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灰色關聯熵的物流企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的構成是進行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的關鍵問題,也是首要問題,因此,在構建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的過程中,首先要確定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這也就是為什么現有學者將主要精力都放在評價指標和影響因素的分析上的原因。隨著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物流企業的數量逐漸增加,在激烈競爭的同時,也導致物流企業服務對象的細分化,物流企業的服務朝著精、準、快的方向發展,這樣的變化,能有效提升物流企業的服務質量,自然也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在對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的選擇上,應該遵循全面性、經濟性、科學性和相關性等原則,通過對現有學者關于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分析,并利用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最終,本文選擇(C1)規模實力、(C2)經營能力、(C3)盈利能力、(C4)發展潛力、(C5)技術實力、(C6)創新能力、(C7)知識管理能力幾個指標作為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的指標體系,即得到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模型如圖。
在確定出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后,接著就是關于評價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關于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另一個方面則是關于如何對評價信息的處理,從而實現根據物流企業的競爭力對物流企業進行排序。下面將分別探討權重確定方法和評價信息處理方法。
1.基于OWA算子的組合權重確定方法。物流企業競爭力各指標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對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過程中,必須對物流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指標的權重進行確定。關于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有很多研究成果,但總體可以分為以專家經驗為主的主觀賦權法,以評價信息為主的客觀賦權法,和綜合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為主的組合賦權法,因為組合賦權法能避免主觀和客觀賦權法的不足,因此,組合賦權是多屬性決策的主要賦權方法。以往的組合賦權是對單一的主觀賦權和單一的客觀賦權進行組合得到的,但是主觀賦權和客觀賦權法有很多種,每種方法也有自身的優勢,因此,在利用組合賦權時,可以組合多種賦權法,基于此,本文提出在對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組合賦權時,采用對對種賦權法進行組合的方法,下面給出基于OWA算子的物流企業競爭力組合賦權法。在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過程中,因為每種權重方法的重要性不知道,而在組合賦權時,可以利用OWA算子對其進行組合加權,其中OWA算子主要思想是針對第i個評價指標的不同指標權重確定方法得到的權重進行降序排列,最終的綜合權重應該是對所有權重確定方法確定的權重中打多數數值進行加權綜合,組合權重是與位置相關的權重值。通過利用OWA算子,即可對多種(多于兩個)權重確定方法進行加權得到組合權重,該組合權重是集結了所采用權重確定方法中大多數權重確定方法的優勢,因此更具有科學性。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的權重能反映各因素對物流企業競爭力影響的重要程度,對提升物流企業競爭力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因此,關于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權重確定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基于加權灰關聯熵的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方法。在對區域內物流企業競爭力進行評價和排序過程中,決策者心中一般會有一個理想的競爭力狀態,原則上,與決策者的理想狀態越接近,對應的物流企業的競爭力則越強,基于這樣的原理,在對物流企業競爭力進行評價和排序的過程中,采用TOPSIS方法進行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考慮到原有的TOPSIS方法中,歐式距離容易受單一數據的影響產生較大的差距,因此在利用TOPSIS方法過程中,采用描述兩曲線貼近度的會關聯度來代替歐式距離更合理,并將計算灰關聯度的關聯系數的均值用灰關聯熵進行替換,從而得到基于灰關聯熵的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方法。下面給出具體的基于加權灰關聯熵的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方法。加強區域內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不僅物流企業本身比較重視,生產企業也比較重視,區域經濟管理部門也需要及時的了解區域內物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狀態,因此,對區域內物流企業競爭力評價應該成為一種常規性的服務。設對某區域內n個物流企業的競爭力進行評價,聘請專家以百分之的形式進行評價。在確定出n個物流企業競爭力與理想狀態的貼近度后,即可通過對貼近度的大小進行比較,實現對區域內物流企業的競爭力排序和擇優。其中擇優原則是貼近度越大,則對應物流企業競爭力越強。
三、結語
隨著全國貿易范圍的增加,商品的流通量和流通范圍增加,導致了物流企業的誕生。物流企業的成立,不僅能減少生產廠家對貨物運輸的成本,還能提升貨物的運輸速度,降低物流成本。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物流產業集群,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保證物流企業的競爭力是保證物流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加強對物流企業競爭力的評價和反饋,并適時的指定出促進區域內物流企業競爭力提升的政策,能有效增強區域物流集群的競爭力,保證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雷麗平單位:浙江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