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整合與優化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戰略的驅動下,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實現了快速發展,然而,由于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性導致部分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相對滯后,成效不明顯。本文試圖以“三螺旋”理論為指導,從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薄弱環節出發,通過改革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協同地方政府、企業共建共享資源平臺;打破校、政、企三方原有的利益格局,尋求新的平衡點,構建和諧共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保障機制等三個方面,來探索整合和優化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實現路徑,增強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效,以期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新的視角和經驗借鑒。
關鍵詞:“三螺旋”理論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整合
一、引言
當前,創新創業作為世界各國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強動力,同時也是現代企業在日趨激勵的競爭環境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要素。創新創業能力是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重要體現和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衡量標準。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地方區域創新創業的重要集聚地和搖籃,其培養的人才主要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務,解決生產建設等產業需求,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最有力的生力軍,與企業、政府聯系非常緊密,其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成效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企業的業績和地方的經濟及社會發展。然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生態環境及社會資源等方面存在教育實踐與市場脫節,地方政府、企業參與積極性低,供給雙方矛盾突出,政府資金扶持力度不夠,服務體系、管理機制不完善等諸多問題,致使學校、企業和政府三者處于貌合神離的狀態,并未形成有效的合力。“三螺旋”理論提出應將政府、產業、大學看作是創新組織中的三類創新主體,三者以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作為合作基礎,通過各自組織結構再調整、制度的再設計,推動優質創新資源的集聚與共享,達成一種非線性螺旋式上升的新型創新關系。該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學家亨利•埃茨科威茲和羅伊特•雷德斯多夫提出的一種創新理論和新范式。我們認為,“三螺旋”理論與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構建內涵有極高的擬合度,能為我們梳理高校、企業、政府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邏輯關系提供新的思路,能為我們開展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整合和優化提供新的理論視角。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利用現狀
創新創業教育源自于西方發達國家,并于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興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外創新創業教育已較為成熟。總體來看國外創新創業教育表現為:一、創建了較為完善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二、高校與政府、社會等創業教育主體形成了良性的共生關系;三、具有較為系統成熟的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體系;四、創業教育師資多元化;五、大學生創業具有較多維且充足的資金支持。與國外相比,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比較晚,但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羅澤意等認為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缺乏整合、共享率低、流動不暢。創新創業教育資源要素在不同主體及同一主體的不同層面之間,均存在橫向和縱向兩種資源交互和流動的方式。橫向流動即是由于資源勢差和場力的作用,創新創業教育資源要素在不同高之間、高校內部不同院系之間、不同行業之間及不同區域之間發生的轉移;縱向流動指的是創新創業教育資源要素在原態、利用、消耗這一運動過程中形態、功能、價值的轉化過程。顧明遠在《教育大辭典》中認為:教育資源是“教育經濟條件”。教育過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即教育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總和。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涵蓋創新創業基本理論、實踐方法、案例集結、基礎服務及互動交流等。我們認為,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是一切可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能利用的要素,包括支持教育教學的人、財、物和信息等。資源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數量的短缺性,即,相對于社會需求而言資源數量往往顯得不足。而解決資源數量不足問題最簡單也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對資源進行科學配置、合理使用,從而提高使用效率。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為新興本科院校,存在院系整合度不高、專業融合能力亟待加強、跨學科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有必要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契機,以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整合校內資源,提升校內教師、實驗儀器設備資源共享能力,構建多專業融合、多學科互動、多部門協同的育人機制。
三、“三螺旋”理論指導下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整合和優化實現路徑
在“三螺旋”理論中,政府是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推動者”,其通過政策和經費等資源支持,推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以促進就業和經濟發展;企業是創新創業教育積極的“參與者”,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最前沿的市場信息,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國家人才培養戰略相符合,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獲得高素質人才,解決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中的問題,提高其市場競爭力;而高校應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導者”,掌握著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資源-教學資源,其目的是通過創新創業教育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改革創新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要以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平臺搭建和師資隊伍培育等三個方面為著力點,整合校內外資源,方能形成創新創業教育合力。要緊密對接產業行業,整合校內資源,通過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基于成果導向、分層分類、層級遞進式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形成專業交叉、學科融合、校內創新創業資源共享、全員參與的局面。具體包括:(1)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契機,引進企業最新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理念和方式,進行專業課程改革,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以解決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2)以不同層次學生個性化發展為出發點,在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創業基礎等創新創業通識教育課程的基礎上,按照“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創新創業拓展課程”的思路,增設創業實務、創業管理等高階課程,形成分階段、有梯度、必修與選修、實踐與理論、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立體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3)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為載體,引導學生跨學科、跨專業組建項目研究團隊,拓展學生專業知識和能力,提升綜合素養;(4)以實驗室開放制度為支撐,構建跨學科、跨學院實驗室平臺共建、共享體系,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團隊,形成“專創融合、師生共創”的局面。要面向地方,構建“校-政-企”三方聯動、互利共贏的創新創業協同育人平臺來整合校外資源。根據地方行業、企業及當地政府的需求情況,通過政策引領,平臺共建、人員互通、活動互助的理念整合和優化資源配置。具體包括:(1)高校與企業通過聯合搭建功能齊備的創新創業活動載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教育項目和校園文化活動,協同構建實踐應用與創新能力相融合的“大工程”人才培養體系,持續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項目設計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2)堅持“資源互配互補,專業共建、學生共育”的合作模式,明確各方責權,加強“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等理念方面的培育,形成“校-政-企”共同培育學生、共同享用培育結果的局面;(3)堅持持續改進理念,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校-政-企”即畢業生相關人員座談會,明晰培養流程中的優缺點,根據需求持續修訂課程體系。高校、企業、地方政府共建共享,搭建公共服務、科技支撐、金融扶持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的構建方式,形成“培養+培育+孵化+加速+產業”的全要素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優化校內外資源,要構建共建共享、和諧共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機制。機制體制建設是創新創業資源整合和優化的保障條件,在前兩點的基礎上,對校內外資源進一步優化,探索構建和諧共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機制。(1)優化高校、地方政府、企業行業高層交流機制,加強政策解讀、行業需求分析、學校辦學定位等方面的討論;(2)構建“校-政-企”人員流動機制,鼓勵政府、企業人員進高校進行培訓,鼓勵學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進企業鍛煉,并探討柔性引入企業人員的機制,倡導“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師資隊伍建設思路;(3)構建校內資源共享機制,形成跨學院資源共享、跨專業綜合培養、跨學科知識融合的良好局面。
四、結語
整合和優化地方政府、企業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有利于于高校、地方政府、企業三者的良性互動,滿足了政府和企業需求,高校在向企業輸送人才的同時,促進企業產業機構的優化升級,提高了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也帶動了社會就業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而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通過加強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間的緊密合作,不僅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還能拓展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進入新時代,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實現轉型和跨越式發展,應切實地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在整合校內資源的同時,借助地方政府、企業行業的資源互補優勢,協同各方圍繞共同的目標,及時調整自身的體制機制、行動措施和價值追求,形成教育合力,培養更多的社會需求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汪佳.地方工科院校實施創業教育的制約因素及其對策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4.
[2]余瀟瀟,劉源浩.基于三螺旋的研究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37(05):111-115.
[3]劉英娟.“三螺旋”理論視角下地方高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33):39-41.
[4]張競,馬韻涵,徐雪嬌.三螺旋理論視角下中國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構建研究——基于美國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經驗借鑒[J].教育探索,2018(05):110-113.
作者:陽彥 單位:湖南工學院創新創業就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