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傳統農業技術的生態涵義與價值范文

傳統農業技術的生態涵義與價值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農業技術的生態涵義與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傳統農業技術的生態涵義與價值

1傳統農業技術對現代有機農業的影響

有機農業實際上屬于生態農業的一種類型,它是指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的生產制度。有機農業技術系統充分考慮了土地、農作物、畜禽、魚類等的自然生產能力,在可能的范圍內盡量依靠輪作、作物秸桿、家畜糞尿、綠肥、外來的有機廢棄物、機械中耕、含有無機養分的礦石及生物防治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易耕性,供給作物養分,防治病蟲雜草危害,既提高食品質量又改善生態環境。傳統農業的耕作制度安排和作物栽培技術精華,對有機農業有重要借鑒作用。正是因為傳統農業技術與有機農業有密切關系,所以有農學家提出:“認真總結和發掘傳統農業的技術精華,進一步利用和完善傳統農業中物質循環利用技術,將生物多樣性利用、立體種植、時空布局,用養結合、地力常新等可持續技術應用到我國有機農業建設體系中去”。

例如,有機農業的關鍵技術是依靠有機肥料和生物肥料,來滿足作物生長對各種養分的需求,其中的有機肥主要是指傳統的農家肥。“農家肥是有機農業的生產基礎,適合小規模生產和分散經營模式,是綜合利用能源的有效手段,是有機農業低成本投入的有效形式。大量施用農家肥可促進有機農業生產中種植與養殖的有效結合,實現低成本的良性物質循環”。這里指出了有機農業對肥料種類選擇的要求,充分肯定了農家肥在有機農業中的重要性。傳統的農家肥、堆漚肥、綠肥等積制方法,經過適當改造或科學處理之后,在當今的有機農業建設中大有作為。再如,傳統農業廣泛應用的輪作復種和間作套種技術,也是有機農業建設的重要措施。“輪作是有機栽培的最基本要求和特征之一。有機農業極力強調包括豆科作物在內的合理的輪作復種和間作套種,以增強作物品種多樣性,可均衡利用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把用地和養地結合起來,培育地力”。因為不同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具體要求和吸收能力不同,所以不同類型的作物輪作或間作套種可以全面均衡地利用和吸收土壤中的營養成分,充分發揮土壤的生產潛力,在用地的同時達到養地的效果。中國傳統農業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南北各地都有大量可資借鑒利用的技術模式。尤其是古人很早就有意識地實行豆科作物、綠肥作物與糧食作物的輪作,以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地肥力。

另外,有機農業在病蟲害防治方面的要求特別嚴格,其技術核心之關鍵是“在防不在治”,特別強調禁用化學農藥,要求充分發揮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自然調節機制,通過合理耕作、選用抗性品種、輪間套作措施以及生物、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僅就間作而言,現代科學研究已經揭示出它的防病機理:間作作物根系的分泌物或微生物,能夠影響土壤病原物對周圍生長的作物根系的侵染,不利于病害發作;通過作物的間作和混作,起到了多物種相克相生的作用,打亂病蟲害的生活規律和生活周期,降低病蟲害對寄主的適應性,從而減少其危害的時間和程度。傳統農業病蟲害防治的一系列技術措施,如深耕細耙、翻耕冬灌、輪作間作套種、抗蟲品種選育、生物防治等,都與有機農業有契合之處。

2傳統有機肥施用技術與土地資源保護

現代有機農業的重要特征就是農業物質循環的有機性和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的永續性。土地是最基本的農業自然資源,沒有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有機農業就失去了其自然資源保護的意義,也就談不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專家指出:“用地與養地結合是不斷培育土壤、實現有機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這方面,傳統有機肥施用和用地養地相結合、保持地力常新壯的理念及技術措施,對于發展有機農業,彌補現代農業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2.1近代以來中外學者對傳統有機肥養地作用的高度評價

