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突發性群體事件公共危機管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文主要回顧突發性群體事件與公共危機管理的相關理論基礎,其包括社會沖突理論、社會聚眾理論、危機管理過程理論、危機生命周期理論以及公權與私權理論。通過理論解釋突發性群體事件的產生與危機管理的思路,從而為采取什么樣的危機管理策略應對突發性群體事件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
突發性群體事件;公共危機;管理;理論
國內外很多學者對突發性群體事件都曾經進行過比較詳盡的研究,闡明了突發性群體事件的概念、特征、過程與成因等,并提出應對危機的管理策略。且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無論是突發性群體事件,還是公共危機管理策略,其背后都有著較為深層次的理論基礎。這些理論觀點為本文清晰、全面、客觀的了解突發性群體事件與應對策略提供更廣闊的思路。
1突發性群體事件的理論基礎
涉及突發性群體事件比較常見的理論有社會沖突理論、社會聚眾理論與集體行動理論。
1.1社會聚眾理論
該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勒龐和布魯默。勒龐認為獨立的單個個體大都是比較理性且有責任感的,一旦個體之間聚集起來形成規模后,人群就容易互相影響與感染,并在思維與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一致性,最終形成非理性的理念和行為。后來的學者布魯默也比較贊同勒龐的觀點,提出人們在集體行動中容易輕信謠言,從而產生非理性的行為。
1.2社會沖突理論
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社會學家帕森斯與科塞。帕森斯提出社會沖突是具有破壞性的,強調社會沖突的負功能。科塞與帕森斯相反,他提出了對社會沖突的獨到見解,認為社會沖突有正功能,比如維護社會穩定、幫助社會整合,沖突在人類社會中起著某種安全閥的作用。
1.3相對剝奪感理論
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格爾,他提出相對剝奪感理論,認為社會中的個體都有某種價值期望,社會具備各種價值能力,兩者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并且根據這種不同關系,提出了遞減型相對剝奪感、欲望型相對剝奪感和發展型相對剝奪感三種類型。社會變遷導致社會的價值能力小于人們的價值期望,人們便會產生相對剝奪感,相對剝奪感越強,人們造反的可能性就越大,對社會穩定產生的破壞作用就越強。
1.4社會轉型理論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指出社會變遷與集體行動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提出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制度化水平會影響社會變遷過程中是否發生突發性群體事件,即制度化速度大于社會變遷速度,是高速發展的社會,反之,如果社會變遷速度大于制度化速度,那么很容易就導致群體事件的發生。
2公共危機管理的理論
基礎公共危機管理最早起源于企業對危機事件的處理,是由美國的Green提出的。危機管理,指的是當事態發展到無法控制時,將損失控制在安全的范圍內。到20世紀70年代,社會危機事件頻發,公共管理學者開始重視企業的公共危機管理。
2.1危機管理過程理論
危機管理專家羅伯特•希斯提出著名的危機管理“4R”模型,第一個“R”是縮減管理,主要是對可能產生危機的風險進行評估,一旦發現風險,立即采取措施進行管理。第二個“R”是預備管理,主要是涉及危機的預防工作,比如危機預警、演習等。第三個“R”是反應管理,主要是涉及確認危機、協調危機、處理危機等工作。第四個“R”是恢復管理,主要是對危機發生后的人、物制訂恢復計劃,從而盡快擺脫危機產生的負面影響。
2.2危機的生命周期理論
一般將危機的過程分為危機前、危機中、危機后三個階段。芬克利用醫學標準將危機分為病兆期、發作期、延續期、痊愈期四個階段,病兆期是指有一些線索顯示出可能發生的潛在的危機;發作期是指傷害性群體事件發生并引發危機;延續期是指危機影響持續;痊愈期是指危機事件已經解決。而伊凡•米特若夫將危機管理劃分為檢測、預防、控制、恢復和學習五階段。
2.3公權與私權理論
李經中指出在危機狀態下,政府的權力會急劇膨脹,每個民眾的權利會受到限制,在這種狀態下,如果政府權力不能與公民權利達成平衡,危機事件就很難得到控制,甚至出現加劇發展的趨勢。因此,如果發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時,政府必須賦予管理部門足夠的權力,從而保證其可以調動一切力量,快速地決策、解決事件。如果發生突發性群體事件或危機狀態時,政府部門的權力會受到制約,公民的權利在一定的前提下也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制約。
參考文獻:
[1]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美]劉易斯•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孫立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4][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梁瑛楠 單位:大連工業大學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