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機會成本對企業投資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機會成本是企業投資決策必須考慮的因素。本文以應收賬款管理和現金管理為例,具體分析機會成本在應收賬款和現金管理活動中的應用,提出機會成本在投資決策和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幫助管理者更好做出決策,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關鍵詞】
機會成本;應收賬款;現金管理;投資決策
一、機會成本的基本內涵
機會成本概念的提出是西方經濟學做出的重要貢獻之一。奧地利經濟學家弗•馮•維塞爾在其著作《自然價值》中首先提出“機會成本”一詞。他認為機會成本是潛在利益的減少而非實際發生的支出,打破了對成本固有的概念。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他的《經濟學》中寫道:“一項決策的機會成本就是做出某一決策而不做出另一決策時所放棄的東西。”總之,機會成本是一種資源用于某一用途后失去其他獲利機會而喪失的收益。可見,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上是一種虛實兼并的成本。
(一)機會成本產生的前提1.經濟資源的稀缺性稀缺性是指某一經濟資源被用以一種用途后即不能再被同時用于其他用途。由于經濟資源稀缺,迫使人們只能將資源用于一種用途而獲取收益,同時放棄用于其他用途所能獲得的收益。稀缺性是機會成本產生的必要要素,是其產生的基礎。如果沒有稀缺性的存在就不會存在放棄其他用途所帶來收益的機會,機會成本也就無從談起。2.經濟資源的多用性多用性是指某一經濟資源有多種用途,用于不同種用途可以帶來不同的收益,給人們以更多方案去選擇。多用性也是機會成本產生的必要要素之一。如果某一經濟資源的用途是唯一的,其用途就不需要進行選擇,不會產生放棄用于其他用途所帶來的損失。3.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是指所有經濟資源都已經用于各種用途,不存在尚未利用的經濟資源。如果經濟資源在用于其他各種用途之后仍有剩余,即存在未充分利用的狀態,則有閑置的資源不能產生收益,就不存在機會成本。
(二)機會成本與會計成本的區別1.成本的存在形態不同會計成本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實際支出,表現為資金的直接流出,是一種顯性成本。會計成本需要從實際的經營活動所獲取的收益中得到補償,這樣企業才能獲得良性的循環發展。機會成本一般表現為觀念上的無形成本的核算,僅僅存在于管理者的意識中,是用于其他用途所能獲得的潛在收益,不是實際支出的費用,是一種隱性成本。機會成本不能夠從經營收入中獲取相應的補償。2.涵蓋范圍不同會計成本是會計核算的一部分,存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之中,具體包括經營成本的預算、控制、實施、分析、檢查等多方面。機會成本局限于決策和分析之中。管理者應充分考慮經濟資源在生產、市場中的流動過程,明確用于不同用途所能帶來的收益上的差別,進而做出明智的決策。3.發生時間不同會計成本主要用于記錄過去發生的耗費,是事后發生。機會成本主要用于決策,是在項目發生之前,針對于未來。但是,會計成本不是不考慮未來,特別是對于那些在幾個連續會計期間發生的支出,就需要注意在過去和未來的分配。
二、機會成本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
投資決策是指投資者為了實現其預期的投資目標,運用一定的的科學理論、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程序對投資的必要性、投資目標、投資規模、投資方向、投資結構、投資成本與收益等經濟活動中重大問題所進行的分析、判斷和方案選擇。在企業:籌資決策、投資決策、股利決策三大金融決策中,投資決策是最為重要的決策。
