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青少年網絡行為調查與心理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5年第一期
(一)上網方式和場所問卷測查被試3個月內的上網情況,得到結論如下:智能手機和電腦成為當前青少年最主要的兩種上網方式,并且這兩種方式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率遠高于高中生。調查發現了高中和大學生的差異,對于沒有安排計算機課程的高中生,更多會選擇在家里或去網吧上網;而對于大學生來說,絕大多數的被試會選擇在寢室上網,選擇在學校機房上網的大多為大一新生。調查中發現了自己有電腦依舊去網吧上網的情況,我們對其進行了個案訪談,訪談結果告訴我們,礙于學校的網絡有網速、時長等方面的限制,加之舍友作息習慣的關系,一些被試會選擇去網吧上網,其中多數人“上網目的”則是網絡游戲。
(二)上網目的和時長網絡已經成為當代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他們網絡行為的目的也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按照被選擇的人次比例由多到少排序,被試的上網目的依次是:休閑娛樂(52.19%)、網絡交際(51.41%)、網絡游戲(44.60%)、網絡學習(38.69%)、網絡交易(32.13%)、獲取資訊(30.85%)和漫無目地的打發時間(21.08%)。其中,高中生上網目的更多是人際交往,獲取資訊和達成交易的只占少數;休閑娛樂成了大學生上網的第一目的。青少年的上網時長隨著年級的增長而增長,高中生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的被試只占22.87%,而大學生中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的竟然超過一半,高達50.69%。這個結果剛好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互聯網正越來越成為青少年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網絡依賴與影響認為網絡可有可無的,大概只占被調查人數的十分之一,而認為網絡相當重要和密不可分的高中生占53.37%、大學生占68.86%。顯示青少年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較高,且隨著年級增長依賴程度也隨之增長。網絡可以為青少年學習知識提供更多資源,但無形中也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身心發展。調查顯示,認為網絡有利于身心發展的青少年占48.81%,持相反意見的占39.33%;高中生和大學生表現出明顯的認知差異,高中生傾向于“弊大于利”、大學生傾向于“利大于弊”。一定程度上說明隨著個體的發展,青少年對于網絡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是趨向開明的。訪談發現,一些同學有過逃課/逃學上網的經歷,不少同學都有長時間連續上網而導致身心疲憊的情況,顯現網絡行為的負面影響。
(四)網絡交際與網戀對于高中生來說,網絡交往更多是作為現實交往的延伸,其次才是通過網絡結識新朋友,該結果與大學組相反。不過通過網絡尋找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組織或朋友,在高中組和大學組中都位居第三。大學生認為“網上交友不靠譜”的人數比例有所下降,證明青少年對網絡交往的接受程度隨年齡增長提升。網戀作為網絡交際中的特例,有23.60%的被試表示相信網戀,38.45%的被試表示不相信網戀,高中組和大學組相差不大;有13.90%的高中生承認自己有過網戀經歷,而有相同經歷的大學生則占到了22.47%的比例。數據和訪談結果還顯示,部分對網戀持模糊態度的青少年也不排斥網戀。
(五)網購原因與趨勢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參與過網購,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攀升。青少年選擇網絡購物的原因按被選頻次由高到低依次是:價格便宜、種類繁多、方便快捷和市場上不好買,而且高中組和大學組的結果比較一致。阻礙青少年網購的首要原因是他們擔心商品的質量問題,其次是沒有支付能力/條件。購買服裝配飾(包含鞋襪箱包)的位居榜首,其次是電子產品和日常用品,大三和大四的學生購買學習用品(最主要的是考研和考公務員的書籍)的居多;就性別而言,男生購買電子產品和學習用品居多,而女生購買服裝配飾和食品零食居多;大二大三的學生網購行為明顯多于其他年級。
