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職業幸福感提升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形勢下旅游產業的飛速發展激發了旅游行業對高素質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普遍缺乏對本專業的深入了解和熱愛,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和發展路線。對自身專業的熱愛和未來工作中的職業幸福感將會影響學生一生的職業道路。通過正確職業觀的樹立、專業技能的精準掌握,弘揚旅游行業核心價值觀,以提升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幸福感,激發學生愛崗敬業的服務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職業幸福感;職業觀
一、研究背景
與沿線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倡議是由中國國家主席在2013年提出的。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和行動》中明確提出“加強旅游合作,擴大旅游規模,互辦旅游推廣周、宣傳月等活動,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提高沿線各國游客簽證便利化水平。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郵輪旅游合作。”[1]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旅游業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和利好,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送1.5億人次中國游客、2000億美元中國游客旅游消費,同時將吸引沿線國家8500萬人次游客來華旅游,拉動旅游消費約1100億美元,這無疑加大了對高素質專業化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旅游行業的發展之基是旅游教育文化的發展和旅游人才的培養,一帶一路新形勢助力了旅游教育的前進步伐,而高水平專業化旅游人才的培養又為一帶一路旅游產業的發展源源不斷的輸送專業人才。[2]高等職業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作為旅游企業一線崗位員工的輸送基地,承載著專業化基層旅游人才的培養重擔,基層旅游行業工作人員是最貼近游客旅游活動的崗位人員,他們的專業化程度、職業素養積淀、精神風貌水平直接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近十年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招生和就業情況由供不應求下降到不溫不火的狀態,甚至疲態初現,作為成熟的老牌專業,旅游管理專業對于學生的吸引程度已大不如前。與此同時,頻繁發生的黑導游宰客、零團費、負團費、旅游行業亂象等社會負面現象也令學生對于旅游專業的好感度極度下降。這就造成了進入旅游管理專業學習的學生對于自己的專業滿意度不高,職業幸福感缺失,對于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不大,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不斷降低,未來在行業中能夠提供的旅游服務水平也隨之降低,無法滿足新形勢下游客不斷增長的服務品質需求和行業發展的需要。
二、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現狀分析
(一)專業認知度不高筆者連續三年隨機選取H學院旅游管理專業一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測試學生對本專業的認知程度并調查學生選取旅游管理專業的原因。共發放問卷130份,回收有效問卷107份,經過統計和分析,93%的學生在填報志愿選擇旅游管理專業時對于旅游管理專業到底是學什么、做什么的并不十分了解,75%的學生志愿填報時依從父母或者學校老師的意愿以及服從學校調劑而來,94%的學生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僅有9%的學生對旅游行業、旅游企業、就業崗位、崗位需求有所了解。 學生報考大學選擇專業時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讓學生來到大學后的學習生活始終處于迷茫狀態,極易產生學習的倦怠和逆反心理,對于專業的不了解更讓學生無法真心的去喜愛這個專業以及未來將要從事的旅游行業。沒有強烈喜好的支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就沒有了動力和源泉,缺少自我提升的驅使力,學生的學習始終是被動的,不自覺的,對于在本專業崗位上就業的熱情也無法燃燒起來。
(二)職業認同感不高麗江旅游亂象、香格里拉黑導游、海南旅游飯館天價菜、北京導游扇游客耳光事件、不購物就被導游趕下車……隨著旅游行業的一些不良現象被頻繁曝光,旅游基層從業人員的社會負面形象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消極印象。旅行社、導游、景區、旅游區內的商店和餐館以及他們的工作人員給游客的第一反應就是賺黑心錢、拿回扣、宰客、從游客身上搜刮費用。社會對于旅游行業的職業認同感不高,認為旅游基層從業人員的素質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不高、專業能力不強、缺乏服務意識。較低的職業認同感無法帶來職業幸福感,反而帶來對行業和游客的埋怨和不滿,因而加重基層旅游服務人員在服務態度上的冷漠感,不能做到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為游客提供最優質的服務。與此同時,機械化的服務質量又會增加游客對于基層旅游服務人員的投訴或不滿,長此以往惡性循環,旅游行業服務質量和聲譽將不復存在,旅游行業的工作人員如何能從這樣的行業中獲得職業幸福感。[3]
(三)專業能力水平不高對于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講,導游人員資格證書的取得非常重要,是其日后從事旅游行業的一塊墊腳石。尤其對于導游這一工作崗位,根據《導游人員管理條例》中的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導游活動必須取得導游證。取得導游人員資格證書的,經與旅行社訂立勞動合同或者在相關旅游行業組織注冊,方可持所訂立的勞動合同或者登記證明材料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門申請領取導游證。導游人員資格證書的考取需要經過口試、筆試。口試內容包括導游詞背誦、導游應變能力等,而筆試包括導游業務、旅游法規、全國導游基礎知識、地方導游基礎知識四門,知識點繁雜、涉及面十分廣博。高職院校的學生相對來講理論基礎較差,學習意愿不夠強烈,而旅游管理專業的許多學生對于導游人員資格證書考試并不重視,未能通過考試,這也為將來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對于專業知識的不精通、專業技巧的不熟練、專業證書的缺失,將會影響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中工作的積極性,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自卑感,甚至對自己的職業和行業產生厭棄感,無法從內心喜愛自己的工作。[4]
