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社會生活面貌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李佳單位:汕尾職業技術學院
南宋時期,宋廷遷都杭州,中國古代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南方經濟得到蓬勃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海豐經濟社會向前跨越。海豐與外地的經濟貿易活躍,主要運銷的就是海鹽這一地方特產,極大地促進了社會文化發展。《海豐縣志》載:“邑東南十里為和豐滘,二十五里為新滘,一望沃野,水道不通,疍民有東西溪之別,宋師將舟至鑿通之,閩廣鹽商諸泊聚于此。”
可見,海豐當時已成為福建廣東漁鹽商家匯聚之地,反映出海豐經濟因鹽商貿易而繁榮的景象。宋代海豐鹽斤(鹽)除運銷兩廣外,還遠銷江西、福建、湖南等省。銷售方式有“官般”與“通商”兩種。
這一時期,汕尾地區的居民主要為主戶和客戶。所謂主戶,就是當地的越族居民;而漢民則稱為客戶。原住民是自秦以來,歷經多次戰爭劫難而遺存下來的越族后裔,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成為疍民。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疍,海上蠻也,以舟為宅,采海物為生”。這些疍民們以舟船為房屋,以漁獵為生,傳唱后世的汕尾漁歌也在宋代初步形成。南宋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云:“一為魚疍,善舉網綸,二為蠔疍,善沒水取蠔。”汕尾地區越民在北宋仁宗時期曾遭受滅族之災,北宋名將楊文廣南征海豐南蠻十八峒,將歷代遺存下來的越族后裔驅盡殺絕,迫使一部分再次下海為疍,一部分則逐漸被漢民同化。北宋《元豐九域志》記載:海豐縣有納稅主戶1878戶,客戶7186戶。由此可見,在北宋中葉,汕尾地區海陸豐境內的中原移民人數已經遠遠多于當地原住越民的人數。
兩宋時期,汕尾平原地區居民多數以村寨為居所。這些村寨規模不等,但基本都筑有灰沙夯筑的高墻,非常堅固,稍大型村寨四角位置都建有炮樓用以防御外侵。位于海豐縣梅隴鎮西北的宋代金剛圍古寨,時為金姓居民住所,古寨門樓兩邊灰沙夯筑寨墻為原建,高3米、厚0.6米、殘長40米。海豐縣赤石鎮雙空宮嶺下的羊坑古寨始建于北宋,古寨呈長方形,東西面寬73米,南北進深92.6米,寨墻為灰沙夯筑,墻厚0.65米,高4.75米。古寨四周墻角各有一個方形炮樓,南北向各有寨門,北向為正門,門高2.19米寬1.26米。以正門為中心是一條大巷通道,巷道寬兩米,南北走向,全寨形成三道十一巷的整齊布局①。赤石鎮中建于南宋末年的新城古寨,呈方形構造,面闊92米、進深114米,寨門有三,正門坐北向南,東西各設側門。寨門門樓高6.5米、寬5.75米、進深5.4米。寨內四角邊緣各建置一個方形炮樓,每個炮樓都有小門通向寨內,四周圍墻亦用灰沙夯筑,高5米、厚0.7米,古寨設計高大堅固易于守衛。
南宋末年,宋端宗和陸秀夫、張世杰等大臣南逃廣東,汕尾地區海陸豐一代因此留有很多宋軍及宋臣史跡。1276年,宋軍南逃廣東至海豐甲子港欲從東溪往西溪而來,但水道不通,宋軍遂鑿溪連通東西溪,兵船得以通過,隨西溪到達麗江浦。由于宋溪的鑿通,為閩廣鹽業的交易創造了極為良好的交通條件,故此閩廣鹽商往往在此泊船進行貿易。1277年張世杰、陸秀夫等護送宋端宗等宋室進入陸豐甲子鎮,駐驛于瀛江出海口的大膽山,待渡甲東,以圖與文天祥南下義軍會合,故而此山又被稱為待渡山。汕尾地區人民在抗擊元軍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忠心報國的忠義之士。
宋端宗眾人駐甲期間,得到甲子進士范良臣進食勞軍三日,賜之為承奉郎,漁民鄭復翁率其兩子及各方義士勤王,被封為都統,他們在其后的歷次抗元海戰中先后壯烈犧牲。
兩宋時期,隨著中國古代經濟中心的南移,以及宋元戰火所導致的人口流轉,廣東地區社會、經濟得到加速發展。汕尾地區在這一發展期也獲得的了較多提升機會,社會生活、經濟狀況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