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試論新鄉村建設中縣級圖書館的作用及發展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鄉村的建設,縣級圖書館面臨著新的發展環境和任務,本文分析了縣級圖書館應如何定位,如何適應新形勢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縣級圖書館;新鄉村建設
1縣級圖書館在建設新鄉村中的作用分析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鄉村的20字基本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概括了社會主義新鄉村的基本內涵,事關我國鄉村全面小康建設的根本。推進新鄉村建設,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建立新鄉村文化,形成一種具有現代意義的文化觀。而在建設新鄉村過程中加強文化建設,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素質,增強鄉村人口生產生活中的科學含量,至關重要,在新鄉村建設中,圖書館的職能凸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1能夠有效彌補學校教育的缺陷
我國農民雖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受教育難的問題仍未從根本得到解決,阻礙了鄉村經濟發展步伐。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系統地接受學校教育顯然是不現實的,圖書館這座“沒有圍墻的學校”,具有全民性、終身性、靈活性、多樣性的教育職能,對于個體潛能的發揮和全面發展,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著學校、家庭以及其他類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1.2具有提升鄉村綜合功能的作用
文化在凝聚、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功能方面的獨特作用,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建設新鄉村,需要鄉村基層政權組織和廣大農民在加快經濟發展、改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適合于新鄉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文化觀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穩定而持久的影響。如果說經濟、環境等要素是新鄉村建設的“硬實力”,那么文化則是新鄉村建設的“軟實力”,尤其在各種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發展觀念互相沖擊碰撞之際,文化的特質更顯示出“硬實力”不可替代的特質。
1.3修復和重塑文明鄉風
由于城鄉發展差距日趨拉大,農民開始產生失落、苦悶、失衡等心理裂痕,賭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動沉渣泛起,破壞了淳樸的鄉風。文化活動具有娛樂身心、移風易俗、溝通人際關系、提高文明素養的特殊功能,這些問題是經濟手段所不能解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能夠粘合心理裂痕,增進鄉村的和諧和安寧,給弱勢群體帶去人文關懷、感情撫慰和思想啟迪,為農民奮發圖強提供精神動力。圖書館通過為農民提供優秀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持之以恒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以幫助農民劃清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塑造積極、和諧、健康、文明的鄉風民風,積極應對時代孌迂帶來的文化挑戰,增進對于科學發展觀的認同和理解,新卡寸建設的文化根深葉茂,滋養著一個社會主義新農;互步發展起來。
1.4提高農民參與民主管理的水平
建設社會主義新鄉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通過圖書館各種文化教育和活動,對農民進行政策宦傳和法制教育,及時地傳遞致富信息,農民視野開闊了,觀念開放了,能更好地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自覺地執行政策,積極運用法律武器維權,在參與民主管理過程中更加理性,從而發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付民自治作用,緩解鄉村社會矛盾,減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1.5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新鄉村建設中的“生活寬裕”,不僅是指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溫飽問題的解決,而是在生活富裕的同時,農民鹋文化需求也同步得到提高。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廣大’村、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提升,但精神文化方面明顯滯后,文化生活貧乏,精神窘迫困頓,降低了農民的“幸福指數”。圖書館能夠通過開展優質高效的文化服務.使文化產品、文化消費品惠及廣大農民,真正體現新鄉村農民生活的寬裕。
過去,縣級圖書館的實際業務活動主要面向城市讀者,廣大鄉村讀者卻被忽視了,服務定位產生了偏差。在建設社會主義新鄉村這盤棋里,縣級圖書館要找準坐標。
2.1找準結合點,做好轉變服務觀念和方式文章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農業、鄉村、農民問題在我國社會生活中始終占有特殊地位。作為縣級圖書館,必須結合鄉村人口眾多的國情,必須結合占絕大多數的服務對象在鄉村的實情,轉變腦筋,更新觀念,調整思路,把服務重點轉移到鄉村,服務于農民,為新鄉村建設出謀劃策。只有發展好鄉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不斷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
2.2找準切入點,做好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文章
建設社會主義新鄉村的關鍵在培養新型農民,希望在于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我國13億人口,9億在鄉村,由于歷史原因,農民的文化底子薄,基礎差,平均受教育年限約為7年。據人口普查數據,全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中,文盲半文盲達到了4300萬,初中以下勞動力比重高達79%,而鄉村初中以下勞動力比重更高達91.2%。鄉村4.97億勞動力中,受過職業技術培訓的不足5%,受過技能培訓的僅為1%,造成鄉村各種專業技術人才的嚴重匱乏,使“三農”問題的解決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縣級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切入點,應當緊緊圍繞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來進行,著力塑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現代農民,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了解國家方針政策,能夠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市場發出的信號反應靈敏,熟練掌握一項或多項生產技能和技巧,具有一定的經營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財、物和土地資源,組織生產和參與市場活動,真正讓鄉村也共享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果。
