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業核心能力“四位一體”培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職業核心能力是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外的從事任何職業都通用的基本能力。培養與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既是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客觀需求,也是高職院校強化內涵建設的重要途徑,更是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本文在厘定和分析職業核心能力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提出了學生、學校、企業和政府“四位一體”的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策略,希冀通過多方努力,協同合作,真正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能力。
關鍵詞:
職業核心能力;高職學生;培養策略;四位一體
職業核心能力是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外的從事任何職業都通用的基本能力,是高職學生就業及獲得職業成長成功的關鍵能力。近年來,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和職場的“疲軟”引起了職業教育界的極大關注,如就業難、離職率高、晉升難等,其根本原因是畢業生的職業核心能力缺乏。當前,我國產業結構正加速轉型升級,人才競爭日益加劇,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已是擺在高職教育面前的一個突出的現實問題。這既是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高職院校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必由之舉。作為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職教育,為滿足經濟轉型、科技發展對高端職業人才的需求,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培養與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已刻不容緩。
一、職業核心能力的深刻內涵
(一)相關概念簡析1.職業。職業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為獲得生活來源,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做貢獻而從事的持續性活動[1]。職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隨著經濟、社會和科技的不斷發展,職業結構不斷變換,職業的內容、類型也越來越豐富,出現很多新職業,對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提出新要求。職業活動是職業教育的物質基礎和目標指向。2.能力。能力是順利完成某一項活動、任務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內化了的個體品質,并在社會活動中得到外化[2]。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始終貫徹能力本位理念,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能力、職業能力、核心能力等。3.職業能力。職業能力是基于專業學習和職業訓練所掌握的從事某種特定職業所需具備的能力,包括任職資格、職業素質和職業生涯管理能力等三方面基本內容。職業能力與特定職業相對應,不同的職業對應不同的職業能力。
(二)職業核心能力內涵與特征我國的“職業核心能力”概念由國外職業教育界的“關鍵能力”、“核心能力”、“基本能力”等概念發展演變而來。盡管國內外的稱謂和表述不盡相同,但目前職業教育界對關鍵能力、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及職業核心能力的基本內涵形成較為一致的認識。德國職業教育所所長梅騰斯(1972)認為關鍵能力是指具體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的能力[3]。英國學者DaveTurner指出核心能力是一種具有廣泛適用性的能力[4]。我國職業教育專家姜大源認為關鍵能力是職業通用能力,是各個職業的勞動者都需具備的基本能力[5]。職業核心能力與職業能力是兩個易于混淆的概念,它們既密切相關又有所側重,兩者都以完成職業活動為目標,是從事職業活動必不可少的能力,職業核心能力是支撐職業能力的基礎,是職業能力形成和應用的條件,而職業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又可以促進職業核心能力的提升[6]。它們的區別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本質內涵不同,職業能力是完成某種職業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包括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而職業核心能力是從所有職業活動中抽象出來的在任何領域都可使用的綜合能力。二是能力屬性不同,職業能力是顯性的,是一種“硬能力(Hardskill)”,直觀地表現在從業者的日常工作中,如工人對機器操作的熟練程度,而職業核心能力是一種隱性能力,也稱之為“軟能力(Softskill)”,是超越職業范疇的高層次能力,如與人合作能力在任何職業情境都需要。三是適用范圍不同,職業能力包含的內容雖多,但適用范圍較窄,不同職業有不同的職業能力要求。職業核心能力包含的內容雖少,但適用范圍較廣,職業核心能力一旦形成,在所有職業領域都可通用,因此又稱“職業通用能力”。綜上所述,職業核心能力是在職業活動中除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的從事任何職業都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它不僅能使勞動者贏得激烈的競爭,勝任當前工作,還有助于勞動者適應未來職業變化和崗位變遷,并且在新的環境中重新獲得知識和技能[5]。與職業能力相比,職業核心能力具有以下6個鮮明特征:(1)普適性:普遍適用于任何職業、任何崗位;(2)內隱性:職業核心能力是職業能力體系的內隱狀態,并不直接或簡單地外化表現出來;(3)可遷移性:可轉移到新的工作崗位,使勞動者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4)持續性:通過長時間的學習、訓練獲得并伴隨勞動者整個職業生涯過程;(5)綜合性:職業核心能力不是一種能力,而是多種能力整合形成的綜合能力;(6)價值性:職業核心能力對從業者勝任當前崗位職責以及適應崗位變換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職業核心能力的結構要素職業核心能力不單是一種能力,是多種能力的有機集成。雖然國內外對職業核心能力基本內涵的理解趨于一致,但由于社會文化差異和職業教育發展狀況不同,世界各國對職業核心能力具體包括哪些能力要素,各要素之間有什么關聯,在職業核心能力體系中處于什么層級等問題則有不同觀點。英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NVQ)中提出與人合作、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解決問題和自我提高等6項核心能力的培訓和認證[4]。澳大利亞教育委員會和職業教育部,認為青年人參加各類工作必須具備8項關鍵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信息收集分析能力、計劃與組織能力、數學概念與技巧運用能力、科技應用能力、文化差異理解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6]。20世紀末我國勞動保障部將勞動者的能力劃分為3個層次,構建了職業能力結構層次體系,為職業能力分析和職業教育培訓提供了基本框架與思路。(1)職業特定能力,是指從事某一具體職業或崗位所需具備的能力;(2)行業通用能力,是指從事某個行業工作所需具備的能力;(3)職業核心能力,是從事所有職業或在任何行業領域工作都需具備的能力,包括信息處理、數字應用、外語應用、自我學習、創新革新等5種方法能力和與人溝通、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等3項社會能力[7]。2011年,我國教育部的職業核心能力認證培訓項目(CVCC)中職業核心能力結構包括基礎層(職業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拓展層(解決問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延伸層(領導力、執行力、個人與團隊管理、禮儀訓練、五常管理、心理平衡)三個層級[8],并開發了相應的教材和培訓標準,構建了我國職業核心能力的結構體系,為職業教育與培訓提供了一套相對完善的標準,這一職業核心能力分類目前已得到國內很多學者的認可。那么,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具體應該包括哪些基本能力?根據《國家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我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是重點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型人才[3]。就發展型人才來說,要求高職學生具備適應未來職業變遷,掌握新的崗位技術技能,以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如自我管理能力、再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職業溝通能力;就復合型人才來說,需要高職學生具備較強的應用知識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信息處理能力;就創新型人才來說,則必須具備高度的創新能力。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是以上這些能力的有機集成,各個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伴相生、緊密關聯、有機融合從而形成綜合的核心能力(見圖1)。