(四)行業規范程度不高我國旅游業初期發展模式較為粗放,行業內競相壓價、惡意競爭的情況屢見不鮮,行業服務品質精細度不高,沒有細致統一的行業規范和法律制度規范行業發展。2013年《旅游法》的出臺給旅游行業的亂象帶來了一記重拳,但由于旅游行業的分散性和廣泛性特征,對于旅游行業基層工作的監管始終無法做到全方位監控。學生畢業后走入社會,初入行業很容易被一些不正之風所影響,精神上的污染、物質上的誘惑,讓很多一線的旅游從業人員一味的追逐利潤,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工作成為了快速賺取利潤的形式,而非享受拼搏進取精神的過程,不在意游客的旅游體驗,不在意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宣揚,而將重點放在了驅使游客自費、購物、額外項目等。這樣的工作無法帶來內心對于職業的敬意和喜愛,而僅存被利益蒙蔽的內心。
三、提升學生職業幸福感的應對措施
學生只有發自內心的熱愛自己的專業和工作,才能激發自身學習的動力,有業、樂業才能做到敬業。如何提升學生對于專業的熱愛,對于職業的幸福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正確職業觀的樹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長期思想的滲透和環境中的耳濡目染一點點形成的。高職院校應從學生填報報考志愿之前的招生宣傳工作開始著手,專業課教師應加入招生宣傳工作,在填報志愿之初就給予學生正確的職業觀指導,甚至可以邀請優秀畢業生加入宣傳隊伍中。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會學習哪些課程,掌握哪些技能,考取哪些證書,本專業在國內外的發展趨勢,行業動態,就業渠道和崗位需求等等和專業有關的信息在報考之初就應該為學生和家長闡述清楚。學生進入大學后,應開設專門的行業認知課程和實地考察行程,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專業和未來的工作內容。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滲透行業榜樣的正能量,弘揚旅游行業核心價值觀,將職業觀的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中,課堂上定期邀請優秀畢業生回到學校為新生進行經驗傳授和答疑解惑,做好傳幫帶工作,將行業最新資訊和工作中最深刻的感悟分享給學校學生,激發學生對未來工作崗位的向往和迫切想學以致用的動力。同時多為學生普及職業不分等級,沒有貴賤之分的正確職業觀,人在不同崗位,創造不同的社會價值,為社會發展和行業革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凡是憑借自身勞動和努力獲得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職業都是最高貴的職業。
(二)提升專業技能熟練度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能力對于日后能夠游刃有余的融入工作崗位至關重要。以H學院為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學校的兩年半內應熟練掌握導游業務、全國導游基礎知識、地方導游基礎知識、旅游法規、旅游地理、客源國概況、旅游市場營銷、線路設計等專業核心知識和技能,后經過半年旅行社、星級酒店、旅游景區等相關旅游企業的實習,在未來的就業中能達到畢業即上崗的程度。只有擁有純熟業務能力水平,才能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快速的融入并迅速的脫穎而出,收獲用人單位的好評和更多晉升的機會。一份工作中收獲的越多,熱愛也會隨之增長,不斷的努力進取,爭取更輝煌的成績,職業幸福感也就越強烈。除此之外,導游技能大賽是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展現行業風采的平臺,無論結果如何,學生在備賽過程中的不斷練習,在比賽過程中的風采展示,以及賽后的經驗反思,都會轉化成扎實的專業技能令其受益終身。而導游人員資格證書考試不僅僅讓學生收獲一張職業資格證書,同時將導游人員的基本功打牢打穩,為學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創新實踐教學形式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大多是在封閉式實訓室或實訓基地完成的,實訓室主要是練習導游詞講解、旅行社計調以及銷售軟件的使用,旅行社、景區等實訓基地主要是給學生一個真實的和游客接觸的平臺進行旅游講解和產品銷售等。相比實訓室的教學,實訓基地的教學過程相對較短,時間比較集中,無法完全滿足每個學生的量身定做式的實訓要求。如果嘗試在學校的創業中心由學生自己經營半開放式旅行社,作為旅行社網點為旅行社攬客,學生在自己運營旅行社的過程中了解旅行社整個工作流程并為游客進行真實講解,為學生從學校到完全真實的經營環境之間有一個緩和過渡,大大降低了學生日后在真實工作崗位中的工作難度,體現出學生在工作中的優越性,同時在輕松的工作環境中提升職業幸福感。
四、總結
中華職教社的創辦者、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中“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闡述一直指導培養學生的方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對于專業的認知和未來就業方向并不十分明確,對于專業內容的不了解和專業技能的不精通以及社會上對于旅游基層服務崗位的認可度較低,這些現象造成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對于自己專業的熱愛程度不高,在工作過程中缺乏職業幸福感,服務意識欠缺。通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不斷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提升學生行業技能,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和對專業的熱情,使學生在走入工作崗位時愛業、敬業,提升自身職業幸福感,將旅游專業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為產業的發展添磚加瓦,打造行業服務至誠的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 中國一帶一路網.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和行動[EB/OL]
[2] 沈世偉,PhilippeViolier.“一帶一路”旅游教育與研究的交流與合作[J].中國旅游發展筆談,2017(6):11-13.
[3] 丁燕華,孫元元,毛春紅.探析職業生涯發展幸福感[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2(10):57-60.
[4] 翁清雄,陳銀齡.職業生涯幸福感概念介紹、理論框架構建與未來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4(12):56-63.
作者:謝丹 單位:天津海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