我們知道,自上個世紀初期以來,中國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過渡,傳統農學趨于衰微,但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經久不衰的事實及其所創造的奇跡,長期以來一直很受西方學者的關注,并試圖探索其中的奧秘。他們從中西比較的角度總結說,傳統農業時代中國人把一切能充作肥料的東西都放到土壤里去,使其參與物質的再循環和資源的再利用,化無用為有用。近代農業化學奠基人李比希(JustusvonLiebig,1803-1873)曾將中國能長久保持土壤肥力的奇跡,歸結于其無與倫比的用地養地制度。他說這種耕作制度“就是把從土壤取走的植物養分,又以農產品殘余部分的形式,全部歸還土壤”。德國農學家瓦格納(W.Wagner)根據他自己的親身見聞說:“在中國人口稠密和千百年來耕種的地帶,一直到現在未呈現土地疲敝的現象,這要歸功于他們的農民細心施肥這一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09年,美國農學家金氏(F.H.King)曾用了五個月時間到中國和日本、朝鮮考察農業,其中在中國就呆了四個多月。回國后他撰寫的“FarmersofFortyCenturies”(《四千年農夫》)一書,高度評價東亞的傳統農業。該書的副題是“PermanentAgricultureinChina,KoreaandJapan”,“PermanentAgriculture”,可以翻譯為“永久農業”,也可以譯成持續農業。一百多年前的金氏就把中國傳統農業稱之為“持續農業”,是很有眼光的。金氏在書中重點描述了中國、朝鮮和日本農業的廢物利用傳統,并將之與美歐國家做了比較,高度贊揚東方國家糞肥積制與施用傳統及其對維護土地肥力所起的作用。作者指出,東方民族的特質之一就是能夠很好地保護土壤,為了很好地保護土壤,避免破壞土壤肥力和污染環境,他們很注意隨時隨地收集糞肥。他根據自己在江浙一帶的見聞寫到:“中國人總是沿著鄉間小路或者公路收尋動物的糞便,當我們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時,也經常看到有人迅速將地上的糞便撿起,然后將它們小心地埋在地下,盡量避免因為透水以及發酵而造成的養分損失。在一些桑園里,人們會在樹千周圍挖一個直徑6-8英尺、深3-4英寸的坑,然后將蠶的糞便、褪下的皮以及吃剩下的一些葉子和梗一起埋在下面。這樣處理廢物是必要的,因為人們將除絲綢之外的所有東西都利用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而且這些東西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下一季桑葉的生長”。

書中還對中國農民在作物種植過程中充分利用糞肥的智慧和技藝深有感觸。實際上,金氏描述的這種現象在中國傳統農業時代或者畜力運輸時代非常普遍。中國北方有一句諺語叫“早起不拾糞”,也可以理解為,很多人早起是為了趕路拾取路上的牲畜糞便。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對中國社會特點的認識,深受《四千年農民》的影響。他轉述金氏的話說:中國人像是整個生態系統里的一環,通過自然循環實現生態平衡,這個循環就是人和“土”的循環。人從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瀉物還之于土,一生結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復始。靠著這個自然循環,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成為這個循環的一部份。他們的農業不是和土地對立的農業,而是和諧的農業。在亞洲這塊土地上長期以來生產了多少糧食,養育了多少人,誰也無法估計,而且這塊土地將繼續養育許多人,看不到終點。就是說,在這個系統中,人類成為自然循環的一部分,社會就像自然界一樣循環往復,不斷地持續并緩慢發展。遺憾的是,中國在近幾十年農業發展過程中,面對耕地不斷減少的嚴峻現實,在土地利用上一直強調提高土地生產率而忽視地力培養,過度依賴化肥而輕視甚至棄用有機肥,結果導致土壤生態惡化,土地肥力下降,農產品品質受到影響,并給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威脅。于是人們開始反思并糾正以往只強調生產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的農業經濟觀念,認識到土地利用必須走用養結合的道路。

2.2傳統有機肥的優點及其回歸土地的意義

地力的維持和土地的培肥離不開肥料,傳統農業所施用的肥料一般是農家肥或天然有機肥,其中包括人畜糞尿、廄肥、作物秸稈、綠肥、餅粕、草木灰、河泥、骨粉、骨灰等,種類繁多。據研究,各種農家肥具有不同的養分特點,可以在養地和培肥土壤方面發揮不同作用。家畜糞便中含有大量有機質和營養物質,如氮、磷、鉀等,還含有鐵、鎂、硼、銅、鋅等微量元素,是一種復合有機肥料。而且家畜不同,其糞肥的充分也有差別。豬糞尿具有質地細,木質素少,總腐殖含量高等特征;雞糞養分含量高,適用于各種土壤,還可提高作物的品質。作物秸稈還田,有利于提高土壤養分和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和墑情。現代試驗研究認為:“在現有農業生產條件下,如果每公頃耕地還田秸稈3.0-4.5t,平均可增產糧食15%以上;連續三年秸稈還田,可使土壤理化性狀有明顯改善”。還有研究表明,稻田綜合使用綠肥、化肥與有機物養分,不僅能夠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而且能顯著改善土壤肥力性狀。