二、加強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客觀需求高等職業教育是直接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面向社會的教育體系,高職院校擔負著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培養直接參與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經濟成就令人驚嘆,但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加速,人力資源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企業及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再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創新能力等職業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應準確判斷我國產業發展、市場需求及職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以滿足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對高端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規模持續擴張,在校生和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為經濟發展培養了大量的有用人才。截止2013年,我國已有高職院校1321所,在校生數量達970萬之多,當年畢業生人數約319萬人,高職教育已成為我國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然而,量大并不等于質優,據岳金方等人的一項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表明,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兩年內離職比率高達67.8%,離職原因中85%是由于職業核心能力不強,如欠缺自我學習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缺乏責任感等[9]。這些問題的存在與當前許多職業院校重規模發展、輕內涵建設,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輕職業核心能力提升的發展理念和人才培養定位偏差有直接關系。當務之急是如何培養與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這是我國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三)高職學生終身發展的內在要求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不僅能夠幫助高職學生勝任當前的崗位工作,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能使學生應對產業結構轉型和科技飛速發展帶來的職業變更、崗位變換的嚴峻挑戰,提升職業遷移和發展能力。現代職業教育強調學生的終身教育與全面發展,“一技在手,終身無憂”的觀念已是越來越不現實的想法,高職院校更切實際的做法是在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加強對其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實現專業技能和職業核心能力的共同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是高職學生獲得終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三、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策略
加強培養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對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強化高職學校內涵建設、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探索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策略已成為職業教育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國內很多學者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學者們主要從學校層面來探討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與策略,而較少深入分析學生、企業及地方政府等相關主體在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與形成過程中起何作用以及如何發揮作用。事實上,職業核心能力的獲得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僅靠學校教育往往是難以奏效的,需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企業積極參與以及爭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因而,要加強學生與學校,學生、學校與企業,學校、企業與政府的溝通聯系,搭建互動合作平臺,建立學生、學校、企業和政府“四位一體”的聯合培養模式,積極發揮相關主體的能動性和優勢,才能更有效地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
(一)學生:高度重視主動參與目前很多高職學生對職業核心能力認識不足,有的對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不甚了解,將專業技能、職業能力與職業核心能力相互混淆,有的認為專業技能才是就業法寶,遠比職業核心能力重要,以致于對自身職業核心能力的提升沒有引起重視。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對象是學生,這就需要發揮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一方面,要提高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意識,通過自身學習、教師傳授、學校宣傳等方式,了解職業核心能力的基本知識及其對自身未來職業成長的重要性,高度重視自身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另一方面,要主動參與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不僅要積極參與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教學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與訓練環節,更要充分利用好課余時間,參加多種多樣的校內外實踐活動,豐富第二課堂活動,如勞動實踐、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科技文化活動、技能競賽、戶外拓展訓練等等,拓寬與社會接觸的渠道,積累更多社會實踐經驗,多途徑、全方位、系統化地加強自身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二)學校:正確定位多措并舉高職學校的系統化、專業化教育是學生獲取職業核心能力最主要的途徑,學校在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中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課程體系設置、實訓教學安排、師資力量配備中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加強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育。第一,正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6]。這類人才不但要熟練掌握專業技能,更要具備適應產業轉型和職業遷移的核心能力。在人才培養模式定位上,要充分依托職校辦學條件和特色,以增強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以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不斷創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模式,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第二,優化課程體系設置。要以培養和提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為目標,以職業活動和職業生涯發展為主線,以職業領域的典型工作任務為教學內容,突破傳統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設置,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立體化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課程模塊:(1)滲透模塊,將職業核心能力的相關教學內容滲透和融入到公共基礎課、選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堂教學中[10];(2)核心模塊,面向全體高職學生開設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必修課,如《自我管理》、《團隊合作》、《職業溝通》、《社交禮儀》、《創新創業》等課程;(3)拓展模塊,組織設計課內課外實訓環節,開展校內校外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第二課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勤工助學、公益服務、社團活動、科技文化活動、技能大賽、戶外拓展訓練、頂崗實習等,使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自覺形成并得到鞏固提升。