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技術引進自主創新轉變邏輯與現實路徑范文

技術引進自主創新轉變邏輯與現實路徑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技術引進自主創新轉變邏輯與現實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技術引進自主創新轉變邏輯與現實路徑

摘要:基于“技術軌道”躍遷理論,分析“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轉變的理論邏輯現實路徑。體制藩籬、研發結構失衡、轉化“中梗阻”等問題影響了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的轉變,當前中國需要抓住“機會窗口”并實現“技術軌道”的有效躍遷,推動技術跨越式發展,則需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完善法制以及財稅激勵機制,打破體制機制藩籬,二是優化研發投入結構,提升創新投入績效,三是提高創新服務能力,打通科技研發與轉化應用的中梗阻。

關鍵詞:技術引進;自主創新;技術軌道

1問題提出與文獻綜述

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不斷推進,中國正面臨著向自主創新和擁有核心技術轉型的關鍵問題與挑戰。由于發達國家高技術壟斷性與限制性不斷增強,同時隨著中國與發達國家技術勢差逐步縮小,技術引進模仿的創新模式已走向盡頭,過往的以資源換資本、以市場換技術的傳統開放理論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的新一輪的開放實踐。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與貿易伙伴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位置越接近貿易摩擦則會越多,因此,在擴大“大國內生能力”內需的同時,如何基于“開放式創新”戰略推動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的轉變以加速形成現代產業體系,成為了亟需研究的重要內容。目前關于技術引進與本土創新的關系存在較多爭論。一些觀點支持技術引進,認為在消除技術內生增長的等待時間〔1〕、降低企業成本和創新風險〔2,3〕、規避創新投入規模報酬遞減〔4〕等方面存在優勢;也有學者持相反觀點,認為技術引進會形成路徑依賴和組織惰性〔5〕,并且核心關鍵技術很難從外部獲取,只能從組織內部產生〔6〕。有關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轉變也有大量理論進行了研究。古典增長理論認為落后經濟體可以通過技術引進獲得與發達國家技術差距成正比例的技術進步增速,但是隨著技術差距的縮小,技術進步增速將會逐步收斂;同時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后發國家在“干中學”獲得的技術進步不可能超過發達國家,并且隨著貿易分工導致“干”與“學”分離,技術模仿作用將會進一步趨弱,而模仿或者引進技術的成本會隨著技術差距的縮小而逐步增加,將導致長期存在穩態技術差距。因此,發展中經濟體無法通過“干中學”或技術引進實現技術追趕,甚至將擴大技術差距穩態水平?;诖?,有學者開始關注發展中國家自主創新活動。Acemo-glu〔7〕(2006)等認為“技術引進”會逐步貶值,而后發國家可以采取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路徑,可以減緩經濟增長的收斂速度。也有學者認為當技術差距較小時,技術進步路徑若不能成功轉向自主創新,則可能會存在“模仿陷阱”〔8〕。

2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轉變的理論邏輯

大量理論都認可后發國家需轉向自主創新,但對于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轉變機制的相關研究卻較少?!凹夹g軌道”相關理論與本文研究較為接近。“技術軌道”理論由Dosi〔9〕(1982)提出,闡述了從科學范式到技術范式、從自然發展軌道向技術軌道的轉變,認為新舊技術更替與科學范式的演進相似,并進一步提出了技術范式的演進方向,即新技術范式的形成會不斷侵蝕和削弱原有技術范式,形成了技術進步的路徑即“技術軌道”。技術進步過程則被描述為在技術范式的規定下,遵循技術演進的內在規律形成一條必然的內在進化軌跡(見圖1)。原有技術軌道即通過技術引進的技術進步路徑會隨著時間推移進步速率會逐步趨緩。進一步地,會出現多條技術軌道疊加,新技術軌道會逐步在疊加混沌期顯現,如果此時能有效識別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的邊界或時機,并立即響應則有助于實現技術軌道躍遷,即“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的“機會窗口”識別是擺脫“技術引進”路徑依賴和實現“技術軌道”躍遷前提。按照技術發展規律以及“技術軌道”理論,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的“軌道躍遷”過程通常需要經過“技術引進”替代“自主創新”、“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互補、“自主創新”替代“技術引進”3個階段。