(一)機會成本在應收賬款活動中的應用應收賬款是指企業在正常的經營活動中因銷售商品、產品、提供勞務等業務,應向購買單位收取的款項,包括應由購買單位或接受勞務單位負擔的稅金、代購買方墊付的各種運雜費等。本文主要討論由賒銷引起的應收賬款。在買方市場的情況下,多數企業為了擴大銷售量、增加銷售額會提供賒銷政策或延長信用期但同時帶了相應的成本,包括機會成本、管理成本和壞賬損失三部分。若企業賒銷所增加的收益能夠大于所增加的成本,則方案可行,否則不能執行。其中,機會成本在應收賬款活動中的具體含義表現為在賒銷或延長信用期決策中,企業的資金由于占用在應收賬款上而不能用于其他投資時所喪失的潛在收益,包括了財務成本和生產者極盡可能利用這些生產要素所能產生的利潤。2.應收賬款機會成本的分析計量方法應收賬款機會成本計量的通用一般公式為:應收賬款機會成本=應收賬款占用資金×機會成本率。其中,機會成本率一般是有價證券利率或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具體計量方法主要分為三種。(1)銷售收入法應收賬款機會成本=應收賬款平均余額×機會成本率=日賒銷額×平均收現期×機會成本率=年賒銷額/360×平均收現期×機會成本率該計量方法的平均收現期即為應收賬款的周轉期。該公式將應收賬款賬面上的資金視為實際占用資金。(2)銷售成本法應收賬款機會成本=(應收賬款平均余額×銷售成本率)×機會成本率=日賒銷額×平均收現期×銷售成本率×機會成本率=年賒銷額/360×平均收現期×銷售成本率×機會成本率該公式將應收賬款賬面中前期投入成本視為實際占用的資金,賒銷所獲得的利潤并不算在內。(3)變動成本法應收賬款機會成本=(應收賬款平均余額×變動成本率)×機會成本率=日賒銷額×平均收現期×變動成本率×機會成本率=年賒銷額/360×平均收現期×變動成本率×機會成本率該公式將應收賬款賬面余額中的變動成本視為實際占用資金,固定成本由于早已投入固定不變,則不應計算在內且若改變信用政策,影響應收賬款數量變化的是變動成本。該公式也是目前使用的主流。三種計量方法各有利弊,但其共同的缺陷主要在于沒有將改變信用政策后實現的銷售額加以區分,而是統一以其銷售收入或其變動成本或其銷售成本為依據來計量應收賬款投資增加額即增加的應收賬款平均占用資金,這樣計量的結果也就不可能真實反映應收賬款投資增加額,從而不能真實反映應收賬款投資機會成本。
(二)機會成本在現金管理活動中的應用現金是一個企業日常財務管理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企業為保證投資項目的正常資金運轉,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必然會持有一定量的現金,這部分資金在會計上被稱為營運資金。企業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就是指企業因持有現金而放棄將現金進行再投資所能獲取的最大收益。現金管理的目標是在保證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所需要的現金的同時,盡可能降低現金的占用量,并從暫時閑置的現金中獲得最大的投資收益。企業有合理的、適當額度的現金流是必要的,對企業降低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有著重要意義。但是,現金作為企業非營利資產,若持有量過多,會使企業承擔過重的機會成本,降低資產的獲利能力。因此,企業要根據自身經營狀況,權衡資產的流動性和收益性,選擇合理的現金持有量,將多余的現金用于擴大生產或投資于有價證券。2.持有現金機會成本的分析計量方法最佳現金持有量的確定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型:(1)成本分析模型持有現金的總成本=機會成本+管理成本+短缺成本管理成本是指對持有的現金進行管理而付出的代價,短缺成本是指因缺乏必要的現金不能應付必要的業務開支而使企業蒙受的損失或為此付出的代價。公式將持有現金的成本分為三類,能使總成本最小的現金持有量即為最佳現金持有量。(2)存貨模型最低現金管理總成本=最佳現金持有量/2×機會成本率+特定時間內現金總需求量/最佳現金持有量×每次轉換有價證券的轉換成本最佳現金持有量=(2×特定時間內現金總需求量×每次轉換有價證券的轉換成本/機會成本率)1/2存貨模型又稱為鮑莫模型,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鮑莫首先提出的。他認為企業現金持有量在許多方面與存貨相似,存貨經濟批量模型可用于確定目標現金持有量,并以此為出發點,建立了鮑莫模型。