第三,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多元考評體系。考核評價能夠反映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成效和不足。在考核標準上,要摒棄以“試卷+成績”為主的傳統評價模式,可以參考國家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建立以核心能力測評為基本取向的考核標準。在考核內容上,要加強學生的能力考核,注重過程考核,使學生從注重知識記憶向注重能力提高轉變,從注重考試的結果向注重整個學習過程轉變[11],將學生平時表現、學習態度、活動參與等納入考評體系。在評價主體上,要改革傳統單一評價主體的考評方式,構建由任課老師、輔導員、學生、企業人士組成的多元化評價主體,尤其要重視企業對學生能力的評價。第四,強化師資隊伍建設與培訓。我國許多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薄弱、隊伍結構不合理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具有豐富企業經歷和職場經驗的教師相當匱乏。教師是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設計者和實施者,打造一支能力強、素質高的教師隊伍是高職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關鍵。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職業核心能力,高職教師不僅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專業技能,還要了解相關行業領域的知識和工作流程,具備職場環境下的應用能力和交流能力,滿足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要求[10]。其次,鑒于很多高職教師只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要進一步提高教師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意識,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把職業核心能力各個能力點的培養滲透到課內外教學中。最后,高職院校要組織培訓或引進一批職業核心能力的專職培訓師,以便更好地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進行教學指導和科學測評。
(三)企業:協同合作共同培養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有學校系統的專業教育,更要尋求企業的積極參與、互利合作,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有效措施和必由之舉。首先,職業核心能力的性質決定了其培養的過程離不開企業實踐這個重要環節。職業核心能力以職業活動為載體,而企業能夠為學生提供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真實的職業活動和職場環境。通過頂崗實習、半工半讀等方式讓學生提前進入企業參與職業活動,體驗企業文化,培養其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方法能力等職業核心能力。其次,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現狀決定了必須要有企業參與。目前我國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主要依靠專業理論學習及零散的校內實踐活動,學生缺少真實職業環境的實訓實踐機會。企業是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與提升的重要平臺,能夠為高職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和實訓條件。學生通過參加企業實踐鍛煉可以更好地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等職業核心能力必備要素。最后,現代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決定了企業必須有所作為。企業是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最終受益者,理應承擔起職業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企業往往掌握最新的行業發展動態和社會職業結構變化趨勢,最了解企業行業對人才素質和能力的要求。這就要求,一方面,企業要幫助高職學生做好自我定位分析,指導學生制訂科學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使他們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更有目的性;另一方面,要加強與高職院校互利合作,共同制定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考評體系,同時也要協助高職學校開展師資培訓,為教師提高實踐經驗提供便利條件,以滿足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對素質高能力強的師資需求。總而言之,企業在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過程中大有可為,也只有企業的積極參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四)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支持從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經驗看,政府部門在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過程中的政策引導、組織協調和機制保障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作為政策制定者,地方政府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制度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來引導高職教育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使高職院校把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和職業核心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目標。(2)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徑,作為校企合作的協調者,政府部門要極力破解當前校企合作中“學校熱,企業冷”的尷尬局面,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聯合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3)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地方政府要加大對職業核心能力培訓項目開發、標準建設、建立教學與測評體系的投入力度,為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提供資金支持和制度保障。
總之,培養與提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是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一項長期、系統工程,涉及多方利益主體,需要學生、學校、企業、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互助互利、攜手推進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本文提出的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四位一體”培養策略,為高職教育全方位、系統化、多渠道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在此基礎上可進行更多的探索與實踐,以真正達到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軍.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2]盛樹東.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新解及其結構審析[J].教育與職業,2013(24):18-20.
[3]梁玉國,夏傳波,楊俊亮.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3(3):94-97.
[4]邵艾群.英國職業核心能力開發研究述評[J].教育學術月刊,2010(2):94-98.
[5]姜大源.職業教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6(1):5-10.
[6]靖德云.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研究———以山東省為例[D].濟南:山東大學,2012.
[7]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解決問題能力(訓練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
[8]全國職業核心能力認證辦公室.全國職業核心能力認證(測試大綱)[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2.
[9]岳金方,王庭俊,武智.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內涵辨析[J].教育與職業,2014(35):124-125.
[10]伍學雷.論高職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J].職教論壇,2013(15):32-35.
[11]劉金鳳.高職院校職業核心能力課程教學實施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17):133-134.
作者:吳儒練 單位:南昌工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