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航空學會國際影響力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協論壇雜志》2015年第三期
雖然學會已經多渠道打開國際合作局面,但是尚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我會的國際布局與中國航空工業的迅猛發展尚不匹配;我會網羅的國際知名專家匱乏;具有國際視野和影響力的青年才俊明顯儲備不足,面臨國際組織“后繼無人”的窘境。要進一步提升中國航空學會的國際影響力,需從以下幾方面同時發力。
(一)把增強學會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作為提升學會服務能力的總目標
ICAS1957年成立于美國紐約,注冊地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當前秘書處設于德國,共有正式會員30余個(每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組織任正式會員),涵蓋所有航空主流國家。ICAS每兩年舉辦一次航空科技大會,規模800人左右,是航空界的羅馬盛會,匯集航空領域頂級專家,展示該領域最新科技進展。因此,若想提升中國航空學會國際影響力,應將該國際組織作為主戰場,而主要途徑是進入其執委會參與決策和舉辦會議。當前中國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中國航空工業正在崛起,中國代表投稿與錄用量多年來連續居非主辦國第一,ICAS主席與執委會主席均與我會有較好關系,面臨如此大好形式,我會必須抓住機遇,全力推薦合適人選進入ICAS執委會,代表我國航空科技界發聲的同時,為實現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入智力資源。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副主任秦久怡在2015高端學術會議發展論壇及展洽會上作了關于《積極爭取在華召開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的主旨報告。報告指出在國際組織中開展工作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有專家在國際組織中任職;第二個層面是參與國際組織有關計劃的制定;第三是舉辦國際組織會議;最高層次為將國際組織秘書處設在我國。這為學會在國際組織中的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鑒于此,中國航空學會應逐層深入,逐步加深參與程度,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形象。
(二)以大型國際會議/賽事為依托,加深與其他國際學術組織的參與度
中國航空學會現已與多國航空學術組織建立起雙邊關系,這種具有共同活動平臺的雙邊關系比較穩固,并通過定期活動得到不斷強化和加深。例如,我會與澳、韓、日聯合主辦亞太航空航天技術學術會議,每年一屆,輪流承辦。依托此會議,中國航空學會與其他三國航空科技社團保持著緊密合作關系。相比而言,與美國、俄羅斯、以色列、巴西、法國等國家的雙邊關系由于缺乏固定交流渠道和平臺,而流于形式。如果能夠以學會主辦的大型國際活動與賽事為依托,將雙邊關系做實做深,不僅有利于活動的國際化、經營模式的轉變,也將為學會未來拓展海外聯系提供重要積累。在活動中加深其他國家學術組織的參與,可以通過邀請作為聯合主辦、海外專家進入組委會等多種方式實現。
(三)打造“一陣地”“一窗口”,聚攏國際專家,擴大對外宣傳
以學會主辦的航空學報英文版為陣地,聚攏國際知名專家進入編委會,不僅能夠提升期刊國際化程度,提升文章質量,還十分有利于期刊在國際航空科技界的推廣,從而擴大中國航空學會的知名度。另外,全面提升學會英文網站的可視度與信息量也是展示學會風采的重要平臺。及時跟上時代步伐,開啟中國航空學會微信平臺,并在其期刊上、會議宣傳冊上、網站上多途徑進行廣泛傳播宣傳,也是擴大學會知名度與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同時應重視國際會議網站與宣傳冊的制作,因為這是海外合作單位與代表了解會議信息、評估活動質量、判斷主辦單位實力的第一途徑。
(四)以需求為導向,夯實雙邊關系
學會存在之根本是為會員服務。中國航空學會有單位會員150余家,覆蓋航空全產業鏈。面臨國內航空政策利好,企業與航空科研機構迅猛發展,國際合作需求迫切的大好形勢,如果學會能夠通過走訪調研,及時了解單位會員需求,協助其與海外組織或者單位建立合作關系,不僅能夠服務會員,更能夠為自身拓展穩固而持久的海外關系。此外,與航空科技發達國家的航空社團建立會員共認制度,是快速吸收海外會員、擴大學會國際知名度、豐富會員權利、提升學會吸引力、強化學會間合作的有效措施。
(五)做好人才儲備與托舉,成就后繼有人、百家爭鳴之景象
出席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人才儲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會作為一個組織,能在國際社會上享有重要地位,靠的是其自身的實力,但是實力的體現靠的是人才。雖然我國航空領域從業者數以百萬計,同時具備學術水平高、英文交流能力強、活動能力得到國際認可的中國航空領域科學家卻是屈指可數的,這已經成為我會難以在ICAS領導層取得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要想后繼有人,就必須從現在開始發掘人才、培養人才、儲備人才。通過國際會議發現游離于學會組織之外的專家學者;通過國際賽事,吸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委員;通過大學生活動,發現具備潛質的年輕才俊,將信息整理分類,首先納入學會會員系統,之后分門別類的培養與發展,以期成為中國航空學會未來國際舞臺上的中流砥柱。人才培養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是學會未來推動產業發展,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以及航空強國夢的戰略儲備。
(六)激發組織活力,形成學會總會與分支機構齊頭并進之勢
由于中國航空學會所處行業具有軍工背景,其國際化的進程遠遠落后于全球化的進程。如何迎頭趕上,引國際先進技術與人才為我所用,需要學會總部調動起各個地方學會、分支機構、會員工作站的積極性。引導和鼓勵各級組織將具備條件的內部會議發展為公開會議,公開會議發展為國際會議,鼓勵分會對與本專業相關的國際組織以及海外組織進行調研,適時地以總會或者分會名義加入相關國際組織,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與實力雄厚的他國同領域組織建立雙邊關系,聯合舉辦研討會或開展具體項目合作。
(七)引國際人才與資源為我所用,著力提升學會的軟實力
提升學會的國際影響力,是一個難以量化衡量的指標,但是否具備國際影響力,又是容易感性認知與判斷的。比如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作為美該領域領先的NPO、NGO,具有極強的凝聚力與號召力。此外電器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也享譽世界。國際會議爭相掛上IEEE主辦,論文集送入其X-plore檢索。這就是具備強大實力與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社團的無形資產,也就是學會的軟實力。中國航空學會作為航空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平臺,向上聯系黨和國家,向下聯系廣大航空科技工作者;對外聯系國際組織與海外航空強國,對內服務航空產業發展與基礎研究。在提升學會國際影響力的過程中,我們應樹立起我國航空科技界的良好形象,推廣我國的航空產品與文化,引國際人才與資源為我所用,從而更好地促進國內航空科技發展與產業進步,更好地服務和培育中國航空科技工作者,最終為實現航空強國夢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作者:張雪單位:中國航空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