2.3找準推進點,做好促進縣級圖書館快速發展文章
新鄉村建設說到底是發展問題,如何能更快更好地發展,是始終困擾著縣級圖書館的課題。不發展,大困難,大發展,小困難,創造條件,加快發展,是縣級圖書館的必由之路。新鄉村建設給縣級圖書館提供了歷史契機和發展良機。(1)幾十年的發展使縣級圖書館的藏量上升,特別是城市讀者很少使用的鄉村讀物和農業科技資料有了相當的積累,這些資源長期處于休眠和沉淀狀態。如果充分利用鄉村點多、面廣、線長的特點,圖書館的服務空問和輻射范圍數倍放大,傳輸這些鄉村讀物、農業科技和其他圖書資料,閑置資源被激活,能夠培育和做大“市場”,有效地滿足鄉村對文獻信息的旺盛需求,極大地提升圖書館服務功能。
(2)隨著縣級圖書館隊伍的壯大,由于業務范圍狹窄,服務半徑長期限制在狹小的中小城市里,出現了有人無事做,有事無人做的通病,缺乏內在活力,造成了人力資源浪費。把業務范圍拓展到鄉村去,文獻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傳播的服務鏈條被縱深延長,各個環節都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有利于充分發揮富余人員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各盡其才,各顯其能,進一步促進圖書館提速增效。
(3)過去,由于國家強調發展重工業,投資重城市輕鄉村,造成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嚴重短缺,由政府投資興建的公共圖書館,至今在鄉村鄉鎮還沒有零的突破。據有關專家論證,讀者距離圖書館在4公里之內,利用頻率最高,即以4公里為半徑的地域內應設一個圖書館,而我國平均3500多平方公里內才有1個圖書館,廣大農民群眾讀書難的問題一直得不到根本解決。經過多年的努力,縣級圖書館在鄉村的圖書站建設方面有了一定基礎,如果能長期堅持建站抓點工作,形成覆蓋鄉村的服務網絡,農民讀書難問題就能得到很大改善。農民獲得的文化知識和科技信息豐富了,能夠促進文化素質的提高和致富本領的增強,加快了建設新鄉村的步伐。縣級圖書館對社會的貢獻率增長,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作用愈顯突出,以“有為”促“有位”,進而推動自身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3縣級圖書館在新鄉村建設中發展對策
3.1依托文獻資源優勢,積極為鄉村提供致富信息
圖書館作為文獻收集、存儲、傳遞和開發的服務機構,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和專業人員,在服務鄉村方面優勢明顯。要放下“架子”,邁開“步子”,進一步拓寬服務鄉村的“路子”。一是服務農民。收集、整理、開發有關科技新技術、致富信息等信息,編輯編編制專刊、小報、光盤等多載體的信息,為農民發家致富傳遞信息。二是服務黨政機關。及時了解各級黨政領導的信息需求,充分利用報紙、雜志等數據庫,做好信息的篩選、分析、加工、綜合工作,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依據,推動新鄉村建設健康發展。三是服務科技人員和鄉鎮企業。為科技人員提供信息檢索、信息分析、資料提供等跟蹤服務,推動農業科學研究、新產品開發和生產經營,積極主動地與企業聯姻,為企業提供高效、實用的情報信息服務。
3.2依托職能優勢,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
縣級城市中的欠發達地區多,圖書館要突出轉變農民思想觀念這個重點,將“送文化”和“種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地實施文化扶貧,引導農民樹立自主自強、崇尚科學、誠信友愛、知法守法意識。在幫助鄉村加快經濟建設和脫貧致富的同時,通過組織豐富多彩、靈活多樣、寓教于樂的活動,引導農民講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營造鄉村濃郁的學習環境和知識氛圍,豐富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他們的綜合文化素養。
3.3依托服務網絡優勢,增強圖書館輻射作用
針對一些縣級圖書館只藏不用,造成資源閑置和鄉村圖書資源緊缺并存問題,縣級圖書館應依托分布全市的文化館站,對縣級館內的設備、人員、活動和經費作統一調整,將服務觸角延伸到鄉村。根據鄉村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以及不同層次的讀者需求,有針對性地為鎮村圖書室選配圖書,在不改變所有權的前提下,采取流動圖書站或流動圖書箱的方式,定期輸送給鎮村圖書室,組織村與村、鄉與鄉之間的圖書定期輪換,使圖書在鄉村轉起來。提高圖書利用率。要積極推進網絡化數字化,整合鎮村圖書館以及個人圖書室,建立縣、鄉、村三級圖書館網絡,實現與國家農業文獻信息體系互連互通,資源共享,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最新、最多、最實用的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
3.4依托教育培訓優勢,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
按照培育新型農民的要求,圖書館要突出抓好對農民尤其是青壯年農民的教育培訓。要優化讀書環境,合理調整配置書報知識結構,改善館員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將農民讀者吸引到圖書館來,培養讀書興趣,積極開展館內借閱活動。要加強對鎮村圖書站的業務輔導,堅持開展正常的圖書借閱活動,方便當地農民就近獲取所需知識和技術。對書報資料短缺,難以維持開展借閱活動的,可以送書下鄉,開展巡回借閱活動。與勞動、科技、農業等部門密切配合,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本著實際、實用、實效原則,理論培訓以錄像傳播為主,專業內容以面授輔導、現場實習為主,實用新技術采用專題講座為主,致力于提高農民的技術素養,結合讀者在新鄉村建設中對致富新技術和新品種的迫切需求,講授實用技術,為新鄉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3.5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優勢,積極傳播先進文化信息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倡導的重大的公益性文化傳播方式,信息能源廣、內容新傳播快,為新鄉村文化建設搭建了重要載體和平臺。縣級圖書館應積極協調并制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施方案,抓好設備的配套、資金的籌措、分布點的設置,設備和資源的購置及技術人員培訓工作的落實,利用活動、板報、宣傳單等形式加大宣傳,使共享工程家喻戶曉,讓廣大農民參與到共享文化成果的行列中來。要組織專人負責信息收集和整合,積極開發農業科技、法律、教育、醫療等貼近群眾生產生活需求的各類視頻資源。要創造條件實現與共享工程衛星廣播接收系統對接,通過圖書館網站即時信息,提升服務能力。要加大基層網點建設力度,發揮基層服務點功能,形成市、鄉、·村三級網絡服務體系,扎扎實實開展共享工程活動,讓信息資源真正發揮作用。