(如圖3)所示。該產品從使用方式、功能構造及形態表達等方面體現了許多內在的思考[5]。本文運用傳統文化精神內容在產品設計應用的層次化機理對以上其進行分析,外觀上,簡潔而現代的風格舍棄了傳統裝飾性的特征;中層風格的構造元素,采用了直線+圓潤的造型,也是代表著現代制造工藝的特點;內層的操作方式上,通過簡單文雅的動作,與傳統的優雅特性建立了聯系;核心層面上,通過去繁留簡的理念,與傳統樸質精神的特性關聯了起來(如表1)所示:由此可知,設計思想貫徹了產品的整體,設計師從文化的傳遞表達、互聯等方面對產品進行了全新的定義。該設計體現了文化與產品之間的融合。本文繼續對前文提及的牙簽盒產品進行分析(如圖4)所示:表層上,濃烈的紅黑色彩,僅出現在漆器時代的巴蜀文化符號里;中層風格化的造型是舍棄了傳統的造型,進行了新的設計;內層的行為動作上,利用傳統文化里抽取竹簽以求祝福的動作進行關聯,巧妙地將兩者聯系起來;核層上,兩者均蘊含了祈福與關懷的思想理念,具有相通性。從(如表2)可知,上上簽牙簽盒產品在設計過程中對產品內涵進行了深入挖掘,發掘過程中發現文化與產品內層、核層的對等性,于是在產品的外觀、色彩外化表達過程中體現了文化的應用,并沒有應用情趣化、風格化的特立的風格。結語傳統文化需要傳承,而產品設計也需要不斷創新。兩者看似孤立卻存在無限的融合可能,無論是從文化到衍生產品還是從產品到文化溯源,都是在挖掘兩者的互通關系。文章通過解釋兩者的價值垂直特征,歸納出層次化機理,更加全面地描述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產品設計的關系,幫助設計師在設計上尋找更佳的思路。眾所周知,設計大師的認知是非常深刻的,已將兩者的內層關系挖通了,他們的設計不再是“物”,而是某種內涵文化的表達。通過對文化精神與現代產品的在層次上的關聯與描述,通過層次化機理分析設計對象的內在與外在表達,產品的設計才有更加鮮明的特色。
參考文獻
[1]陳高明,董雅.從歷史中建構未來——論中國傳統建筑設計文化的傳承與再生[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217-220.
[2]侯冠華.產品造型基因意向模型的建立及其應用[J].機械科學與技術,2014(03):23-28.
[3].陳登凱.面向創新設計的產品實例種群基因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4(05):1311-0312.
[4]張鎏,陳飛虎.基于梅山剪紙的梅山文化園旅游紀念品設計[J].包裝工程,2014(06):32-35.
[5]曹永正,劉洋.“無印良品”與“后”的品牌包裝比較[J].包裝工程,2014(02):12-14.
[6]付治國,欒麗君,張艷平.面向質量工程的產品設計模糊評價研究[J].機械設計,2014,(2):29-32.
[7]屈梅.漢字招貼設計中的“意象精神”的視覺解構[J].包裝工程,2014,35(4):25-28.
[8]孫雅潔,吳衛.淺葉克字體設計的創作特征[J].藝術探索,2011,25(3):109-111.
[9]李斯奇,李西寧.龍圖騰及其衍變[J].美術觀察,2015(1):119-120.
[10]楊敬飛.傳承傳統文化的圖形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設計,2016,29(3):90-91.
[11]何麗華.傳統文化在設計應用中的現狀探究[J].設計,2016,29(11):30-31.
[12]殷媛媛.品牌一致性——品牌DNA的傳承[J].裝飾,2014(4):32-37.
作者:楊先英 李偉湛 單位:重慶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