聯系傳統農學理論來看,土壤性狀和肥力能夠通過合理的耕作和施肥措施加以改變,土地可以越種越肥,南宋農學家陳旉曾明確提出了“地力常新壯”的土壤學理論。此外,傳統土壤科學還包含了兩種很有特色的理論———土宜論和土脈論。土宜論指出,不同地區、不同地形和不同土壤都各有其適宜生長的植物與動物。土脈論則把土壤視為有血脈、能變動的活的有機體。這些具有明確生態含義的傳統土壤學理論,為歷史時期土壤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據。從農業生產實踐來看,中國幾千年能夠維持地力不衰,而且土地越種越肥,顯然與其用地養地相結合的農業生態技術經驗有密切關系。當今中國農村和城鎮的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過去的一些糞肥積制和施用條件已不復存在。“過去農村連垃圾都少,別說人畜糞尿,但凡能夠有些肥力的生活垃圾,連拆除的炕土、灶臺、墻土,都混合上切碎的秸稈漚肥,送到地里去了。那時連收廢品的都不下鄉,因為農村幾乎沒什么廢品,差不多都被老百姓循環利用了”。但是這種情景伴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以及化肥的大量使用而逐漸消失,由此帶來的土地退化和環境污染也日益嚴重。從目前的農業生產實際來看,要做到合理使用化肥,實現化肥與有機肥的配合施用以及有機肥的真正回歸,將用地和養地結合起來,還需要一段較長的路要走。例如,農作物秸稈過去是肥料、飼料和燃料,農民舍不得丟棄。現在由于農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了,秸稈似乎成了廢物,不少地區的農民干脆在田里一燒了之,于是出現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現象。要解決類似的環境問題,需要借助現代科技和先進經營理念,在傳統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3傳統農業生物多樣性智慧對解決現代單一化種植問題的啟示

農業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主要體現在遺傳多樣性與棲息地提供。首先,在物種上,農業通過耕作牧養及育種保留了大量動植物資源;其次,農田及其山林草地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與繁衍之處。不過,現代常規農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品,不僅使農作物病蟲的抗藥性增強,而且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傷害了大量有益生物,使得生物多樣性減少,進而危及整個生態系統。同時,由于一味追求農作物產量和生產效益,導致單一化種植問題日益嚴重,農業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上述兩個方面又互為因果,使農業生態陷入惡性循環。要改變這種狀況,傳統農耕文化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值得借鑒和利用。

3.1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歷史與現實問題

實際上,為了提高產量,應付人口增長的壓力,古人也總是有意識地選種一些高產作物。但由于單一性的高產和多樣性的穩產畢竟存在一定矛盾,在古代生產力水平較低,人口多、勞動力充裕,且人們的生活僅限于溫飽的情況下,種植多種農作物,保持農業生物多樣性,抗御自然災害,追求穩產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首要目標。這樣,人們會有意識地種植某些低產但適應性強的作物,如粟、黍、大豆、稗等,并不斷地選育不同的動植物品種等。就是說,雖然近代以前中國農業已出現了單一栽培的現象,但這種現象由于人口、經濟、社會的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受到遏制。人們通過不同農業生物的組合,以及品種的多樣性培育緩解了作物栽培單一化的擴展及其危害。只是由于增加產量、提高效益也一直是農業追求的目標,所以,單一栽培的趨勢并沒有停止。20世紀初期以來,迅速發展的工業化和經濟全球化,使傳統農業受到很大沖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遭到破壞,農業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農業商品經濟對于農產品產量提高和成本控制的要求,使得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成為提高農業經營效益的必然途徑,并由此導致了作物栽培的單一化。同時,現代先進的生產力和傳統農業中長期存在的富余勞動力,也為治山改水和園田化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導致農業生態系統單一化。這樣,原來的生物多樣性農業模式就被完全打破了。

