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綜合物探方法在多金屬礦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模具工業》2018年第1期
摘要:隨著地球物理方法的飛速發展,物探已經成為資源勘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技術手段。青海紅石溝多金屬礦,地處東昆侖山系與青南高原鄰接部位,山體基巖裸露,物理風化作用強烈,碎石流發育,常有現代山岳冰川分布,對開展地質調查研究工作及為不利。為此,設計了1∶10000激電中梯面積測量2km2,激電測深點25個以及高精磁物探剖面11條。旨在通過對不同的地球物理方法探測成果間的相互佐證,為進一步勘查工作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紅石溝;激電中梯;激電測深;高精度磁測
青海紅石溝及周邊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開展較晚,研究程度較低。急需開展有效的勘查技術手段,進一步明確找礦方向、找礦重點部位,為進一步工作提供依據。因此在該區開展了激電和地面高精磁相結合的方法,輔以地質信息,加強綜合研究,總結成礦規律及找礦標志,為下一步鉆探驗證提供基礎資料。
1研究區地質背景研究
區位于昆侖山中西段,據1∶100萬《青海省板塊構造圖》劃分方案,研究區及周邊地區主體歸屬于華南板塊與西域板塊的“東昆侖南坡俯沖碰撞雜巖帶(早古代為華南板塊北部被動陸緣,晚古生代為北中國板塊南部活動陸緣)”與鯨魚湖—阿尼瑪卿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縫合帶(JAS,簡稱昆南縫合帶)中西段,北鄰西域板塊南緣東昆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縫合帶(KZS,簡稱東昆中縫合帶),南與華南板塊可可西里—松潘甘孜殘留洋(P3-T2)之巴顏喀拉邊緣前陸盆地(Ⅱ1-2,T1-2為殘留洋)毗鄰。研究區地層發育較為齊全,巖漿活動頻繁,構造發育,礦化跡象較廣。地層明顯受區域構造線控制,地層總體走向呈近北西—南東向。由老到新分別為志留紀賽什騰組(Ss);石炭—二疊紀含浩特洛洼組(C2P1ht)、布青山群[樹維門科組(C2P2s)、馬爾爭組(P2m);三疊紀下大武組(T1-2xd)、洪水川組(T1-2h)、鬧倉堅溝組(T1-2n)、清水河組(T1q)、八寶山組(T3bb);第四紀全新世洪積(Qhap)等。
2測量方法技術
2.1激發極化法方法技術
本次野外激電工作設計了激電中梯和激電測深2種方法,采用儀器設備為北京大地華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大功率激電測量系統,即:DJF10—6A發送和DWJ—3B接收機。激電中梯野外測量方式如圖1所示。采取短導線一發三收測量裝置,有效測區范圍:沿主測線AB中間三分之二,側向五分之一區域;并確保測點均在《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技術規定》要求范圍內觀測。激電測深采用施倫貝格對稱四極測深法,按DZ/T0070-93技術規定進行施工,最大極距AB/2為2000m,最小極距AB/2為5m。通過現場試驗,為獲取有效異常信號,供電時間4s,V2寬度200ms,接收最小接收電壓不小于10mV。
2.2地面高精度磁法方法技術
本次磁法工作依據DZ/T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法勘探技術規程)執行,使用的儀器是加拿大產GSM-19G型磁力儀,該儀器精度0.2nT,分辨率0.01nT。本次工作完成高精磁物探剖面工作量25.18km,測線共11條,分為3個區,Ⅰ區3條、Ⅱ區4條與Ⅲ區4條,測線點距20m。按規范要求,在工區內對投入施工的3臺磁力儀進行了開工前和收工前的噪聲水平、觀測誤差、一致性、系統誤差、探頭高度等各項試驗工作,各項精度均優于設計要求,滿足生產需要。測點采集按校對點-測點-校對點順序進行觀測,采集時采用單次觀測法。采集前操作員除全身去磁外,還必須仔細觀察環境,清除測點周圍的金屬物體。如果周圍存在房屋、樹木、公路、高壓線等自然、人為干擾源要做詳細備注。要求每個測點必須連續測量3次以上,通過采集數據確認儀器處于穩定狀態后再存儲、記錄。當儀器出現跳變或周圍有大的干擾源時,必須做“復測點”。
3異常特征及解釋評價
3.1激發極化法異常特征及解釋評價
3.1.1激電中梯面積測量異常特征及解釋評價
3.1.1.1異常取值研究區激電測量總點數為1523個,采用逐步剔出對數計算法剔出數畸形數據點73個,總體平均值為0.933;背景平均值為0.9019,標準離差為0.2223。由背景平均值加上標準離差的1、2、3倍作為偏高場、高場和異常場,該區激電偏高場為1.1242%,取值為1.0%;高場為1.3465%,取值為1.5%;異常場為1.5688%,取值為2.0%。
3.1.1.2異常特征研究區激電異常具有沿斷層破碎帶產出特征,共計5個異常,基本為帶狀,總體上呈現出北西—南東方向的展布特征。
