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求農技發展與社會轉變的聯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歷史變遷農業技術因素相關研究
新的技術從產生到推廣,可以使人們提高勞動效率,不僅是勞動者的選擇,也是社會的選擇。人類的技術積累越來越多,那么對自然的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強,例如原始社會后期,當手工業技術與農牧業技術給當時人類創造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超出了維持生存的限度,導致剩余財富的出現,逐漸形成貧富差距從而形成了階級。階級的形成使原始社會走到了盡頭,進入了奴隸社會,產生了國家。而國家這一龐大體系的維持就需要很多物質財富,在古代社會,農業是整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奴隸制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手段,通過改進生產方式與生產工具,來提高生產率,促進奴隸制社會的繁榮發展,進而為以后的社會變革提供了經濟基礎。中外歷史發展進程中,農業技術影響社會變革的事件很多,下面就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中兩次深刻的社會大變革討論,來解釋農業技術與社會變遷之間的關系。
1.中國春秋時期社會變革西周王朝后期,經濟不斷繁榮,生產力不斷發展,奴隸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西周結束后中國進入了春秋時期,春秋時期是中國奴隸制崩潰、封建社會萌芽、整個社會生產力發展、意識形態劇烈變化的時期,我們通過生產力發展研究就可以分析出這種社會變更的必然性。首先,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化體現在政治制度的變更,在春秋時期,政權下移、王權削弱,從春秋初期周天子權力下放到諸侯王公,到春秋后期諸侯王公權力下放到卿大夫,都是春秋時期權力階級更迭的體現;新興地主階級的官僚制度也逐漸推行,國家機構進一步變化,郡縣制的實行,國君權力進一步強化等。這一系列漸進的變化最終導致了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下面分析這種現象的歷史必然性。西周后期,青銅器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青銅工具在農業生產領域的運用,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特別是在春秋時期鐵器與牛耕技術的發明與推廣,更是使得農業生產提高了數倍。生產工具促進生產力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極大增加了耕地面積,農業產品產量顯著提高,社會剩余財富得到積累。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與工商業發展,社會允許買賣私田,自由農大量增加。而擁有大量私田的奴隸主們為了提高農業收入,逐步采用了新的收租、地租等剝削方式,進而形成了封建剝削制度。由于土地量增加,一些自耕農也雇傭其他人來耕種,逐步實現從富農到地主的轉變,這種封建關系不斷發展,很多諸侯國通過承認私有合法性,來改革田制。生產關系的改變,也影響了社會階級,社會中出現了新的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新興階級在經濟生活中的優勢逐漸帶來了政治上的支配地位,這就為春秋后期政治巨變打下了階級基礎。地方經濟的發展,諸侯國勢力不斷擴大,周天子經濟、軍事實力逐漸弱化,喪失了“天子”應有的權力與地位。諸侯國間為了爭奪地盤不斷發生戰爭,與此同時,奴隸主與奴隸、奴隸制與新興的封建制度矛盾逐漸尖銳,國人暴動、奴隸逃亡等人民群眾斗爭事件不斷沖擊著上層建筑,原有的生產關系進一步動搖,人們思想意識得到了極大改變,追求金錢,追求物質生活,商人、地主階級的政治愿望逐漸得到實現,周朝以宗法維系的社會結構被以金錢、土地維系的社會結構所代替,這就是春秋時期政治變化的最終結果。
2.歐洲中世紀農業革命歐洲在中世紀層發生一場深刻的農業革命,農業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直接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特別是促進了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也是歐洲領先世界的實際起點。歐洲農業革命首先體現在農業技術進步上。歐洲農業技術進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階段是從14世紀晚期到16世紀初,這是農業生產恢復、調整并開始發生結構性變化,農業技術在各個方面都體現一定進步的時期。第二階段從16世紀中期至17世紀中期,這是歐洲特別是西北歐的荷蘭、英國發生所謂“早期農業革命”的時期,農業和農業技術在這一階段發生了本質性變化。第一時期屬于農業革命的準備期,農業技術雖然沒有明顯提高,但是在各個方面都有所進步,這一時期產生的三圃制、四圃制極大增加了土地面積,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特別是灌溉技術的推廣、灌溉設施的完善,使得很多歐洲低地國家獲得了更多耕地,從而獲得更多農產品。到了15世紀以后,歐洲出現了很多新的農業工具:例如,短柄鐮刀的使用,極大提高了麥穗收割效率,并且還促進了麥稈的循環再利用,尤其是雙輪犁的發明,有規律的輪作制取代強迫休耕制。農業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生產關系的變革,也帶來了生產力的變革。這些變化雖然是緩慢進行,但是個體小農經濟逐漸代替了封建的莊園土地制度,土地所有權在逐漸轉移,農業資本主義關系在逐漸顯現,后來逐漸實現了農業資本主義向工業資本主義轉換。
二、帶來的啟示
這些歷史發展事件說明:新的生產力沖擊之下,不可避免得要產生政治制度的改變,例如春秋時期的政治變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新的生產力發展,而新生產力發展是建立在鐵器、牛耕為代表的一系列新的農業技術誕生基礎上;歐洲工業革命本質上也是建立在農業技術基礎之上。這也說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促進了制度的變革,從而實現了社會變遷。通過這些經濟發展史相關研究,我們可以看出,農業技術在世界歷史發展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現階段,雖然我國在加大工業化建設,但是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不能忽視農業發展對我國的影響。農業發展,對處理好現階段穩定與發展的關系,至關重要,對我國的意義是巨大的。農業技術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決定因素,我國應該注重農業新技術的開發與推廣,發展科技農業,通過技術的政治化運作來解決目前的土地流轉、技術推廣、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融資等一系列問題;市場化農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成分,農業不是高附加值的產業,要采用一系列技術手段來提高農業生產,實現農民由身份農民到職業農民的轉變。農業生產領域技術化推廣之后,必然會影響到整個工業社會的發展,因此要處理好社會發展的平衡:讓農民接受工業化的意識、理念、生活態度等,對農業的時間、準則、分工協作等進行現代化規范,不斷調節產業結構、優化生產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總結
農業發展史始終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內容,而農業技術的研究則對深入了解農業發展有著很大幫助作用。由研究可以看出,農業技術通過影響生產力而促進社會變遷,我們應該推進科技化農業建設,通過新型農業建設來推動現階段社會主義轉型進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吳布林單位: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