模型假定企業平時持有一定現金,當現金用完時可以通過出售有價證券換回現金。這種假定避免了短缺成本,因此只考慮機會成本和轉換成本,這里,轉換成本指現金與有價證券轉換的成本,假定每次轉換成本固定,則轉換成本與轉換次數有關。(3)隨機模型公式中,H指現金存量的上限,L指現金存量的下限,R指最優現金返回線,b指每次有價證券的固定轉換成本,i指有價證券的日利率,ζ指預期每日現金余額變化的標準差。該模型認為最佳現金持有量應控制在某一范圍內,在該范圍內持有現金的數量都較為合理,并不刻意追求某一數額。(4)現金周轉模型現金周轉期=存貨周轉期+應收賬款周轉期-應付賬款周轉期現金周轉率=360/現金周轉期最佳現金持有量=年現金需求量/現金周轉率該模型是從銷售環節的現金流進行分析,計算出現金周轉期,進而推算最佳現金持有量。
三、機會成本對投資決策的意義
(一)機會成本對投資決策的必要性一切投資活動都力求使機會成本最大程度的減小,這是進行投資的重要標準。機會成本為如何做出合理且效益最大化的選擇提供了易于衡量且可比性強、確鑿有力參照依據。正如經濟學家曼昆所說,人們作出決定的依據離不開機會成本。
(二)機會成本對投資決策的非充分性機會成本是主觀預測的隱形成本,會被人的認知能力和有關項目的信息獲得水平等因素所限制。機會成本必須與其他影響決策的因素結合使用、綜合考慮后才能選擇出最優方案。但是投資決策時又必須考慮機會成本,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做出正確投資決策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三)機會成本體現投資決策的多樣性投資決策是在各個備選方案中挑選出最優方案,放棄另外一些次優方案。所放棄的次優方案的經濟效益衍生出了機會成本這一理論。經濟資源的多用性正是機會成本存在的前提,因而機會成本的存在就是對投資選擇多樣性最好的詮釋。
四、機會成本在投資決策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機會成本應與資本成本相對應機會成本的實質是資本成本,而資本成本的高低取決于企業要求的最低期望收益率的高低。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機會成本=項目最低期望收益率+風險報酬率,這充分體現了企業對于風險的考慮,對風險報酬的要求與尊重。與資本成本概念相似的是資金成本,是指資金使用者為籌措和使用資金而付出的代價。資金成本被廣泛地運用在企業投資決策中:當在投資決策中利用凈現值指標時,常以資金成本作為折現率;當在投資決策中利用內部收益率指標時,常以資金成本作為基準收益率。資本成本是從西方經濟學中引進的概念,而資金成本是會計中發展的產物,二者含義大相徑庭,然而我國不少企業卻將其概念混為一談。過度重視了資金成本,同時,企業對于資本成本重視不足,未能充分考慮機會成本的重要性,從而導致決策失誤,過度投資等行為。機會成本雖然不能直接影響現金流,但能直接影響企業利潤,有助于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因此,建議企業充分考慮和尊重投融資決策中的機會成本,在每一次投資決策中將經濟收益發揮到最大。
(二)機會成本計算結果的不精確性機會成本的計算結果僅能作為參考,是企業投資決策的依據,但不能直接決定投資方案。由于機會成本是已經放棄可能帶來的最大收益,這些經濟資源并未實際用于生產中無法獲得準確的該經濟資源所能帶來的收益數額。機會成本多是通過分析其他企業相似用途的現行收益來估計的預測值,而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市場行情又在隨時波動,不同決策者主觀判斷不同,不同理論對機會成本計算方法不同,導致無法獲得精確的計算結果。對于機會成本,企業只能作為一個大致的參考數值,切不可僅僅因為機會成本一項指標就決定選取某個投資方案。
(三)正確對待機會成本的地位企業應當正確對待機會成本,既不可夸大又不可小視其在投資決策中的作用。在評價一項投資決策時,常用機會成本去評價哪種方案可獲取更大收益,已經被視為決定性的評價標準,但是,機會成本本質帶有較大主觀性與預測性,不能作為絕對合理的評價指標,同時,還應當看到機會成本理論的先進性,對投資決策的必要性。
作者:田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