3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轉變的實踐困境

3.1體制機制藩籬突出

法治建設方面,科研人員職稱評價市場化導向不強、創新收益分配不合理、創業存在一定的身份障礙等問題,影響了科研人員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以及創新創業積極性;技術創新管理和技術創新服務失衡,過多的聚焦在“研發管理”,而忽略對引進技術或自主創新的技術咨詢、技術支撐、技術評價、技術轉化推廣等技術創新服務。知識產權立法以及執法方面,相關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還不健全,尤其是對技術或中間品進口等方面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缺乏。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2018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有21.2%的科研單位專利權人認為需要大幅強化,有70.3%的高校專利權人認為需要逐步強化。在財政方面,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比較分散,缺乏對自主創新風險投資項目的稅收優惠政策,影響企業自主創新投資的積極性;創新要素資源在空間和研發領域分配不平衡,對關鍵性、共性的技術財政投入薄弱。例如,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支出8322億元,相對于90.03萬億元GDP總量,遠不足以支撐58.5%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因此必須由社會資本來補足,對科技金融提出了巨大需求。但由于自主創新項目投資周期較長以及技術引進風險性較大等原因,商業銀行與風險投資公司的主動性仍然不夠。3.2研發投入結構失衡一方面,重視技術引進忽略消化吸收。近年來國外技術經費支出占比逐年減少,國外技術引進與R&D經費內部支出占比即技術引進依存度從2000年0.6226下降至2016年的0.0434,但是對于引進技術后消化吸收經費投入卻極少,發達國家該比例在1∶3左右,部分重點行業高達1∶7,中國2016年技術引進經費和消化吸收經費比例卻僅為1∶0.23;另一方面是基礎研究投入較少,基礎研究投入較少并存在與應用研究投入不均衡的情形,導致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同時基礎研究投入來源結構單一,基本由中央財政獨力支撐,政府投入占到90%之多,而發達國家政府財政投入則低于50%;第三方面是細分行業研發投入不均衡。2017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僅為1.24,比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低近1個百分點,同時,非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占比僅為14.9%,遠低于美國33.1%的水平。此外,2018年中國研發強度為2.18%,與發達國家(15%~20%)相比有較大差距。

3.3成果轉化出現“中梗阻”

一方面,技術引進結構制約了國內的消化吸收。根據《2017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顯示,“技術引進專有技術許可或轉讓”占比過高限制了技術溢出效應?!皩S屑夹g的許可或轉讓”和“技術咨詢、服務”合同額合計占42.8%,而“專利技術的許可或轉讓”合同額占比僅為3.1%。由于專有技術涉及保密條款,技術引進企業很難基于該專有技術繼續研發,限制了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國內科技研發成果實用性不強。傳統體制下,科研活動主要由高校、科研單位承擔,財政資助的科研設施以及科技成果在系統內部封閉運行,沒有充分經歷市場競爭,出現了科研活動動力不足、難與市場貼近等問題,導致產學研用脫節。在市場端的企業則難以有效運用技術標準、知識產權參與市場競爭,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第三方面,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不力。重大研發項目與市場自由探索兩頭大,而作為聯結創新鏈與產業鏈的中間轉化機制卻嚴重不足,政產學研用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規約,合作主體之間缺乏利益契合點,導致自主創新鏈出現“中梗阻”。此外,技術市場以及孵化器規模小且定位不清晰,技術轉化服務體系尚不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仍然不足等。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2018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總有效專利的產業化率為36.3%,企業與高校產業化率僅為46.0%和2.7%,產學研合作不暢、技術轉化服務體系發展緩慢成為阻礙科研成果轉移和產業化的重要障礙。最后,科技管理效能較低也是導致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不力的重要原因,中國2012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1.98%,超過歐盟成員國的1.96%,創新研發投入居世界前列,然而2018年全球最具創新力10強國家中歐盟成員國就占據八席,中國僅居世界第17位,顯示出中國創新管理績效較為落后〔10〕。

4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轉變的實踐路徑

4.1破除技術進步體制機制藩籬

4.1.1推動法制產權建設營造創新法治環境知識產權通過賦予專有產權的形式,保障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企業合法地控制市場,為創新活動提供了巨大的激勵機制。①加強技術引進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強化知識產權要素配置效應,建立技術引進甄選機制,不斷改善市場準入條件,限制引入即將淘汰或者污染的技術;②建立創新容錯糾錯機制,保護和激勵企業家精神與科研人員創新熱情,鼓勵企業家與科學家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深度合作。在創新成果產生后,明確產權以協調不同利益主體之間關系,保障創新成果市場化與產業化;③完善科研人員激勵機制,健全以創新貢獻以及市場轉化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④打破科研人員流動障礙,鼓勵體制內科研人員以技術入股、項目承包、技術服務、技術轉讓等形式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支持企業以分紅、股權、期權等市場價值回報人才價值,并進一步完善創新人才及其家屬的社會保障體系。

4.1.2強化財稅政策引導與激勵作用財稅政策可以有效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強化創新激勵,對創新活動進行有效的風險分擔與利益補償。①建立對引進關鍵技術實施補貼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對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再投入,加大財政對市場主體介入較少的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等領域的支持力度,通過科研項目資助、政府采購等形式引導企業加強核心技術研發與關鍵共性技術供給。美、德、日等國對關鍵共性技術非常重視,投入了大量的財政資金,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投資建立了大量的科學技術中心,最為知名的則是半導體制造技術聯盟(Sematech),美國政府通過與企業合作,以公司形式運作技術研發聯盟,旨在創造具有“超前競爭性”的技術,對促進美國成為集成電路強國功不可沒,類似的還有德國領先集群計劃(Leading-edge),顯著促進了科研成果產出及其轉化;②優化稅收扶持體系,擴展稅收優惠政策條件以及適用范圍,落實好對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以及技術轉讓稅收減免等稅收政策,增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創新的稅收激勵,完善創新風險投資稅收優化政策;③加大科技金融創新,發揮創新資本的要素集成篩選及其培育功能,逐步形成政府與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多主體、多層次、多元化的股權投資支撐體系,促進形成合理的收益分享、風險分擔機制,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投入力度。

