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研究生教育自主創新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研究生教育承載著科技發展的未來,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智力支撐,這一點已經為各國的發展實踐所證明。努力探索符合本國實際的研究生教育體制、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和水平,已經成為經濟發達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大眾化發展階段,面對龐大數量的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作為高等教育最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怎樣應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面對經濟發展國際化和全球化的趨勢、尤其是知識經濟的崛起,如何快速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和水平,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是我們面對的另一個現實問題。結合我們現實國情,探尋研究生教育自主創新發展之路,是解決高等教育大眾化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的唯一路徑。
一、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現狀
新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從小到大,實現了快速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以來,研究生教育培養類型不斷豐富,基本形成學術型與應用型人才并重的培養格局,服務國家需求的能力持續增強;2013年啟動的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確立了“以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為主線”、[1]“更加突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更加突出科教結合和產學結合,更加突出對外開放”[1]的總體思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學位授權體系日益健全,質量保障體系逐步確立,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投入保障顯著增強,研究生參與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我國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的研究生教育大國,但還不是強國,在整體質量上與國際高水平比較,還有較大的差距;研究生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還在路上,改革、完善的工作正在進行時。
二、鏡鑒歷史經驗啟迪未來發展
新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基礎原于蘇聯模式,改革開放后,我們又進一步借鑒了美國的研究生教育發展經驗??梢哉f,我們的研究生教育是蘇聯模式與美國模式的有機融合且以美國模式為主。今天,當我們在改革進程中,回首總結這段歷史時,可以清析地感受到,這種融合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新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幾乎是從零開始,我們沒有任何創新的資本,也沒有創新的時間。學習、吸收和借鑒是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唯一途徑、也是最好途徑。但是,歷史的經驗告誡我們,研究生教育發展到今天,應該從學習、吸收、借鑒向自主創新轉變了。因為我們社會發展的進程、國家經濟的實力、研究生教育的基礎和辦學經驗已經具備了創新的條件。歷史還告誡我們,面對本國國情,結合本國實際、走自己的路,是發展的最好途徑。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探索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革命事業相結合的道路。同志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迎得了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鄧小平同志把馬列主義、思想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使國家走上了強國富民之路。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跡。美國的研究生教育發展令世界屬目,以其善于借鑒及勇于創新的精神使研究生教育獨具特色。他一方面向德國學習,注重科學研究和自由探究的理念,另一方面,將本國快速發展的經濟需求融入到研究生教育改革之中,創造性地發展了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從而使研究生教育由單一學術型發展成為學術型與應用型兩種模式并存、共同發展格局。成功的創新,使研究生教育發揮了巨大效益,為美國的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為美國的迅速崛起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智力基礎。歷史發展證明,不管是我國革命成功的實踐,還是美國成功的研究生教育,在學習、吸收、借鑒的基礎上,走自主創新發展之路,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三、探尋自主創新發展之路
現實告訴我們,面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國情,不管是最早開創研究生教育的德國,還是研究生教育最發達的美國,都沒有應對這些情況的成功案例與經驗。只有自主創新、走自己的路。
(一)創建高等教育新層次,用以吸納更多的人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美國研究生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使研究生教育多樣化。這種包括層次、形式和標準要求多樣化的教育體制和模式,使研究生教育適應了社會和經濟發展中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需求,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發揮了最大效力。值得我們參考。我們要打破研究生教育資源短缺的瓶頸,給渴望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利用本科教育資源發展類似研究生教育的第二學位教育,應該說是一種可行和不錯的選擇。目前,在本科院校提倡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讀第二專業。但這是在自愿和不經過入學考試的情況下進行的且學習方法和模式相同于第一學位,從本質上講還是屬于本科教育。這里所說的第二學位教育,是有條件的本科院校,在進一步增加硬件投入、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得基礎上,有別于本科教育而類似于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教育,畢業生水平弱于碩士而強于本科。培養目標,是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藍領精英),使產業工人中的優秀分子達到更高層次的知識化。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讓更多渴望接受研究生教育的畢業生獲得受教育的機會,為經濟發展提供不同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本科教育資源的社會效益。能否把類似于研究生教育的第二學位教育搞好,關鍵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國家要規定第二學位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標準,規定培養院校的軟硬件要求,規定嚴格的考試制度,規定畢業生的待遇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使第二學位教育真正成為高等教育中一個新的教育層次,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合適人才。
(二)合理整合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的教育資源,以彌補研究型大學的暫時缺失,為快速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和水平開辟新途徑研究生教育在國外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伴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變革,研究生教育也從單一的學術型發展到學術型與應用型共存的模式,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的建立,使研究生教育發展產生了質的飛越。新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只有短短六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在這六十多年里,幾乎是從零開始并迅速發展成為研究生教育大國。這種超常規的發展道路,使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缺乏應有的歷史積淀并直接影響著研究型大學的建設和研究生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1999年1月,國務院在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就指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創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研究型大學)”。十多年過去了,這方面的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距離“要創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還有不小差距。如何迅速縮小差距、快速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是創建一流大學促進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當務之急。我們應該看到,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尤其是經濟國際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以及知識經濟的崛起,已經不容我們再等待更長的時間了。所以,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合理整合研究生教育資源,用以添補我們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之前這個空擋,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國研究生培養教育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來完成。這兩種體制在研究生培養教育中各有優勢且能夠互為所償。高等院校理論教學和知識面占優勢,但實踐教學和科研能力是劣勢;科研院所正好與之相反,實踐教學和科研能力占優勢,而理論教學和知識面是劣勢。所以,兩種資源合理的有機結合,是快速擬補世界一流大學(研究型大學)缺失,最行之有效的措施。這里合理的有機結合是指:(1)在雙方利益共享,互惠雙贏的前提下,專業、功能和知識結構能夠融合的情況下的結合。結合后能夠使科研質量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能夠使知識鏈條得以擴展和延伸,能夠使人才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養;能夠使教師和科研人員有機地融合;達到1+1>2的效果。(2)根據各自的情況和條件選擇合理的結合方式。如比較松散的協作方式,這有利于逐步摸索和積累經驗,向更適宜自己的方向發展;緊密的聯合方式,有利于深層次合作,為今后的進一步融合打基礎;一體化的整合方式,這是在利益、功能、性質完全統一情況下的合并,也是這種有機結合的最終理想結果。只有達到這種合理、有機,才能做到真正的結合,從而避免過去那種“拉郎配”式的資源整合。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的結合雖然不能替代研究型大學的建立和發展,但在目前來講,應該是一種最好的替補方式。
四、結束語
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解答“錢學森之問”時說過“:西方的科學發展到今天,有三四百年的傳統,中國想要在三四十年里把三四百年的傳統濃縮起來一下子發展,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換句話說,并不是說中國的科學發展沒有前途,而是說要有一個時間”。楊振寧教授的回答既符合教育發展的內在基本規律又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充滿了信心和希望,是客觀的。應該說,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和水平、趕超世界一流的過程中,尊重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必須的,但努力縮短趕超的時間,也是必須的。因為世界的發展,時不我待!文章探尋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作者:林琳 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