3.1.1.3異常解釋評價(1)HGJ1異常:該異常位于紅石溝中區南部,與At1-AuAsSb(HgAg)綜合異常南西端吻合,呈不規則環狀展布,長370m,寬約70~120m,異常面積約0.04km2。異常中心坐標:X:3977698、Y:16504130。處在斷層破碎帶上,異常值強度一般為1.0%~1.2%,無峰值,推斷該異常可能為較弱的金屬硫化物和斷層帶引起。(2)HGJ2異常:該異常位于紅石溝中區南部,與At1-AuAsSb(HgAg)綜合異常中部吻合,呈不規則環狀展布,異常面積約0.06km2。異常中心坐標:X:3977295、Y:16504062。異常值強度一般為1.0%~1.6%,最大值為2.31%,推斷該異常可能為較弱的金屬硫化物引起。(3)HGJ3異常:該異常位于紅石溝中區北部,沿北西向呈帶狀展布,異常面積約0.14km2。異常中心坐標:X:3978380、Y:16504529。異常值強度一般為1.0%~1.8%,最大值為2.51%,推斷該異常可能為較弱的金屬硫化物引起。(4)HGJ4異常:該異常位于紅石溝中區北東側的邊緣,沿北西向呈帶狀展布,異常面積約0.25km2。異常中心坐標:X:3978594、Y:16505150。異常零星無峰值,推斷該異常可能為含碳量較弱的板巖引起。(5)HGJ5異常:該異常位于紅石溝中區東部,異常部分與At3-CuPbZn綜合異常吻合,沿北東向呈環狀展布,異常面積約0.04km2。異常中心坐標:X:3977473、Y:16505436。異常值強度一般為1.0%~1.9%,最大值為2.52%,推斷該異常可能為較弱的金屬硫化物引起。
3.1.2激電測深異常特征及解釋評價為了解該區地層電性及斷層在深部的變化,在重點異常部位開展了局部點的電測深工作。
3.1.2.1電測深曲線特征從電測深曲線類型特征看:曲線大部分為首部上升型的D、H、Q、HA、HK型。曲線總體趨勢為地表層電阻率較高,視極化率較低,從淺部至深部視極化率有降低趨勢,顯示為高阻低極化,顯示出地層變化為碎石塊(冰積物)—基巖。
3.1.2.2視電阻率等直線斷面圖特征水平方向上:視電阻率、視極化率總體變化不大。垂直方向上:視電阻率隨著AB/2的增大,視電阻率由高阻到低阻呈下降趨勢;視極化率變化平緩。
3.2地面高精度磁法異常特征及解釋評價
3.2.1I區磁異常的分布特征及解釋該區布置3條高精磁剖面,其ΔT值平剖圖見圖2,該區整體磁屬于平靜,ΔT的正、負異常均有出現,ΔT正負異常差值在30.00nT內。因含礦與非礦巖石可能磁性能差異較小,應注意次級磁力ΔT異常帶的弱磁異區域內存在多金屬礦可能。
3.2.2Ⅱ區磁異常的分布特征及解釋該區布置4條高精磁剖面,其ΔT值平剖圖見圖3,該區整體磁屬于平靜,ΔT的正、負異常均有出現,ΔT正負異常差值在25.00nT內。因含礦與非礦巖石可能磁性能差異較小,應注意次級磁力ΔT弱磁異區域內,存在多金屬礦可能。
3.2.3Ⅲ區(東區)磁異常的分布特征及解釋該區布置4條高精磁剖面,其ΔT值平剖圖見圖4,該區整體磁屬于平靜,ΔT的正、負異常均有出現,ΔT正負異常差值在20.00nT內。因含礦與非礦巖石可能磁性能差異較小,應注意局部的弱磁異區域內,存在多金屬礦可能。
4結論
通過本次綜合物探工作,我們認為,本區激電異常具有沿斷層破碎帶產出特征,共計5個異常,基本為帶狀,總體上呈現出北西—南東方向的展布特征。其中HGJ1、HGJ2、HGJ3、HGJ5激電異常其視極化率(M1)最大值為2.31%,一般為1.0%~1.6%;伴生低電阻率。結合本區地質、構造背景,化探異常綜合分析,推斷可能為較弱的金屬硫化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找礦意義。高精磁異常特征表現為整體屬于平靜磁場區,ΔT的正、負異常均有出現,ΔT正負異常差值在25nT內。因含礦與非礦巖石磁性差異較小,雖然高精磁對直接找礦意義不大,但高精磁對研究斷裂構造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也不排除次級磁力ΔT異常帶的外圍平靜,單調的弱磁異常區域內存在多金屬礦可能,應該根據地質調查并結合槽探和鉆探工程綜合判斷,做出結論。
參考文獻:
[1]王獻斌,李俊英.磁法勘探在邢臺沙河某鐵礦的解譯對比[J].西部探礦工程,2016(5):137-144.
[2]劉興華,王艷麗.地面高精度磁法在廣東省懷集縣某地區磁鐵礦勘查中的應用[J].西部探礦工程,2016(2):179-182.
[3]張洪濤,張先福,田燕,等.青海長山地區鉬礦地質特征及潛力研究[J].西部探礦工程,2016(1):107-108.
[4]內蒙古華地地質礦產勘查開發有限公司.青海省格爾木市紅石溝多金屬礦預查2012年度工作報告及2013年普查設計[R].2012.
[5]豐成友,李東生,吳正壽,等.東昆侖祁漫塔格成礦帶礦床類型、時空分布及多金屬成礦作用[J].西北地質,2010,43(4):10-17.
作者:侯征1;侯暉2;邸龍1 單位:1.河北地質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學院,2.內蒙古地質勘查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