(六)網絡不良行為1.網絡成癮。我們選用Young確定的網絡成癮標準,網絡成癮檢出率為14.61%,其中男生19.04%,女生10.32%;高中生10.31%,大學生16.26%。男生網絡成癮率要高于女生;大學生成癮率高于高中生,大三成癮率最高,大一成癮率較低,高中生最低。2.網絡抄襲。有87.52%的青少年有過網絡抄襲行為,高中生占78.92%,大學組占90.83%。甚至有答題軟件只需用手機拍下題目,軟件就會彈出答案,解題過程都清清楚楚,很多高中生屢試不爽。大學生的網絡抄襲主要表現在論文寫作中,超九成大學生有過網絡抄襲。訪談發現,平時作業抄襲較多,畢業論文抄襲較慎重。3.不良信息。關于是否瀏覽過不健康網站,三分之一明確表示從來沒有看過,選擇偶爾看和經常看的達51.6%;部分選擇“不想回答”。大學生“經常看”的達21.97%,其中男生多于女生。4.網絡道德。大部分青少年具有較強網絡道德感,19.6%認為在網絡上無需遵守道德,大學組認為應該遵守的比例略低于高中組。31.59%認為網絡是虛擬的,遵不遵守要視情況而定。被調查者中超半數表示曾在網上過不良或者虛假信息,個別人表示曾入侵過別人電腦,個別原因竟是好玩兒。
二、青少年網絡行為的特征
(一)網絡成為青少年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渠道手機功能的多樣化和WIFI的普及,為青少年利用網絡獲取信息和知識提供了便利。網絡本身的新奇性、豐富性和互動性使得具有強烈好奇心的青少年對網絡產生了依賴。但是,很多青少年對于網絡學習資源和平臺并不是很熟悉,甚至高年級學生對學術資料的搜索局限于大眾搜索引擎,對學術數據庫的利用不夠。
(二)娛樂和交際成為青少年主要的網絡行為上網目的前三位是休閑娛樂(52.19%)、網絡交際(51.41%)和網絡游戲(44.60%)。按照占據時間的長短,耗時最長的網絡行為依次是:聽音樂、看小說、看動態(朋友圈、空間、微博等)、聊天、玩游戲和看電影。這種情況下,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科學管理娛樂和學習之間的關系變得尤為重要。
(三)青少年存在一定的不良網絡行為面對功能強大、紛繁復雜、包羅萬象的網絡世界,青少年群體中存在網絡成癮、網絡抄襲、網絡詐騙、網絡道德迷失,甚至網絡暴力、網絡犯罪等不良網絡行為。網絡世界的恣意妄為,一方面是因為外部約束機制的弱化,另一方面則表現為青少年內心缺乏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
(四)在具體表現上網絡行為存在性別差異青少年網絡成癮男生遠多于女生,而網絡成癮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網絡游戲成癮,占51.3%,其他依次是網絡關系成癮、網絡色情成癮、網絡交易成癮、信息收集成癮和計算機技術成癮。網絡色情成癮男生遠多于女生,高年級高于低年級;網絡交易成癮女生遠高于男生,“剁手黨”中女生居多。
三、青少年網絡行為的心理探究
(一)休閑與減壓需求緊張的學業與生活之余,通過網絡享受休閑娛樂帶來的輕松愉悅成了青少年擺脫枯燥與單調生活的重要方式。網絡給青少年帶來了觸手可及的視聽盛宴,各種小說、文章、音樂、電影、綜藝節目緩解了學習壓力、豐富了課余生活。
(二)人際與交往需求“約嗎”成為近期熱詞,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往往受個體相貌、體態、資源、社會地位等制約,網絡交往的虛擬性、匿名性、廣泛性等特點可以輕松避開現實中的壓力,QQ、微信、微博、貼吧、飛信等交友平臺和軟件充分滿足了青少年的人際交往需要。過于偏愛網絡交往又容易形成網絡依賴,會給青少年心理健康乃至人身安全帶來消極影響,近期因約見網友而“失聯”甚至招致不幸的新聞不絕于耳。
(三)刺激與挑戰需求青少年興趣廣泛、追求刺激、思想活躍、勇于挑戰,他們對精神刺激的需求程度比對物質生活的需求更強烈。網絡世界中的很多信息著實充滿刺激與挑戰,迎合了他們的心理需求,很多青少年就是帶著這種追求刺激與挑戰的心情走進網絡的。部分網絡游戲充滿血腥和暴力,容易使青少年迷戀其中。
(四)求知與進取需求青少年對于新鮮信息和知識十分渴求,課堂上、課本里的陳舊知識早已跟不上他們對于求知的向往。網絡上信息的豐富性、時效性、共享性、便捷性成為青少年選擇在網絡上獲取知識、汲取營養的重要原因。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迎合著青少年求知的心理需求,促使青少年成為網絡大軍一族。
(五)求廉與求便需求年輕人在參與網絡交易的人數比例上占有絕對優勢,并且呈現出迅速攀升趨勢。網購作為一種相對實惠的交易方式,深受青少年喜愛。每年“雙十一”參與購物的網民占比達80%。網絡選購的商品種類繁多,省時省力、方便快捷的網絡平臺迎合了青少年追求高效率、快節奏、重時尚、追新奇的心理需求。