在單一化過程中,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此消彼長,大豆、谷子和高粱等種植面積的減少乃至消失便是單一化種植的結果。在這些作物種植萎縮的同時,玉米、小麥、水稻的播種面積卻大為增加。在作物和家畜品種上,也有出現了較為普遍的單一化現象。品種單一化趨勢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加速。1950年代,中國各級農業科學研究機構組織調查收集整理農家傳統品種,進行農家品種的比較試驗,從中選擇出優良高產的品種,進行大力推廣,淘汰當地原有的低產農家品種,這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由于一些高產農家品種得到迅速推廣,糧食增產明顯。但在大量被淘汰的農家品種中,作物的不少其他優良性狀如抗病、耐旱、耐瘠、優質等基因也隨之遭到汰除。20世紀六七十年代,農學家又利用遺傳學原理,培育出一批批以矮桿高產為主要特征的作物品種,取代了原有的農家高產品種。70年代以后,雜交育種的成功和大面積推廣,進一步加速了作物品種單一化進程,農業收成過分依賴于少數高產品種,地方品種資源被大量淘汰或拋棄。

3.2單一化栽培的危害及傳統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經驗的啟示

單一栽培對于糧食增產貢獻巨大,但由于缺乏多樣性,容易引發病蟲害及其他生態問題。傳統農業常常通過不同生物的組合來應對各種災害,甚至變害為利。在單一栽培的情況之下,人們只能通過使用農藥、化肥和灌溉等來保正收成。農藥、化肥和灌溉的大量使用,既增加了農民負擔,又會造成生態環境破壞,農產品品質下降,最終危害人類的健康。就單一栽培引起的生態破壞而言,單一種植會引起土壤中某些重要營養要素的極端消耗,而該作物需求很少的另外一些要素則日積月累,導致土壤性狀改變、肥力下降,甚至會引起土地的退化、砂化和鹽堿化。與單一種植相關的“多年連作”易引起多種病蟲害,它們積累于土壤中,就會會造成“重茬地”現象。化肥施用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日益衰竭,直接影響到土壤生態的平衡和土地肥力的再生產。濫用殺蟲劑,蜜蜂和蝴蝶都被毒死,蟲媒花作物油菜、桃、杏等開花卻不能結果;魚類、蛙類遭到滅頂之災。青蛙等害蟲天敵的減少,又使人不得不加大對農藥的依賴,導致土壤環境和作物體內的污染也在增加。單一經營以及與之相關的專業化、規模化生產,還會帶來其它生態及文化問題。例如,以原有多樣性農業生物為基礎所構筑的本土食物體系,也正在被替換成產業化、全球化食物體系,由此必然引起人們對傳統文化傳承和食品安全的擔憂。

比較而言,維持農業經營的多樣性是傳統農業的重要特點,這主要表現在:每塊土地同時種植多種作物,每種作物都有很多地方品種和特色品種,每種作物都有多種用途;人們不僅關注作物的經濟產量,還關注作物的生物學產量;在不宜五谷之地,種植榆、白楊、烏桕、女貞等樹木,提供用材和燃料等。這種農業難以用純粹的經濟利益標準加以衡量,但對于傳統的農民來說卻是很有價值的。在當代農業的產業化栽培中,“產量”一般是指單位面積上某單一作物的經濟產量,作物其它經濟價值不高的部位則往往被當成廢物。就是說,傳統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在為人類提供營養的同時,還滿足了人類生產和生活多方面的需要。中國農業之所以能維持幾千年而不衰,與其長期保持作物的多樣性種植有直接關系。傳統農業通過包括草本和木本的雜植,甚至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組合,人為地組成一種“多物種”的生態系統,使光熱、水土以及農副產品等自然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這不僅擴大了農業用地面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保持了地力常新,還在應對自然災害、調節勞動力使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人們對保持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意義已有一定認識,注意到單一栽培的危險,并開始采取措施保護農業生物的多樣性。如果回顧歷史,傳統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思想與實踐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其一,重新認識和利用相關生物資源的社會經濟價值,如開發生物燃料,替代石油能源,緩解能源緊張趨勢。其二,以生物多樣性來應對自然災害。