4.2優化研發投入結構

4.2.1分類實施創新投入政策政府需要加大關鍵性、共性技術投入,由于這部分技術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公益性,政府需要建設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或網絡,促進集成電路等產業率先實現技術軌道躍遷。實施差異性技術引進策略,技術較低行業沒有足夠動力去研究新引進的技術,容易形成對國外技術依賴〔11〕。中等以及高技術行業由于擁有較好的技術資源,消化吸收、創新模仿能力較強,會主動或被迫進行自主創新研發,初步具備“技術軌道”躍遷的條件。因此,技術演進軌道選擇與技術發展階段相關,當技術差距較小,對于技術累積性較弱的軌道以及較低的進入壁壘,例如戰略新興行業,可通過集中開展創新活動,實現跳過一些步驟、非連續的方式實現技術跨越,促進技術軌道的成功躍遷。

4.2.2提高創新管理水平提升自主創新績效,關鍵在于打造支撐自主創新的產業鏈、價值鏈,并有效提升整合能力,成為影響創新績效的關鍵。將創新鏈、價值鏈上下游銜接,形成產學研聯盟,打通科研與應用的通道,促進技術報告、科研論文、實驗室樣品轉化為市場產品,并最終贏得市場,形成創新投入與市場回報良性循環,實現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當前我國正處于技術引進學習、模仿向自主創新轉變的“機會窗口”,發揮早期積累的學習模仿經驗,并在關鍵性、共性技術方面進行戰略攻關,結合產業環境、技術特性、內部能力等多個方面,分類甄選不同的技術進行引進,提升技術引進的創新績效,則有助于實現技術積累以促進技術軌道躍遷。

4.2.3提升科技評價等創新服務能力科技服務對科技創新有較強的支撐作用,可助推科研成果的轉移應用。①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實施方式,精簡科研項目管理流程,授予科研單位以及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②改革科研人員績效評價機制,建立合理多元、科學分類的績效評價體系,解決好“由誰來創新”、“動力哪里來”、“成果如何用”等關鍵性問題〔11〕。改革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把科研人員開展原創性科技創新的積極性激發出來,推動科研成果向產業應用轉變,促進政產學研用一體化;③明確各類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結合技術轉化鏈,將實驗室中試階段及其科技成果與技術產業化之間建立中間技術轉化平臺,通過以技術加工基地為依托,繁榮技術加工產業,逐步形成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戰略。

4.2.4打通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創新通道打通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創新通道,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增強政府推進科技創新的組織、協調以及服務功能,逐步形成攻克核心關鍵技術的強大合力。①建立創新聯合體,以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力量形成創新集群,并建立集群交流平臺,促進部門間、行業間的技術交流合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的科學技術加大投入力度;②發展創新服務平臺,通過信息服務、金融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促進創新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發展,推動技術工藝、產業形態的創新應用;③推進“開放式自主創新”戰略,營造自由高效的國際化創新環境,吸引全球高技術企業以及研發機構建立分支結構和研發中心,形成一批國際化的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中心以及科技園區。中國經歷了由弱到強、由依賴跟跑到走出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經歷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以及“創新驅動”的發展歷程,而技術軌道躍遷理論是支撐這一歷史發展邏輯的重要理論基礎。技術后進國家實現追趕需提升吸收模仿先進技術的能力,發揮后發以及成本優勢,最終通過聯合技術市場、科技資源等驅動,打破體制機制藩籬,優化研發投入結構,打通研發與產品轉化的“中梗阻”,實現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的技術軌道躍遷,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5〕劉小魯.中國創新能力積累的主要途徑:R&D,技術引進,還是FDI?〔J〕.經濟評論,2011,(3):88-96.

〔8〕易先忠.技術差距雙面效應與主導技術進步模式轉換〔J〕.財經研究,2010,36(7):39-48.

〔10〕楊衛.匯聚力量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N〕.人民日報,2018-10-16(007).

〔11〕劉志彪,等.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出路在何方〔N〕.學習時報,2017-04-24(006).

作者:張永旺 宋林 祁全 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绝世名器np嗯嗯哦哦粗|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夜色福利久久久久久777777|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视频| 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偷偷自拍高清| 污视频在线网站|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免费|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一进一出60分钟免费视频| 日本免费www| 么公的好大好深视频好爽想要 | 欧美成人777| 国产精品福利电影|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好吊色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日本成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杨幂13分20秒未删减bt|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bbbbbbbbb| 交换的一天hd中文字幕| 相泽南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啊昂…啊昂高h| 色天使久久综合网天天|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s|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99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天天干天天射天天操| bt天堂网...www在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