(六)獵奇與探險需求青少年生活在相對閉鎖的狹小空間,網絡提供了一個了解不同世界的平臺,迎合了青少年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喜歡驚險刺激的心理特征。網絡讓青少年更快捷地獲取大量訊息。在強烈的求知欲與好奇心驅使下,不少青少年被諸如花邊新聞、明星軼事、兩性知識等信息吸引。
(七)需要與滿足需求青少年平時從正常渠道無法獲得的信息、不能發泄的情緒,都可以在虛擬網絡世界找到寄托。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受挫,網絡就成了逃避現實生活的樂園。部分青少年把瀏覽色情網頁等行為視為正常的私人活動,網絡讓青少年現實中無法實現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得到滿足。
四、青少年網絡行為的引導對策
(一)揚長避短,加強立體監測網絡可以滿足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實現和滿足,儼然已經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思維活躍的他們更容易接受網絡所傳遞的價值取向。家庭、學校、社會要在完善有效的網絡行為監測和分析研判的基礎上,建立青少年網絡行為預警機制和處置預案,密切關注青少年網絡行為動向,及時弘揚正能力、稀釋負能量。要加強網絡用戶管理,實行實名登記,對于一些重大事件要及早對可能產生的現實危機的走向、規模進行判斷,降解網絡雙刃劍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立德樹人,強化個人責任現實中,青少年的個體道德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等共同維持,而網絡中的道德規范和責任約束機制明顯弱化,從而導致一些青少年不良網絡行為出現,會趁機對他人或組織、政府進行不負責任的謾罵或虛假信息。要強化青少年的個人責任,促使青少年在“反正沒人認識我”的虛擬空間也能做到理智和自我約束,充分調動青少年個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形成健康的網絡生態文化注入強大動力。
(三)育心為上,注重身心發展要結合信息網絡教育的新特點,積極拓展網絡教育途徑,通過搶占微信、微博、短信、微電影、微文化等陣地,以新思維、新方法、新途徑感召、團結青少年。網絡成癮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會低于總體水平,他們存在明顯的自卑感、人際關系緊張敏感、活動力減弱等現象,影響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在行為上往往具有更多的強迫癥狀,焦慮、抑郁等情緒反應也比較明顯。社會、學校和家庭要強化對青少年的學習關注、發展關聯、物質關懷、生活關心和心理關愛。
(四)強化認同,矯正角色定位青少年受網絡空間虛擬隱匿等特性影響,網絡中拋開各種局限和束縛,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活躍度進行各種角色扮演。雖然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但是進入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賬號都有著自己的角色,心理學稱之為人格。哪怕是匿名或馬甲,也都有與之對應的網絡虛擬人格。要矯正青少年出現的自我角色認同的混亂,對青少年網絡行為做到溝通見誠心、幫扶見熱心、服務見貼心、解難見真心、落實見恒心,以避免身份迷失和無所適從。
五、小結與反思
青少年群體普遍具有較高的網絡普及率和活躍水平,其網絡行為對網絡文化的發展和走向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他們也是最容易被網絡不良信息所侵蝕的群體。網絡已經逐漸成為青少年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青少年網絡行為宜疏不宜堵,單純的強制性與網絡隔絕、限制上網時間等等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經濟與社會都面臨全面轉型的網絡時代,青少年網絡行為出現一些或多或少的問題在所難免,我們應該本著理解與包容的態度,對其進行合理的規范與引導,通過關注青少年網絡行為,及時關心青少年的思想,切實關愛青少年的成長。
作者:牛元帥馬龍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學生處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