據試驗研究,在同一稻田中同時播種幾種不同的品種,可以使稻瘟病的發病率大為下降,產量大幅度提高。在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各種農業生物自身的抗逆性,減少對農藥、化肥及灌溉的依賴。其三,以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如桑基魚塘、稻田養魚養鴨等。其四,利用生物自身的適應性或抗逆性,保護自然生態。因土因地種植,綜合利用山地、水面、草原、灘涂等土地資源,減少墾山、造田、改土的行為,在節約社會經濟資源的同時,擴大衣食之源,盡量遏制對自然的人為干預。其五,防止外來生物入侵所導致的生態災難,同時應積極引進域外動植物良種,豐富生物多樣性。最后,以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作為農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人類需要一份安全的食品,需要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而生物多樣性是這些生活需求的基礎,可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維護生物多樣性,對人類身心健康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傳統農業綜合經營技術模式的資源循環利用價值

綜合經營是中國兩千多年傳統農業經濟的顯著特點,桑基魚塘、稻田養魚、稻田養鴨、農林桑牧結合等都是比較典型的綜合經營技術模式。其核心內容就是因地制宜,制定各種恰當的生產組合,并通過一系列技術措施,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安排其它生產項目,謀求產量的提高和經濟收益的增加。同時,通過農業系統內各種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節約生產成本,實現無廢物生產。具體到每家每戶,農戶生態系統也是“小而全”的結構單元,物質封閉循環,幾乎所有的副產品都被循環利用,以彌補農田養分輸出的損耗。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這種普遍的觀念和一般性做法,還被發展成為若干農業生態模式,其中比較典型的如糧桑漁畜綜合經營、桑基魚塘、稻田養魚、稻田養鴨、稻萍魚共生等。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傳統農業綜合經營的特征及其典型模式,依然能體現出它的生命力和應用價值。

4.1傳統農業綜合經營技術模式的生態意義

當前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的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新時期的農業生產體系建設無疑需要充分應用現代科技成果,但也要注意吸收傳統農業生態文化的精華。“過去的經驗的確能夠為現代生態農業建設提供豐富的思路甚至是捷徑”。“我國一些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中的優秀模式,在一些特定的區域,具有現代常規農業難以取代的優勢”。“就生態農業的概念來說,其并不排斥傳統,反而主張吸收傳統農業的精華”。有農學家還根據循環系統的范圍,把生態農業分為五種循環模式:(1)農田循環模式,如秸稈還田模式;(2)農牧循環模式,如豬-沼-果模式;(3)農村循環模式,如生活廢物循環模式;(4)城鄉循環模式,如工業廢物循環模式,城市垃圾循環模式;(5)全球循環模式,如碳匯林建造模式等。前三種循環模式都屬于農業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中國傳統在這些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游修齡先生曾根據食物鏈原理分析了太湖地區著名的糧桑漁畜綜合經營系統,認為它是水陸資源循環利用的典型實例。中國農業發展的現實情況,也決定了推行農業產業內部的循環經濟模式是首選。它要求盡量將農林牧副漁一體化,包括農林結合型、農牧結合型、農漁結合型、農林牧副漁綜合型等。其中農牧結合既能更好地擴大畜牧業的飼料來源,也能為農田提供豐富優質的有機肥,并可以減少農業和養殖業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提高養分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不可否認,傳統農業生態文化畢竟是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小農經濟條件下形成和發展,它與現代農業生產目標和生產方式不可同日而語,其經驗性和局限性也很明顯。如果不與現代農業設施和科技手段相配套,低生產力和經驗性的問題就難以解決。但是,單純以高科技方式發展農業又會引起一系列農田環境與農產品污染問題。因此,要達到經濟與環境雙贏的目標,必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審視傳統農業的各種技術模式,從科學的高度充分認識各種循環經營模式的理論基礎和關鍵機理,并舉一反三,因地制宜,不斷創新農業生態新模式,拓展綜合性循環經營的新領域。在傳統生態模式的基礎上,適應當前環境條件和地方經濟特色發展起來現代農業生態模式,如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果基魚塘”、“花基魚塘”、“菜基魚塘”等模式,江南地區的稻-萍-魚共生模式,海南地區的“茶膠相依”模式等,都是傳統繼承與現代創新相結合的典范。再如,很多地方的食用菌產業利用各類農作物秸稈,林木枝杈等農林副產品下腳料作為培養料,而生產食用菌后的廢菌糠經過菌絲體分解,含有大量的菌體蛋白及多種微量元素,是很好的畜禽飼料,也是優質的有機肥料。它既可以用于養殖業,降低飼養成本,也可以還田增產。養殖業的畜禽糞便可以肥田,農作物秸稈又可以繼續用來栽培食用菌,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鏈。

4.2傳統稻田養魚模式的繼承與發展問題

這里以稻田養魚的稻魚共生模式為例,說明典型傳統綜合經營技術模式的繼承與發展問題。稻田養魚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目前不少省市還保留著傳統的稻田養魚生產方式。稻田養魚,魚糞肥田,稻魚共生,這一種養結合的生產方式,在維護稻田生態、保持地力方面具有現代常規農業不可比擬的優點。在田里,水稻可為魚類提供蔭涼和有機物質,而魚類又可以為水稻提供氧氣、吞食害蟲,這有益于養分循環,還能有效地減少水稻病蟲草害,降低農藥污染,達到糧食增產和生態保護的雙重目的。另外,它利用鯉魚的掘食習性來疏松土壤,客觀上起到增氧促根,類似持續中耕的作用,魚類的糞便也可以培肥土壤。新中國建立至七十年代末期,全國各地的稻田養魚主要是傳統方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稻田養魚由南方地區逐步擴展到全國各地,田魚產量有較大增加,同時,稻田養魚技術長足發展,傳統的稻魚雙元復合結構模式,已發展為稻、蓮、萍、茭白、菜、菌菇、禽、魚等多元復合結構模式。就是說,八九十年代以后,全國絕大多數地區傳統的稻田養魚方式已發生了轉變。近年來稻田養魚的面積呈不斷縮小的趨勢,如果不加以特殊保護,用不了多久,稻田養魚就會變成“歷史”。一般來說,傳統稻魚生產方式生態效益顯著,但養殖技術較為粗放,經濟收益有限。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水體小,魚類棲息環境差。二是一般以養鯉魚為主,魚種單一、規格小、生長慢,放養密度低。三是不投人工餌料,稻田天然餌料數量有限,導致餌料不足。四是遲放早捕,稻魚共生期較短。上述技術因素嚴重限制了傳統稻田養魚產量的提高,進而影響到這種生產方式的生存和發展。

不過,如果過多地采用現代農業技術實行稻田養魚,提高經濟效益,則稻田養魚的生態價值就會消失殆盡,稻魚品質也會嚴重下降。在農業生態危機面前,專家們對稻田養魚評價很高,但一遇到繼承和發展的矛盾,就會陷入沉思以至困惑之中。2005年浙江省青田縣龍現村“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首批四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一,成為亞洲唯一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同時它也成為中國當代種養結合生態模式的典型實例。2011年,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又被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從項目名稱上即可看出,這里保護的是長期延續下來,且至今還在運行的稻田養魚養鴨傳統。就是說,稻田養魚養鴨除了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之外,它還是一種世代沿襲的生產方式乃至生活習俗。過去,農民為了生存,會自覺不自覺地“保護”這種農業傳統。但如果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進步了,有了更先進的生產方式,誰還能要求村民必須固守原來的耕作傳統。實際上,這樣的兩難選擇在青田以及青田以外的很多地方已經出現了。也許地方政府通過各種手段和措施保護一個兩個“稻田養魚”這樣的農業文化遺產,并非難事。但要讓這樣種養模式成為當地農民的普遍行動,在實際農業生產中推廣開來,還需要做很多工作。現在有些地方已提出并開始實行“生態稻田養魚”,在“稻田養魚”種養技術及管理模式上進行探索和創新,試圖在現代農業中突出稻田養魚的生態意義,以便動態地繼承這種農業文化遺產。

作者:惠富平單位:南京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18禁无遮挡无码国产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激情freesexhd糟蹋videos| 国产a级一级久久毛片| 欧美bbbbbxxxxx| 国产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yellow2019电影在线高清观看 | 80s国产成年女人毛片| 好吊色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 四虎4hutv永久在线影院| 麻豆一精品传媒媒短视频下载|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99久在线观看| 好男人在线视频www官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日本按摩高潮a级中文片|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在线| 法国女人与动zozoz0z0| 免费A级毛视频| 精品久久中文字幕有码| 啊轻点灬大ji巴太粗太长了情侣 | 窝窝午夜色视频国产精品东北|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毛片试看| www四虎影院| 性色爽爱性色爽爱网站|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欧美激情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男人j桶进女人p无遮挡免费 |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爆|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痴女系列88| 交换交换乱杂烩系列yy| 男女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